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先鵬委員:治理海洋環境汙染問題刻不容緩

2020-11-21 中國網

隨著我國「藍海」戰略的推進,海洋環境保護問題變得日益凸顯。儘管政府相關部門和人員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在逐漸加強,但海洋環境汙染狀況不容樂觀。「當前,我國海洋環境汙染預防、評估、修復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如不採取切實措施,今後付出的成本更加昂貴。」全國政協委員、廈門海事法院院長夏先鵬如是說。在今年兩會上,他提出了《關於理順海洋環境汙染防治、修復、索賠的建議》,重點關注我國海洋環境汙染治理、預防等現狀。

海洋環境監管與汙染損害索賠主體多元化

我國現行海洋環境管理體制是多部門分工負責管理,俗稱「五龍治海」。根據《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五條的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包括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環境保護部)、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國家海洋局)、國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門(中國海事局)、國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農業部)、軍隊環境保護部門,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

《海洋環境保護法》第八十九條第二款規定:「對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損害賠償要求。」

夏先鵬指出,多頭監管的弊端是職責不清或事權分散,互相推諉或交叉管理現象難以避免;各索賠主體之間難以協調及提出的索賠可能出現重複,對被索賠對象來說也造成更多的訟累。

海域汙染損害的司法鑑定機構管理混亂

「海域汙染損害的司法鑑定常常涉及相關海域樣本收集、數據檢測分析,包含大量的海洋生態和生物概念知識,有時要給出海域水質、沉積物質量、海洋生態因子等各方面的調查分析結果,專業性較強。」夏先鵬告訴記者,海域汙染損害的鑑定主體資格標準不統一,管理不規範,將會直接影響鑑定意見的科學性與準確度。

目前,國內有資質對海洋生態環境、漁業資源等海洋環境損害進行評估鑑定的機構主要分為,司法行政部門批准設立的司法鑑定機構及其他的海洋汙染損害司法鑑定機構兩大類,但這類鑑定機構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獨立機構」,通常其協助海洋主管部門作出海洋生物資源損害影響評估類報告。在某些海洋汙染公益訴訟中,其報告的中立性常常受到質疑。

海域汙染損害的評估、鑑定標準模糊

《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九十條第一款和侵權責任法第十五條籠統地規定賠償損失,沒有具體規定賠償範圍。《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對海洋石油勘探開發造成海域汙染損害賠償範圍有所明確,但仍不夠具體。在海域汙染損害的鑑定方面,我國已經出臺了不少的規範和標準,適用於海域汙染損害司法鑑定的不同方面。然而,計算標準過於原則化,而且各類規範和標準對損失的計算範圍存在重疊,出現重複計算的情形。

對於上述問題,夏先鵬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他認為,首先要科學設定海洋環境監管事權,避免監管真空和交叉管轄;其次要統一損害索賠主體,系統化梳理海洋汙染損害計算標準及規範;最後要在市場中培育專業的海洋汙染類司法鑑定機構,通過優惠政策(如稅收優惠)助力第三方海洋汙染司法鑑定機構的發展。

據悉,最高法、最高檢、司法部、環保部於2015年底聯合發文《加強對環境損害司法鑑定機構和鑑定人的管理》,文件對海洋汙染損害的司法鑑定範圍以及鑑定機構準入資格評審均作出明確要求,並要求各相關司法鑑定機構於2017年6月前重新申請登記。海域汙染損害的司法鑑定工作將逐漸規範化,為法院對此類鑑定機構的鑑定資格審查提供明確依據,有助於改變以往相關鑑定資質管理混亂的局面。


相關焦點

  • 經濟參考報:治理各種海洋汙染刻不容緩
    海洋汙染不僅是中國面臨的棘手問題,也是關係著人類生存與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的重大問題。據報導,從2000年開始,我國海域海水受汙染面積超過了14萬平方公裡,最嚴重的時候超過20萬平方公裡。汙染海域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工業發達的大中城市鄰近海域以及河口、海灣等地。
  • 渤海海洋環境汙染:現狀、問題、成因、治理 | 構建政府—市場...
    不合理的開發方式致使渤海存在赤潮頻發、水體富營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生態環境問題。渤海地區的海洋環境汙染治理效果不理想,原因在於渤海地區海洋環境汙染治理主體較為單一,權力運行缺乏多維性,同時作為治理主體的市場和公眾未發揮其治理作用。
  • 海洋環境汙染治理迫在眉睫
    在全球環境逐漸惡化的今天,海洋以其71%的面積,在其中佔有很大的比例。而且對於我國來講,近海漁業資源的不斷減少等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海洋汙染造成的。因此,在海洋經濟不斷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支持的同時,海洋環境汙染問題解決也迫在眉睫。
  • 用法律手段從源頭治理海洋汙染
    3月4日,全國政協委員、遼寧省政協主席夏德仁就遼寧省海洋經濟的發展情況以及渤海環境保護問題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他說,必須用法律的手段從源頭治理海洋汙染。  在海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土生土長的大連人夏德仁也有自己的擔憂。他說:「在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如何更好地保護、利用原生態的島礁、岸線、灘涂是當前面臨的一大問題。遼寧省擁有2900公裡的海岸線,有一部分深水岸線可以開發利用,但一定要給老百姓留出親水的空間,譬如遼寧南部地區的一些岸線就可以作為觀光岸線開發。
  • 關於建議以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治理 海洋噪音汙染……
    目前造成海洋生態環境汙染的一個源頭是「海洋噪音」。如何加強和完善海洋生態系統養護和管理,實現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議題。 海洋和人類生活的陸地環境一樣,也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聲音。因為海洋生物的進化是依靠聲音,海洋中的人工噪音會對生活在海洋裡的生物產生危害。
  • 日本治理海洋汙染的啟示
    日本海洋環境治理與海洋環境保護走過了一段曲折的過程。戰後50年代至60年代初的日本,將復興經濟擺在了優先位置。由於片面發展經濟,環保意識薄弱,使得以工業集中的地區為中心,出現了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影響正常生活的海洋環境公害汙染,在一些地方出現了「水俁病」、「骨痛症」等。
  • 海洋微塑料:亟待解決的全球性重大海洋環境問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於2014年、2016年、2017年連續在聯合國環境大會上對海洋微塑料問題給予特別關注,2016年至2017年,微塑料汙染連續被列入環境與生態科學研究領域的第一大科學問題;同時,世界各國也在紛紛呼籲採取行動消減海洋塑料垃圾汙染。海洋微塑料汙染已成為人類亟待應對解決的全球性重大海洋環境問題。
  • 加大對汙染海洋環境行為處罰力度 讓汙染企業賠得心疼
    應控制海岸線過度開發利用   在分組審議期間,一些委員將目光放在預防與控制上,建議增加相關的規定從源頭上進行控制。   楊邦傑委員認為,海洋環境保護最重要的還是要控制海岸線過度開發問題,這一條如果不卡住的話,後面的措施都是「亡羊補牢」。
  • 加強海洋汙染治理 打贏這場持久戰
    其實,在這場汙染危機中,受到威脅的並非只有海洋生物。海洋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洋流潮汐和大氣運動會驅動著海洋垃圾不斷移動,海洋塑料垃圾中的化學物質可以通過食物鏈傳遞給人類。2018年,維也納醫學大學研究團隊首次從人類糞便中檢測出微塑料。因此,海洋汙染治理也是為人類的生存而戰。
  • 治理白色汙染 建設美麗中國——全國政協「加大白色汙染防治力度...
    全國政協委員,吉林省政協主席江澤林:治理白色汙染的三個維度吉林省是國家重要的老工業基地和商品糧基地,白色汙染主要源於一次性塑料製品和農用地膜。為防治白色汙染,2015年1月在全國率先實行「禁塑令」,取得積極成效。但在推進白色汙染治理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具體問題:一是法律法規支撐不夠。
  • 全國政協委員阮詩瑋建議:加強我國海洋 微塑料汙染防控
    東南網5月2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林宇熙)全國政協委員阮詩瑋提交提案,建議多措並舉,從「源頭—過程—末端」全流程防控,加強我國海洋微塑料汙染防控。阮詩瑋在提案中提出,據初步估算,全世界近年來每年向海洋輸出的塑料垃圾可達480萬~1270萬噸。
  • 全球層次治理海洋問題:關於全球海洋治理的理論與實踐
    本文是以已有的全球治理通論為工具來理解什麼是全球海洋治理以及如何進行全球海洋治理——在全球的各種層次上解決日益複雜而嚴重的海洋問題。全球海洋治理也是全球治理的一個領域。但是,已有的全球治理通論往往相對忽略了海洋問題,甚至很少提到海洋問題,而以安全(如核武器等大規模毀滅武器的擴散)、經濟(貿易、投資、金融)、社會、健康、環境、氣候等領域的問題為經驗基礎。
  • 「陸海統籌,保護優先」理念下海洋環境汙染治理新格局
    從歷史上看,我國海洋環境治理大約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新中國成立後到80年代初,這個階段我國對於海洋的開發能力還比較弱,對資源的利用比較初級,主要包括漁業和鹽業,經濟發展與海洋汙染之間的矛盾並不突出,問題也往往僅限於個別地區的小範圍汙染﹔第二個時期是1982年到2017年。
  • 治理渤海汙染需要大海般的胸襟
    原標題:治理渤海汙染需要大海般的胸襟  渤海會成為第二個死海嗎?8月10日的《經濟參考報》給出了確定的回答:記者近日深入調研發現,渤海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近海海域水體遭到嚴重汙染和破壞,渤海環境服務功能和可持續利用功能嚴重減退,近乎成為「死海」。
  • 中國海洋仍存開發方式粗放、環境汙染突出等問題
    (二)問題和挑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階段。隨著用海規模擴大和用海強度提高,在滿足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對海洋空間需求的同時,保障海洋空間安全面臨諸多問題和嚴峻挑戰。開發方式粗放。海洋產業以資源開發和初級產品生產為主,產品附加值較低,結構低質化、布局趨同化問題突出。
  • 全國兩會代表委員談土壤汙染治理思路
    中國環境報記者張倩  「2018年,我們制定土壤汙染防治法,填補了我國土壤汙染防治領域的法律空白,與大氣、水汙染治理等相關法律一道構建起立體、嚴密的生態環境法治網。」當被問及去年人大工作亮點時,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發言人張業遂這樣回答記者。  隨著《土壤汙染防治法》正式實施,我國的土壤汙染防治也進入了「新紀元」。
  • 中國海洋環境公報:近海環境汙染問題依舊突出
    而容易忽視的是,中國同樣擁有299.7萬平方公裡的海洋,相當於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洋不僅關乎航運,還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水產、礦產和能源,是名副其實的藍色家園。  但是,隨著人類向海洋的挺進,這片純淨的家園也開始面臨著被汙染摧毀的威脅。昨天,國家海洋局發布了《2012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中國的海洋汙染不容樂觀。
  • 消滅「海洋殺手」 還大海一片純粹的藍
    但是,隨著近年來海洋汙染日益加劇,特別是海上石油的大力開採,使石油汙染成為名符其實的「海洋殺手」,我們的大海已經不是那麼「藍」了。海洋石油汙染到底有多大殺傷力呢?如何治理石油汙染,還大海一片純粹的藍呢?
  • 生態環境部:切實推進海洋垃圾和微塑料防治 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
    海洋垃圾和微塑料來源是非常複雜的事情,世界各國都在研究,諸多的問題仍待我們解決。中國政府一直以來高度重視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防治工作。2007年正式啟動海洋垃圾監測工作,2016年將海洋微塑料納入監測範圍。
  • 《小虎鯨湯米》教育我們:要懂得保護海洋,免受汙染!
    海洋是人類食物的重要來源:海洋中的生物多達20餘萬種,其中動物約18萬種,植物2萬餘種。在動物中有魚類2.5萬種,可供人類食用的魚類有200餘種。海洋可以為人類提供綠色能源:海洋能資源潛力相當大,其中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鹽差能、海流能、潮流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