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產是我們黨和國家在生產建設中一貫堅持的指導思想,是我國的一項重要政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安全生產是企業應當放在首位的重要因素。員工是企業之本,員工的安全是員工能夠能齊心協力凝聚力量,轉化成生產力為企業帶來利潤的第一前提。安全生產不僅涉及到自己員工,還包括對整個社會的職責,所以企業能否在社會中健康的生存發展,就取決於企業能否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切實的消除生產中可能的各種隱患...」所以說安全無小事,我們不能放鬆安全的意識。
要了解電對人體的傷害,首先要了解電流對人體作用的機理。
電流按其流動方向,分為直流電與交流電。
直流又分為穩恆電流和具有交流成分的直流(即脈動直流)。方向和大小都不變的直流稱為穩恆電流;大小改變而方向不變的直流稱具有交流成分的直流電。總之,只要方向不變的電流都稱為直流電。直流電因其方向不變而有正負極之分。
工業上常用的直流電進行電解和電鍍加工。同樣當直流電通過人體時,也將對人的血液、淋巴液、等起電解作用(即分解),從而改變備註、淋巴液的成分,破壞它們的正常功能,這是直流電對人體的特殊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是對人的神經的麻痺作用,破壞人的神經的正常功能。直流電很容易產生電弧,而且不易熄滅,容易刺傷人的眼睛。被它熔化的金屬也容易飛濺,燙傷人體,或使人的皮膚金屬化。
自從三相交流發電機的問世以來,在工業生產中,交流電迅速取代了直流電(特殊情況仍使用直流電),因此,直流觸電事故已極少見。
交流電是方向和大小都隨時間作周期變化的電流。按頻率分為工頻、中頻、高頻。
交流電通過人體,主要是對人的神經起麻痺作用,破壞人的心、肺的正常功能,使心臟停跳,呼吸停止。下面詳細敘述交流電對人體的作用。
電流對人體的作用
電流對人體傷害的嚴重程度,決定於通過人體電流的大小、通過時間的長短、電流流經人體的途徑、電流頻率的高低以及人的健康狀況和心理狀態等多種因素。
一、傷害程度與電流大小的關係
電流通過人體時,人體會有麻痛等感覺,會引起顫抖、痙攣、心室顫動、心臟停止、呼吸中斷及到死亡。通過人體的電流越大,人體的生理反應越明顯。通過人體的電流的大小,又決定於所施加電壓的高低和人體的阻抗。對於工頻交流電,按照通過人體電流大小的不同,人體呈現的狀態也不同,可劃分為三個界限:
1、感知電流 電流通過人體,可引起任何感覺的最小電流,稱感知電流。實踐證明,不同的人感知電流也不一樣,成年男性平均感知電流約為1.1毫安,成年女性約為0.7毫安。
2、擺脫電流 電流超過感知電流繼續增大時,發熱刺度的感覺增強,當電流增大到一定程度時,觸電者因肌肉收縮、痙攣而緊抓帶電體,不能自行擺脫。人觸電後能自行擺脫帶電體的電大電流稱為擺脫電流。實驗表明,對於不同的人,擺脫電流也不相同。就平均擺脫電流而言,成年男性約為16毫安。成年女性約為10.5毫安。就最小擺脫電流而言,成年男性為9毫安,成年女性為6毫安。兒童的擺脫電流較成年人要小。
還應當指出,人體擺脫電流的能力,是隨著觸電時間的延長而減弱的。
3、致顫電流 引起心室纖維性顫動的最小電流稱致顫電流。因為心室纖維性顫動極有可能導致人的死亡,所以也稱致顫電流為致命電流。
那麼什麼是心室纖維性顫動呢?
就是當外來電流通過人的心臟時,心臟的正常工作受到破壞,由有規律的正常跳動,變為每分鐘數百次以上的顫抖。觸電時,通過心臟的電流越大,就越容易引起心室顫動,危險性也就越大。
我國專家和學者經過大量考證和實驗認為,引起心室顫動的電流閾值在50毫安以上。因為在心室顫動電流的範圍內,不能直接在人體上做實驗,許多數據都是根據動物實驗和綜合分析後得出的。
二、傷害程度與通電時間的關係
通電時間愈長,愈容易引起心室顫動,危險性就愈大。大量的動物實驗表明,當發生心室顫動的概率在0.5%時,引起心室顫動的工頻電流與通電時間的關係可用下式表達:
。式中I為致顫電流,毫安;t為電流通過心臟的時間0.01秒≦t≦5秒。總之,通電時間越長,對人生命的威脅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