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部分細胞治療企業媲美歐美 A股何時掀起CAR-T熱?

2020-11-30 新浪財經

來源:藥聞社

本文來源於藥聞社原創;

如果喜歡,歡迎在文末處點個「再看」,感謝您的支持!

CAR-T是國際上研究最熱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法,其在白血病、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中展現出驚豔的治療效果。目前,以CD19為靶點CAR-T產品研究相對較深入,美國已批准的CAR-T產品Kymriah和Yescarta均是以CD19為靶點治療血液腫瘤。

全球來看,CAR-T的研發管線迅速擴張,既包括新靶點的探索,如BCMA、CD123、CD33等;也包括新適應症的拓展,如由血液腫瘤向實體瘤進階。全球已有多家公司的項目推進到了臨床階段,預計未來將陸續有針對不同腫瘤的CAR-T產品問世。

我國在Clinical Trails網站上登記的臨床試驗數位居全球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在CD19、BCMA等靶點的科研臨床進展上全球領先。

國內細胞療法實驗數量趕超美國

自2017年細胞免疫治療的商業化首次得到驗證以來,國內的細胞免疫治療研究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從2015年開始,細胞治療企業數量急劇增加。藝妙神州、香雪製藥(300147)旗下香雪生命科學、藥明巨諾等細胞療法新銳企業大多在2015年左右成立。.經過數年的發展,部分企業的研發技術平臺得以完善,取得臨床試驗批件等階段性成果,並獲得大額融資。

從2016年以來,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衛計委等機構陸續發布了細胞治療領域的多個監管政策。2017年12月,CDE發布了《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該指導原則為CAR-T企業明確了研發申報的道路。技術準入門檻及行業管理規範的提升,將成為國內細胞治療產業快速發展的「加速器」。

隨著CAR-T療法取得突破,細胞基因治療產業在全球範圍內進入快速大發展時期,預計至2030年,僅美國FDA就有望批准40至60種細胞和基因療法。隨著科研投入的持續增加和技術實力的不斷加強,我國開展的細胞與基因治療臨床研究正在逐年增加,每年新增數量僅次於美國。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細胞治療臨床研究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細胞基因治療的迅猛發展,令該產業的科研團隊和創新企業,都渴望探索更多從技術創新到產業化、商業化的道路。

據藥智網報導,美國和中國主導著癌細胞免疫療法的研發和臨床試驗。兩國正在開發的細胞免疫療法藥物數量相似(美國600個,中國508個),但中國正在進行的細胞療法試驗比美國多(中國871個,美國718個)。

僅2019年到2020年,中國的臨床前資產幾乎增加了近三倍——我國醫藥企業開發的細胞療法數目首次超過了由學術機構開發的療法數目,一年之中臨床研究從69個增加到202個;此外,我國處於1期和2期臨床開發的癌症細胞療法項目每年保持大約50%的增長速度。我國在臨床前研究方面的發展已然成為進行腫瘤細胞療法試驗的領導者,未來癌細胞的免疫治療發展值得更多期待。

從行業角度來看,中國腫瘤免疫治療賽道規模巨大,且仍有大量的增長空間。2018年腫瘤免疫治療市場規模約為289億元,2018-2022年增速約為34.6%。

A股尚難掀起CAR-T熱?

目前,A股上市公司中,除了復星醫藥與吉利德凱特合作開發CAR-T產品之外,僅有數家企業在布局該領域,這也凸顯了國內A股醫藥企業在前沿創新領域投入不足的局面。

2017年12月,CDE正式開啟了受理國內CAR-T細胞治療藥物的臨床試驗申請。同時將南京傳奇生物、銀河生物(000806)、科濟生物、恆潤達生的CAR-T細胞治療藥物臨床申報納入優先審評的綠色通道中,體現了CDE加快審批的決心。

2018年6月,銀河生物(成都銀河、北京馬力喏、四川大學)聯合申報的抗CD19分子嵌合抗原受體修飾的自體T淋巴細胞注射液,該新藥項目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屬治療用生物製品I類新藥,是首個由企業與科研院校共同申報獲批的CAR-T藥物,適應症為淋巴瘤。臨床試驗結果顯示,這款藥物具有顯著療效,未出現嚴重細胞因子風暴(CRS)及神經毒性不良反應,在療效、安全性方面優於目前行業領先的CD19 CAR-T細胞產品。

然而,由於大股東違規佔款,以及終止收購遠程心界股權的轉讓費未被退回等一系列問題,使得銀河生物連續兩年虧損被戴上了st的帽子。據*st銀河最新披露,目前該公司CD19CAR-T新藥項目仍在開展臨床一期相關工作。

目前,安科生物(300009)持有博生吉醫藥20%股份,通過與博生吉醫藥合作,開展以腫瘤為主的CAR-T細胞治療技術的產業化。博生吉作為先行的國內免疫細胞療法開發公司,主要業務為開發細胞治療技術(CAR-T、CAR-NK、aAPCCTL和aAPCNK技術)和抗體靶向藥物。目前,博生吉已經有3個免疫細胞療法項目處於臨床階段,其中包含了較難治癒的多種實體瘤。  佐力藥業(300181)則參股科濟生物布局CAR-T療法(持有9.32%股份)。科濟生物在研產品——CT041自體CAR T細胞注射液的臨床試驗申請,已通過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藥品審評中心的默示許可。CT041自體CAR T細胞注射液是由科濟生物自主研發的創新藥物,是採用人源化抗體靶向Claudin18.2(CLDN18.2)的嵌合抗原受體(CAR)修飾的T細胞,主要目標適應症為CLDN18.2表達陽性、既往經系統治療後出現進展或復發的晚期胃腺癌/食管胃結合部腺癌、胰腺癌。CT041已於2020年5月獲美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臨床試驗許可。科濟生物也已經啟動針對Claudin18.2靶點的人源化單克隆抗體的I期臨床試驗。中源協和(600645)是一家擁有全國性幹細胞庫網絡的,併購買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血液學研究所)擁有的無形資產,即用於治療急性白血病等血液腫瘤疾病的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製備技術,進一步完善了在細胞治療領域的布局。  此外,冠昊生物(300238)東誠藥業(002675)及銀河生物(000806)等上市也紛紛通過投資參股合作等形式布局以CAR-T療法為主的細胞治療產業,有望率先受益細胞治療政策紅利。

北陸藥業(300016)曾於2014年收購中美康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進而切入CAR-T領域,然而受制於2016年的細胞治療整體行業黑天鵝事件影響,中美康士數年並未完成業績承諾,隨後中美康士幾乎脫離了投資者的視線範圍。

香雪製藥(300147)旗下香雪精密於2018年7月與美國生物製藥公司雅典思(Athenex)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Axis Therapeutics,合作研發的T細胞受體親和力增強型TCR-T細胞治療項目在臨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取得突破,該治療方法的安全性達到預期,同時對癌症末期患者顯示出抗腫瘤活性。

由於細胞治療研發周期長,且相當長的時間內難以形成收入,A股上市公司均以參股或者合作的方式涉入細胞免疫治療行業,。由於參股比例較低,因此目前整個A股尚未有以細胞治療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出現。隨著科創板加大對生物醫藥科技創新企業的融資支持,未來是否會有「正統」的細胞免疫治療企業登陸A股也未可知。

國內最牛細胞治療企業媲美歐美

藥聞社通過查閱查閱細胞治療企業的官方網站,以及參考了投資類媒體和大健康行業媒體的報導,發現在已披露融資金額的34家企業中,有42%的企業累計融資額超過了1億元,融資超過5億元的企業有5家,分別是上海細胞治療、南京傳奇生物、亙喜生物、藥明巨諾、吉凱基因。

國內融資額排名前五的細胞治療企業

上海細胞治療集團成立於2013年11月,業務範圍包括細胞治療、細胞凍存、基因檢測、醫療大數據等,致力建立集生產治療以及研發為一體的國際性細胞治療中心。公司是國內首家用非病毒載體——PB轉座子開展CAR-T臨床試驗的企業。

南京傳奇生物是上市公司金斯瑞旗下的CAR-T腫瘤細胞免疫療法研發公司,其CAR-T產品是中國第一個獲得CAR-T藥物臨床試驗申請(IND)批件的CAR-T產品,也是第一個獲得美國FDA批准在美國進行臨床試驗的中國創新細胞藥物。2017年12月,傳奇生物與楊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楊森」)達成全球合作和許可協議(做專利授權),雙方將共同開發和商業化BCMA CAR-T產品,楊森也向金斯瑞支付了3.5億美元首期款及後續裡程碑付款。

作為BCMA靶點領域的佼佼者,傳奇生物與美國頂級的細胞免疫治療公司JUNO、Bluebird,先後公布了自己相應產品的臨床實驗結果。尤其是傳奇生物的LCAR-B38M,在中國和美國開展的多發性骨髓瘤臨床實驗中,CR(完全緩解)都達到了70%以上,展現出優異的商業潛力。今年6月5日,南京傳奇生物於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也成為國內首家上市的細胞免疫治療企業。截止8月28日,傳奇生物的市值高達44.42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傳奇生物旗下生物製品1類新藥西達基奧侖賽擬納入突破性治療藥物名單,成為中國首個「突破性療法」。作為一款靶向B細胞成熟抗原(BCMA)的CAR-T療法,該療法含有4-1BB共刺激結構域和兩個BCMA靶向單域抗體,旨在增加其靶向癌細胞的綜合能力,用於既往接受過包括蛋白酶體抑制劑,免疫調節劑和抗CD38抗體的治療方案和在末次治療期間或之後出現疾病進展的復發或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RRMM)成年患者。

亙喜生物成立於2017年5月,專注開發高質量、低成本的CAR-T細胞藥物,以解決細胞基因治療領域生產複雜、缺乏現貨產品,以及療效持續時間短等問題。其Fast CAR-T平臺僅需1天的CAR-T的生產時間,而常規的CAR-T需要大約兩周的生產時間,對於疾病進展快速的患者而言,縮短了近12天的治療時間。

藥明巨諾成立於2018年3月,是Juno Therapeutics與藥明康德在中國建立的CAR-T細胞免疫療法技術研發公司。Juno Therapeutic是全球腫瘤細胞免疫療法的領軍企業,Evaluate的報告顯示,Juno、諾華持有大部分CAR-T核心技術專利。

吉凱基因成立於2002年,業務領域覆蓋了抗體與細胞治療新藥研發、各類科研服務、CRO與CDMO、分子診斷等。吉凱基因是國內領先的疾病關鍵基因研究服務綜合供應商,建立了國內領先的慢病毒文庫,幾乎覆蓋人類所有基因的近15萬個獨立克隆,形成了一條以疾病基因研究服務、疾病早期基因診斷、疾病細胞免疫治療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作為國內最早涉足專業細胞免疫治療企業之一,永泰生物專注於研發癌症及其他主要疾病的細胞免疫治療藥物。永泰生物的核心在研產品EAL(擴增活化淋巴細胞)是中國首款獲準進入II期臨床試驗的細胞免疫產品。EAL產品屬於多靶點腫瘤細胞免疫治療產品,對多種癌症有治療效果。除EAL外,該公司的主要在研產品還包括CAR-T細胞系列及TCR-T細胞系列。6月22日,二次衝刺港股的永泰生物已經公開招股。。

除了美股港股之外,在新三板上市的企業有7家,包括康愛生物、合一康、邁健生物、弘天生物、安集協康、順昊生物和漢密頓。這些企業的主營業務涉及DC-CIK、CIK免疫細胞製備或治療相關的技術服務。

UCAR-T或成為下一個投資熱點

據統計,目前國內95%以上的細胞免疫領域融資與CAR-T相關。南京傳奇生物和藥明巨諾已經獲得CAR-T研發臨床批件,其中傳奇生物研發的細胞治療藥物LCAR-B38M,作為中國第一個獲得CAR-T藥物臨床試驗申請(IND)批件,同時也是目前唯一在中、美、歐同時進行註冊臨床試驗的CAR-T藥物產品,代表著國內CAR-T研究的最高水平。除此之外,UCAR-T與實體瘤CAR-T研發企業也頗受投資者青睞。

國內CAR-T研發企業,斯丹賽生物、華夏英泰、馴鹿醫療、華道生物、科濟生物、亙喜生物、優瑞科生物、優卡迪等實體瘤CAR-T研發企業走在行業前列。

此前,藥聞社曾在文章《中國細胞治療企業如何彎道超車?Lyell和Allogene研發方向值得借鑑》中報導,Allogene這家美國生物製藥企業是UCAR-T研發領域的佼佼者,Allogene已經有多款UCAR-T療法進入臨床實驗。

UCAR-T又稱通用型CAR-T療法,本質上是一種同種異體 CAR-T 細胞療法,該療法無需從患者體內分離T細胞,而是利用健康志願者捐獻的 T 細胞,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將T細胞TCR等基因敲除,既避免了宿主對輸注CAR-T細胞的免疫排斥,也避免了異體T細胞對宿主器官的免疫攻擊(GVHD)。UCAR-T相較於自體CAR-T,藥物價格低、質量穩定、製備成功率高,因而可以實現標準化批量製備、及時供應、降低成本。

Allogene創始人David Chang曾在在「高瓴HCare全球健康產業峰會」的「細胞治療前沿及進展」分論壇上表示,未來通用型同種異體 CAR-T 細胞療法對於細胞免疫治療將是一種革命性的變革。

目前國內已有北恒生物、克睿基因、貝塞爾特、博雅輯因、亙喜生物、邦耀生物、茂行生物科技、馴鹿醫療、博生吉安科、恆潤達生、卡替醫療、百暨基因、波睿達生物等企業在開展UCAR-T研究。

實體瘤CAR-T研究也是當下熱點,在「高瓴HCare全球健康產業峰會」上也曾被多位腫瘤專家反覆提及。目前國內CAR-T研發企業眾多,但靶點較為單一,大部分聚焦在CD19、NKG2D配體等。

除CAR-T領域, TCR與TIL等也成為了投資熱門。T細胞受體嵌合型T細胞技術(TCR-T)與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技術(CAR-T)的一個共同點在於,都是通過基因改造的手段提高T細胞對特異性癌症細胞抗原的識別能力和進攻能力。目前,永泰生物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表示國內TCR-T技術趨於成熟,但在臨床轉化的路徑上仍面臨一定的困境。

相關焦點

  • 三家國內細胞治療企業相繼IPO,CAR-T在中國離全面商業化還有多遠?
    自2017年諾華的Kymriah和KITE的Yescarta兩款CAR-T產品接連上市之後,雖然國內細胞治療行業在一級市場上的熱度持續攀升,但是在產品審批方面,卻少有斬獲。蟄伏三年的產業,在2020年,終於到了爆發的時機。如今我們以藥明巨諾申請港交所上市為引,再次審視三家申報上市的中國細胞治療企業,看看產業的風向朝哪?
  • 我國CAR-T治療技術與世界「並跑」
    研究表明,國內CAR-T治療技術完全可以媲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並首次報告了骨髓外侵犯和高抑制性T細胞(Tregs)是影響CAR-T治療療效的獨立不良因素。  該研究是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支持下,經過相關倫理委員會批准並在國際臨床試驗機構(clinicaltrials.gov, U.S.
  • CAR-T(MAGE-A4陽性靶點)細胞回輸治療晚期肺癌
    斯丹賽CAR-T(MAGE-A4陽性靶點)細胞回輸治療晚期肺癌藥物介紹car-t療法作為全球熱門的細胞療法,在血液瘤領域(例如白血病)的治療潛力毋庸置疑,2017年,先後有兩款car-t療法獲FDA批准在美國上市。
  • CAR-T治療白血病技術躋身世界先進水平
    記者12月4日從安徽醫科大學獲悉,該校第二附屬醫院血液科翟志敏教授團隊關於「CART治療白血病」開展臨床研究,首次報告了骨髓外侵犯和高抑制性T細胞是影響CAR-T治療療效的獨立不良因素,並證明國內CAR-T治療技術完全可以媲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研究成果以論文形式近日在《自然·通訊》雜誌發表。
  • CAR-T治療費用全覆蓋!美國宣布支付CAR-T細胞療法及其相關費用
    最近,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CMS)宣布不僅支付CAR-T細胞療法的費用,還支付所有相關服務費用,包括藥物管理、細胞的收集和處理、細胞的回輸、以及門診或者住院的治療費用。此外,聯邦醫療保險將涵蓋FDA批准的用於說明書以外的適應症的治療,但這些治療方法是由CMS批准的指南推薦的。之前,2018年4月美國CMS(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宣布,同意為高昂的CAR-T療法費用買單。具體而言,如果在院外治療,CMS為接受Kymriah治療的患者支付約50萬美元的費用,為接受Yescarta治療的患者支付約40萬美元的費用,患者僅需支付20%的費用即可。
  • Cell:利用CAR-T細胞作為微型製藥廠治療B細胞淋巴瘤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Hans-Guido Wendel博士、來自法國雷恩第一大學的Karin Tarte及其同事們闡明了CAR-T細胞未開發的起著靶向轉運載體作用---即能夠作為「微型製藥廠(micro-pharmacies)」用於精確的治療轉運---的潛力。
  • 首個CAR-T療法IND提交受理 中國細胞治療帷幕開啟
    (ALL),定價 47.5 萬美元;凱特的 Yescarta,適應症是經歷 2 次及以上系統治療的難治性/復發性的成人大 B 細胞淋巴瘤,定價 37.3 萬美元), 全球正在快速進入細胞治療新紀元;我們認為隨著中國加入 ICH、推行 MAH、藥審改革等快速推進、全球細胞療法的基礎研究、臨床轉化與商業化加速進展、以及中國人才回國潮的湧進,中國已經具備了細胞治療大發展的成熟土壤;( 2) 2017 年
  • 骨髓外侵犯或影響CAR-T治療療效
    原標題:骨髓外侵犯或影響CAR-T治療療效(記者顏理海)近日,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血液內科翟志敏教授團隊關於「CAR-T治療白血病」臨床研究成果的論文在《自然·通訊》雜誌發表。研究表明,國內CAR-T治療技術完全可以媲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並首次報告了骨髓外侵犯和高抑制性T細胞(Tregs)是影響CAR-T治療療效的獨立不良因素。該研究從72名有意向接受CAR-T細胞治療的患者中,篩選出51名符合條件的復發難治B淋巴細胞急性白血病患者,其中47名3歲到72歲的患者順利獲得CD19 CAR-T細胞輸注及療效評價。
  • 細胞免疫治療 CAR-T療法知多少?
    近兩年,免疫治療可謂佔盡風頭。尤其在癌症治療領域,免疫治療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免疫治療藥物中的明星——PD-1/PD-L1抑制劑在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腺癌、黑色素瘤等領域2018年依然表現不俗。然而,以PD-1/PD-L1為代表的免疫藥物僅僅是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一條腿」而已。
  • 盤點:國內CAR-T產品最新進展
    能夠精準、快速、高效的消滅腫瘤細胞,且有可能治癒癌症,相比其他細胞治療,這是一種非常有前景的新型腫瘤免疫治療方法。全球CAR-T臨床試驗數量已高達718項,截止今年3月,中國已正式開展臨床試驗148項,僅次於美國位居第二,共涉及CAR-T細胞治療產品131個。
  • CAR-T和CRISPR治療的關鍵一年
    得益於良好的II期臨床數據和FDA突破性地認證,Kite公司已經將針對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KTE-C19治療方案機動送審了,而Novartis公司表示明年計劃將CTL019用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然而,2016年CAR-T療法並沒有走得很遠。
  • 「中國CAR-T第一股」掛牌納斯達克
    新快報訊 記者梁瑜報導港股金斯瑞生物子公司傳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 " 傳奇生物 "),作為 " 中國 CAR-T 上市第一股 ",於美國時間 2020 年 6 月 5 日在納斯達克掛牌交易,股票代號為 "LEGN"。
  • 細胞治療新動態!國產CAR-T奔赴戰場
    細胞治療是指將正常或基因工程化人體細胞移植或輸入體內,替代受損細胞、增強免疫功能,進而治療疾病,可以分為幹細胞治療和免疫細胞治療兩大類。在十三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指南》中,強調支持基因測序、腫瘤免疫治療、幹細胞治療、藥物伴隨診斷等新型醫學技術發展,完善行業準入政策。
  • 復發/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CAR-T治療的最新研究進展
    2017年10月18日,FDA批准CAR-T療法axicabtagene ciloleucel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成人患者(既往接受≥2種全身治療,包括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原發縱隔B細胞淋巴瘤、高級別B細胞淋巴瘤和轉化型濾泡性淋巴瘤),不適用於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患者。
  • 中國CAR-T細胞治療研發趨勢
    自2017年底《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出臺後,國內CAR-T細胞治療產品面臨「重新洗牌」,各產品臨床試驗需要重新進行註冊申報。據Clinicaltrials.gov資料庫,截止報告日期(2020年3月5日),國內已正式開展148個臨床試驗;結合國內臨床試驗註冊數據,共涉及CAR-T細胞治療產品131個。
  • 中國首款細胞藥上市 ,細胞治療企業的思考與展望!
    近年來國內中小型企業的新藥研發項目不斷增加,大型跨國藥企研發效率降低面臨產品管線的調整,中小型歐美藥企紛紛通過和國內企業合作尋求進入中國市場,部分海外在研項目更加切合國內的流行病學和發病機理等,上述因素為國內企業進行License in模式的項目引進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部分資金充裕、在部分專科領域具備研發/銷售能力的公司通過品種引進可以有效擴充產品線,利好公司長期發展。
  • 新型CD19 CAR-T 治療B細胞淋巴瘤
    CAR-T治療在惡性血液腫瘤方面,如急性B淋巴細胞白血病、B細胞淋巴瘤和多發性骨髓瘤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結果。但CAR-T治療仍然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首先,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對CAR-T治療敏感,存在治癒率低的問題;其次,接受CAR-T治療後即使獲得完全緩解的患者仍會出現疾病復發。
  • 科學家發現影響CAR-T療效的獨立不良因素
    研究表明,國內CAR-T治療技術完全可以媲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新型基因療法CAR-T,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全新惡性腫瘤治療方式,就是通過基因改造,將T細胞改造成「活藥物」,為遏制惡性腫瘤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翟志敏團隊從72名有意向接受CAR-T細胞治療的患者中,篩選出51例復發難治急性白血病患者。
  • 相比於CAR-T細胞,CAR-M細胞可能更有效...
    2020年3月24日訊/生物谷BIOON/---嵌合抗原受體(CAR)T(CAR-T)細胞療法已引發血癌治療變革,但在治療實體瘤方面面臨挑戰。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也許有一種替代T細胞療法的方法來克服這些挑戰。
  • CAR-T等細胞產品研發原則發布 免疫治療概念股大漲
    12月25日早盤,免疫治療概念股走勢活躍,佐力藥業漲停。  消息面上,國家食藥監局網站22日顯示,《細胞治療產品研究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正式發布。本指導原則的發布,旨在進一步規範細胞治療產品的研發,提高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控性水平,從而推動和促進我國細胞治療領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