摘要
雖然近年來我國競技體育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但由於競技體育仍然過多依賴於政府利用國家力量的強制性推動,具有明顯的「被組織」特徵,因此還沒有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和世界潮流的有效「自組織」發展機制,其發展潛力和可持續性令人擔憂。對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研究雖然眾多,但相對於國內外其它領域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成功研究,我們還需要實現研究心向的轉移、研究方法的更新和研究路線的科學化。站在系統觀的高度,以系統分析方法實現對競技體育系統要素的界定、以系統評價方法實現對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體系的構建、以系統動力學實現對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前景的仿真,是實現對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能力研究的正確技術路線。
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指建立國家、地方、機構在制定競技體育發展的正確決策和以有效的方式實施這些正確決策方面的能力,它包括人們不斷改善競技能力效率的整個過程,依賴於我們對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系統界定、狀態描述和評價以及前景預測。
通過全面梳理我國競技體育發展過程中在全運會方面、亞運會方面、奧運會方面、獲世界冠軍方面、破世界紀錄方面、體育賽事數量方面、體育文化區域方面以及體育場館方面的發展情況,站在系統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來,我國競技體育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競技體育投入與產出的不均衡,國家財政投入佔有比例太大。(2)競技體育與體育系統概念的混淆,競技體育的外延和內涵還不清楚,影響指標體系還不完善。(3)金牌論的訴求過於明顯,弱化了其應有的多重特徵。(4)當前模式下競技體育的「無未來增長」特徵,涸澤而漁的競技體育發展模式將無可避免地造成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能力不強的窘境。(5)競技體育人才的萎縮,這種現象不僅僅出現在某一單一的競技項目之中,更為廣泛的出現在了我國許多傳統的競技體育項目之中,後備人才的可持續發展不容樂觀。(6)新舊競技體育體制上的衝突,從多事件表明,經濟體制轉型而導致的上層建築的競技體育體制轉軌還沒有完成,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還沒有建立起來。(7)競技體育支撐體系的不健全,可持續發展的根基不牢固。(8)我國競技體育項目分布有限,突破性不強,項目布局上還不滿足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改變上述弊端,提高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能力,還需要我們從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角度進行深入研究。從需求論的角度看來,當前我國的競技體育發展格局而言,競技體育的需求主體不外乎四者:國家、個人、社會、企業,明確國家、社會、企業、個人四者之間相互作用關係,從「需」和「求」的二元角度分析我國競技體育的供需平衡,梳理出適合我國競技體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確保競技體育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在各個層次上,供需平衡都是顯性的,必然的,滿足各個主體之間的「供」—「需」平衡,是促進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從代價論的角度看來,競技體育作為社會現實的基本現象之一,其在發展的過程之中必然充滿了與之相對應的「代價」表現行為,競技體育發展的不持續性、人與自然關係的失衡都是由於人們對均衡態的一定程度的偏離所導致的結果。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必然是價值與代價之間的某種博弈均衡。從資本論的角度看來,競技體育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且具有自身運行規律的系統,其在本質上必然形成了相應的資本形態,即競技體育競技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經濟資本、象徵資本等多重資本形態,保持這些資本的不斷發展過程,即是促進我國競技體育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過程。
基於需求論、代價論和資本論對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深入理論研究,使我們更加清楚了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內外部影響因素,以及促進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所必需要思考的問題,而在此基礎上構建出的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則是促進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探索。
通過大範圍的問卷調查,我們確定了包括競技體育狀態指標、競技體育驅動力指標、競技體育反應性指標三個一級指標,14個二級子系統指標,以及59個因子的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競技體育狀態指標是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直接體現,是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狀況的描述性指標,這一指標群是反映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能力、核心競爭力及外部影響因素的重要指標。發展現狀指標必須反映當前競技體育的發展狀況及水平,由能反映發展現狀與水平的直接體現指標、基礎反映指標、周邊環境影響指標所構成。
競技體育反應性指標主要是指能夠與驅動相適應的,不斷改變狀態指標的競技體育管理機制類指標,主要包括競技體育管理的體制、組織的機制、運行的方式和模式類指標等。作為競技體育反應性指標是一種「軟指標」,它是構成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其發展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競技體育未來發展的效率問題。這其中主要包括四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即競技體育的管理機制、組織機制、運行機制、以及法制機制。
競技體育驅動力指標主要表徵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因素,包括社會和體育經濟類指標、政治政策類指標、法律法規類指標、體育文化意識類指標等。
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指標體系
競技體育綜合評價一級指標
競技體育綜合評價二級指標
競技體育綜合評價三級指標
競技體育狀態指標
1競技體育運動成績評價指標
1.1奧運會獎牌狀況
1.2 破世界記錄狀況
1.3各個項目世界級錦標賽獎牌狀況
2競技體育競技賽事評價指標
2.1各個級別競技體育賽事個數
2.2各個級別競技體育賽事收益狀況
2.3各個級別競技體育賽事檔次
2.4 各個級別競技體育賽事參與人數
3競技體育人員狀況評價指標
3.1競技體育人才總數
3.2競技體育年齡結構狀況
3.3競技體育項目人才分布比例
3.4教練員人員狀況
3.5裁判員人員狀況
3.6醫療康復人員狀況
4競技體育場地器材評價指標
4.1大、中、小競技體育場地狀況
4.2競技體育場地個數
4.3競技體育場地分布狀況
4.4國家級、省市級單項訓練基地狀況
5競技體育企業發展評價指標
5.1競技體育企業數量
5.2競技體育企業經濟收益
5.3競技體育企業納稅額度
競技體育反應性指標
6競技體育管理機制評價指標
6.1競技體育管理效率指標
6.2競技體育管理人事指標
6.3競技體育管理方法指標
7競技體育組織機制評價指標
7.1競技體育賽事組織方式
7.2競技體育人員組織方式
7.3競技體育場地器材管理組織方式
8競技體育運行機制評價指標
8.1競技體育運行組織結構
8.2競技體育運行基本狀況
8.3競技體育運行激勵方式
9競技體育法律法規評價指標
9.1競技體育法律法規數量
9.2競技體育法律法規覆蓋範圍
9.3競技體育法律法規執行力度
競技體育驅動力指標
10競技體育經濟意義評價指標
10.2第二產業中競技體育經濟收益
10.2第三產業中競技體育經濟收益
10.3競技體育收益佔GDP的百分比
10.4競技體育國家和社會經濟投入
11競技體育社會意義評價指標
11.1競技體育的社會地域榮譽意義
11.2競技體育的道德倫理意義
11.3競技體育的個人崇拜意義
11.4競技體育的愛國主義民族意義
11.5競技體育的文化精神意義
12競技體育科研狀況評價指標
12.1競技體育科研資金投入
12.2競技體育科研人員的學歷狀況
12.3競技體育科研機構的數量
12.4競技體育科研人數
12.5競技體育科研大會數量
12.6競技體育科研論文數量
12.7競技體育科研課題數量
13競技體育運動員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
13.1競技體育運動員道德、愛國水平
13.2競技體育運動員公益、慈善水平
13.3競技體育運動員社會適應能力水平
13.4競技體育運動員的犯罪、婚姻狀況
13.5競技體育運動員的退役後就業狀況
13.6競技體育運動員的愛國主義情懷
13.7競技體育運動員收入狀況
13.8競技體育運動員文化水平
14體育福利彩票事業
14.1體育福利彩票的種類
14.2體育福利彩票的收入
14.3體育福利彩票的公益事業投入
利用決策群層次分析方法,為該指標體系中各層次各項指標的權重予以科學賦值(權重結果詳見課題結項報告),從而使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成為可能。
然後通過建立流位變量、流率變量等各種變量,利用Vensim PLE plus 32系統動態模擬軟體(4.2a版)進行系統動力學的計算機仿真計算,找出在不同情況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如對競技體育系統未來人才仿真結果來看,人才輸送質量要成為首要處理的問題,嚴格實施控制人才質量的理念,在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分層次的疏導、分流工作,減少國家單一性的巨額投入,是促進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我國競技體育系統人才未來發展預測分析圖
通過以上對於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分析和模擬分析,指出未來我國競技體育系統的發展機制必然是走在一條多元平衡體系下的競技體育發展模式,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的推行, 必須促進發展觀念的轉變及選擇正確的發展模式,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的立足點, 必須尋求和維繫「環境與發展」的廣義平衡,競技體育發展戰略的長期性, 必須建立在「保證生存」與「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上,競技體育發展的戰略保障,必須建立在國家宏觀調控體系之下。
(原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