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治療引領未來醫學革命,包括腫瘤細胞免疫治療+幹細胞治療。細胞治療是指將正常或生物工程改造過的人體細胞移植或輸入患者體內,新輸入的細胞可以替代受損細胞、或者具有更強的免疫殺傷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細胞治療在治療癌症、血液病、心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等方面顯示出越來越高的應用價值。一般來講,細胞治療包括腫瘤細胞免疫治療,以及幹細胞治療兩大類。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生物科技讓自身細胞戰癌,主要包括四大類。腫瘤細胞免疫治療是一種新興的腫瘤治療模式,它從病人體內採集免疫細胞,然後進行體外培養和擴增,再回輸到病人體內,來激發以及增強機體的自身免疫功能以治療腫瘤。腫瘤細胞免疫治療是繼手術、放療和化療之後的第四種腫瘤治療方法。腫瘤細胞免疫治療主要包括四大類:過繼細胞免疫治療、腫瘤疫苗、非特異性免疫刺激、以及免疫檢驗點單克隆抗體。過繼細胞免疫治療是國際研發熱點,主要包括TIL、TCR、CAR、LAK、CIK、DC、NK等幾大類。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藥物多處研發培育期,國內多家公司布局。腫瘤細胞免疫治療2013年被Science雜誌評為年度10大科技突破之首,未來市場空間巨大,現今上市產品較少,但有眾多產品在研。國外藥企如凱德、默克、羅氏等紛紛布局,致力於細胞免疫治療新藥研發。國內涉及腫瘤細胞免疫治療的上市公司尚處培育期,主要公司有:香雪製藥、開能環保、姚記撲克、冠昊生物、和佳股份、海欣股份和康恩貝等。
幹細胞治療:未來全球4000億美金藍海,國內步入規範高速發展期在即。幹細胞(Stem Cell),在生物學界又被稱為「萬能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以及多向分化潛能,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和人體的潛力;幹細胞潛在治療領域廣泛,如血液系統疾病(如白血病)、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症)、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肝臟疾病(如肝硬化症)、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等,據預測,幹細胞治療市場規模未來有望達4000億美金。國際上現有約9款幹細胞藥品上市,其中韓國的三種藥物Hearticellgram-AMI、Cuepistem、Cartistem以及加拿大的Prochymal為幹細胞藥物,其餘均為幹細胞生物製劑。在我國,幹細胞藥物研發尚處早期,CFDA曾批准7項幹細胞藥物臨床實驗,而其他大多數幹細胞項目是由醫療機構自身開展的臨床實驗項目。我國骨髓幹細胞移植臨床研究及應用較早,曾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之前監管較為寬鬆,但於2012叫停,對幹細胞治療行業進行規範整頓;2013年推出《臨床幹細胞實驗研究管理辦法》等徵求意見稿,未來行業開放在即,將進入高速規範發展新時期。
我國幹細胞產業鏈:上遊成熟,中下遊布局逐漸拓展。我國幹細胞產業鏈可分為上遊(幹細胞存儲)、中遊(幹細胞增殖及幹細胞新藥研發)、下遊(幹細胞治療)。上遊最為成熟,中下遊大多數項目處於實驗階段,未來將逐漸向中下遊拓展。國內涉及幹細胞治療的公司主要有:中源協和、冠昊生物、金衛醫療、北科生物。
細胞治療主題投資:行業方興,長期關注;敏銳把握,客觀審視。美國生物學家喬治戴利曾說:如果20世紀是藥物治療時代,那麼21世紀就是細胞治療的時代。生物醫學正以驚人的速度帶給人類一個又一個的科技突破,無論是利用自身細胞抗癌的「腫瘤細胞免疫治療」,還是萬能細胞「幹細胞治療」,都擁有數千億美金的市場空間,都代表著未來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但整個細胞治療行業在國內乃至國際上,都尚屬研發培育早期,需要一定的時間成長,我們預計國內相關概念上市公司短期內難以實現大規模產業化,業績較為平淡。申萬醫藥對於細胞治療類主題投資觀點:行業方興,長期關注;投資策略:敏銳把握,客觀審視。
前言:一張圖看清細胞治療
細胞治療是指將正常或生物工程改造過的人體細胞直接移植或輸入患者體內,新輸入的細胞可以替代受損細胞、或者具有更強的免疫殺傷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細胞治療在治療癌症、血液病、心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等方面顯示出越來越高的應用價值。一般來講,細胞治療包括腫瘤細胞免疫治療,以及幹細胞治療兩大類。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主要包括四大類:過繼細胞免疫治療、腫瘤疫苗、非特異性免疫刺激、以及免疫檢驗點單克隆抗體。國內涉及腫瘤細胞免疫治療的上市公司主要有:香雪製藥、開能環保、姚記撲克、冠昊生物、和佳股份、海欣股份和康恩貝等。
幹細胞治療:從產業鏈上下遊來看,可分為上遊(幹細胞存儲)、中遊(幹細胞增殖及幹細胞新藥研發)、下遊(幹細胞治療)。國內涉及幹細胞治療的公司主要有:中源協和、冠昊生物、金衛醫療、北科生物。
1.腫瘤細胞免疫治療:生物科技讓自身細胞戰癌
1.1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是自身免疫抗癌的新型療法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是一種新興的腫瘤治療模式,是依靠自身免疫抗癌的新型治療方法。它從病人體內採集免疫細胞,然後進行體外培養和擴增,再回輸到病人體內,來激發以及增強機體的自身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
圖2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示意圖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是繼手術、放療和化療之後的第四種腫瘤治療方法。與傳統腫瘤治療方法相比,細胞免疫治療具有安全性、針對性、持久性、全身性、徹底性以及適應症廣六大特性。
1.2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有四大主要類型
腫瘤細胞免疫治療主要包括四大類:過繼細胞免疫治療、腫瘤疫苗、非特異性免疫刺激、免疫檢驗點單克隆抗體。
1.2.1 過繼細胞免疫治療
過繼細胞免疫治療(AdoptiveCell Transfer Therapy, ACT)是指通過對自體免疫細胞進行體外激活和擴增,然後將其重新輸回腫瘤患者體內,並輔以合適的生長因子,促使其發揮殺傷殺死腫瘤細胞的功能。目前,過繼性免疫治療已經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主要方式之一。過繼細胞免疫治療ACT主要包括TIL、TCR、CAR、LAK、CIK、DC、NK等幾大類。
【A】 TIL(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腫瘤浸潤淋巴細胞)
TIL療法是從腫瘤附近組織中分離出TIL細胞,加入生長因子IL-2進行體外大量擴增,再回輸到患者體內,從而擴大免疫應答治療原發或繼發腫瘤的方法。
TIL是腫瘤間質中的異質性淋巴細胞,包括T細胞以及NK細胞等,大多數情況下以CD3+CD8+T細胞為主。TIL的作用機制是通過釋放細胞毒素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此外,還能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提高機體對腫瘤細胞的殺傷能力。TIL療法在提高多種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上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子宮內膜癌、結腸癌、惡性黑色素瘤等,降低患者全身復發的概率。
【B】 TCR(T CellReceptor,T細胞受體)
TCR療法是將患者體內的普通T細胞分離出來,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引入新的基因,使轉基因T細胞表達能夠識別癌細胞的TCR,回輸到患者體內從而殺死腫瘤細胞的治療方法。
TCR是T細胞表面的特異性受體,與CD3結合形成TCR-CD3複合物,通過識別並結合MHC呈遞的抗原從而激活T細胞,促進T細胞的分裂與分化。TCR的作用機制是向普通T細胞中引入新的基因,使得新的T細胞能夠表達TCR從而有效識別腫瘤細胞,引導T細胞殺死腫瘤細胞。TCR療法在黑色素瘤治療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同時也在肝癌、乳腺癌、卵巢癌等治療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C】 CAR(Chimeric AntigenReceptor,嵌合抗原受體)
CAR療法的原理與TCR療法相似,通過基因轉導使患者的T細胞能夠表達嵌合抗原受體CAR,將改造後的T細胞回輸至患者體內,生成大量特異性識別腫瘤的CAR-T細胞從而殺死腫瘤細胞。
CAR是T細胞表面的嵌合抗原受體,能夠以非MHC限制性的方式識別腫瘤細胞。CAR的作用機制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修飾T細胞,使其能夠特異性識別並殺死癌細胞。抗CD19 CAR在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同時也應用於治療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卵巢癌、結腸癌等。
【D】 LAK(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
LAK療法是將外周血淋巴細胞在體外培養,經淋巴因子IL-2激活後擴增,回輸至患者體內從而廣譜地殺傷腫瘤細胞的治療方法。
LAK是淋巴因子激活的殺傷細胞,在NK細胞體外培養時、在細胞因子誘導下形成,能夠殺傷對NK細胞不敏感的腫瘤細胞。LAK中存在多種具有殺菌作用的活性物質,已經發現的有穿孔素、顆粒酶、顆粒溶素、LL-37等。LAK的作用機制是通過LAK細胞膜表面的IL-2受體識別IL-2,從而激活LAK細胞,不需其它輔助物質參與即可廣譜抗瘤。LAK療法與IL-2協同治療腎細胞癌、黑色素瘤、肺癌、結腸癌等腫瘤患者,目前已獲得一定的療效。
【E】 CIK(CytokineInduced Killer,細胞因子誘導的殺傷細胞)
CIK療法是將人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在體外與多種細胞因子共同培養一段時間,獲得大量T淋巴細胞後回輸患者體內,從而精確地殺傷腫瘤細胞而不損傷任何正常組織。
CIK是人體外周血中的T淋巴細胞,膜表面標誌為CD3+和CD56+,既有強大的抗瘤活性又有非MHC限制殺瘤特點,識別能力很強,能點射腫瘤細胞。CIK的作用機制是通過釋放穿孔素及顆粒酶而直接殺傷腫瘤細胞,或是通過分泌多種細胞因子而間接殺傷腫瘤細胞,除此之外還能通過激活凋亡基因誘導腫瘤細胞凋亡。CIK療法應用於清除殘餘癌細胞,預防復發和轉移,降低放化療的毒副作用,用於放、化療無效的患者的治療,用於失去手術指徵或已復發轉移的晚期患者,緩解症狀、延長生存期。
【F】 DC(DendriticCell,樹突狀細胞)
DC療法是將患者自身的單個核細胞提取出來,在體外增殖、培養、誘導生成DC細胞,讓DC細胞負載相應的腫瘤抗原後回輸患者體內,誘導機體產生特異性或非特異性的免疫應答,激活人體內的天然抗腫瘤系統,從而達到殺滅腫瘤細胞的作用。
DC以其形狀命名,是一個異質性的群體,主要從骨髓組織、血液中分離得到,抗原呈遞性比普通細胞強1000倍,能有效激活初始T細胞。DC的作用機制是重建免疫監視細胞功能,隨血液在全身各處主動搜索、識別腫瘤細胞,誘導產生大量效應T細胞並促使其遷移至腫瘤部位,輔助T細胞分泌多種細胞因子,加速T細胞殺死腫瘤細胞過程。DC細胞對血液、消化、呼吸、泌尿及生殖系統等多個系統腫瘤細胞均有殺傷作用。
【G】 NK(NaturalKiller,自然殺傷細胞)
NK療法是將患者體內的NK提取出來,利用細胞培養技術在體外大量繁殖後再回輸患者體內,從而發揮調節免疫反應及直接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
NK是人體防禦體系的第一道屏障,表面標誌為CD3-CD56+,殺傷活性無MHC限制,不依賴抗體,因此稱為自然殺傷活性。NK的作用機制為釋放穿孔素、細胞因子等殺傷腫瘤細胞,活化的NK可發揮調節免疫作用。NK療法目前應用於非特異性抗腫瘤和抗病毒感染,清除體內壞死細胞及脂肪等垃圾,抗衰老等。
1.2.2 腫瘤疫苗
腫瘤疫苗是通過激活自身免疫系統來治療腫瘤的免疫療法。腫瘤疫苗主要包括腫瘤細胞疫苗、腫瘤抗原疫苗、腫瘤DNA疫苗、DC疫苗、細菌疫苗等。根據用途的不同可分為預防性疫苗和治療性疫苗,前者可控制腫瘤的發生,後者用於化療後的輔助治療。
腫瘤疫苗是將腫瘤抗原以多種形式如腫瘤細胞、腫瘤相關蛋白或多肽、表達腫瘤抗原的基因等導入患者體內,通過腫瘤抗原刺激體內T細胞,激發特異性細胞免疫,從而清除腫瘤的治療方法。腫瘤疫苗具有療效高、特異性強、不良反應小等優點,可獨立治療腫瘤,又可與手術、放療、化療相結合,在腫瘤綜合治療中佔有重要地位。
1.2.3 非特異性免疫刺激
非特異性免疫刺激是通過刺激T細胞或抗原呈遞細胞來加強抗原呈遞過程,活化機體免疫力從而殺死腫瘤細胞的治療方法。非特異性免疫刺激劑是指能激活多數T或B淋巴細胞克隆的非特異性刺激物質,包括內毒素、脂質A、海藻糖、胸腺肽以及一些中藥成分。這種療法從70年代興起,但因其毒性、治療時間久以及治療腫瘤範圍限制導致應用受限。
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相對應,都是機體識別和排斥異己物質的機能。非特異性免疫是機體在長期的種系發育與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禦功能,具有先天性、可遺傳、反應迅速、作用無特異性等特點。
非特異性免疫刺激通過刺激劑誘導非特異性免疫反應,激活巨噬細胞,增強溶酶體活性,提高T細胞、NK細胞等的細胞活性從而起到抗腫瘤作用。通過刺激抗原呈遞細胞來增強抗原呈遞的藥物包括:Toll樣受體配體咪喹莫特用於治療基底細胞癌,卡介苗用於膀胱癌局部灌注。通過抑制免疫調節T細胞來增強抗原呈遞的藥物包括:達利珠單抗Daclizumab,地尼白介素-2,用於治療皮膚性T細胞白血病及卵巢癌。
腫瘤免疫微環境對腫瘤生物治療的影響較大,大量的免疫刺激劑處於討論和研究中,但確證的臨床療效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1.2.4 免疫檢驗點單克隆抗體
免疫檢驗點抗體是通過激活正向刺激因子或抑制負向刺激因子來激活病人自身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從而消滅腫瘤細胞的治療方法。
單抗是由一個B淋巴細胞增生、繁殖而成的單克隆細胞所產生的抗體,與一般的抗血清不同,是針對一種抗原的抗體,特異性強,可大量生產,易標準化,分子組成均勻、單一。通過淋巴細胞雜交瘤技術或基因工程技術製備的單抗藥物可以作為診斷劑或檢測劑,專一性識別相關抗原,對腫瘤相關靶點特異性結合,主要通過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ADCC)效應、補體依賴性細胞毒作用(CDC)等效應機制選擇性殺傷腫瘤細胞。單克隆抗體因具有鮮明的靶向性和顯著的療效,在腫瘤治療中發展迅速,對淋巴癌、乳腺癌、結直腸癌、肺癌、腎癌、黑色素瘤等均有療效。
T細胞的激活依靠「雙信號」細緻地調控。一個激活信號是MHC-TCR的結合,另一個是共刺激分子(OX40,4-1BB)和共抑制分子(CTLA-4.PD-L1.PD-1)的信號傳遞,好比「油門」和「剎車」。運用OX40、4-1BB的激活劑單抗猶如「踩油門」,運用CTLA-4、PD-1/PD-L1的拮抗劑單抗如同「松剎車」。
目前,負向刺激因子的抑制劑是研究的重點。以抗CTLA-4單抗為例,CTLA-4表達於大部分活化的T細胞表面,CTLA-4與CD80結合傳導抑制信號,抑制T細胞的免疫反應,封閉CTLA-4後,活化T細胞可以持久發揮抗腫瘤免疫效應。
免疫檢驗點單抗面臨的挑戰是,它僅能解除已經位於腫瘤邊緣的T細胞的束縛或加強呈遞,但不能促使T細胞攻擊腫瘤,一些病人並不會進行免疫反應。
1.3 科技突破帶來巨大市場潛力
近年來,隨著幹細胞生物學、免疫學、分子技術、組織工程技術等科研成果的快速發展,細胞免疫治療作為一種安全而有效的治療手段,在腫瘤綜合治療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已逐步發展為繼手術、化療和放療之後的第四大治療方法。2013年免疫抗癌療法被Science雜誌評為年度10大科技突破之首。
1.3.1 細胞免疫治療未來市場空間巨大
2011年,癌症超過心臟病,成為全球第一大死亡原因。WHO在2013年12月公布,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數已經超過1400萬名,這與2008年的統計結果1270萬人相比,人數大幅增加。同期,癌症患者的死亡人數也有所增加,從過去的760萬人增加到820萬人。報告稱,到2030年,新增癌症病例將增加50%,達到每年2160萬人。
花旗銀行預測,未來十年癌症免疫治療藥物用於60%的晚期癌症患者,有可能會成為潛在的最大藥物類別,2023年銷售額將超過350億美元。
我國腫瘤細胞免疫治療的市場需求是巨大的。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每年新發腫瘤病例超過300萬例,佔全球總數的兩成,平均每天確診8550 人,全國每分鐘有6 人被診斷為癌症。如果其中10%的病人採用免疫細胞治療,則會有30萬人的市場容量。
習主席在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的演講中指出,生物學相關技術將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展生產和發展空間,提高人類生活水平和質量。腫瘤細胞免疫治療在惡性腫瘤、慢性疾病上展現出傳統診療技術所沒有的優勢,高效安全、持久徹底,隨著技術的進步,監管的成熟,我國細胞治療產業的高速發展可期。
1.3.2 上市產品較少,在研產品眾多
【A】過繼性細胞治療方法產品
2010年,Sipuleucel-T細胞獲得FDA批准用於治療激素抵抗型前列腺癌,成為第一個經官方批准用於治療實體瘤的過繼性細胞治療方法。Sipuleucel-T治療的基本程序是分離患者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體外暴露於融合蛋白PA2024後,再將其經靜脈回輸給患者。多項臨床實驗結果顯示,Sipuleucel-T可降低轉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死亡危險,明顯延長中位生存率。
【B】腫瘤疫苗產品
2010年,美國Dendreon公司生產的Provenge疫苗經美國FDA批准用於治療晚期前列腺癌,這是第一個自體主動免疫法藥物以及第一個真正的治療性癌症疫苗,為其他同類產品的研發鋪平道路,標誌著腫瘤疫苗從基礎研究正式走向臨床研究。截至2012年,處於Ⅰ-Ⅱ期臨床研究的腫瘤疫苗已近140個,其中以黑色素瘤、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的疫苗最多,進入Ⅲ期臨床研究的腫瘤疫苗已有20多個。
【C】非特異性免疫刺激劑產品
研究發現,卡介苗、OK432及西咪替丁、左旋咪唑等一些非特異性免疫刺激劑可以誘發非特異免疫反應和炎症反應,活化機體免疫力,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其中,卡介苗和左旋咪唑已被批准用於腫瘤治療。
【D】單克隆抗體藥物產品
2011年,百時美施貴寶開發的抗CTLA-4單抗Ipilimumab(伊匹莫單抗)在美國批准上市,這是首個也是唯一被批准上市的免疫檢驗點抑制劑,用於惡性黑色素腫瘤的治療。針對PD-1和PD-L1的單抗有多家公司正在開發。與此同時,CTLA-4和PD-1單抗的聯合治療試驗也在進行。其他針對OX40、4-1BB的多個單抗在早期開發中。
1.3.3 政府政策不斷完善
在腫瘤細胞免疫治療領域,我國政府政策處於支持並持續完善的狀態,1993年,國家首次頒布《人體細胞治療及基因治療臨床研究質控要點》,明確提出製備體細胞治療及基因治療的質量控制要點;2009年頒布《自體免疫細胞(T細胞、NK細胞)治療技術管理規範》;2012年,在《幹細胞研究國際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十二五」專項規劃》中,明確提出重點支持未來幹細胞臨床研究和轉化的核心技術。
1.4 涉及的主要上市公司
近年來腫瘤免疫療法的概念方興未艾,而這種方法也逐漸成為治療腫瘤的重要手段。全球各生物製藥巨頭都在這一領域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希望在這一領域拔得頭籌。
1.4.1 國際領軍藥企積極布局
凱德公司(KitePharma):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是一家主要從事開發基於免疫和靶向治療各種癌症技術、產品的生物技術公司。凱德藥業的團隊主要由專攻腫瘤免疫學的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等組成,在開發先進的腫瘤治療方法方面和有關臨床試驗的批准、設計和實踐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
Kite專注於研究自體免疫細胞療法(eACT),即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消滅癌細胞的腫瘤細胞免疫療法。公司與NCI合作,目前正在進行TCR療法第二階段臨床試驗和CAR療法的多個Ⅰ-Ⅱ期臨床試驗,並計劃在2015年進行重磅產品KTE-C19 的Ⅰ-Ⅱ期臨床試驗。如果試驗結果理想,Kite將向FDA申請生物製劑許可證,加速批准KTE-C19成為治療DLBCL的第三種療法。
製藥巨頭們也早已瞄準腫瘤細胞免疫治療行業。默克今年6月與MorphoSy宣布合作開發針對未公開免疫檢查點的治療性抗體,默克與百時美施貴寶各自以PD1為靶點的抗體藥物MK-3475和Nivolumab均進入Ⅲ期臨床試驗階段,羅氏單抗新藥Gazyva於13年11月獲FDA批准用於治療慢性白血病(CLL),其抗PDL-1藥物RG7446也於今年1月進入了關鍵臨床試驗。
1.4.2 國內上市公司處於研發培育期
我們認為細胞治療潛在市場廣闊,隨著技術進步、監管成熟,該領域有望取得良性快速發展。國內上市公司標的:冠昊生物、香雪製藥、姚記撲克、和佳股份、開能環保、海欣股份、康恩貝。重點關注冠昊生物。
冠昊生物:從事再生醫學材料及再生型醫用植入器械研發、生產及銷售的高科技企業,開發以動物組織為原料的新型生物材料,在此基礎上開發新型醫用植入器械產品。公司於14年3月成立再生醫學開發公司,以細胞技術研發為主,與鑫品生醫籤訂有關免疫細胞儲存技術的授權合同,鑫品生醫專注於免疫細胞治療(ACT)平臺技術研發,可豐富公司細胞治療技術及產品種類。
冠昊生物歷時9個月現已搭建了一個細胞生產體系平臺, ACI項目已進入臨床應用階段。ACI技術是美國FDA審批過的軟骨移植技術,可根據患者受損區域的大小,做成「個體化創可貼」,再移植到受損部位。ACI項目達產後預計毛利率可達到70-80%。
香雪製藥:以中成藥製藥和研發為主業,專注於以抗病毒口服液、板藍根顆粒,是一家集西藥製藥、生物醫學工程和藥材規範種植於一體的公司。香雪生命科學研究中心是應公司發展,產業轉型以及趕超世界一流製藥企業的頂層設計的要求,與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國家呼吸病重點實驗室教授李懿博士共同創立的現代生物醫藥研發基地。
香雪製藥的「高親和性 T 細胞受體(TCR)介導的抗腫瘤過繼免疫創新科研團隊」入選第四批廣東省引進創新創業團隊,獲得政府資助額度為2000萬元人民幣。該抗腫瘤過繼免疫治療技術主要針對以肺癌、肝癌和黑色素瘤為主的惡性實體瘤細胞,具備進行臨床轉化的技術條件,可實現疾病的個體化治療,有望提高腫瘤的治癒率。
姚記撲克:從事各類撲克牌的設計、生產和銷售,是中國主要的撲克牌生產銷售企業之一。公司於2014年6月4日公告涉足癌症細胞免疫治療領域,投資1.3億元持有上海細胞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22%的股權。
細胞公司是一個集研發實驗室、細胞生產工廠、臨床應用部門為一體的細胞治療工程技術公司,在提供高效、特異、安全的細胞治療產品的同時,根據臨床需求開發更為先進的細胞治療產品、技術及生產工藝。主要股東吳孟超醫學科技基金會、白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均有較強的研發實力。細胞公司未來將以癌症的細胞免疫治療、癌症的基因檢測、細胞保存及醫療大數據四大業務為主,打造國內頂尖、國際一流的細胞治療及研究中心。
和佳股份:已經形成腫瘤微創治療設備、醫用分子篩制氧設備及工程、常規診療設備和醫療設備代理經銷四大業務板塊,為300多家醫院建設腫瘤綜合治療中心。公司在業內首創推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和佳腫瘤微創綜合治療解決方案」,代表了國內更為成熟、先進的腫瘤治療水平。
公司CIK生物細胞治療項目是利用人體免疫系統機制,用自身的抗癌細胞去殺滅癌細胞,使癌細胞不能再侵犯正常組織,實現機體的永久和平,修復人體免疫系統以實現綠色抗癌。CIK項目通過和腫瘤設備一起或通過合作運營方式銷售。2014年6月,公司與許昌市第二人民醫院籤訂合作協議,合作項目包括建設DC-CIK生物細胞治療中心。
開能環保:專門從事居家水環保技術研發和產品製造的高新技術企業,開能品牌是上海市著名商標。2014年7月1日,董事會同意公司以自有資金10,000萬元認繳出資設立上海原能細胞科技有限公司進行免疫細胞存儲項目建設,主要從事免疫細胞採集、製備、儲存、研究、應用等。
本項目計劃投資12-15億元,預計2019 年可收回投資,預測營業後每年平均綜合毛利率約為50%,到2020年該項目的營業收入將達8億。公司率先高標準、大規模專業從事免疫細胞製備、存儲、應用,已聚集了一批在免疫細胞研究上有很深造詣的技術專家團隊和資源,具備領先的技術和優勢。此外,開能環保已擁有數萬高端家庭客戶資源,為本項目的成功運行提供保障。
海欣股份:以生產經營長毛絨產品為主,向醫藥產業和金融領域拓展。子公司海欣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與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展開合作,共同研發抗原致敏的人樹突狀細胞(APDC)項目,用於腫瘤治療。
APDC是我國首個也是唯一獲得CFDA批准進入臨床研究的樹突狀細胞項目。該項研究是國家「863」項目成果的產業化項目,並於2003年完成I期臨床研究證實APDC具有良好的安全性,2005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APDC項目目前已獲得藥物臨床試驗批件,同意進行Ⅲ期臨床試驗,初步選定20家醫院為臨床研究單位,並啟動Ⅲ期臨床試驗基地建設方案。
康恩貝:主要從事藥品的生產、銷售和研發銷售業務,系國家中藥五十強企業。2011年6月9日,公司與美國凱德藥業公司(Kite Pharma, Inc.)籤訂《AFP項目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書》,籌資成立合資公司,合作開發AFP項目。
AFP(alpha fetoprotein,α胎蛋白)是用於肝癌的治療性DNA疫苗藥物,DNA疫苗通過刺激抗體產生腫瘤抗原反應,進而達到清除腫瘤的目的。我國國內AFP研究尚屬空白,在該項目現有基礎上,公司通過與凱德公司合作,在國內同步開展研究開發和新藥註冊上具備相對優勢。
2. 幹細胞治療:「萬能細胞」帶給人類的福音
2.1 幹細胞:具有多分化潛能的「萬能細胞」
幹細胞(Stem Cell),在生物學界又被稱為「萬能細胞」,它是一種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以及多向分化潛能的細胞,幹細胞的英文「Stem」即為「起源」的意思。幹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和人體的潛在功能;各種克隆技術,如克隆羊、克隆牛,利用的就是基於幹細胞的克隆技術。
按照分化潛能,幹細胞可分為三大類:全能幹細胞、多能幹細胞、單能幹細胞。
全能幹細胞:具有形成完整個體的分化潛能,如胚胎幹細胞。
多能幹細胞:具有分化出多種細胞組織的潛能,如造血幹細胞、神經細胞。
單能幹細胞:只能向一種或兩種密切相關的細胞類型分化,如上皮組織基底層的幹細胞,肌肉中的成肌細胞。
按照發育階段,幹細胞又可以分為:胚胎幹細胞與成體幹細胞。
胚胎幹細胞:胚胎幹細胞來源於胚胎或者胎兒細胞,它是一種高度未分化細胞,具有發育的全能性,能分化出成熟個體的各種類型的細胞、組織和器官。從分化潛能來講,胚胎幹細胞具有最高的分化潛能,是真正的「萬能細胞」。
成體幹細胞:成體幹細胞來源於成年動物的許多組織和器官,包括神經幹細胞、造血幹細胞、肌肉乾細胞、皮膚幹細胞、乳腺幹細胞、腫瘤幹細胞、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等等;簡單講,成體幹細胞就是在成熟的「已分化組織」中的「未分化細胞」。成體幹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並且能夠分化成為某種特定功能的細胞,從而使組織和器官保持生長和衰退的動態平衡。
2.2 幹細胞治療:應用範圍廣,市場空間潛力大
2.2.1 幹細胞治療:利用再生和多向分化特性治病
由於幹細胞具有「萬能細胞」的多向分化特性,幹細胞治療已被應用與臨床醫學研究與治療領域。幹細胞治療是通過幹細胞移植來替代、修復患者損傷的細胞,從而達到恢復細胞組織功能,治療疾病的目的。一般來講,幹細胞治療可分為幹細胞移植、幹細胞再生技術以及自體幹細胞免疫療法。
幹細胞移植:幹細胞移植廣泛應用於血液病(如白血病)的治療。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時,將各種來源的正常造血幹細胞在患者接受超劑量化(放)療後,通過靜脈輸注植入受體內,以替代原有的病理性造血幹細胞,從而使患者正常的造血及免疫功能得以重建。平時所說的「骨髓移植」實際上就是造血幹細胞移植。
幹細胞再生技術:這種技術是利用幹細胞的複製、再生能力治療疾病的技術。因為臨床上採用的幹細胞多來源於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所以也稱為自體骨髓幹細胞再生術或自體骨髓幹細胞移植技術。
自體幹細胞免疫療法:通過調控細胞因子,修復受損的組織細胞,然後通過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及產生細胞因子抑制受損細胞的增殖及其免疫反應,從而發揮免疫重建的功能,比如用於哮喘病的治療。這種治療方法在觀念上完全不同於傳統的治療方法,主要強調通過修復人體免疫細胞來治療哮喘病等呼吸道疾病。
2.2.2 潛在治療領域廣
幹細胞治療在血液系統疾病(如白血病)、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症)、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肝臟疾病(如肝硬化症)、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病)等多領域均有顯著效應,幹細胞由於具有自身獨特的修復和重建功能,故幹細胞治療具有不同於傳統治療的獨特效應及應用潛力。
2.2.3 市場空間潛力巨大
根據GBI Research, 2001年,全球幹細胞市場約3.3億美元,2004年約10億美元,2007年約20億美元,平均每年以34%複合增長率增長,未來20年內,幹細胞全球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000億美元。從幹細胞市場分布來看,北美地區佔比44%,西歐地區佔比38%,亞太地區佔比17%。幹細胞產業在中國市場潛力巨大,據估計2012年我國幹細胞醫療規模約62億元,同比增長53%。中國有2.4億的心血管病患、4160萬的糖尿病患,9400萬的阿爾茨海默病患以及1460萬的血液腫瘤病患正等待著更積極有效的治療。
2.2.4 上市產品較少,在研產品空間大
幹細胞治療應用前景廣闊,但現今大多數幹細胞藥物仍處在研發階段。國際上現有約9款幹細胞藥品上市,其中韓國的三種藥物Hearticellgram-AMI、Cuepistem、Cartistem以及加拿大的Prochymal為幹細胞藥物,其餘均為幹細胞生物製劑。
表7 國際上市主要幹細胞產品
幹細胞治療領先的國際公司如Neostem、Osiris、TiGenix、Baxter等均有在研產品處於臨床研究階段。其中較多的目標應用於治療血液疾病及心血管疾病。
在我國,幹細胞藥物研發尚處早期。CFDA曾批准7項幹細胞藥物臨床實驗,如第二軍醫大的注射用重組人幹細胞因子、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院研究所的骨髓原始間充質幹細胞等;而其他大多數幹細胞項目是由醫院等醫療機構自身開始的臨床實驗項目。
2.3 政府監管政策不斷完善發展
2.3.1 國際發展歷程:科技不斷進步、政策逐漸完善
目前「全能性」最好的幹細胞大多數來自胚胎幹細胞,涉及到比較敏感的政策監管及倫理問題。縱觀幹細胞研究發展的歷史,雖然科技進步、政府監管、倫理爭議總是互相交織影響,但世界幹細胞研究及治療總體處於不斷更新、不斷前進狀態。
從1960年剛剛確立發現胚胎癌細胞是一種幹細胞,到1978年英國第一個試管嬰兒誕生,到2013年美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出人類胚胎並提取胚胎幹細胞,政府政策的監管亦不斷完善、開放。2001年,英國議會通過法案允許複製人類早期胚胎用於科學研究;2009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解禁先前的布希政府禁令,支持聯邦經費用於幹細胞研究,政策不斷完善和寬鬆。
2.3.2 國內政策:從寬鬆到叫停,再到重啟在即
在我國開展骨髓幹細胞移植臨床研究及應用較早,積累了較多的臨床病例,幹細胞移植研究及臨床應用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上世紀90年代,國內政策開始大力支持幹細胞臨床研究及應用,至2012年,監管一直處於較寬鬆狀態,2012年衛生部與藥監局叫停幹細胞臨床實驗,對幹細胞治療行業進行規範整頓;2013年推出《臨床幹細胞實驗研究管理辦法》等徵求意見稿,明確規定了幹細胞臨床實驗的申請條件、研究程序以及有效性評價等,為幹細胞臨床研究及應用提供了規範的政策依據與保;2014年,《幹細胞臨床試驗研究管理辦法(試行)》等政策專家會已召開,試行方案有望經過進一步修改敲定後發布,屆時政策的有效規範、鬆綁及促進將引領我國幹細胞治療進入規範高速發展期。
2.4 我國幹細胞產業鏈:上遊成熟,向中下遊拓展
從產業鏈來看,我國幹細胞產業鏈分為上遊(幹細胞存儲)、中遊(幹細胞增殖及幹細胞新藥研發)、以及下遊(幹細胞治療),三大主要環節組成,而產業鏈上的各家企業在其業務上也各有側重。
就我國幹細胞產業發展的目前狀況來說,幹細胞業務主要集中在產業鏈的上遊即幹細胞存儲(臍帶血庫)業務;而幹細胞中下遊業務(幹細胞增殖及幹細胞新藥研發、幹細胞治療)目前絕大多數項目處於實驗階段,短期內難以得到大規模的市場化應用。臍帶血存儲是幹細胞產業的初級階段,未來產業化發展的大方向和大市場在於由臍帶血庫業務向中下遊的延伸,拓展到幹細胞藥物以及幹細胞移植業務。
2.4.1 上遊:細胞存儲業務
產業鏈上遊是幹細胞採集和存儲業務(主要是臍帶血庫),是目前最成熟最主要的幹細胞領域的產業化項目。其主要業務模式為臍帶血幹細胞、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脂肪幹細胞、羊膜等幹細胞物質的採集及貯存。
臍血造血幹細胞庫存儲業務之所以得到規模化開展,主要是近年來研究發現新生兒臍帶血中含有豐富的造血幹細胞,將臍血幹細胞移植,一方面可以抵制白血病等惡性血液病治療過程中放療、化療產生的副作用,另一方面也可縮短患者造血功能恢復的時間。目前臍血主要用於對兒童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除了臍血造血幹細胞庫外,近年來間充質幹細胞庫也逐漸發展起來,如深圳市間充質幹細胞庫、山東省人類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庫等。相對於臍血幹細胞主要用於治療血液和免疫系統疾病,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具有更強的醫療應用潛能,它可以分化為神經細胞、成骨細胞、軟骨細胞、肌肉細胞以及脂肪細胞等,在細胞治療、組織器官修復和基因治療等方面都顯示出應用潛力。隨著臍帶間充質幹細胞研究的不斷深入,消費者治療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成為未來幹細胞存儲業務的市場發展點。
臍帶血庫分為公共庫和自體庫。公共庫接受公共臍帶血捐贈,免費保存,支持自用;自體庫收費保存,僅為自用。在我國,公共庫每省只籤發一個牌照,目前共有北京、上海、天津、山東、遼寧、浙江、四川、廣東、甘肅、重慶10 個牌照。對於自體庫,監管相對寬鬆。一般來講,新生嬰兒臍帶血幹細胞存儲收費方式為兩種,一種是首次繳納10000-20000元的處理費,其後的20年每年繳納500-1000元的保管費;另一種是一次性繳納25000-35000元的所有費用。
產業鏈上遊的主要代表代表公司包括:中源協和的天津市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金衛醫療的中國臍帶血庫、上海市幹細胞技術公司的上海臍帶血造血幹細胞庫、深圳市間充質幹細胞庫、以及山東省人類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庫等。
2.4.2 中遊:幹細胞增殖及幹細胞新藥研發
產業鏈中遊是幹細胞增殖(為研發組織和個人提供幹細胞),以及幹細胞製劑的新藥研發,目前國內幹細胞增殖及新藥主要處於實驗階段,尚無任何藥物形式的幹細胞治療產品上市。
產業鏈中遊的主要代表公司包括:北科生物、冠昊生物、中源協和、吉林中科生物、天津昂賽、吉林大學通源生物公司等。
在國內,中源協和的「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抗肝纖維化注射液」已報國家藥監局審批;冠昊生物於2012年與中科院、中山大學等聯合成立「廣東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擬進行幹細胞產業化布局,向產業鏈中下遊延伸。在國際上,現有約9款幹細胞藥品上市,其中韓國的三種藥物Hearticellgram-AMI、Cuepistem、Cartistem以及加拿大的Prochymal為幹細胞藥物,其餘均為幹細胞生物製劑。
2.4.3 下遊:幹細胞治療
產業鏈下遊是幹細胞治療,開展幹細胞移植及治療業務。執業機構主要包括一些開展幹細胞治療的醫院,如解放軍302醫院、武警總醫院幹細胞移植治療中心、天壇華普醫院、海軍總醫院、211 醫院等。根據衛生部《非血緣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管理規範》和《非血緣造血幹細胞採集技術管理規範》,在中華骨髓庫管理中心備案的造血幹細胞移植、採集醫院總計超過110家,其中6家僅有採集資質,23家僅有移植資質。
我國開展骨髓幹細胞移植臨床研究及應用較早,積累了較多的臨床病例,幹細胞移植研究及臨床應用處於國際領先水平。上世紀90年代,國內政策開始大力支持幹細胞臨床研究及應用,至2012年,監管一直處於較寬鬆狀態,在此期間,我國進行了較多的幹細胞治療手術,當時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治療每年治療例數約為5000 例左右,骨髓幹細胞治療每年治療例數約為2000 例左右。2012年衛生部與藥監局叫停幹細胞臨床實驗,對幹細胞治療行業進行規範整頓;2013年推出《臨床幹細胞實驗研究管理辦法》等徵求意見稿,明確規定了幹細胞臨床實驗的申請條件、研究程序以及有效性評價等,為幹細胞臨床研究及應用提供了規範的政策依據與保障;2014年,《幹細胞臨床試驗研究管理辦法(試行)》等政策專家會已召開,試行方案有望經過進一步修改敲定後發布,屆時政策的有效規範、鬆綁及促進將引領我國幹細胞治療進入規範高速發展期。
2.5 國內主要公司:立足上遊,布局中下遊
2.5.1 中源協和
中源協和是國內幹細胞領域的領軍企業,是中國最早投資生物資源儲存項目的企業,同時也是國家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副理事長單位。公司成功運營了協和幹細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協和華東幹細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和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三家國內幹細胞知名企業。公司業務主要覆蓋四大板塊,包括:幹細胞存儲、幹細胞藥物製劑、醫學檢測試劑、以及美容保健業務。
在幹細胞存儲領域,公司擁有全國最廣的幹細胞存儲網絡布局。公司具有天津和浙江公共臍血庫牌照,並在全國建立28家子公司,布局自體庫,輻射21個省市,覆蓋中國2/3的版圖和3/4的人口,總存儲量達到30萬份,每年新增存儲數近3萬份,2013年細胞檢測盒存儲收入2.8億元,同比增長6%。2014年,公司將建設和運營南京市幹細胞庫,將極大滿足以南京為中心的華東地區的幹細胞保存的需要,同時符合公司遍布全國幹細胞庫的發展戰略,有利於形成新利潤增長點,提高整體競爭力。公司幹細胞存儲主要包括胎盤早幼期造血幹細胞、胎盤亞全能幹細胞以及臍帶血造血幹細胞等。
在幹細胞藥物製劑領域,公司致力於合作以及自主研發,先後承接了兩項國家十二•五863項目和973項目,承擔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臍帶間充質幹細胞軟骨分化在修復關節軟骨缺損中的應用研究」,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70餘項國家發明專利,曾獲國家自主知識發明專利三項,申請並獲得受理其它幹細胞技術專利八項。協和幹細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公司獲得授權專利48項,正在申請的專利11項。公司獨創的治療肝硬化藥物「臍帶間充質幹細胞抗肝纖維化注射液」已與2012年中國食品藥品監督局註冊(受理號:CXSL1200056津), 所承擔的國家幹細胞項目為全國之首;公司聯合研發的抗栓生物1 類新藥注射用重組新蛭素(酵母)已於2013年8月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受理(受理號:CXSL1300060軍),並於2013年9月通過了現場核查。
在醫學檢測試劑業務領域,公司憑藉自身現有渠道布局以及30萬新生兒幹細胞存儲庫存,進一步拓展基因檢測等醫學檢測試劑業務,目標拓展新生兒相關的產前檢測、唐氏篩查、新生兒耳聾、孕婦糖尿病/高血壓,以及成人基因檢測等業務;以幹細胞為基礎,積極向下遊增值服務延伸。同時,公司積極拓展美容護膚及美容保健品業務,布局孕婦嬰幼兒產品、女士護膚品、男士護膚品系列。
2.5.2 冠昊生物
冠昊生物是從事再生醫學材料及再生型醫用植入器械研發、生產及銷售的高科技企業。公司近年來,從生物醫學材料逐漸發展到細胞治療技術,形成了兩大業務平臺:生物醫學材料技術平臺、細胞治療技術平臺。
在細胞治療領域,公司2013年引進Orthocell公司的「基質誘導自體軟骨細胞移植療法」(ACI技術)作為醫療技術服務,導入廣東地區2家醫院,膝關節軟骨膜受損早期是ACI的目標人群,應當遠大於膝關節臵換手術量(每年6-7萬例),隨著技術導入醫院數量的增加,未來市場空間應該在10億以上。ACI技術是美國FDA審批過的軟骨移植技術,公司引進的是是第三代改良技術,可根據患者受損區域的大小,做成「個體化創可貼」,再移植到受損部位。ACI項目達產後預計可達到70-80%毛利率。
2014年7月1日,公司公告擬與臺灣鑫品生醫籤訂有關免疫細胞儲存技術《技術授權合同書》,以1200萬元的價格獲得鑫品生醫免疫細胞存儲技術在中國大陸地區使用的獨家授權;7月9日,公司公告擬與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擬共建「北大冠昊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實現公司在細胞治療領域的又一次大跨越,標誌著公司正式挺進幹細胞領域,公司細胞治療業務進入加速發展期。
2.5.3 金衛醫療
金衛醫療是港股上市公司(代碼0801.hk),公司中是綜合性醫療事業集團,主要業務分為醫療服務及醫療設備兩大板塊。
醫療服務板塊:公司持有中國臍帶血庫(CCBC,紐交所上市)40.9%的股權,中國臍帶血庫是中國首家和最大的臍帶血庫營運商,擁有北京、廣東及浙江省的獨家經營牌照,以及山東獨家營運商的部分權益。CCBC近年來累計客戶37萬多人,2013年臍帶血業務收入7.2億港幣,同比增長11%。目前廣東和浙江新庫在建設中,預計2015年上半年逐步投入使用,廣東及浙江市場規模比北京市場大5-10倍,市場潛力巨大。
CCBC也是東南亞最大的臍帶血庫營運商CordlifeGroup Limited(康盛人生集團,星交所交易代碼:P8A)及Cordlife Limited(澳交所交易代碼:CBB)的主要股東。Cordlife 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幹細胞庫運營商,主要在香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運營幹細胞庫。
在醫院領域,公司以「道培醫院」為品牌,管理著兩家中國最大的血液專科醫院,是著名的血液病和造血幹細胞移植專家陸道培設立的私立非營利性醫院,以及知名的服務中外籍高端人士的上海東方國際醫院。
醫療設備板塊:公司主要從事血液相關醫療設備的發展、製造及銷售,集團專注於發展血液的回收、淨化、處理以及保存技術並為中國領先醫療設備品牌。主要產品包括首個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SFDA)批准的自體血液回收系統(ABRS)、血漿置換治療系統及快速加溫輸液泵。
2.5.4 北科生物
北科生物是中國專業從事幹細胞基礎研究、臨床應用研究及幹細胞技術支持服務的生物高科技企業。公司成立於2005年7月,總部位於深圳,員工700多名,擁有在幹細胞領域成果卓越的多位專家及國內外學者領銜的專業技術研發團隊。公司擁有從體外實驗、動物模型、臨床前研究、轉化性研究的一體化產學研體系。在幹細胞技術、免疫細胞技術、基因工程等領域持續研發創新。
公司擁有亞洲最大的綜合性幹細胞庫群:一期幹細胞庫群包括江蘇幹細胞庫、深圳幹細胞庫和安徽幹細胞庫,總建築面積達30000M2,總設計庫容量200多萬份,總投資近5億元。二期建設包括遼寧幹細胞庫、河南幹細胞庫、貴州幹細胞庫以及印度幹細胞庫和泰國幹細胞庫,建成後的總設計庫容量將接近1000萬份。
公司擁有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公司是中國幹細胞領域第一家同時擁有ISO9001、ISO14001和OHSA18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中國第一家獲得國際細胞治療協會(ISCT)認可的會員單位;中國幹細胞領域第一家獲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ISO17025認可資質的實驗室; 中國大陸第一家獲得美國血庫協會(AABB)認證的臍血幹細胞庫、臍帶間充質幹細胞庫以及現場覆審認證的幹細胞庫。
公司擁有多個子公司:江蘇北科、安徽北科、遼寧北科、河南北科、上海祥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科國際(香港)、北科國際(印度)等。
公司研發實力雄厚:已申請40餘項幹細胞領域相關專利,20項獲得授權;在國內外包括Cell Stem Cell等國際知名刊物發表論文數近百篇;承擔各級政府項目40餘項,其中3項國家級項目(1項863項目),並於2009年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獲得國際細胞治療協會(ISCT)會員資格。
中國大陸第一家獲得美國血庫協會(AABB)公司龐大的全球臨床轉化研究技術支持網絡:已在全國各地向70多家醫療機構及東南亞、中東、歐洲等多個國家提供細胞治療臨床轉化研究技術支持,積累了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數據最全面的體細胞臨床研究安全性及有效性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