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12個腫瘤類型的基因組「景觀」

2020-11-26 生物谷

 

作為「癌症基因組圖譜」之Pan-Cancer項目的一部分,本文作者發表了對來自超過3000個腫瘤、代表12個腫瘤類型的點突變和小「得失位」所做的數據分析。他們的發現包括127個顯著突變的基因,它們來自與癌症有已經確定的聯繫和新發現聯繫的細胞過程。他們還發現,腫瘤形成所需的驅動突變的數量是相對較小的。進一步的分析還識別出了對存活有顯著影響的基因以及腫瘤發生過程中的突變事件的可能時間順序。

來自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檢測12種主要的癌症類型,鑑別出了127個似乎驅動了機體眾多腫瘤發生與發展的多次突變基因。這一研究發現為設計出新的診斷工具及更個體化的癌症治療創造了條件。相關論文發表在著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雜誌上。

論文的資深作者是華盛頓大學基因研究所的丁莉(Li Ding)博士,其早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是世界著名的基因科學家。近期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旗下的ScienceWatch網站,通過分析論文的引用次數,篩選出了2012年度「最熱門的科學家「,全球有21位科學家入選,丁莉博士榜上有名。 新研究表明通常在某些癌症中發生突變的一些基因,也存在於看似無關的腫瘤中。例如,一種在25%的白血病病例中發生突變的基因,也被發現存在於乳腺癌、直腸癌、頭頸部癌、腎癌、肺癌、卵巢癌和子宮癌中。

基於這些研究結果,研究人員設想採用一種測試來檢測一組癌基因中的錯誤,最終有可能成為大多數癌症標準診斷檢查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樣的檢測結果有可能會基於患者獨特的遺傳特徵來指導治療決策。

由於基因組測序的發展,科學家們能夠以比數年前更快的速度,更便宜的價格對癌細胞DNA展開分析,因而使得生成一些關於癌症的新見解成為可能。儘管早期的基因組研究通常側重於個別腫瘤類型,當前的研究則是率先聚焦多種不同癌症類型的研究之一。

丁莉博士說:「這僅僅是一個開始。許多的腫瘤科醫生和科學家們都想知道,是否有可能能夠提出一個導致所有人類癌症的癌基因完整清單。我認為我們正越來越接近它。」

新研究分析了來自3,281個腫瘤的基因——這些腫瘤匯集了乳腺癌、子宮癌、頭頸部癌、結直腸癌、膀胱癌、腎癌、卵巢癌、肺癌、腦癌和血癌。除發現了不同癌症中基因之間的一些共同聯繫,研究人員還鑑別出了一些特定癌症類型獨有的突變。

檢測跨越許多不同癌症類型的大量腫瘤,為研究人員提供了必要的統計效力來鑑別顯著突變基因。這些頻繁發生於某些癌症,而在另一些癌症中很少存在的遺傳錯誤,被認為對於癌症生長極其重要。

儘管腫瘤中突變基因的平均數量隨癌症類型各異,大多數的腫瘤都只有2-6個驅動癌症的基因突變。研究人員說,這或許就是為何癌症如此常見的一個原因。「儘管體內的細胞多年來不斷地累積新突變,將一個健康細胞轉變為癌細胞則只需要重要驅動基因的少數幾個突變,」丁莉說。

包括共同第一作者、華盛頓大學的Cyriac Kandoth博士和Michael McLellan,以及合作者、布朗大學的Benjamin Raphael博士在內的科學家們,鑑別出了對於生存具有重要影響的基因。

TP53,一種眾所周知的癌相關基因,其在不同的癌症類型中最為常見。它被發現存在於42%的樣本,尤其是在腎癌、頭頸部癌和急性髓細胞性白血病中,與不良預後相關。

另一個基因BAP1也與不良預後有關,特別是在腎癌和子宮癌患者中。

而乳腺癌基因BRCA2突變則與卵巢癌生存率增高相關,IDH1錯誤與一種尤其具侵襲性的腦瘤——成膠質細胞瘤及其他的癌症類型預後改善相關。

華盛頓大學基因組研究所目前正在開展一項尋找其他癌基因的研究。制定出一張更全面的癌基因列表有可能為改善癌症診斷,指導治療決策提供支持。

「由於我們現在知道,例如在白血病中突變的基因也可以在乳腺癌中發生改變,肺癌中的遺傳錯誤也可以出現在結直腸癌中,我們認為開發出一種納入所有的癌基因的診斷測試將是完美的。這將能夠為我們提供更為完整的腫瘤發生事件圖像,並且可以利用這些信息來制定治療決策,」丁莉說。(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的英文摘要



Nature  doi:10.1038/nature12634

Mutational landscape and significance across 12 major cancer types

Cyriac Kandoth,Michael D. McLellan,Fabio Vandin,Kai Ye,Beifang Niu,Charles Lu,Mingchao Xie,Qunyuan Zhang, Joshua F. McMichael,Matthew A. Wyczalkowski, Mark D. M. Leiserson,Christopher A. Miller,John S. Welch,Matthew J. Walter, Michael C. Wendl,Timothy J. Ley,Richard K. Wilson,Benjamin J. Raphael& Li Ding

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 has used the latest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methods to identify somatic variants across thousands of tumours. Here we present data and analytical results for point mutations and small insertions/deletions from 3,281 tumours across 12 tumour types as part of the TCGA Pan-Cancer effort. We illustrate the distributions of mutation frequencies, types and contexts across tumour types, and establish their links to tissues of origin, environmental/carcinogen influences, and DNA repair defects. Using the integrated data sets, we identified 127 significantly mutated genes from well-known (for example,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phosphatidylinositol-3-OH kinase, Wnt/β-catenin and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signalling pathways, and cell cycle control) and emerging (for example, histone, histone modification, splicing, metabolism and proteolysis) cellular processes in cancer. The average number of mutations in these significantly mutated genes varies across tumour types; most tumours have two to six, indicating that the number of driver mutations required during oncogenesis is relatively small. Mutations in transcriptional factors/regulators show tissue specificity, whereas histone modifiers are often mutated across several cancer types. Clinical association analysis identifies genes having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survival, and investigations of mutations with respect to clonal/subclonal architecture delineate their temporal orders during tumorigenesis.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lay the groundwork for developing new diagnostics and individualizing cancer treatment.

相關焦點

  • 相關的肝內膽管癌的臨床病理特徵、腫瘤免疫微環境和基因組景觀
    因此,研究者旨在全面調查中國南方臨床病理特徵,腫瘤免疫微環境(TIME)和基因組景觀。採用EBV原位雜交技術對303例ICCs進行檢測,比較EBVaICC與nonEBVaICC的臨床病理參數,並採用免疫組化,雙重染色,巢式PCR,多重免疫螢光染色,螢光原位雜交和全外顯子組測序等方法分析EBV感染情況,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s)和EBVaICC的基因組特徵。
  • ...Nature重磅發布迄今最全面的癌症全基因組圖譜,涉及38種癌症類型
    據悉,該項目涉及來自37個國家/地區744個組織的1300名研究人員,對38種不同腫瘤類型中的2658份原發癌及其匹配的正常組織樣本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和整合分析。該研究整體描述了通過使用計算雲進行國際數據共享來促進PCAWG基因組資源的生成。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38種腫瘤類型的2658個腫瘤全基因組,展示了PCAWG項目相關數據的廣度與深度。結合編碼和非編碼基因組元件分析,平均每個癌症基因組攜帶有4~5個驅動突變,然而大約5%的案例中沒有發現任何驅動突變,表明目前對於驅動突變的了解或者發現並不完全。
  • Nature:鑑定出宮頸癌的新的基因組特徵
    他們對178種原發性宮頸癌的基因組進行完整的分析,結果發現70%以上的宮頸瘤在一到兩種重要的細胞信號通路中發生基因組變化。令人意外的是,他們也發現一小部分宮頸瘤並不表現出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的證據。
  • 【盤點】Nature多篇亮點研究揭示膀胱腫瘤基因組突變中DNA修復及...
    ;隨著對成千上萬個在腫瘤細胞DNA中積累的基因突變進行精確分析,研究人員如今發現的致癌基因的數量越來越多了;近日科學家們就將研究目光轉移到了其它關鍵問題上,即什麼樣的生物學過程會引發DNA發生突變?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研究者Getz及其同事報導了他們對大約300個尿路上皮腫瘤的深度分析結果,尿路上皮腫瘤是一種膀胱癌,其每年影響著全球接近15萬人的健康;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一種已知DNA修復過程—核苷切除修復的新型角色,同時研究者還首次闡明了菸草在癌症發生中的基因組證據。
  • Nature雜誌12月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鑑定出負責啟動和促進多種腫瘤轉移的細胞doi:10.1038/nature20791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西班牙研究人員通過一種特定的被稱作蛋白CD36的標誌物鑑定出轉移起始細胞(metastasis-initiating cell)。這種在腫瘤細胞膜中發現的蛋白負責攝取脂肪酸。
  • 科學家完成對66種癌症類型中2.8萬份腫瘤樣本的基因組分析...
    2020年8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Reviews Cancer上題為「A compendium of mutational cancer driver gene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巴塞隆納生物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對來自66種癌症類型的2.8萬份腫瘤樣本的基因組進行分析識別出了568
  • Nature重磅發布迄今最全面的癌症全基因組圖譜,涉及38種...
    據悉,該項目涉及來自37個國家/地區744個組織的1300名研究人員,對38種不同腫瘤類型中的2658份原發癌及其匹配的正常組織樣本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和整合分析。該研究整體描述了通過使用計算雲進行國際數據共享來促進PCAWG基因組資源的生成。研究團隊分析了來自38種腫瘤類型的2658個腫瘤全基因組,展示了PCAWG項目相關數據的廣度與深度。結合編碼和非編碼基因組元件分析,平均每個癌症基因組攜帶有4~5個驅動突變,然而大約5%的案例中沒有發現任何驅動突變,表明目前對於驅動突變的了解或者發現並不完全。
  • Nature:第三個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完成
    「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聯合項目組」是為繪製一個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以描述DNA序列變化的共同模式而成立的。現在,該機構已繪製出了其第三個單體型圖。第一個單體型圖(HapMap1)是2005年發表的,含有超過100萬個SNP(單核苷酸多態性)基因型,是由來自4個不同地域的人群的269個個體產生的。
  • B肝病毒DNA與人基因組互作景觀圖
    因此,研究B肝病毒與宿主基因組相互作用特徵具有重要意義。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鵬遠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季雄課題組合作,在Cell Discovery上,發表了題為3D landscape of Hepatitis B virus interactions with human chromatins的研究論文。
  • Nature子刊:非編碼RNA癌症藥物基因組圖譜新突破
    近日,匹茲堡大學藥物遺傳研究中心的楊達和張敏課題組借力於一種名為彈性網絡回歸(Elastic Net regression)的機器學習模型,從1,001個腫瘤細胞系的高通量長非編碼RNA表達譜(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與265種抗癌藥物敏感性數據中,挖掘出了27,341對lncRNA-藥物可預關聯(lncRNA-drug
  • Nature: 章魚基因組
    8月13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由諾貝爾獎得主、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OIST)教授Sydney Brenner發起的章魚(octopus)的基因組測序成果。這一基因組還可以幫助揭示章魚其他一些獨特特徵的遺傳基礎,例如它們精細的抓捕手臂,它們再生肢體的能力,有著更像人類的照相機樣的眼睛,以及它們具有3顆心臟等。頭足類動物不僅包括章魚,還包括烏賊、墨魚和鸚鵡螺,4億多年前在遠古的海洋中作為食肉動物而出現。其中最成功的是鸚鵡螺,其在泥盆紀時期稱霸海洋,是現在的常見化石。它們在6600萬年前與恐龍一起在大滅絕中絕種。
  • OncoKB:腫瘤藥物靶點相關基因組變異資料庫
    OncoKB收集了腫瘤發生發展相關的,具有臨床意義的基因組變異信息,對於每個變異,提供了其對應的生物學效應,藥物互作,預後和治療意義等詳細信息,對應的文章連結如下http://ascopubs.org/doi/full/10.1200/PO.17.00011資料庫的網址如下
  • 盤點| 淺談腫瘤異質性
    「我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認為腫瘤是癌細胞拼湊出來的,但是這是第一次我們能夠使用前沿的基因組測序技術來極其精細地描繪出一個腫瘤的遺傳全貌」,論文通訊作者和英國癌症研究中心/倫敦研究所腫瘤遺傳學家Charles Swanton說。Swanton和他的同事們追蹤腫瘤基因組進化並研究人腎臟腫瘤的遺傳異常性。
  • Nature:挪威雲杉的基因組
    「雲杉基因組項目」聯合課題組在本期Nature上發表了第一種裸子植物的基因組草稿,即一種挪威雲杉(Picea abies)的基因組草稿。該基因組來自最初於1959年在瑞典中部的東J?mtland獲得的一棵樹,大小為20千兆鹼基對,比模型植物「擬南芥」的基因組大100倍,但二者所含基因數量差不多。這個基因組之所以大,是由於可轉位元素的積累。
  • Nature 中文摘要 6 Augest 2015
    -subunit nuclear exosome complex12亞基核外來體複合物介導的RNA降解途徑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24/n7563/full/nature14865.html真核生物的外來體是一個保守的RNA降解複合體,參與RNA的監控、
  • 生物物理所等揭示B肝病毒DNA與人基因組互作景觀圖
    因此,研究B肝病毒與宿主基因組相互作用特徵具有重要意義。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鵬遠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季雄課題組合作,在Cell Discovery上,發表了題為3D landscape of Hepatitis B virus interactions with human chromatins的研究論文。
  • Nature提出腫瘤異質性和耐藥性的罪魁禍首
    這種差異發生在不同個體中可表現出不同的遺傳背景如染色體量與質的差異,不同細胞病例類型、不同臨床階段不同分化程度細胞演進的多樣性,同質腫瘤在分子水平也存在顯著差異:比如基因表達譜、網絡調控、突變譜等方面的不同。發生在同一腫瘤患者體內可表現出不同部位腫瘤細胞間的突變基因譜和生物學特性等方面的不一致,體現了惡性腫瘤在演進過程中的高度複雜性和多樣性。
  • Nature:腫瘤抑制因子的功能獲得性突變
    對來自從患有髓樣腫瘤的患者取來的超過200份骨髓樣本的基因組DNA所做研究,發現11號染色體的一部分的兩個版本都遺傳自單親的發生率較高,該部分含有腫瘤抑制因子C-CBL的一個功能獲得性突變,它使成纖維細胞發生癌變,使造血幹細胞對細胞因子刺激更敏感。這些數據支持這樣一個觀點:c-Cbl是一個腫瘤抑制基因,癌症中所發生的突變能夠以功能獲得性方式發揮作用,正如以前對腫瘤抑制基因p53所發現的那樣。
  • Nature雜誌1月26日精選文章一覽
    【3】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的產生和作用doi | 10.1038/nature21029在發生腦損傷後,人腦會產生不同類型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但人們對這些星形膠質細胞亞型具體有何作用所知不多。Shane Liddelow等人描述了這些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是如何在神經炎症性小膠質細胞誘導下產生的。
  • Nature:首個系統性癌症基因組圖譜問世——揭示癌細胞演化之謎
    2020年2月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由EMBL-EBI領導的一系列新研究,即系統性癌症全基因組分析項目。該項目參與機構包括惠康桑格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牛津大學大數據研究所以及俄勒岡州健康與科學大學等。該項目研究了38種癌症中2,500多種人類腫瘤中的4,700萬種遺傳突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