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細胞治療」突然成為醫藥行業中的最in話題。不過,在本周舉行的「幹細胞、免疫細胞、基因測序專題」投資研討會上,產業界對細胞治療的看法非常冷靜,他們普遍認為,在技術、政策、接受程度都是剛起步的階段,細胞概念有過度炒作之嫌。尤其對於開能環保(300272.SZ)、姚記撲克(002605.SZ)等「門外漢」舉動,多位細胞治療領域的專家表示擔憂,其中一位專家坦言,對於細胞治療這一前沿科技,還是需要給專業的醫藥團隊,「至少來到中國市場不會變質」。
「細胞治療」真的火了!
7月9日,冠昊生物(300238.SZ)公告建立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加碼細胞治療領域;7月2日,開能環保宣布出資1億元建設免疫細胞儲存項目,跨界進入生物醫藥領域;6月30日,冠昊生物與臺灣鑫品生醫籤訂免疫細胞儲存技術的排他性協議......短短10天內,二級市場動作頻頻,不僅是醫藥本家聚焦該領域,連一些「門外漢」也將重金砸入「細胞治療」。
究竟什麼是「細胞治療」?通俗點講,就是利用人體自身免疫系統殺死腫瘤細胞,是繼傳統的放療、化療、手術療法之後的最新治療腫瘤的方法,幹細胞治療與免疫細胞治療都是大概念範疇之內的。其實,「細胞治療」從2000就已經成為熱點,當時第一代的治療技術CIK(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性細胞)已經引入,可是為什麼到了2014年,這一概念突然一夜爆火?在專家雲集的「幹細胞、免疫細胞、基因測序專題會議」研討會上,多位細胞治療領域學者給出了解釋。
冠昊生物首席科學家胡敏傑博士表示,事實上,現在小分子靶向製劑還是許多公司研發的重點,但是由於本身神經的特殊性,小分子只能起到局部的控制作用。源正細胞首席科學家周向軍博士也從臨床數據上證明,小分子藥物對腫瘤病人的實際效果並不佳。他們認為,細胞治療成為腫瘤重要治療方式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國外審批的加速也逐步引起研發界的注意。胡博士指出,FDA加快了細胞藥物的審批,從2010年只有1個獲批,到2012年、2013年3-4個藥物的獲批,FDA逐步開始認可細胞藥物。與此同時,一些國際生物醫藥巨頭,如輝瑞、諾華、GSK等也將加快了在CART/TCRT這些新一代治療技術上的研發布局。
值得關注的是,腫瘤免疫療法被《Science》雜誌評為2013年十大科學突破第一位,而今年美國兩場權威腫瘤學術會議AACR(美國癌症研究會)和ASCO(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年會)上,細胞免疫治療再次成為前沿聚焦點。就在本周一,諾華一項T細胞療法獲FDA「突破性療法」,並且在藥物研發完畢後享受一切FDA審批的綠色通道。所有利好消息都指向「細胞治療」,這一齊加劇了資金的「青睞」。
政策壁壘與技術障礙同存
相比較資本市場的過度「青睞」,產業界認為,政策、技術等重重壁壘仍然考驗著「細胞治療」這一新興領域。
在會上,一位行業嘉賓坦言,「細胞藥物審批走藥品審批流程還是治療方案審批流程,藥監部門與衛生部門都還未能最終定奪」,這是存在的最大的政策壁壘。
據介紹,從人體內取出的細胞,如果只證明其有擴增的效果,則作為第三類醫療技術,由國家衛計委審批,審批速度快,但只能用於自身個體。但如果將細胞加工、修飾、添加成分,適用於群體,則要通過新藥的方式進行審批,走藥監局流程,審批時間至少需要幾年。周博士也指出,因為在中國腫瘤免疫細胞治療的臨床數據缺乏、無法驗證,導致監管上無據可循。梳理「細胞治療」概念股發現,僅僅有海欣股份(600851.SH)、康恩貝少數上市公司的細胞走「新藥」流程,其餘均走第三類醫療技術,後者審評時間短,更有利於商業化運作。
從研發技術層面上,周博士指出,目前中國的技術遠遠落後於國際水平,至少晚10年。國際上已經開始加速在靶向性更高的CART新技術的研究,而國內卻僅僅停留在第一代的CIK技術,療效遠遠落後。而且,「現在的免疫細胞治療只是起到手術放化療之後的輔助作用」。而概念股中,大部分公司還停留在一代技術上。冠昊生物內部人士也表示,「還在評估CART技術」。
胡博士認為,「細胞治療有點類似中醫,雖然你不知道它到底是怎麼運作的,但是它起效果了」。
免疫細胞治療只是細胞治療的一個組成部分,屬於自體免疫,而另一個重要部分則是異體免疫的「幹細胞」。數據顯示,未來5年中國幹細胞產業收入將達到30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170%,市場潛力巨大。中源協和(600645.SH)作為A股唯一的幹細胞上市公司,在臍帶血幹細胞與間充質幹細胞深耕多年,其研發總監劉擁軍博士分析道,由於藥品審批、政策監管等問題,中國尚未批准任何幹細胞藥物或產品,「大大阻礙的中國幹細胞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