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太歲,一直是一種非常神秘的生物。現在科學界對於這種東西沒有明確定論。由於在種種傳言中,太歲有著神奇的功效,所以直到現在社會上一經發現,便會引來如同《明史·蕭如薰傳》面描述的場面一樣:「士趨之若鶩, 賓座常滿」,很多人將太歲購買回家收藏或者食用,而意外發現太歲的人會因此得到大筆財富。坊間傳言「太歲」吃了可以長壽,是真的嗎?
在現在關於太歲的定義中,曾經說到過太歲在古時候又被稱為「視肉」、「聚肉」、「肉靈芝」等。「視肉」或者「聚肉」在正史上未見記載,但是在我國先秦時期的志怪古籍《山海經》中常常出現。根據《山海經》中所描述,堯、舜、禹、顓頊等上古傳說中的帝王都很喜歡吃「視肉」。

01
這些傳說中的帝王都很長壽,後人便推測,這與他們經常食用「視肉」有關。那麼「視肉」又是什麼東西呢?兩晉時期的學者郭璞曾為《山海經》作批註,「視肉」他是這麼解釋的:「聚肉形如牛肝,有兩目也。食之無盡,尋復更生如故。」按照這樣的描述跟現在的太歲相對比的話,除了都與牛肝有相似之處,現在發現的太歲既沒有眼睛也不能「食之無盡」。
郭璞在《山海經圖贊》中還說到,聚肉雖然有眼睛,但是沒有腸胃,外表非常像一種叫做馬勃的菌類,吃起來沒什麼味道。這就說明這種東西是可以吃的,至於吃了是不是能夠長命百歲,顯然是不能。而且在《山海經》中,視肉是與虎豹熊等動物排在一起,所以也有一種說法說它是一種動物。

所以總結一下《山海經》中所描述的「視肉」:它又被稱為「聚肉」,可以吃,具體吃法不明。外表長得像牛肝和一種叫做馬勃的菌類。它可能是一種動物,因為長著眼睛,但是沒有腸胃。上古傳說中的帝王們都非常喜歡吃,「視肉」最奇特的地方在於「食之無盡」。以及,《山海經》中並沒有說「視肉」便是太歲,這種說法應該是後人根據太歲的外形牽強附會。
02
那麼「肉靈芝」又是什麼呢?與肉靈芝類似的就是「肉芝」,肉芝常見於古代各種志怪或者道教典籍中,《太平廣記》中提到過一種「地下肉芝」。就這個稱呼來看,肉芝和現在的太歲常常被發現於地下有相似之處。道教典籍《抱樸子》中,提到過「五芝」,其中就有肉芝。在《抱樸子》中,肉芝並不是單指一種東西,活了一萬年的蟾蜍、一千年的蝙蝠、一千年的靈龜、一千年的燕子等等都是「肉芝」。

其中有兩種「肉芝」比較特別,一種叫做風生獸,這種生物用火燒都燒不死,只能用鐵錘打它的頭才能將之殺死。而這種東西在臨死前,如果張開嘴巴吸到了風便又能復活,所以叫做風生獸。只能用菖蒲把他的鼻子堵住,才能徹底殺死。而風生獸的吃法也比較古怪,需要用他的腦加上菊花一起服用,要吃掉十斤才能得到五百歲。還有一種被稱為「小人芝」,這種小人芝會在深山裡面遇見它們,通常乘車騎馬,大小約七八寸。把他們捉住吃了就可以成仙。
03
在《太平廣記》中還提到過一種魚,叫做逆鱗魚,這種逆鱗魚也被稱之為「肉芝」。所以從這些記載看來,「肉芝」和「肉靈芝」應該不是同一種東西。不過在明代的百科類書籍《夜航船》中提到過,有一個人,吃了從地上挖出來的「人手」之後齒發再生,這個東西也叫做「肉芝」。

所以從「肉靈芝」這種稱呼來看,在很多古代典籍中難覓其蹤,大部分「肉芝」的外形太歲相去甚遠,所以太歲是不是肉靈芝尚難以確定,畢竟肉靈芝找不到什麼典籍記錄。但太歲肯定不是「肉芝」,或者最多只能算是其中一種。
以上都是從古代典籍中找到的資料,那麼太歲在現代科學家眼中又到底是什麼呢?現在可以確認的是,太歲是一種菌類聚合體,主要生活在地下土壤中,可以依靠孢子和菌絲分裂繁殖,不確定它是否有藥用價值。太歲可能是自然界中除了植物動物和菌類之外的第4種生命形式。

結語
太歲這種東西非常少見,所以拿來作為稀罕物件收藏也不錯,但是如果要相信它吃了可以強身健體,乃至於得道成仙就大可不必了。畢竟,由於自然界中真菌品類十分複雜,如果得到太歲的話,專家是不建議大家輕易食用的,否則要做好後果自負的心理準備。
參考資料:
《明史》
《山海經》
《抱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