鈾是1789年由馬丁·海因裡希·克拉普羅特發現的。鈾化合物早期用於瓷器的著色,在核裂變現象被發現後用作為核燃料。
鈾是緻密而有延展性的銀白色放射性金屬。鈾在接近絕對零度時有超導性,有延展性。鈾的化學性質活潑,能和所有的非金屬作用,能與多種金屬形成合金。空氣中易氧化,生成一層發暗的氧化膜,能與酸作用,與U-234、U-235、U-238混合體存在於鈾礦中。少量存在於獨居石等稀土礦石中。鈾最初只用做玻璃著色或陶瓷釉料,1938年發現鈾核裂變後,開始成為主要的核原料。
最簡單的原子彈採用的是槍式結構。兩塊均小於臨界質量的鈾塊,相隔一定的距離,不會引起爆炸,當它們合在一起時,就大於臨界質量,立刻發生爆炸。但是若將它們慢慢地合在一起,那麼鏈式反應剛開始不久,所產生的能量就足以將它們本身吹散,而使鏈式反應停息,原子彈的爆炸威力和核裝藥的利用率就很小,這與反應堆超臨界事故爆炸時的情況有些相似。因此關鍵問題是要使它們能夠極迅速地合在一起。
二戰後期,美國人投擲在日本廣島的「小男孩」原子彈,就是槍式結構。
處於低臨界的球形鈽,被放置在空心的球狀炸藥內。周圍接上同時起爆的雷管。雷管接通起爆後,產生強大的內推壓力,擠壓球形鈽。當鈽的密度增加至超臨界狀況,引發起核子連鎖反應,造成核爆。這就是內爆式鈽彈。
1945年7月16日新墨西哥州試爆了一枚稱為「小玩意」的原子彈,採用的就是這種結構。結果試驗非常成功,得到的當量達二萬公噸,比原先預計高出二至四倍。
核反應堆模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