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治療腫瘤、培育產業——中國生物技術孕育新活力

2020-11-04 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南京11月4日電(記者朱程)3日,在蘇州工業園區舉行的2020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上,30餘位生物技術領域院士和來自政府、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等共計2000餘人齊聚一堂,探討生物技術發展的前沿方向。

11月3日,2020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在蘇州工業園區舉行。新華社記者朱程 攝

中國生物醫藥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大會發布的《2020年中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發展報告》指出,自2010年以來,中國專利申請數量維持在全球第二位,2019年專利授權量佔全球第一。生物技術和新藥研發仍是資本最關注的兩大領域,中國僅次於美國,是全球第二大投融資密集區域,其中江浙滬已形成集群效應。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視頻致辭中表示,近年來,中國生物技術領域創新迅速發展,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完善,研發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作用不斷增強。

在此次戰「疫」過程中,生物技術在新冠肺炎的預防、治療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凱先表示,目前,中國已有4款疫苗進入三期臨床實驗,整體居全球第一梯隊。

快速發展的生物技術更為疑難雜症患者帶來福音。今年以來,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療法獲得業內人士的廣泛關注。它通過激活人體免疫系統,來自動識別、查殺癌細胞,讓不靠手術、化療、放療等外力治療腫瘤成為可能。「目前,中國在細胞治療領域發展速度很快,在論文發布量等方面都位居世界前列。」中國工程院院士田志剛說,同時要看到中國的原始創新還是不足,需要進一步聚力突破。

此次會議舉辦地蘇州,近年來在生物醫藥領域發展迅猛。目前,蘇州已集聚生物醫藥企業近3000家,相關從業人員近50000人。今年1月-9月,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實現營收約1700億元,同比增長約24%,預計全年營收可超2000億元。

相關焦點

  • 抗擊疫情、治療腫瘤、培育產業
    新華社南京11月4日電(記者朱程)3日,在蘇州工業園區舉行的2020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上,30餘位生物技術領域院士和來自政府、高校、企業、科研機構等共計2000餘人齊聚一堂,探討生物技術發展的前沿方向。中國生物醫藥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
  • 煙臺世宗醫療:先進呼吸治療儀助力抗擊疫情(圖)
    煙臺世宗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於2019年3月入駐山東國際生物科技園,致力於呼吸治療儀等醫療器械產品的研發和銷售,同年9月份開始銷售呼吸治療儀。在園區的大力扶持下,公司取得了快速發展,到目前公司銷售規模增長了5倍。「公司自主研發的代表性產品HFT100高流量呼吸溼化治療儀,採用韓國先進技術,具備一部分呼吸機功能,在加溼加熱、溫度調節、吸氧體驗等方面具有更好的使用效果。」
  • 曬亮點丨這種小鼠不一般 抗擊新冠敢爭先
    全人單克隆抗體藥物具有針對性強、療效好、副作用小等特點,是現代生物醫藥領域發展的主要方向。但其研發過程對技術和核心工具動物要求較高,因此培養全人抗體小鼠成為生物醫藥界的「瓷器活」。美國FDA已批准的30個全人抗體藥物,有21個是藉助全人抗體小鼠平臺研發出來的。
  • 這種小鼠不一般 抗擊新冠敢爭先
    全人單克隆抗體藥物具有針對性強、療效好、副作用小等特點,是現代生物醫藥領域發展的主要方向。但其研發過程對技術和核心工具動物要求較高,因此培養全人抗體小鼠成為生物醫藥界的「瓷器活」。美國FDA已批准的30個全人抗體藥物,有21個是藉助全人抗體小鼠平臺研發出來的。
  • 為何漕河涇開發區能夠成為生物醫藥產業研發的「最強大腦」?
    然而,隨著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為代表的現代生物技術迅猛發展,光機電、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醫療領域加速融合,科研機構集聚、創新資源豐富、信息產業發達的漕河涇開發區同這一全球最活躍的創新領域形成了最佳契合點,正在成為生物醫藥產業研發環節的「最強大腦」。截至目前,漕河涇開發區已有5家生物醫藥企業在國內外主要資本市場實現上市。
  • ...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線上研討會將…
    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線上研討會(第九期)參會通道已開啟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線上研討會(第九期)iOceans Talk中國海洋學會2020年海洋裝備產業抗擊疫情助力發展在線視頻研討會
  • 「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河南省腫瘤醫院經驗助力全球抗疫
    放療科主任葛紅,物理師李定傑、劉如,技師魏勝濤,根據國家疫情防控相關的文件和規範,結合本科室採取的應對措施,總結了疫情時期放療工作開展所需注意的事項和經驗,特別是放療物理和機房放療技術部分。從寫作到錄用,僅短短五天時間。文章發表後,受到歐美同行一致好評。
  • 最新資訊 | 第十三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分論壇拉開序幕
    由湖北省政府與國家發改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等單位聯合主辦,武漢市政府承辦的第十三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將於大會圍繞「科技抗疫,產業賦能」的主題,聚焦中國世界疫情防控,體現生物經濟「戰疫」擔當,研判生物安全體系建設思路,提振國民經濟恢復信心。大會分為新冠病毒檢測與診斷技術專題論壇、新冠疫苗疫情防控與生物安全專題論壇、病毒性傳染病的藥物治療專題論壇、病原檢測助力公共衛生防控四個論壇。
  • 「中國矽谷」中關村:AI科技成果助力抗擊疫情
    (抗擊新冠肺炎)「中國矽谷」中關村:AI科技成果助力抗擊疫情中新社北京3月16日電 題:「中國矽谷」中關村:AI科技成果助力抗擊疫情中新社記者 於立霄>快速測溫預警、語音控制電梯、無接觸送餐機器人、消毒機器人等中關村一批高科技企業研發的新技術新產品,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2020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在蘇州舉行
    光明日報蘇州11月3日電(記者蘇雁通訊員吳秋陽)11月3日,2020中國生物技術創新大會在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開幕。包括30多位生物技術領域的院士在內的2000餘位專家學者共聚金雞湖畔,共話中國生物技術創新發展。
  • 2020深圳BT(生物技術)產業領袖峰會開幕
    本屆峰會以「『峰』在哪裡——生物醫藥技術與安全」為主題,邀請了兩院院士和國內外知名生物企業家在內的80多位重要嘉賓,圍繞生物技術「新風口」、生物安全治理等熱點話題進行研討和分享,助推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領域再上新臺階,為深圳及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貢獻技術力量。
  • 首屆海峽兩岸腫瘤生物治療大會舉辦
    、福建省腫瘤生物治療重點實驗室主任應敏剛教授,臺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臺灣陽明大學幹細胞研究中心主任李光申教授,解放軍總醫院生命科學院分子免疫學研究室主任韓衛東教授,美國康州大學農業、健康及自然資源學院動物科學系田秀春教授,清華大學醫學中心細胞治療研究所所長張明徽教授,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臨床基礎研究所所長曲迅教授,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副研究員慄世鈾教授,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肝病研究所所長劉小龍教授等領導和專家出席了會議
  • 2020官洲國際生物論壇開幕 近20位國內外院士、科學家共話抗擊疫情
    作為該區乃至廣州生物醫藥產業的一張靚麗「名片」,自從2017年舉辦以來,官洲國際生物論壇一舉打響知名度,影響力已走出國門,逐漸成為全球知名的生物技術與產業國際論壇,成為立足珠三角、服務全國、影響世界的生物技術與產業交流和合作發展平臺。
  • 中國生物技術三領域尋求全球「領跑」力量
    有關方面預測,在國家產業政策推動下,預計到2022年,我國廣義生物產業值有望達到10萬億元,生物工業產值1.5萬億元,我國的生物工業核心競爭力將得到顯著提升,生物技術強國目標將得到進一步實現。   最近,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發布的《2017中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發展報告》稱,我國科學家在幹細胞、結構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 上藥生物醫藥產業基地正式開工,聚焦基因治療等三大方向
    澎湃新聞從上海醫藥集團獲悉,上藥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將圍繞治療性抗體、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等生物醫療創新領域,打造國內生物醫藥板塊布局最齊全、技術領先的孵化轉化基地和產業化平臺,助力中國醫藥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 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加速崛起成穩增長「新動能」
    在位於山東濟南的齊魯製藥集團有限公司現代化生物醫藥生產車間裡,我國首個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安可達處於滿負荷生產中。這種主要用於治療晚期、轉移性或復發性非小細胞肺癌、轉移性結直腸癌的藥物,去年底上市後打破了國外醫藥巨頭多年對中國同類藥品的獨家壟斷,大大增強了臨床用藥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
  • 質子治療技術是腫瘤治療的未來趨勢
    ——瑞士保羅謝爾研究所科學家格羅斯曼、雷哈內克:希望與深圳展開雙贏合作腫瘤治療是醫學界一直以來的攻堅方向,而在眾多治療技術中,質子治療技術是當今國際最前沿、最尖端的腫瘤放射治療技術之一。目前, 國際上僅瑞士、德國等少數發達國家、地區擁有該技術。
  • 「院士經濟」成為大健康產業新引擎
    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於金明團隊、馬丁團隊著眼於腫瘤研究,分別見籤「武漢光谷腫瘤新技術研究院」項目及「武漢婦科腫瘤診療技術研究院」項目;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漢聚焦提升武漢醫療技術,籤約「華中科技大學-聯影集團醫療技術聯合實驗室」項目。
  • 加力打造千億新興產業集群 寫在生物醫藥創新發展大會召開之際
    碩果頻結 展現硬核實力生物醫藥產業的動力,正全面融入廈門經濟發展肌理中,為這片創新沃土永葆活力注入新的「基因」。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廈門市科技局迅速啟動科技應急攻關項目32項,開展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疫苗、治療藥物研發等科研攻關,抗疫硬實力令人印象深刻。
  • 抗擊新冠病毒,這些醫藥產品從南京江北新區來
    中國江蘇網訊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抗擊疫情的相關醫療產品和器械的研發也在跟時間賽跑。生命健康產業作為南京江北新區的支柱產業,正是得益於產業的提前布局,有17家企業正將掌握生命科學前沿技術優勢轉化成抗擊疫情的創新產品,勇當急先鋒,科研加速度,為檢測、預防、醫治新冠肺炎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