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工業汙染物排放標準或將成為政府尋租工具
2011年1月5日,中國有色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原副院長王國珍透露,預計今年將會出臺《稀土工業汙染物排放標準》。
作為稀土行業專家,王國珍擔任了該標準編制的高級顧問。他分析,上世紀90年代以及2008年中國稀土價格走低,賣出「蘿蔔價、豬肉價」,主要因為稀土開採利用沒有計入「環保成本」,生產工藝與設備也比較落後。而該標準出臺後,預計稀土行業環保成本要比原來增加一倍。
從王國珍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此標準的出臺,是想通過提高稀土行業的「環保成本」,從而解決稀土行業中工業汙染物排放的問題。但如果在標準的制定過程中,沒有尊重經濟學規律,那麼這個標準恐怕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最終不可避免地會淪為政府部門新的尋租工具。
到底是誰汙染了環境?
在分析專家到底錯在哪兒之前,先讓我們從一個基本但是關鍵的問題開始:到底是誰汙染了環境?
難道不是那些排放汙染物的工廠嗎?表面上是,但仔細一想,也不盡然。如果沒人願意購買這些排放汙染物的工廠的產品,這些工廠還能生存嗎?正是由於市場中的消費者用自己手中的鈔票選擇了排汙工廠的產品,這些工廠才得以繼續,使汙染物源源不斷地流入江河湖海成為可能。也就是說實際上消費者用自己的鈔票在支持這些工廠的汙染環境。
這個答案有點讓人難以接受,原來汙染環境的有可能就是作為消費者的我們自己。如果想不明白為什麼價格與成本無關,不妨去街上賣一天報紙。一張報紙,當日三角買入,五角賣出,但如果隔日再賣,別說3角,3分也難。這時想賣倒也可以,湊齊一斤,賣給廢品收購站,換得三角,彌補損失。
明白了這點,再來看專家的分析,專家說環保成本低,導致稀土資源賣出「蘿蔔價、豬肉價」,成本決定價格,錯得淺。而基於這樣的思維定出的標準,恐怕也很難在現實裡被執行。
美國酸雨計劃的啟示:環保要靠市場機制
那麼環保難題到底應該從哪兒下手呢?美國酸雨計劃也許能給我們一點啟示。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面對日益嚴重的酸雨對環境造成的破壞,一開始,美國政府寄希望於制定嚴厲的《清潔空氣法案》來控制汙染排放量。這項法案的思路與我們今天制定汙染物排放標準的思路一樣,通過努力壓縮所有排放汙染的工業企業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以減少總的大氣汙染。但該法案執行一段時間後,人們發現,效果並不理想。因為經濟效益受到影響的企業採取各種各樣的辦法來逃避管制,使得執法的難度越來越大。
面對這樣的難題,美國政府嘗試採用拍賣汙染許可證的方法:政府制定最高汙染排放量,實施汙染總量控制,然後將汙染總量以汙染許可證的方式分配給汙染製造者,而這些製造汙染的企業工廠可以在二級市場中自由交易他們手中的汙染許可證。這樣,通過市場的力量,將汙染指標分配到了那些願意承擔較高「環保成本」的企業。同時,那些不願意承擔較高「環保成本」的企業也因為交易手中的汙染許可證收益。在此方案實施後,同樣的排放總量,美國社會每年的花費從50億美元降到了20億美元,成果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網易財經獨家評論 轉載須註明出處
作者:劉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