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夏秋之夜,總是掛著迷人的色彩。月兒披著銀色的紗巾,把如水的清輝漫漫傾瀉,散落一地細碎的銀光。螢火蟲提著小燈籠,一閃一閃,像滿天的星星散落在大地。這些可愛的小精靈,時而飛來飛去,忽明忽暗,若隱若現,點點螢光緩緩流動,在夜空中畫出一道道美麗的弧線,恬靜的夜一下子變得靈動而飄逸起來。螢火蟲成為夏秋之夜一道美麗的風景,歷代文人墨客對小小螢火蟲情有獨鍾,留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名作佳句。
螢火蟲是文人筆下可愛的生靈,那冰藍之光,總是漾滿柔軟與溫情。
魏晉時期郭璞《螢火贊》道:「熠耀宵行,蟲之微麼。出自腐草,煙若散漂。物之相喣,孰知其陶。」古人以為腐草化螢,可謂化腐朽為神奇。南北朝陽縉《照帙秋螢詩》道:「秋窗餘照盡,入暗早螢來。忽聚還同色,恆然詎落灰。飛影黃金散,依帷縹帙開。含明終不息,夜月空徘徊。」螢光紓緩,古典而溫馨,使秋夜多了一份幽渺的情韻。梁簡文帝《詠螢》道:「本將秋草並,今與夕風輕。騰空類星隕,拂樹若生花。屏疑神火照,簾似夜珠明。逢君拾光彩,不吝此生傾。」螢光閃爍,如流星,如飛花,如神火,如夜明珠,簡直把人們帶進了一個美麗的童話世界。梁元帝蕭繹《詠螢火詩》云:「著人疑不熱,集草訝無煙。到來燈下暗,翻往雨中然。」挨上人身,疑惑它怎麼沒有溫度,接觸草堆,驚訝它不能使之冒煙,來到燈下顯得暗淡無光,飛到雨中它反而又燃燒起來,此詩寫得生動有趣。李白《詠螢火》道:「雨打燈難滅,風吹色更明。若飛天上去,定作月邊星。」此詩之妙,妙在句句寫螢,卻未見一個螢字。韋應物《玩螢火》寫秋夜賞玩螢火蟲的情景:「時節變衰草,物色近新秋。度月影才斂,繞竹光複流。」以清新的筆調、曉暢的語言,寫出了螢火蟲形體微小,發光細弱的特點。後兩句將螢火蟲在月下竹林中飛來飛去的情景,刻畫得尤為逼真。南宋才女朱淑真《夏螢》道:「熠熠迎宵上,林間點點光。初疑星錯落,渾訝火熒煌。著雨藏花塢,隨風入畫堂。兒童競追撲,照宇集書囊。」樹林間,草叢中,都是螢火蟲的樂園,夜幕降臨之後,忽明忽暗的點點白光伴隨著人們度過漫漫長夜。古有車胤囊螢夜讀的傳說,惹得這些可愛的兒童競相捕捉,仿效車胤,那有趣的場景,實在讓人忍俊不禁。陸遊對螢火蟲情有獨鍾,直到晚年還保持著一份童心,他的《月下》道:「老翁也學痴兒女,撲得流螢露溼衣。」元代翁森《四時讀書樂》之夏章道:「晝長吟罷蟬鳴樹,夜深燼落螢入幃。」夜晚讀書,燈花一節節落下,螢火蟲飛入帷帳,這樣的場景中讀書,何等閒適快意。明末清初張岱《孤村漁火》道:「何必微螢量數斛。遇夜嬉遊,囊火燃山谷。怎比漁燈千萬簇。星星照出田疇綠。疑是天河成反覆。遍野疏星,連住招搖宿。此際神槎乘博陸。支機石冷空杼柚。」清代沈佩《點絳唇·螢火》道:「素影翩翩,池塘雨過明如霽。亂飄香砌。幾點星光細。露冷風輕,寂寂重門閉。更深矣。照人無寐。獨伴寒蛩語。」素影翩翩,螢光有一絲憂鬱和薄涼的美,恍若一位身姿嫋娜的江南女子,白底藍花的衣衫,手拈素潔梔子,明眸善睞,如一朵粉蓮,一尊宋瓷。清代薛時雨《搗練子·螢火》道:「形閃爍,影低微。一日秋風一日稀。莫笑前生真草草,今生還避太陽飛。」
螢火蟲往往與思婦形象聯繫在一起,代表一種孤寂。
謝朓《玉階怨》道:「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長夜縫羅衣,思君此何極。」夜殿窗簾兒已經垂下,她隔簾久立,見那簾外流螢閃閃,飛著飛著,直至夜深而息。長夜漫漫,不寐的她仍在獨自縫製羅衣,心中幽深的思念哪有盡頭。杜牧《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宮女難耐孤悽,借撲螢以打發時光,排遣愁緒,心中何其悲苦。張岱《秋螢獨無依》道:「秋成皆有望,秋螢獨無依。空中自明滅,草際留微暉。霏霏山雨溼,翼重不能飛。山隈故盤礴,倚徙復何歸。清飆當晚至,豈不寒與飢?悄然思故苑,禾黍忽生悲。」收穫的季節,只有我像一隻孤獨的螢火蟲,在空中飛翔,無依無靠,自明自滅,只給那草際添上一縷淡淡的光輝。山雨霏霏,打溼了我的羽翼,讓我不能奮飛。山巒是那麼地雄偉,我惆悵地遙望,有什麼可以憑依呢?一到晚上,清冽的風會吹起來,那我豈不是又冷又餓?我就那麼靜悄悄地思念著以前的苑囿,不由自主地產生了黍離之悲。全詩簡直如泣如訴。日本立花北枝俳句《螢》道:「流螢斷續光,一明一滅一尺間,寂寞何以堪?」螢火蟲一閃一閃地飛過,其明與滅延續的距離,存在於尺寸之間,它在黑暗中形成一條亮光的斷續線,令人感到無邊的寥寂,這瞬間剎那的景色,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心境和感悟。
國學大師錢穆曾以螢火作喻,人類的求知自然是無涯,現在的文明只能是向前飛行的螢火。但是,正是這點螢火,照耀了這個星球。品讀前人五彩斑斕的詠螢詩,一次又一次點燃我們的懷舊情愫,夢回童年,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