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細胞治療技術研討會嘉賓演講摘要

2020-11-26 美通社

前言:2012細胞治療技術研討會將於2012年6月1日~2日在羊城廣州召開。

細胞治療作為一種新型的人類疾病治療手段,它克服了臨床常規治療的局限性,為人類疾病的治療打開了全新的思路,展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是,細胞治療是目前最複雜的生物療法,有許多的技術難點尚未突破,特別是臨床應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依然是目前關注和爭論的焦點。

此次研討會貫徹基礎研究與臨床治療密切結合的原則,將重點介紹細胞治療領域的研究前沿及最新技術,如: 腫瘤的樹突狀細胞(DC)治療、T細胞過繼免疫治療、幹細胞移植治療、基因修飾化細胞治療、微囊化細胞移植治療等。

此外,針對行業中缺乏操作標準規範,技術及產品質量控制等問題,會議將邀請相關專家就「細胞治療安全,細胞製品質量控制,臨床治療規範化管理」等內容進行報告並展開討論,以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以下是本次研討會的部分嘉賓的演講摘要,更多相關資訊可關注生物谷會議官方微博(@生物谷會議),或登錄會議官網:2012細胞治療技術研討會

張叔人

學習新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強化體細胞治療的質控

去年衛生部發布了97號令,有關新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以下簡稱藥品GMP)。它是歷經5年修訂、兩次公開徵求意見而完成的。新版藥品GMP吸收了國際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國情,按照"軟體硬體並重"的原則,貫徹質量風險管理和藥品生產全過程管理的理念,更加注重科學性,強調指導性和可操作性,達到了與世界衛生組織藥品GMP的一致性。

體細胞的製備與新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或製藥有什麼關係?因為體外進行細胞培養(未經培養的血細胞、骨髓細胞不在內),就要使用培養基、細胞因子等,需要GMP淨化間,需要有標準操作程序(SOP)和產品的質控,這些和製藥沒有本質上的區別。經過培養的細胞可能被活化、或改變性質和功能,因此,終產品需要證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學習藥品GMP對於體細胞製劑的質控是十分必要的。

去年年底我國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了衛辦科教涵1177號"關於開展幹細胞臨床研究和應用自查自糾工作的通知"。已叫停未經衛生部和SFDA批准的幹細胞臨床研究和應用。這也是我國開展體細胞臨床研究的良好開端。體細胞的研究和應用僅僅是開始,問題較多,但其發展潛力很大,尤其在腫瘤,傳染病,以及再生醫學方面的應用前景廣闊。相信我國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攜手,加速科學的體細胞臨床研究,一定會造福於百姓,並走到國際的前列。

[生物谷專訪]張叔人:整頓是幹細胞療法發展的良好開端 

陳虎

基因修飾DC的臨床治療

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 DC)為一種骨髓來源的抗原提呈細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它在免疫反應的誘導和調控中發揮重要作用,為T和B細胞免疫反應的關鍵調控者。DC作為免疫反應的關鍵"決策細胞",它是對免疫系統進行治療性操作以增強針對腫瘤抗原的免疫反應的理想靶點之一。在腫瘤疫苗的研究中,DC常作為一種"天然佐劑"來誘導腫瘤抗原特異性效應和記憶性細胞。自從1996年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中心Hsu等在Nature Medicine上報導了全球首項DC腫瘤疫苗臨床研究以來,基於DC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法一直處於研究中,一系列臨床研究正在進行中或已經完成。目前全球範圍內已經有3支DC腫瘤疫苗獲得了上市批准:sipuleucel-T(Dendreon,美國)、CreaVaxRCC(CreaGene,韓國)和Hybricell(Genoa Biotechnologia,巴西),DC腫瘤疫苗已經由實驗室走上臨床,其可行性和安全性以及對部分患者的有效性已經得以證實,但從總體上來看,DC腫瘤疫苗誘導的臨床反應仍有限,受制於DC的成熟度、與臨床反應相關的細胞免疫反應的誘導、外源性負載的表位數量較少等因素,這表明傳統DC腫瘤疫苗功能可能需要進一步改進,而基因修飾的表達腫瘤抗原和增強免疫反應的免疫刺激分子、細胞因子或趨化因子以及下調免疫負調控分子(如SOCS1等)的DC將有助於這些問題的解決。10多年的臨床前研究和臨床研究已經證實單純基因修飾DC治療或它與其他治療手段聯合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它將是未來DC腫瘤疫苗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尤其是應用於常規治療手段後的微小殘留病灶的輔助治療或與其他抗腫瘤或免疫增強治療手段的聯合治療。

夏建川

體細胞免疫治療及聯合腫瘤常規治療的基本原則

體細胞免疫治療指向腫瘤患者輸入具有抗腫瘤活性的免疫細胞,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或激發機體抗腫瘤免疫反應,從而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常用的體細胞免疫治療方法包括:樹突狀細胞疫苗(DC )、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 (CIK)、DC刺激的CIK細胞(DC-CIK)、半合子DC刺激的CIK細胞(半合子DC-CIK)及自然殺傷細胞(NK)等。DC是已知機體內抗原呈遞能力最強的細胞,通過對腫瘤抗原的攝取及抗原提呈,可有效地誘導及活化免疫效應細胞,從而介導強大的特異性腫瘤免疫。CIK細胞是將人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在體外用多種細胞因子共同培養一段時間後獲得的一群異質細胞,又被稱為NK細胞樣T淋巴細胞,兼具有T淋巴細胞強大的抗腫瘤活性和NK細胞的非MHC限制性殺瘤優點。DC-CIK指通過體外誘導有功能的自體DC細胞,將這種有功能的自體DC細胞激活自體CIK< /SPAN>細胞,產生一種更強的抗腫瘤的效應細胞,從而發揮其抗腫瘤作用。NK細胞來源於造血細胞,它們不依賴抗原刺激作用,就可以直接殺傷腫瘤細胞和病毒感染的細胞,因此,在機體免疫監視和早期抗感染免疫過程中起重要作用。半合子DC-CIK 指從患者體內分離培養CIK細胞,再從患者子女體內分離培養DC,兩者混合後回輸給患者。體細胞免疫治療聯合腫瘤常規治療的基本原則是根據不同腫瘤的生物學特性、患者的遺傳背景、目前的病情狀況、前期治療方法、年齡等,在傳統腫瘤治療模式的基礎上,制定出適合病人的個體化體細胞免疫治療方案。體細胞免疫治療可以作為綜合治療的一部分, 在腫瘤負荷降低後接受治療;還可聯合細胞因子、抗腫瘤抗體、生物靶向藥物以取得更好的療效。

蔡建輝

腫瘤的細胞免疫治療:現狀和未來

美國FDA於2008年12月,我國衛生部也於2009年5月正式批准DC誘導的細胞免疫治療應用於臨床。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了DC以及DC誘導腫瘤免疫的發現者,蒙特婁大學的Ralph M. Steinman教授,以表彰他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巨大貢獻。美國NIH預言,細胞治療可能會成為"能夠徹底治癒腫瘤的唯一手段"。隨著DC誘導的細胞免疫治療的基礎、臨床前、和臨床研究的快速發展,細胞免疫治療已經成為繼手術,放療、化療之後的第四大腫瘤治療模式。美國NIH報告應用TIL對惡黑進行治療,總體有效率高達72%,令世界廣泛關注。國內各大中型三甲醫院多已開展DC-CIK細胞免疫治療,並獲得明顯高於化療的臨床有效率(大約40%~45%)。

以美國NIH的Rosenberg教授為代表的TIL細胞免疫治療,採用了細胞回輸前預處理(preconditioning)和大劑量IL-2的應用,使臨床療效大幅度提高,但不同的預處理方法,特別是大劑量IL-2的應用,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副反應。我國大多應用DC-CIK方法,但存在效應細胞在體內存留時間短、免疫一過性、客觀有效率低等臨床問題。有研究探討應用腺相關病毒轉染特定基因至DC,激活製備特定的抗原特異性CTL,過繼回輸治療該特定抗原高表達的腫瘤,雖然特異性增強,但腫瘤譜縮窄。有研究探討臍血來源的DC和T細胞,擴增和製備DC-CIK進行臨床治療,但行政準入尚未完善。也有研究探討轉染抗原特異性TCR,或輕鏈和重鏈抗原嵌合體受體(CAR)至T細胞,獲得了12%~30%的有效率。但無論何種方法製備的效應細胞,過繼回輸後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腫瘤微環境的免疫抑制因素,使過繼回輸的效應細胞在體內存留時間短、免疫呈一過性,免疫記憶細胞難以發揮持續的免疫激活,最終導致臨床療效有限,以及預處理和輔助用藥帶來的副反應等,仍是目前困擾臨床的主要問題。

我們的臨床經驗表明,根治手術後非帶瘤狀態患者,以防止復發、爭取根治為治療目標,術後儘早實施2~3個療程的細胞免疫治療,然後進行1~2個療程的系統化療,使復發轉移率顯著降低。帶瘤狀態的晚期腫瘤患者,以控制腫瘤進程、改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為治療目標,應採取綜合治療理念,在保證生存質量的前提下,首先應用腫瘤微創治療技術減低腫瘤負荷,然後實施細胞免疫治療。我們的理念是"幹擾腫瘤微環境、打破腫瘤免疫耐受基礎上的個體化、特異性細胞免疫治療",能夠有效的提高客觀有效率和總體有效率。

今後的挑戰在於:如何選用初始T細胞製備效應細胞,如何選用特定的T細胞亞群製備效應細胞,單克隆抗體聯合細胞過繼回輸治療的探討,新型基因工程載體的研發和應用,輔助用藥的改良,以及如何減低臨床副反應等。

秦志海

IL-15選擇性轉染特異性CD4+T細胞過繼轉移治療腫瘤

數十年來,腫瘤治療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仍然面臨困境:手術治療對微小癌灶、轉移癌灶束手無策;放化療對正常細胞和癌細胞區分不夠,毒副作用較大。因此,靶向性強、副作用小的免疫療法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CD4+T細胞可發揮重要的抗腫瘤免疫作用,其應用於過繼轉移治療腫瘤的前景也為人們所看好。但是,受困於無法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腫瘤特異性細胞,CD4+T細胞過繼轉移應用於臨床腫瘤治療受到限制。大量擴增腫瘤特異性CD4+T細胞意義重大。

我們開展了IL-15基因體外轉染CD4+T細胞後過繼轉移治療腫瘤的研究,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構建pTK-IL15逆轉錄病毒載體並成功轉染CD4+T細胞,該載體攜帶人IL-15基因以及自殺基因胸苷嘧啶激酶(TK);測試IL-15轉染抗原特異性CD4+T細胞的效率;通過動物模型檢測了該療法抑制腫瘤生長的效果。實驗結果顯示:在體外T細胞培養過程中,IL-15轉染可選擇性擴增抗原特異性CD4+T細胞。其作用機制如下:抗原特異性CD4+T細胞在體外抗原刺激作用下,處於增殖活躍狀態,更易被逆轉錄病毒所轉染,實現了IL-15對抗原特異性CD4+T細胞的選擇性轉染;IL-15轉染後降低CD4+T細胞FasL表達水平,阻斷Fas/FasL介導的T細胞凋亡,加強特異性CD4+T細胞的存活。通過動物模型我們進一步證實了轉染IL-15的CD4+T細胞可在荷瘤小鼠體內抵抗凋亡,與IL-15細胞因子體外培養的CD4+T細胞相比具有更好地抑瘤效應。通過構建TK基因於逆轉錄病毒載體上,實現了GCV對基因轉染CD4+T細胞的選擇性有效清除,從而確保了本療法的安全性。

我們的研究結果第一次證實轉染IL-15的抗原特異性CD4+T細胞在體外具有增殖優勢,在體內可有效抑制腫瘤生長。上述研究成果將推動CD4+T細胞過繼轉移在臨床腫瘤治療中的應用。

 

 

2012細胞治療技術研討會

主辦:中國醫師協會

承辦:生物谷 合作單位: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

相關焦點

  • 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將參與2012細胞治療技術研討會
    細胞治療作為一種新型的人類疾病治療手段,它克服了臨床常規治療的局限性,為人類疾病的治療打開了全新的思路,展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是,細胞治療是目前最複雜的生物療法,有許多的技術難點尚未突破,特別是臨床應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依然是目前關注和爭論的焦點。2012年6月1日~2日2012細胞治療技術研討會將於在羊城廣州召開。
  • 2012個體化用藥前沿研討會嘉賓演講摘要
    2012個體化用藥前沿研討會將於2012年11月15日~16日在上海召開,為促進我國個體化用藥研究成果轉化與臨床應用,邀請了醫藥相關部門領導、國內著名醫藥科研及臨床專家、跨國製藥企業代表,針對個體化用藥的行業進展與趨勢、政策法規及管理規範、最新診斷技術、個體化藥物臨床應用、個體化藥品研發與安全監測等熱點議題進行廣泛討論,旨在促進政府、科研單位、醫療機構、企業等多方交流與合作
  • 非編碼嘉賓演講摘要集錦2.0
    導語:生物谷將於9.14-15在南京主辦2018(第六屆)非編碼RNA與疾病研討會。
  • 4大話題解讀CAR-T細胞治療
    6月19-20日上海2020(第十一屆)細胞治療國際研討會邀請業內嘉賓,圍繞CAR-T細胞治療,為您帶來4大專業話題分享!:復發/難治惡性腫瘤的個性化免疫細胞治療 演講摘要: 鍾曉松教授團隊已開展CAR-T、TCR-T、TIL治療復發/難治性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細胞淋巴瘤、復發/難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肺癌和宮頸癌的大量臨床試驗和臨床前研究,並取得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臨床療效。
  • 2020年 Cell Press-IPS B細胞新視野國際研討會在滬成功舉辦
    為進一步推動B淋巴細胞生物學相關領域的研究,聚焦於該領域的前沿科學問題,1月 13日至15日, Cell Press B細胞新視野國際研討會(Cell Press Presents-New Horizons in B Cell Biology)在上海市奉賢區南郊賓館隆重舉行。
  • IVD行業峰會演講摘要分享,這些大咖講些什麼呢?
    :從臨床角度看體外診斷行業發展的若干問題演講摘要:IVD產業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技術平臺方興未艾,各領風騷!一個關鍵的瓶頸是缺乏循環遊離DNA甲基化組檢測的高通量組學技術。在另一方面,腫瘤異質性是造成癌症細胞轉移和抗藥的主要原因之一。腫瘤異質性可以發生在基因組、表觀基因組和轉錄組等多個層面。不同層面的異質性如何整合在同一腫瘤細胞之中,仍知之甚少。   我的報告分兩個部分。
  • 第11屆海峽兩岸細胞生物學學術研討會成功召開
    ——第十一屆海峽兩岸細胞生物學學術研討會」於2015年9月11-14日在山西太原成功召開。 本屆研討會首先由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名譽理事長、同濟大學校長裴鋼院士,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陳曄光和臺灣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臺灣衛生研究院院長龔行健分别致辭。而後由來自臺灣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王陸海院士和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員作大會特別演講,裴鋼院士和龔行健院長共同主持。
  • 產業界眼中細胞治療概念:中國剛剛起步 政策技術待突破
    今夏,「細胞治療」突然成為醫藥行業中的最in話題。不過,在本周舉行的「幹細胞、免疫細胞、基因測序專題」投資研討會上,產業界對細胞治療的看法非常冷靜,他們普遍認為,在技術、政策、接受程度都是剛起步的階段,細胞概念有過度炒作之嫌。
  • 中美冠科臺灣研討會:類器官技術與小鼠免疫模型在腫瘤新藥開發的應用研討會
    中美冠科誠邀您參加此次臺灣研討會,會議將專注於體內和體外免疫治療評估解決方案的探討。
  • 首屆中美流式細胞技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4月23日至27日,第一屆中美流式細胞技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世界各地知名專家匯聚上海,與中國專家一起為大家帶來領域內最新技術知識。本次研討會為期五天,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上海巴斯德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健康所)協同國際流式細胞協會(ISAC)及國際臨床流式細胞協會(ICCS)共同主辦。
  • 第八屆細胞結構與功能的信號基礎研討會,CST為您精彩呈現
    2020年10月29日-11月2日,Cell Signaling Technology(CST)受邀參加了「第八屆細胞結構與功能的信號基礎研討會」(簡稱山會),該會由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細胞信號轉導分會和細胞結構與細胞行為分會聯合主辦,山東第一醫科大學、上海市細胞生物學學會、細胞學會會展部共同承辦
  • 35名演講嘉賓!Facebook Connect大會主題演講安排官宣
    據官網信息顯示,本屆大會共有35名以上的演講嘉賓,15場以上的會議,包括已經離開的John Carmack(約翰·卡馬克)的即興演講、Unity和Unreal展示、將內容移植到Quest的注意事項等。
  • 2016年腫瘤異質性學術研討會——從基因型到表觀調控會議圓滿落幕
    第四位作報告的嘉賓、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百人計劃"入選者俞強發表了題為《腫瘤細胞酪氨酸激酶信號通路的異質性及相應的治療策略》的演講,指出酪氨酸激酶活化對腫瘤生長的重要性,提出了酪氨酸激酶磷酸化水平分選診斷、聯合不同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的診療模式。
  • 最新摘要預覽!-2017植物基因組與基因編輯學術研討會
    基因編輯是一種用於精確操縱細胞和生物體內基因和基因組的技術。近年來正迅速影響著植物基因組學研究領域,逐漸受到學術界及全社會的關注。生物谷在將於11月10日在上海好望角大酒店舉辦《2017植物基因組與基因編輯學術研討會》。為大家提供一個交流技術和前沿信息的平臺,推動植物基因編輯領域的發展。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福利哦,部分與會嘉賓的摘要分享!
  • 2016(第三屆)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討會
    2016(第三屆)自噬轉化醫學與疾病研討會 2016年12月09日 演講時間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鄧洪新教授簡介
    生物谷將於2018年5月17-18號召開2018基因編輯與基因治療研討會,本次會議將邀請一線專家學者匯聚推動基因編輯的交流與合作,共享基因編輯成果促進基因編輯技術在轉化醫學領域的應用,探討基因治療的臨床發展路徑,包括法規, 倫理,技術, 定價策略等。
  • 東曹2016年色譜分離純化技術研討會邀請
    東曹(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TOSOH)將分別於2016年5月11日在北京、5月13日在上海舉行兩場「色譜分離分析及中低壓層析純化技術研討會」。今年我們一如既往的邀請到了色譜分離領域的專家來與各位分享下遊純化方面的新技術與應用案例。此外,東曹公司的資深技術人員也會圍繞單克隆抗體以及ADC藥物在研發或生產中涉及的HPLC分離純化等熱門話題展開介紹及討論。
  • 【會議】第十二屆海峽兩岸細胞生物學學術研討會順利拉開帷幕
    海峽兩岸細胞生物學研討會是由中國科學院已故姚錱院士與臺灣衛生研究院創院院長吳成文院士於1996年組織發起的雙邊學術會議,會議目的是為了交流兩岸細胞生物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生物學科技與教育的合作與發展,採用每兩年在大陸和臺灣輪流召開的方式,迄今為止已舉行了11屆。每屆的演講人由雙方各推舉20人左右組成,均為本領域內作出優秀成績的一線科研人員。
  • 「聚網絡英才,築安全生態」:2016年中國網絡安全年會演講嘉賓徵集令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中心 >> 協會動態 >> 「聚網絡英才,築安全生態」:2016年中國網絡安全年會演講嘉賓徵集令「聚網絡英才,築安全生態」:2016年中國網絡安全年會演講嘉賓徵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