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叫停到開閘,現在的細胞治療產業與四五年前基因產業何其相似。一切準備就緒,細胞從業者們正在等風來。
前幾天剛成立深圳生物樣本庫之後,12月6日,北科生物公布臨床研究和對外投資新進展,並展示其「BT+IT」雙引擎驅動的細胞雲平臺計劃。
北科生物創始人、董事長胡祥對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平臺是為了讓創新技術推廣變得高效容易,規模效益之後把成本分攤。我們在存儲細胞同時獲得了讀取細胞的機會,所以要把數據提取出來,把人工智慧訓練出來,進行健康管理。」
細胞治療現在好不熱鬧。過去一周裡,A股上市公司南京新百、南華生物、姚記撲克,復星子公司凱特、外資巨頭GE等通過收購、增資、搭建產業化基地等方式加碼細胞治療。
一派熱鬧景象背後,技術研發轉化路徑、質量標準、監管的長期缺失,使得國內細胞治療魚龍混雜。但隨著細胞治療納入藥品註冊申報、業內翹首期盼的《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落地在即等政策東風乍起,這一局面逐漸被打破。
再戰細胞治療
2005年在深圳成立的北科生物是幹細胞治療技術的首批受益者之一,其較為知名的是幹細胞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急性心肌梗死等。
但國內幹細胞臨床試驗2012年叫停。2015年衛計委與CFDA發布《幹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2016年首批30個幹細胞臨床研究備案機構名單公布後,今年11月, CFDA、國家衛計委聯合發布第二批名單,72家三甲醫院入選。
「政策開始放開,但至今暫無幹細胞產品獲批上市。」廣證恒生新三板研究總監趙巧敏指出,國內幹細胞治療面臨超敏反應、病毒載體安全性等技術壁壘,以及人才、資金壁壘。
外界不知道的是,北科生物在細胞免疫療法領域也不斷跑馬圈地。
胡祥告訴記者:「CAR-T在血液腫瘤取得了很好的療效,腫瘤微環境是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現在做了個五種方法的組合治療方案。」
CAR-T無疑是2017年細胞免疫治療的焦點,今年CFDA批准了諾華治療白血病的Kymriah和Kite治療淋巴瘤的Yescarta兩款產品,業內外一片歡騰。
即便如此,這一技術還有很多難點沒有攻克。胡祥介紹,T細胞通過產生免疫應答,殺傷外來敵人以保護機體。但對惡性腫瘤,T細胞不能發揮很好的作用,因為腫瘤細胞會抑制T細胞功能,且腫瘤細胞具有免疫逃避機制。
「免疫治療現在炒得最火,但很難在晚期癌症治療中消滅所有癌細胞,而比較容易達到和平共處。」中國工程院院士於金明指出,免疫治療面臨很多挑戰,例如缺乏特定靶點,不能稱為精準醫學;缺乏預測標誌物及空間、時間異質性等。
探路產業化
研發同時,北科生物在細胞存儲領域也繼續出手。
北科生物前幾天啟動深圳生物樣本庫,自啟動之日起到2022年,將聯合各大醫療機構收集、存儲來自臍帶、胎盤、脂肪、乳牙等多種來源的幹細胞,以及來自成人外周血的免疫細胞等生物資源。與這些生物樣本相關的臨床與隨訪信息數據也將一併收集存儲,目標是達到5萬人份。
細胞存儲已是一片競爭紅海。以免疫細胞為例,自魏則西之死引發關注後,轉而布局免疫細胞存儲成為從業者共識。記者梳理新三板中7家以免疫細胞為主業的企業,無一例外都在布局細胞存儲業務。
而細胞存儲暫時未能帶領這7家企業走出虧損泥淖。如邁健生物稱,公司受魏則西事件影響,2017年上半年業績急劇下滑,上半年營業收入56.09萬元,同比下降88.36%;虧損339.19萬元,同比下降74.02%。幹細胞及免疫細胞製備、儲存、培養及銷售成為邁健生物主要收入。
胡祥對於營收比較樂觀。他說:「收入來源在於如何貼近應用,服務方面就是存儲細胞,這個市場太大了,現在我們把利潤放得很低,希望走規模、走量,客戶需求很大,所以營收增長還是很快的。」
然而,價格是細胞治療走進千家萬戶的絆腳石,目前治療白血病的Kymriah在美上市價格為47.5萬美元,治療淋巴瘤的Yescarta為37.3萬美元。
這一問題在細胞存儲領域也很明顯。北科生物向記者提供的免疫細胞儲存套餐顯示,10年存期的三個產品包括安心版、安康版、臻享版,價格從1萬多到5萬多不等。儘管北科生物強調這一價格「在行業內算低的」,但依舊有消費者向記者直呼「有錢人的遊戲」。
值得注意的是,大數據、平臺化是細胞企業破題產業化的新方向。北科生物正在力推雲平臺+大數據。此次成立的深圳生物樣本庫就包括把生物樣本資源轉化或翻譯成可以共享的數據信息資源。
胡祥介紹,北科生物業務已分為北科細胞,主攻細胞存儲和細胞製備;北科生命,包括醫學知識庫、組學知識庫、用戶資料庫;北科健康,提供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