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界眼中細胞治療概念:中國剛剛起步 政策技術待突破

2020-12-01 中國證券網

  今夏,「細胞治療」突然成為醫藥行業中的最in話題。不過,在本周舉行的「幹細胞、免疫細胞、基因測序專題」投資研討會上,產業界對細胞治療的看法非常冷靜,他們普遍認為,在技術、政策、接受程度都是剛起步的階段,細胞概念有過度炒作之嫌。尤其對於開能環保(300272.SZ)、姚記撲克(002605.SZ)等「門外漢」舉動,多位細胞治療領域的專家表示擔憂,其中一位專家坦言,對於細胞治療這一前沿科技,還是需要給專業的醫藥團隊,「至少來到中國市場不會變質」。

  「細胞治療」真的火了!

  7月9日,冠昊生物(300238.SZ)公告建立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加碼細胞治療領域;7月2日,開能環保宣布出資1億元建設免疫細胞儲存項目,跨界進入生物醫藥領域;6月30日,冠昊生物與臺灣鑫品生醫籤訂免疫細胞儲存技術的排他性協議......短短10天內,二級市場動作頻頻,不僅是醫藥本家聚焦該領域,連一些「門外漢」也將重金砸入「細胞治療」。

  究竟什麼是「細胞治療」?通俗點講,就是利用人體自身免疫系統殺死腫瘤細胞,是繼傳統的放療、化療、手術療法之後的最新治療腫瘤的方法,幹細胞治療與免疫細胞治療都是大概念範疇之內的。其實,「細胞治療」從2000就已經成為熱點,當時第一代的治療技術CIK(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性細胞)已經引入,可是為什麼到了2014年,這一概念突然一夜爆火?在專家雲集的「幹細胞、免疫細胞、基因測序專題會議」研討會上,多位細胞治療領域學者給出了解釋。

  冠昊生物首席科學家胡敏傑博士表示,事實上,現在小分子靶向製劑還是許多公司研發的重點,但是由於本身神經的特殊性,小分子只能起到局部的控制作用。源正細胞首席科學家周向軍博士也從臨床數據上證明,小分子藥物對腫瘤病人的實際效果並不佳。他們認為,細胞治療成為腫瘤重要治療方式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國外審批的加速也逐步引起研發界的注意。胡博士指出,FDA加快了細胞藥物的審批,從2010年只有1個獲批,到2012年、2013年3-4個藥物的獲批,FDA逐步開始認可細胞藥物。與此同時,一些國際生物醫藥巨頭,如輝瑞、諾華、GSK等也將加快了在CART/TCRT這些新一代治療技術上的研發布局。

  值得關注的是,腫瘤免疫療法被《Science》雜誌評為2013年十大科學突破第一位,而今年美國兩場權威腫瘤學術會議AACR(美國癌症研究會)和ASCO(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上,細胞免疫治療再次成為前沿聚焦點。就在本周一,諾華一項T細胞療法獲FDA「突破性療法」,並且在藥物研發完畢後享受一切FDA審批的綠色通道。所有利好消息都指向「細胞治療」,這一齊加劇了資金的「青睞」。

  政策壁壘與技術障礙同存

  相比較資本市場的過度「青睞」,產業界認為,政策、技術等重重壁壘仍然考驗著「細胞治療」這一新興領域。

  在會上,一位行業嘉賓坦言,「細胞藥物審批走藥品審批流程還是治療方案審批流程,藥監部門與衛生部門都還未能最終定奪」,這是存在的最大的政策壁壘。

  據介紹,從人體內取出的細胞,如果只證明其有擴增的效果,則作為第三類醫療技術,由國家衛計委審批,審批速度快,但只能用於自身個體。但如果將細胞加工、修飾、添加成分,適用於群體,則要通過新藥的方式進行審批,走藥監局流程,審批時間至少需要幾年。周博士也指出,因為在中國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的臨床數據缺乏、無法驗證,導致監管上無據可循。梳理「細胞治療」概念股發現,僅僅有海欣股份(600851.SH)、康恩貝少數上市公司的細胞走「新藥」流程,其餘均走第三類醫療技術,後者審評時間短,更有利於商業化運作。

  從研發技術層面上,周博士指出,目前中國的技術遠遠落後於國際水平,至少晚10年。國際上已經開始加速在靶向性更高的CART新技術的研究,而國內卻僅僅停留在第一代的CIK技術,療效遠遠落後。而且,「現在的免疫細胞治療只是起到手術放化療之後的輔助作用」。而概念股中,大部分公司還停留在一代技術上。冠昊生物內部人士也表示,「還在評估CART技術」。

  胡博士認為,「細胞治療有點類似中醫,雖然你不知道它到底是怎麼運作的,但是它起效果了」。

  免疫細胞治療只是細胞治療的一個組成部分,屬於自體免疫,而另一個重要部分則是異體免疫的「幹細胞」。數據顯示,未來5年中國幹細胞產業收入將達到30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70%,市場潛力巨大。中源協和(600645.SH)作為A股唯一的幹細胞上市公司,在臍帶血幹細胞與間充質幹細胞深耕多年,其研發總監劉擁軍博士分析道,由於藥品審批、政策監管等問題,中國尚未批准任何幹細胞藥物或產品,「大大阻礙的中國幹細胞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機遇」細胞及基因治療產業化發展及政策研討會
    獲取最有價值行業趨勢信息當今生物科學研究的不斷突破帶動了全球生物醫藥產業持續迅猛發展,各種創新技術的湧現為中國醫藥產業轉型升級和參與國際競爭帶來了歷史性機遇。細胞與基因治療領域在精準醫學和個性化治療中最具發展潛力,在政策和資本的助推下,中國相關的新興企業不斷崛起。
  • 復星凱特啟動上海細胞治療基地 CAR-T療法中國落地提速
    此前業界普遍預期,CAR-T療法在中國上市時間為2020年左右。  CAR-T細胞免疫療法是從患者的供血中分離T細胞,運用基因工程技術在體外給T細胞加入一個嵌合抗原受體基因,使其可以特異性識別和殺傷癌細胞,在體外擴增後再次注入患者體內,達到清除癌細胞的效果。  2017年無疑是CAR-T療法的大年。
  • 細胞治療技術:未來醫學的第三大支柱
    2013年,細胞治療技術更被《科學》雜誌評為年度十大科技突破之首,細胞治療相關研究正成為全球範圍內醫學研究的重點課題,正成為一股研究風潮。 在此背景下,由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再生醫學專業委員會、國家幹細胞技術與再生醫學產業創新聯盟、江蘇省幹細胞庫共同主辦的2014細胞治療技術現狀與未來高峰論壇於8月8日在中國醫藥城正式開幕。
  • 基因治療方面的核心技術及產業前景
    慢病毒突破了「只感染分裂細胞」的局限性,對分裂細胞和非分裂細胞均可感染,可攜帶的目的基因片段更大,而且誘發癌變的風險也降低。但是病毒毒性、免疫原性、基因整合引起的宿主基因突變等問題依然存在。3. 腺相關病毒AAV腺相關病毒是一類單鏈線性DNA病毒,不能獨立複製,只有在輔助病毒存在下才能感染並裂解宿主細胞。
  • 衛計委緊急叫停細胞免疫治療臨床應用 這些上市公司及公募要悲劇
    遼寧邁迪是一家體外診斷試劑研發、生產、銷售和提供免疫細胞生物治療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公開資料顯示,遼寧邁迪免疫細胞生物治療技術已經獲得專利,累計為1.6萬人次以上腫瘤患者提供治療,並且被認定為「遼寧省腫瘤免疫細胞生物治療重點實驗室」。
  • 最新發布細胞治療產品臨床試驗指導原則!免疫細胞有望取得突破
    2020年7月6日,國家藥監局發布了關於公開徵求《免疫細胞治療產品臨床試驗技術指導原則(徵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早在2019年4月,國家藥監局便啟動了中國藥品監管科學行動計劃,首批研究項目包括「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技術評價與監管體系研究」,該項目將通過發布一系列技術指南,建設和完善細胞和基因治療產品的技術評價體系。什麼是細胞治療?
  • 沉寂一年多的細胞治療能否迎來新突破
    沉寂一年多的細胞治療能否迎來新突破】看醫藥研報,至少2019年下半年以來,研究員們推薦來推薦去的也就那麼20來只醫藥股。這些被反覆推薦的醫藥股大多表現不俗,但有些估值已很貴了,是否值得繼續投資有了分岐。於是,投資者們開始尋找新的標的或細分行業。那些細分行業是否會在2020年取得突破呢?沉寂了一年多的細胞治療是否有可能?
  • 政策利好不斷 精準醫療時代來臨:持續關注概念標的
    在技術突破和政策放寬的影響下,精準醫療概念股近期迎來爆發。截至6月29日,板塊本周累計漲幅已經近5%,新開源、馬應龍、安科生物等個股表現亮眼。這一突破為推進基因測序技術邁向三代技術的產業升級提供了關鍵軟體技術。   太平洋證券認為,新一代基因測序可以高效地構建大樣本量的基因組資料庫,結合個體臨床數據進行解讀可以實現基因與疾病和用藥的關聯,幫助臨床為不同個體提供精確合理的疾病預防幹預、診斷治療、用藥指導和健康管理,是精準醫療發展的基礎,基因測序技術的逐步升級,將極大促進精準醫療的快速發展。
  • 細胞治療:千億美金藍海的細胞醫學革命
    但整個細胞治療行業在國內乃至國際上,都尚屬研發培育早期,需要一定的時間成長,我們預計國內相關概念上市公司短期內難以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業績較為平淡。申萬醫藥對於細胞治療類主題投資觀點:行業方興,長期關注;投資策略:敏銳把握,客觀審視。
  • 細胞治療領域將迎來大發展 細胞治療概念股有哪些?
    意見稿同時明確,當細胞治療產品屬於以下情況時,建議開展更多的臨床前研究:幹細胞及多潛能細胞,包括誘導多能幹細胞(iPS);基因修飾的細胞,關注導入基因的功能實現及安全性風險;生產工藝複雜、處方組成複雜的產品;長期、全身用藥的細胞產品或長期存留於人體的細胞。用於目前有治療手段、非致死性疾病的治療產品。
  • 中國細胞治療領域藍海乍現 距全球領先還有哪些路要走
    預計至2030年,僅美國FDA就有望批准40至60種細胞和基因療法。同時,隨著科研投入的持續增加和技術實力的不斷加強,在中國開展的細胞與基因治療的臨床研究正在逐年增加,每年新增數量僅次於美國。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細胞治療臨床研究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 中國精準醫療確立"自己的方向"
    無論是細胞治療還是基因治療,首先要通過基因測序診斷病情才能設計方案。在實施精準醫療方案過程中,需要大量的細胞和分子級別的檢測。基因測序工具分為測序儀和試劑,醫療器械公司可以順勢介入測序設備生產領域。中等層次方面,主要涉及細胞免疫治療。通過對免疫細胞的功能強化和缺損修復,提高免疫細胞的戰鬥力。這種技術治療癌症效果好,但操作難度大,對患者身體素質要求較高,難以大面積推廣。最高層次方面是基因編輯。
  • 細胞免疫治療的春天來了?-虎嗅網
    此外,這個月初,擁有中國首款IND批件且為目前唯一獲準進入實體瘤治療Ⅱ期臨床試驗細胞免疫治療產品的永泰生物擬赴港上市,更是讓身在其中的企業和投資機構看到了希望。投資人士認為,隨著國外兩款CAR-T產品獲批上市和國內政策監管逐步規範化,細胞免疫治療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寒冬過後,細胞免疫治療就會迎來春天嗎?
  • 科學網—CAR-T細胞療法有望成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新策略
    4月16日,從瑞金醫院召開的「產學研結合,我國學者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獲得突破性進展」新聞發布會上傳來一則令人振奮的消息:經過一年多的臨床試驗,通過新型CAR-T技術,瑞金醫院在復發/難治多發性骨髓瘤(MM)方面取得了顯著療效。該項目由中國工程院院士、瑞金醫院終身教授陳賽娟,瑞金醫院血液科主任醫師糜堅青博士等領銜的專家團隊共同完成。
  • 細胞治療政策閘門漸開 企業加速產業化「等風來」
    過去一周裡,A股上市公司南京新百、南華生物、姚記撲克,復星子公司凱特、外資巨頭GE等通過收購、增資、搭建產業化基地等方式加碼細胞治療。  一派熱鬧景象背後,技術研發轉化路徑、質量標準、監管的長期缺失,使得國內細胞治療魚龍混雜。但隨著細胞治療納入藥品註冊申報、業內翹首期盼的《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落地在即等政策東風乍起,這一局面逐漸被打破。
  • 成都實現iPS細胞技術突破 未來可實現人工造血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個非常陌生的概念。  這種位於醫學領域最前沿的理念,在成都迎來了技術上的突破。近日,位於成都的「幹細胞及再生醫學研究聯合實驗室」經過兩年研究攻關,在掌握iPS細胞技術的基礎上,又成功開發出高效的臍血單個核細胞重編程iPS細胞技術,實現了國內領先並與國際同步的水平。
  • 抗擊疫情、治療腫瘤、培育產業——中國生物技術孕育新活力
    11月3日,2020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在蘇州工業園區舉行。新華社記者朱程 攝中國生物醫藥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大會發布的《2020年中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發展報告》指出,自2010年以來,中國專利申請數量維持在全球第二位,2019年專利授權量佔全球第一。生物技術和新藥研發仍是資本最關注的兩大領域,中國僅次於美國,是全球第二大投融資密集區域,其中江浙滬已形成集群效應。
  • 上海細胞治療集團完成C輪9.25億融資 打造細胞健康綜合體
    同年12月18日,上海細胞治療集團正式宣布完成C輪9.25億元人民幣的融資,成為目前國內細胞治療行業完成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融資,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近年來,隨著幹細胞生物學、免疫學、分子技術、組織工程技術等科研成果快速發展,免疫療法作為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在臨床治療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被譽為「未來醫學的第三大支柱」。
  • 中國天基紅外戰略飛彈預警衛星剛剛升空,歷經三十年剛剛突破
    中國天基紅外戰略飛彈預警衛星最近央視軍事頻道報導了國防科大一名教授的先進事跡,透露了中國天基紅外戰略飛彈預警衛星剛剛升空,歷經三十年剛剛突破,2017年成功發射!成為全世界第三家擁有此衛星研發能力的國家。
  • 過繼細胞免疫治療技術
    過繼細胞免疫治療的分類正常情況下,我們的免疫系統能夠識別和消除已被感染或受損的細胞以及已發生癌變的細胞。這是因為我們體內被稱為殺傷性T細胞的免疫細胞能夠識別癌細胞表面稱為抗原的標記物。過繼性細胞免疫療法主要利用了這種天然能力,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