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午11點,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6號運載火箭,成功將1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其中還包括一顆6G試驗衛星,整個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如果對航天領域比較關注的話,就會發現今年我國航天發射任務非常密集,基本上隔一陣子就有一次,以至於讓不少航天迷們都有些審美疲勞了,不是重磅發射都提不起太大興趣。不過這也正好反映了中國航天如今的實力,從前軍艦像在「下餃子」,現在火箭也有內味了。
那麼中國現在每年火箭發射次數在國際上是什麼水平呢?據美媒7日報導稱,美國布萊斯太空與技術公司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截止到9月30日,中國今年發射的衛星數量已經超過其他任何國家,而這也是中國連續三年贏下太空發射競賽。
該報告還指出,如果不是SpaceX 公司開展的星鏈計劃,美國今年將被進一步拉開差距,而另一個太空強國俄羅斯雖然位列第三,但已遠遠落後於中美。
不過,即便中國已經開始奮起直追,速度上傲視全球,但在衛星總數上和美國的差距依舊非常明顯,這一點也是必須要認清的。根據優思科學家聯盟衛星資料庫顯示,截至今年8月份,地球同步軌道上一共有2787顆活躍衛星,其中美國擁有高達1425顆,這一佔比可謂是相當恐怖。
此外,美國spaceX公司還計劃在未來數年內將上萬顆衛星送上太空,屆時恐怕會進一步改變太空格局。當然了,該公司發射的衛星絕大部分都是為星鏈計劃服務的小衛星,壽命只有5年,和傳統衛星還是有很大差別。
至於中美航天差距,這個很多專家學者都已說明過,美國起步早,發展勢頭好,領先一點也不奇怪,在我們一窮二白的時候,太空中就布滿了美國衛星。然而航天科技畢竟是屬於未來的科技,不在於起步有多早,關鍵是最後能走到多遠。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俄羅斯,在過去是和美國並駕齊驅的航天強國,現在卻明顯不在一個梯隊了,雖說憑藉底蘊,吃吃老本,還能搞出不錯的運載火箭,可從著眼未來的角度看,已經沒有太大的前途了。
近些年,中國海軍先是每年軍艦下水噸位超過美國,然後是在每年的數量上超過美國,雖然總體噸位和戰鬥力還不比過,但起碼努力的方向有了,而且也不是沒有一戰之力。現在中國航天的發展就和這個軌跡非常像,下一步我們就要在衛星總數上超越美國。
現在美國探測火星,我們也能夠探測火星,美國計劃登月,我們也在準備中,甚至美國有空間站,我們的空間站也將建成,不說處在一個水平,起碼不像過去連「車尾燈」都看不到。只有保持現有的趨勢發展,中國航天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