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憑藉到現在都不過時的外形,常常在影視遊戲作品當中亮相。它雖然不是第一支無託步槍,但通常被認為是第一支成功的無託步槍,狗子今天從一些細節方面和大家聊聊AUG這款就當時而言超時代的作品到底開了哪些腦洞。
AUG這個名字來源於德文Armee-Universal-Gewehr(陸軍通用步槍),研發始於60年代末,當時奧地利軍方還在使用Stg58步槍(FN-FAL步槍的奧地利版),當時美軍在越戰中推出了M16,隨後引領了掛起一股小口徑潮,而且在二戰結束之後,各國也開始嘗試無託步槍的研發,比如英國的EM1/2和蘇聯的TKB408。
奧地利便將這兩波潮流融合起來,並結合了大量新材料新概念,於1977年推出了AUG。
我們可以從AUG的名字中發現一些能代表其特點的細節,那就是Universal。奧地利在研發之初就將其定義為通用步槍,意為這把槍得適合全軍使用。換句話說,部隊不想買各種不同款式的槍,它得適合作為機槍,也得適合作為衝鋒鎗,想要滿足這個特點,無託是最好的選擇。無託在槍管長度有保障的情況下極大的縮短槍枝總長,比方同樣是20寸槍管(508mm)的M16總長1003mm。而同樣20寸槍管的AUG只有790mm,與10.5寸槍管的CAR15短突長度相當。
另一方面,想要全軍通用,得有不同長度的槍管。AUG算是第一款真正的模塊化步槍。快換槍管的特點將他這個通用特點表現的淋漓盡致。
打開槍管上的前握把,按下釋放鈕,一轉,一抽,槍管就卸下來了。根據任務需求不同,可以換上24.5寸的重槍管當輕機槍用,也可以換上13.8寸槍管(350mm)當短突使用,這種便捷性不是AR這種需要整個上機匣一起換的偽模塊化步槍能比的。
AUG也不是最早將塑料件大量用於槍身的,但它的扳機組也大量使用了塑料件則是很超前的,敢做這種事兒的一般都是對自家材料工藝非常有信心的主,畢竟扳機組件裡有大量易磨損的阻鐵,用塑料得非常有勇氣。
一體化的白光瞄準鏡同樣不是AUG最早,腐國佬當年在設計EM2步槍的時候也幹過這事兒,但好歹還是方面拆卸的。奧地利人則徹底放飛了自我,這白光瞄具是固定的。考慮到瞄具可能會出么蛾子,所以他們在光瞄頂上裝了機瞄,真是個小機靈鬼...
結構原理方面我就不丟圖了(怕被和諧),它採用了類似AR18的短活塞導氣和雙復進簧導軌,轉栓式閉鎖和多凸榫閉鎖機頭也和AR18的差不多。其中一根導軌負責被短活塞頂,另一根導軌負責被拉機柄帶動。
好了,接下來我要吐槽了。
AUG作為一款無託,拋殼口和95一樣在後邊的機匣上,這個位置離臉很近。正常拋殼是從右,你要是個右利手打這貨沒關係。如果你是左撇子,奧地利人也很貼心的在機匣左側設計了備用拋殼口,但需要拆開槍,換上左撇子版的槍機才行。
然後問題來了,真打仗的時候會左右手都得用,尤其是向左探出掩體射擊的時候,就得用左手持槍才能降低自己暴露面。然而這個AUG做不到,反觀95雖然沒有左側拋殼口,但它彈殼是往斜前方拋的,不容易打臉,而AUG沒這個設計,所以拋殼打臉啪啪響。
還有那個扳機,AUG沒有快慢機,而是輕扣扳機單發,扣到底連發。然而平常打仗時候大多是半自動,但吃瓜步兵在緊張的時候很容易扣死扳機潑水,結果毛都沒打到。
拋開這個問題不說,AUG有無託一慣的扳機觸感糟糕這個特點,因為扳機在前,扳機組在後,他兩需要通過一根連杆聯動,打起來要多不舒服就有多不舒服。
AUG被吐槽的最多的估計就是鬼畜的拉機柄,雖然AUG有空倉掛機,但早期沒有槍機復位鈕,而且拉機柄不隨動。換句話說,這貨等你打空了彈匣,槍機確實會掛起,但拉機柄還在原位,你還是得重新拉一下之後才能上膛。而且拉機柄離瞄具很近,拉的時候指關節容易撞在瞄具上。
導氣室就在握把的上方,這部位連續射擊之後非常燙,抓握把的時候要是不小心就會碰到導氣室那位置。彈匣釋放的方式特別2,釋放鈕需要下壓而不是推,幾乎無法完成快速換彈匣的動作。
總的來說,AUG為了通用化而開創了不少腦洞,但也有無託步槍的固有缺點。為了快換槍管的設計,也在人機功效上做了一些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