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調查】關注海洋環境汙染

2020-11-25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6月8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夜新聞》報導,今天是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和我國的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為「關注海洋健康、守護蔚藍星球」。今天,沿海的一些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國家海洋局局屬各單位,也都舉辦了公眾開放日、廣場宣傳、海洋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攝影展、圖片展、知識講座等活動。

  海洋宣傳日活動廣泛開展

  主場活動舉辦地則設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包括海洋日開幕式暨2015年度海洋人物頒獎儀式、清潔海灘公益活動等等。今年的海洋日以「關注海洋健康、守護蔚藍星球」為主題,主要內容包括海洋日開幕式暨2015年度海洋人物頒獎儀式、海洋日圖片展、原創大型舞劇《碧海絲路》演出等。

  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在今年海洋日開幕式致辭中表示,美麗中國離不開美麗海洋,海洋生態文明是國家生態文明的應有之義:「建設海洋生態文明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在這一歷史進程當中,我們越來越認識到,健康、安全的海洋,對實現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把海洋生態指標作為海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基本導向。」

  開幕式後,舉行了「2015年海洋人物頒獎儀式」。與會領導分別為我國航母戰鬥機成功著艦第一人戴明盟,紮根海島34年的鄉村教師程霖,蛟龍八號載人潛水器母船「向陽紅09」船輪機長劉軍,南海最深處守護平安航程的「孤島掌燈人」南海燈塔建設團隊、南海深處的守寶奇兵中國海油深水鑽完井團隊等個人和團隊頒獎。

  與此同時,清潔海灘公益活動、班夫海洋電影首映活動等配套活動也在海洋日期間舉行。海洋電影的上演,讓百姓重新發現海洋的美麗,審視人類行為對海洋的影響和傷害。北海市第一中學學生劉釋文說:「看了以後我覺得大自然非常的神奇,海洋真的很壯觀,包含萬物的感覺。現在來說,海洋也是遭到一部分破壞的,我覺得我們只要不在濫捕殺動物,不要在海上製造汙染物,儘量保護海環境的話,我們真的還有希望。」

  海洋是地球的一部分,它不僅存在許多礦產資源,而且是大量生物的生活場所。近幾年,海洋汙染日趨嚴重,海洋災害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危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關注海洋健康、守護蔚藍星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職責。

  廣西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團支部書記鍾煒萍呼籲百姓:「儘量的少做影響溼地,影響海洋生物的這些活動,比如說挖螺,挖沙蟲、圍網捕魚這種儘量少做。」

  除了主場活動之外據我們了解,今天,沿海的一些省、自治區、直轄市及國家海洋局局屬各單位,也都舉辦了公眾開放日、廣場宣傳、海洋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攝影展、圖片展、知識講座等活動。有些地方也特意選擇在這一天公布了上一年度的海洋環境報告。

  《環境公報》顯示,2015年廣東全省近岸海域海水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面積比例年平均值達到88%。水質劣於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比例年平均值為3.97%,主要分布在珠江口海域,汙染要素主要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較2014年無明顯變化。沉積物質量良好,基本符合《海洋沉積物質量》第一類或第二類標準。2015年,廣東海洋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年均值約為63.5%。

  2015年,廣東全省實施監測的74個各類代表性入海排汙口中,有28個入海排汙口超標排放,超標率約37.84%,較2014年減少7.28%。超標排放的主要是市政汙水入海排放口和入海排汙河,主要超標因子為化學需氧量、氨氮和總磷。其中,實施監測的23個工業廢水入海排汙口中,有2個排汙口排放的汙水超標,超標率為8.70%,比2014年減少14.38%。珠江、榕江、練江、深圳河、黃岡河等主要入海河流年入海汙染物總量271.39萬噸,其中化學需氧量216.81萬噸,約佔總量的79.89%。

  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何少青表示,今年將劃定並發布廣東全省海洋生態紅線,制定紅線監管措施,將重要的海洋生態功能區、敏感區、脆弱區劃為海洋生態紅線區域。據悉,廣東目前已經完成了珠海橫琴新區、湛江徐聞縣和汕頭南澳縣等3個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海洋生態紅線劃定工作。另外,十三五時期,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將組織實施《廣東省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行動計劃》,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態紅線、重點海域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海洋環境監管三項重要制度。

  廣東今年將劃定並發布廣東全省海洋生態紅線……每到這個日子,這些活動的蓬勃開展,更多還是要喚醒人們的保護意識,因為大夥都知道,我們的海洋保護現狀並不樂觀。——4月份,國家海洋局對外發布的《2015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就顯示,2015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但近岸局部海域汙染嚴重,陸源入海汙染居高不下,海洋環境災害仍然突出。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有86%處於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就數據而言,在面積100平方公裡以上的44個大中型海灣中,21個海灣全年四季均出現劣四類海水水質;而陸源入海排汙口的達標排放率也仍然較低,88%的排汙口鄰近海域水質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要求。——這兩天的最新報導則顯示,華東師範大學的施華宏領導的研究小組還發現,從鹽湖、鹽井和鹽礦中獲取的食鹽塑料微粒的含量較低,而海鹽受塑料汙染程度最高,每磅(1磅約合0.45公斤)海鹽中有1200多粒塑料微粒,研究顯示,塑料微粒源自獲取海鹽的海洋環境中漂浮的大量塑料汙染物。

  多地推行保護海洋舉措

  潘文石吹著哨子,那頭,一隻只白海豚從海裡翻騰出來。

  潘文石是北京大學教授,被稱作「中國大熊貓之父」。而今,不僅關注大熊貓,從2004年開始,他就來到欽州三娘灣,研究起了中華白海豚:「不應該叫瀕危,應該叫極危,極其危險!」

  欽州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核心城市。當初一聽說,千萬噸級煉油廠等工業項目要來,同時這裡還要建造船廠、發電廠。潘文石的心一下子涼了半截。

  如果這個地方建一個造船廠,就必須把這個地方挖深了,而同時進進出出的輪船,一定會破壞這個地方的環境的安靜。一縮小面積,面積太小,海豚容納量就大,種群進一步減少。

  讓潘文石萬萬沒想到的是,當地政府在規劃定型之前,找到了他。老爺子直言不諱,對方也是虛心接受:「一個政府都規劃好了,而居然因為要保護中華白海豚和這片海洋溼地,他們就搬家了,沒想到,政府真的這麼做了。」

  開發欽州港,而茅尾海和三娘灣不布局工業。從2012年起,當地還成立了北部灣中華白海豚研究保護與生命教育中心,以及中華白海豚保護管理處和三娘灣漁政分站。潘文石說,北部灣的白海豚數量由2004年的98頭,發展到現在的200頭,年增長率在3%到4%。潘文石說:「我們要發展到全社會來保護這個物種,要有統一的管理。」

  你發展和保護未必就是你死我活的必然矛盾,當然,最終能推翻原有的規劃使他更加科學合理,離不開專業人士的堅持和保護,在廣西山口國家級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也有這麼一支隊伍,為保護紅樹林的生態環境默默奉獻著。他們被譽為海岸衛士——紅樹林的守護者。

  廣西山口國家級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位於合浦縣沙田半島的東西兩側,茂密的紅樹林綿延53公裡,保護區裡生活著紅樹植物16種,鳥類118種、昆蟲301種,還有大量的魚類、浮遊動植物、大型底棲動物等,是世界上少有的物種最多樣化的生態系統之一,被評為「中國十大魅力溼地」之一。

  對紅樹林進行科研監測、生態恢復是山口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助理工程師陳其應的主要工作。陳其應告訴記者,紅樹林中的紅海欖、木欖都是瀕危樹種,一旦遭到破壞很難恢復,而人工培育的紅樹林最終存活率只有20%,因此最主要的任務就是保護好現有的紅樹林。陳其應說:「今天做的調查發現有螺,有小螃蟹,還有一些貝類,這說明目前在我們保護區這個底棲生物量還是比較豐富的。」

  從1990年起,山口紅樹林就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代代護林員守護著紅樹林的健康成長,然而,近年來,紅樹林面臨著最大的威脅來自人類活動。為此,保護區成立海洋監察支隊,同時從陸域和海域執法巡護。廣西山口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副主任丁平已經從事巡護工作15年,巡護船隻也從早年的小木船,換成了現在的快艇。丁平:「一個月出船出五次左右,一般巡護都是一整天,一上船,上午到下午才結束,巡護的內容我們分有各個組,有些是負責觀鳥的,有些是負責護林的,不讓人進到保護區裡面進行破壞。」

  一方面打擊震懾違法行為,一方面宣傳教育群眾主動保護紅樹林,管理處在周邊19個村委發展保護紅樹林志願者200多人。

  山口鎮大村小學校長龐賢波:「每個學期都派有宣傳單,還有過來這邊搞活動,讓學生從小就對紅樹林有科普知識,共同去參與保護好紅樹林。」

  廣西山口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李武崢說:「通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紅樹林的面積由成立時的730公頃增加到819公頃,過去的『要我保護』,變成了現在的『我要保護』,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得到進一步加強。」

  休漁期管理面臨困難

  6月份,我國東海地區全面進入休漁期,這段時間,東海海域的漁業資源情況再一次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近些年,為了恢復海洋資源,浙江、江蘇、福建等地加大了幼魚增殖放流數量,也加大了對海洋違法捕撈的打擊力度。但是,東海幼魚遭濫捕的事件依然屢禁不止。

  近日,記者從浙江省台州市了解到,在浙江省休漁期間,有外省市的漁船進入浙江省東海海域非法打撈魚苗,且呈現出愈演愈烈的態勢。按照規定,在休漁期,外省市漁船進入其它省市海域進行捕撈是嚴重違規的行為,那麼,浙江省為什麼不進行管理呢?這背後有什麼矛盾呢?

  5月開始,浙江省台州市東海海域進入了伏季休漁期,這一段時間,是台州市恢復漁業資源的關鍵時期,也是海洋執法隊打擊違法捕魚最為嚴厲的時期。今年,台州市不僅加大了幼魚增殖放流數量,同時也加大了對東海海域非法捕撈幼魚的打擊力度。從5月1號開始,當地海洋執法支隊已經查處非法捕撈事件210起,數量遠遠超過往年同期。但是,儘管政府不斷加大執法力度,台州市的幼魚濫捕卻屢禁不止。

  提起這件事,台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執法支隊隊長杜華忠總是一肚子委屈,他說,如果這些幼魚是台州市當地漁民自己偷偷捕撈的,以當地海洋局的打擊力度大可不必擔心,但是前來偷捕魚苗的船隻卻大部分來自外省市,這給他們的工作帶來了很大難處:「從伏休制度設了一個26度30分線,30分線以南8月1號開捕,30分線以北9月16號開捕,我們屬於30分線以北,就有了這個時間差以後,處於26度30分以南的拖網就可以合法地從港口出來開捕啦,然後開捕出來以後就到北邊來啦。」

  根據規定,中國黃渤海、東海和福建海域的休漁期分別為3個月半、4個半月和3個月,其中東海的休漁時間開始的早,結束的晚,時間是最長的,浙江省處在休漁期的時候,山東、福建等地的漁船卻處在捕魚期,這讓很多外省漁船抓到空隙,從黃渤海和南海區域非法進入東海,對東海的幼魚進行捕撈。

  何中福是台州市椒江區的一位老漁民,他告訴記者,浙江省漁民對於外省漁船濫捕幼魚的行為,既反感又無奈:「我們浙江要到9月16號才可以開漁,但是9月16號這個節點沒到,好啦,福建那邊的船過來了,山東的、遼寧的船9月1號又過來了,全部納入到我們這個東海區了,你說東海區的魚第一個資源缺乏。」

  外省對幼魚的大量捕撈,對東海漁業資源造成巨大損失,也給浙江省等地的漁民的收入造成嚴重影響。一方面,濫捕魚苗造成東海海魚資源的大量減少,當地漁民捕獲的數量大大減少。另一方面,大量幼魚遭到捕撈,也讓東海海魚的質量大打折扣。漁民在何中福說:「一條魚幼魚時候是20條左右1斤,你到9月16號,一條魚要長到5、6兩。都要差十倍二十倍的。現在你捕上來的小鯧魚還那麼大,現在小鯧魚要100多塊1斤,你到了九月份就那麼大了,可以燒菜做了,你這個經濟價值要差多少啊?所以真的我們漁民心裡特別難受,真的特別難受。他知道今天補上來的魚,今天收了微薄的小利,他知道明天到9月16號開船了這些魚都沒有了。他心疼啊,漁民真的心疼,這不是假話啊。」

  按照規定,國家對漁業管理進行分級管理,直白點說就是省以下漁政部門只能在海岸線一定範圍內進行執法,這個範圍稱為「禁漁區線」,一旦超越這個範圍進行執法將給執法人員帶來法律上的風險,這讓浙江省海洋執法隊不能放開手腳。施華興說:「他外省漁船到我們海域,到禁漁線以內的,這個數量不多,大量的在禁漁線外,我們出不去的。我們有一個微信群和當地漁民聯繫,根據當地漁民反映,我們這邊已經休漁了,但是你到遠海、外海去看,漁民發來的信息和照片來看,燈火通明,外省漁船還在撈。所以外省局的漁船在禁漁線外面捕撈,對我們執法來說確實是難度比較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只能依靠中國海警局,我們可以積極去配合和參與,但是要他們來組織,不然的話我們就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因為我們如果出去到禁漁線外去執法就變成我們違法。」

  施華興告訴記者,現如今,中國海警局東海分局還是一個籌備組,不是法人單位,如果想要授權地方海洋局去禁漁線外執法,從法理上說不過去,這也使得浙江省海洋執法隊的執法權得不到擴充,外省漁船濫捕魚苗得不到整治。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和上海市建立了一個聯合執法機制。施華興說:「現在東海區海警分局籌備組,利用他們現有的船艇,在爭取我們地方的海洋漁業部門的漁政船,組成一個聯合艦隊一樣的,然後分不同時段,不同區域,在海上打擊非法捕撈。」

  但是,這樣的聯合機制起到的作用並不明顯,依靠省級海洋局的力量,根本無法支撐起東海的幼魚保護工作。施華興說:「對我們來說,我們省級以下海洋部門的船艇數量本來就比較薄弱,我既要管禁漁線內的漁民的違法違規,又要協同海警局進行線外的執法,所以感覺我們力量、裝備還存在嚴重不足。」

  現如今,浙江省地方海洋局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全國可以「統一一盤棋」,讓全國不同的海域在同一時間禁漁,讓外省船隻沒有可乘之機。也給當地漁民一種心理安慰。施華興說:「一個是調整休漁的時間,我們的休漁期定下來那麼長時間基本上沒調整過,我們現在東海的大部分漁民就是希望休漁期能提前,最好是到4月1號,最低限度也要到5月1號。第二個儘可能做到全國統一。哪怕你說黃渤海區冰凍的時間長,漁民捕魚時間短,那東海區和南海區總可以統一吧?至少我們東海區三省一市總可以統一吧?」

 

相關焦點

  • 海洋環境汙染治理迫在眉睫
    在全球環境逐漸惡化的今天,海洋以其71%的面積,在其中佔有很大的比例。而且對於我國來講,近海漁業資源的不斷減少等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海洋汙染造成的。因此,在海洋經濟不斷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支持的同時,海洋環境汙染問題解決也迫在眉睫。
  • 夏先鵬委員:治理海洋環境汙染問題刻不容緩
    隨著我國「藍海」戰略的推進,海洋環境保護問題變得日益凸顯。儘管政府相關部門和人員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在逐漸加強,但海洋環境汙染狀況不容樂觀。「當前,我國海洋環境汙染預防、評估、修復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如不採取切實措施,今後付出的成本更加昂貴。」全國政協委員、廈門海事法院院長夏先鵬如是說。
  • 我國海洋汙染事件每年成倍增長 環境法醫學鮮為人知
    「環境法醫學作為打擊環保犯罪、維護相關法人合法權益與執行環境汙染監察工作的重要利器,但在我國大學裡尚未設立相關專業,人們對這一學科的認知度也很低。」 正在青島參加「2008國際環境法醫學學術研討會」的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長王志遠今天通過電話對記者說。 國家海洋局近年發布的海洋災害統計公報顯示,每年發生在我國近海的溢油事件都在翻倍地增長。
  • 應儘快組織開展環境微塑料汙染現狀調查
    塑料在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環境並最終進入海洋,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為此,聯合國環境大會已經將海洋塑料垃圾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全球環境問題之一。如何應對這種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的微塑料汙染?日前,記者專訪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安立會。
  • 海洋局:溢油事件對環境造成汙染損害 已立案調查
    國家海洋局昨日通報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初步調查顯示,本次溢油汙染主要集中在該油田周邊海域和西北部海域,其中劣四類海水面積為840平方公裡,單日溢油最大分布面積158平方公裡。作業者康菲公司負全責。溢油已基本被控制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保護司司長李曉明說,此次溢油事件涉及的是蓬萊19-3油田的B平臺和C平臺。
  • 海洋汙染需社會共同關注 保護渤海生態從我做起
    在這樣一則簡單的網絡調查中,眾多網友轉發關注,然而回答卻是無言——「除了憤怒還能做什麼呢?」就像一顆石子投進大海聽不見回聲。海洋汙染不容忽視老百姓在海洋保護意識上的淡漠,很大程度是源於不了解。「可能感受比較明顯的就是海洋產品數量的銳減,餐桌上的魚蝦種類少了。但除此之外,沒有獲取信息的渠道,這就更需要媒體去呼籲,社會共同去關注。」
  • 專家建議:應儘快組織開展環境微塑料汙染現狀調查
    塑料在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環境並最終進入海洋,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為此,聯合國環境大會已經將海洋塑料垃圾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全球環境問題之一。  如何應對這種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的微塑料汙染?
  • 專家建議:應儘快組織開展環境微塑料汙染現狀調查
    光明日報記者 金振婭  塑料垃圾無處不在。塑料在給人類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大量塑料垃圾通過多種渠道進入環境並最終進入海洋,直接或間接地給海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為此,聯合國環境大會已經將海洋塑料垃圾列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全球環境問題之一。  如何應對這種被稱為「海洋中的PM2.5」的微塑料汙染?
  • 臺灣積極應對海洋環境汙染嚴峻考驗
    在知名的西吉嶼礁岸外「藍洞」美景附近,廢棄的塑料瓶、泡沫等海洋垃圾也充斥海岸,白色汙染突兀扎眼。  這正是臺灣海洋環境汙染的部分事例。臺灣四面環海,本島海岸線長約1730公裡。根據臺灣荒野保護協會統計歷年淨灘(清潔海灘)成果,全島海岸線被180萬噸海洋垃圾包圍,平均每米海岸線分布0.7公斤。臺環保部門海岸淨灘認養系統今年4月剛上線,來自全臺登錄的淨灘垃圾已達43噸。
  • 海洋汙染訴訟 溢油事故考驗中國環境法律
    海洋汙染因發生在渤海灣的漏油事件再次出現在了公眾的視線,夏軍律師以三個案例介紹了中國海洋汙染訴訟的歷程。編者按:近期,渤海溢油事故再次將海洋石油汙染問題擺在公眾面前。其間,海洋溢油汙染付諸法律訴訟的呼聲日漸強烈。
  • 汙染髮現難、鑑定難、清理難,海洋環境該如何守護?
    但要充分發揮公益訴訟職能、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仍然面臨一系列挑戰:海洋汙染行為遠離內陸、相對隱蔽,線索發現難、調查難、取證難;汙染主體錯綜複雜,涉海洋保護類公益訴訟案件相關部門間協同治理機制尚未完善,海洋生態汙染防治跨地域、跨區劃開展工作能力仍待加強。
  • 記者調查:江蘇沿海化工園區汙染嚴重 海水像醬油
    記者調查:江蘇沿海化工園區汙染嚴重 海水像醬油 新聞頻道來源:央視網 2018年04月19日 14:24 A-A+   汙染海水毀農田 百姓生活受影響   化工企業偷排廢水、偷排廢料的一幕幕令人觸目驚心。當地村民說,自打這個化工園區建成之後,他們就沒有好日子。記者進一步調查也發現,化工廠的違法排汙給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毀滅性打擊,給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巨大影響。
  • 國際原子能機構建議日本繼續監測海洋環境汙染
    新華網東京10月21日電(記者郭一娜劉天)國際原子能機構赴日調查團21日向日本政府遞交調查報告,建議日方繼續監測福島核電站周圍淡水以及海洋環境,分析核汙染對生物圈放射性物質濃度的影響。報告還建議,日本政府應加強與災民溝通,充分提供有關核汙染處理狀況的信息,同時完善對災民遭受核輻射情況的調查。
  • 生態環境部:中國海洋垃圾汙染處於中低水平
    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現場 人民網孟哲攝人民網北京11月29日電(記者 孟哲)在今天上午舉行的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公報》,中國海洋廢棄物2018年的傾倒量為
  • 「向陽紅10」返航舟山 首次開展海洋微塑料汙染調查
    浙江在線8月12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陳斯音)8月12日,「向陽紅10」緩緩抵靠舟山長峙島科考碼頭。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獲悉,「向陽紅10」科考船順利完成中國大洋第49航次科考任務,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於8月12日回到母港——舟山長峙島5000噸級科考碼頭。
  • 農藥汙染對海洋生態環境的汙染
    但實際上,農藥本身是一種難以降解且危害環境的有機汙染物質,對土壤、水源及生物的危害非常嚴重。水是生命之源,農藥汙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又通過降水、河流等匯入大海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影響了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最終會危害到人類自身。
  • 國務院法制辦負責人就「防海洋汙染條例」答記者問
    國務院法制辦負責人就《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汙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有關問題答記者問    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 日前隨著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不斷發展,海洋環境汙染和海洋生態破壞日益加劇,尤其是近海海域生態功能退化,汙染嚴重。造成海洋環境汙染損害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陸源汙染物汙染、船舶汙染和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汙染。為了保護海洋資源和海洋環境,國務院已經先後制定了防治陸源汙染物汙染損害海洋環境、船舶和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汙染損害海洋環境方面的行政法規。
  • 防治海洋環境汙染 推動綠色港口建設
    本報訊(記者宋平 見習記者劉洋)《河北省防治船舶汙染海洋環境管理辦法》於5月1日實施,我省將從船舶汙染物的排放與接收、船舶有關作業活動的汙染防治、船舶汙染事故應急處置三方面加強海洋環境汙染防治,推動綠色港口建設。
  • 中國海洋環境公報:近海環境汙染問題依舊突出
    中廣網北京3月21日消息(記者郭淼)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有9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這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常識。而容易忽視的是,中國同樣擁有299.7萬平方公裡的海洋,相當於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不僅關乎航運,還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水產、礦產和能源,是名副其實的藍色家園。
  • 三亞售賣鯊魚事件引發公眾關注海洋環境保護
    而有媒體報導出「系誤捕」的說法,也引發了公眾對海洋環境保護的關注。有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連漁民都不知道這是保護動物,說明我們的海洋保護宣傳和意識還需要加強。有媒體記者現場採訪確認售賣鯊魚一事屬實,有商家在宰殺、解剖這些錘頭鯊,稱每斤售價為15元。而對於這些鯊魚的來源,售賣的漁民則三緘其口。 隨後,此事經媒體報導後,引發社會的廣泛關注。三亞市相關部門迅速介入調查。據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通報,「現場共查獲約600公斤路氏雙髻鯊」,但對於魚翅的流向並未提及。 網友: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