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知到昆明|餐桌上的食物多樣性

2020-11-30 澎湃新聞

《2020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

統計,2019年有1.35億人處於糧食危機中,而由於地區衝突、極端氣候、蝗災、經濟衝擊以及突如其來的全球流行疾病帶來的綜合影響,本年度的糧食安全將面臨更多不確定因素。除了積極地應對外部衝擊,我們更需要回歸到食物本身,認識到是什麼使這些從自然走上餐桌的「生物」更健康、更安全。

生物多樣性與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是食物多樣性的基礎。我們所食用的無論是五穀雜糧、蔬菜瓜果還是魚肉蛋奶,它們追根溯源都來自於各種各樣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沒錯,微生物,酸奶、腐乳……哪種發酵食品離得開微生物呢?)。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不可避免引發了食物多樣性危機,而其中作為口糧的糧食作物多樣性危機尤為突出而重要,這主要體現在糧食種類多樣性和糧食作物基因多樣性危機兩個方面。

我們食用的糧食種類正逐漸變得單一化。歷史上,人類曾食用超過7000種的作物,如今,人們從植物中攝取能量的一半主要來自小麥、大豆、玉米和水稻這4 種糧食作物。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2019年發布的《

世界糧食與農業多樣性報告

》中有幾個關鍵的數據:人類栽培種植了超過6000種植物作為食物,但僅有不到200種具有顯著的生產水平,而其中9種作物(甘蔗,玉米,大米,小麥,馬鈴薯,大豆,棕櫚果,甜菜和木薯)佔了糧食產量總和的66%。

而糧食基因多樣性,也就是糧食作物內部的差異,也在加速衰減。根據糧農組織的估計,20 世紀大約有3/4 的農作物的遺傳多樣性已經喪失。

糧食作物基因多樣性為何越來越少?

農業綠色革命以來,當地品種逐漸被單一化的高產品種所替代,這導致的後果是,農業種質資源極大衰減,糧食作物基因多樣性越來越少。

傳統農業生產中,農民通常會種植多種本地作物品種,他們信任自留的本地種子,更了解種子的來源和選擇標準。同時,由於種子是在當地種植選育的,因此具有相對高產、穩定且適應當地生態系統的特點。最重要的是,這些糧食作物所製作的食物具有特定的營養價值和風味。其中有一些還具有藥用特性,甚至擁有文化和精神意義。

以雲南紅河

元陽梯田

為例,在過去,這裡的哈尼族農民擁有上百個水稻品種,不同的水稻品種分別在不同的海拔氣候帶使用。家家戶戶都進行田間選種,用於第二年種植,祖輩相傳,形成一套獨特的選留種方法和標準。不同海拔的農戶之間習慣交換種子,在低海拔種植幾年的「育肥」的種子,換到高海拔更容易高產和穩產,也降低病蟲害發生的機率。哈尼族保留的傳統品種中,紅米品種超過了一半,這與當地人們的飲食習慣——認為紅米飯耐餓,且喜食紅米飯有很大的關係;此外,傳統的節日習俗也需要本地糧食品種,比如,哈尼族過節家家戶戶都會做糯米粑粑,宗教祭祀中也要用到它,這裡因此保留了多樣的糯米品種。

元陽梯田   人民視覺 資料圖

如今,在我國,一方面,隨著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和「一村一品」政策的推行(在一定區域範圍內,以村為基本單位,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通過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使一個村或幾個村擁有一個或幾個市場潛力大、區域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產品和產業。),以前廣泛種植的作物現在只在一個區域種植;另一方面,由於人口劇增,為了滿足糧食需要,單一的高產品種被集中推廣開來。目前我國主要推廣的水稻、大豆和小麥有各50多個品種,玉米30多個品種,種類看起來並不少,但要知道作為世界農作物的起源中心,我國有記載或有保存的地方品種和類型原本更加豐富,僅水稻就保存有4.8萬個種質材料,小麥保存有2萬個材料。而現在,這些珍貴的作物種質多樣性在迅速喪失。

 糧食基因多樣性有什麼好處?

豐富的糧食作物多樣性是大自然給予人類的饋贈,我們一直享受著多樣性帶來的益處,卻少有察覺。

首先,糧食基因多樣性就是糧食安全的保障。糧食作物所含有的基因(遺傳資源)是作物遺傳育種改良的重要物質基礎。以野生稻為例,我國是世界上野生稻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這些野生稻在長期的自然進化選擇過程中形成了優良的特性,蘊藏著高產優質、耐寒抗旱、抗病蟲害等基因。利用含有優質基因的野生稻作親本,可以選育新的品種。其中最為人熟知的便是袁隆平培育的三系雜交水稻品種,雜交稻的親本便是其助手在海南農場偶然發現的野生雄性敗育的稻株,雜交稻的推廣使我國水稻生產迅速提高,為解決我國乃至世界糧食安全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

其次,多樣的糧食作物品種能夠抵抗氣候變化風險。不同作物品種的遺傳信息包含著抗熱、耐鹽、抗病性、抗蟲性、高產等不同的性狀,這些遺傳資源成為其對抗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病蟲害加重、氣溫升高和雨量反常(極端乾旱與洪澇)等生物與非生物脅迫的「資本」。隨著極端氣候災害頻發,這樣的案例也越來越常見。2010年,廣西遭遇一場嚴重的春季大旱,大部分地區農戶種植的玉米雜交品種全部沒有出苗,而廣西農科院玉米研究所的程偉東研究員團隊和農戶一起改良過的傳統品種卻能夠正常出苗。這是因為農戶一直以來選擇種植的傳統品種具有耐旱和抗貧瘠的特性,經過提純復壯和改良之後,在面對極端天氣時,展現了更加頑強的生命力和適應性。

第三,多樣的糧食作物蘊含的優良性狀基因能夠減少環境退化和對資源的消耗,從而讓農業更加可持續。抗蟲性強作物可以減少化學殺蟲劑的使用,耐貧瘠的品種能夠減少化肥的施用;耐旱的品種能夠節約灌溉所需用水資源。朱有勇等人發表在《Nature》上的一篇

研究

發現,將抗病性品種與易感性品種混種可以控制易感性品種水稻稻瘟病發生,並且其產量高於單一種植易感性品種水稻的89%。大大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

第四,多樣的糧食作物蘊含著豐富的營養價值。有一些未充分利用的糧食作物種類因其營養價值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例如,藜麥這種原產於安第斯山脈的「偽穀物」,無麩質,卻含有富含蛋白質和人體必需的九種胺基酸,現在正變得越來越流行。

第五,糧食多樣性承載著人類的文化價值。在許多地區,糧食作物與其節日、宗教相關,糧食多樣性背後是人類的文化差異和文化多樣性,可以說,沒有作物多樣性,人類歷史也是不完整的。

我們是如何應對糧食基因多樣性減少的?

早在上世紀80年代,聯合國糧食農業組織就意識到糧食作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成立了專門的糧食和農業資源委員會,發起一系列倡議以提高人們對植物遺傳資源的認識,並採取協調一致的政策措施來保護作物多樣性。2011年通過的《

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第二份全球行動計劃

》提出了四個重點保護行動領域,分別是非原生境保護、原生境保護、可持續利用和可持續的機構和人員能力建設。 

在非原生境保護即遷地保護方面,最著名的案例便是

斯瓦爾巴種子庫

,它坐落於北極圈內距離極點1000多公裡的山體中,於2008年2月26日建成投入使用,被稱為全球農業的「諾亞方舟」和「末日種子庫」。斯瓦爾巴種子庫保護的種子包括作物品種、農民的地方品種、育種材料和作物的野生近緣種。截至目前,斯瓦爾巴共收集了超過5000種植物。其中登記入冊最多的是水稻、小麥和大麥;水稻和小麥有超過150,000 份材料,大麥有接近80,000份材料. 其他數量較多的還有高粱(>  50,000)、菜豆 (>40,000)、玉米 (> 35,000)、豇豆(> 30,000)、大豆 (> 25,000) 、狼尾草(>20,000)和鷹嘴豆(> 20,000)。這些種子主要來自一些國際作物研究中心、國家種子銀行。

斯瓦爾巴種子庫   官網 圖

每個國家也會單獨建立自己的種質資源庫,對種質資源進行普查與收集。例如,我國頒布了《

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30年)

》 ,並自2015 年起,由農業部組織啟動了「

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

」,計劃普查我國31個省,收集種質資源10萬份。截至2019年底,已開展了12省(區、市)830個縣的全面普查和175個縣的系統調查,收集各類作物種質資源4.2萬份。   

對於難以遷地保存的物種如頑拗性種子(即成熟後很快失去生命力的種子)和靠營養器官繁殖的種質材料,只得依賴原生境保護。另一方面,遷地保護建立的種子資源庫面對不穩定的氣候條件變得更加脆弱,氣候災難使得保存的種子付之東流,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颱風「米奇」嚴重損壞了中美洲的香蕉種質資源;1997年厄瓜多的洪澇摧毀了國家的木薯種質資源收集中心。甚至被稱為「諾亞方舟」的斯瓦爾巴種子庫也面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永凍土融化的威脅。這使得原生境保護更加不容忽視。而在原生境的保護中,農民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區種子銀行

是由當地人主導、管理的非正式的機構,其核心功能是保護當地使用的種子。以非洲的農民管理的種子系統(FMSS)為例,幾個世紀以來,非洲的農民利用他們自己的代際知識、經驗和技能來管理、選擇、增強、繁殖、儲存、種植和交換種子,農民通常在每個季節選擇遺傳上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種子,以適應當地的生態系統。如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數百萬小農(其中大多數是婦女)提供了非洲播種總量的80%至90%。農民可以交換數百種不同糧食作物在當地種植的品種,而無需在商業市場上額外購買或仰賴其他幫助。農民種子體系中保留了大量具有生物多樣性和更強生態適應力的種子,能夠應對不斷變化的氣候,並支撐著多樣化的、局部的農業生態食物系統,而這就是「農民食物網」,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80%以上的人口提供食物。

我國也於2013年成立農民種子網絡,推進社區資源登記、社區種子庫和參與式選育種等基礎性工作。其中社區種子庫通過保存、獲取、利用、改良等多種形式加固本地種子系統,特別是那些具有地方特色或瀕危的本地種子,從而使農民自主保護、管理本地農業種質資源,滿足農民用種需求。不過,這些社區種子庫大多由社會組織運營或自籌經費,要想可持續地規範運營,則需要更多政府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

在已經到來的2020年生物多樣性超級年,聯合國呼籲使糧食生產更具可持續性的同時,確保所有人的營養,而面對強行令世界停擺的新冠疫情,我們也到了反思的時刻:食物僅僅是被馴化的植物,還是應該作為整個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是後者,我們又怎樣使這個部分更健康更有韌性地在當地生存和發展?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單一高產是否意味著不可持續的捷徑?農民主導的非原生境保護及土著知識是否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我們期望在明年的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上能有更廣泛與深入的討論。

(作者劉之秋、李遠傑為環境智庫小象君作者。李遠傑,農學學士,生態學碩士,現在一家學術期刊出版公司工作;劉之秋,熱愛荒野,半路出家的保護工作者)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從愛知到昆明︱生物多樣性談判如何從巴黎取經
    放眼全球,對過去十年的評估顯示,在日本愛知舉行的生物多樣性談判在很多方面都遭遇了極大的挫折——人們當初立下的宏偉目標,在絕大多數方面都無法實現。不僅如此,在一些重要的領域,如棲息地保護上反而退步了。 現在,正是人類重塑人與自然關係的緊要關頭。昆明大會自然被寄予厚望。
  • 從愛知到昆明|保護30%的海洋會淪為一句口號嗎?
    雖然尚未官方宣布,但《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原定10月在昆明召開的第15次締約方大會極有可能推遲到明年。由於新冠疫情影響,CBD一系列會議均被取消或推遲,這使得原本就進展遲緩的談判被迫陷入停滯。這也令包括海洋保護目標在內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更加前途未卜——在各國經濟普遍遭受重擊之下,還能拿出多少錢來用於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近年來在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3030」的呼聲日益增強——即到2030年,全球海洋保護區面積不低於30%。
  • 從愛知到昆明|是什麼左右了生物多樣性
    一個物種的個體數量減少到一定程度後容易滅絕,但如果數量多就一定代表種群安全嗎?這個問題與「基因多樣性」有著密切的關聯。「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生物遺傳的最基本單位。DNA由無數個脫氧核糖核苷酸構成,每個脫氧核糖核苷酸上的鹼基[包括腺嘌呤(A)、胸腺嘧啶(T)、鳥嘌呤(G)、胞嘧啶(C)四種]連在一起後構成了巨大的遺傳情報。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的締約方大會中,遺傳資源(各個物種的遺傳情報)一直都是一個重要話題。
  • 從愛知到昆明|過度捕撈下,海洋生機何去何從
    躺在冰塊上的鱈魚皮膚泛著綠光,清晰的眼珠和泛紅的魚鰓昭示著它的新鮮。數不清的買家激烈競爭著,十分鐘不到,一艘船上收穫的鱈魚就被搶購一空。這些鱈魚在早上七點半之前到達當地商店,第二天中午便可以出現在歐洲各地的餐桌上。捕魚人唯一的擔憂便是購買者太多,鱈魚卻越來越少。蘇格蘭附近海域的鱈魚種群在上世紀70年代曾一度繁榮,自本世紀起卻已無法維持之前大規模的捕撈量。
  • 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一個大轉折
    為推動實現三大目標,《愛知目標》首次為未來10年(2010-2020)設定了5個戰略目標及相關的20個綱要目標,詳細地指導了各國制定和更新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戰略(NBSAPs),其中達成了保護17%的陸地及10%海洋的明確數量指標。《愛知目標》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國際社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協作。
  • ...後生物多樣性展望」部長級在線圓桌會的發言 | 通往昆明COP15之路
    在此背景下,各方重申堅持多邊主義、加強團結的重大意義,強調亟需在多邊框架下採取緊急行動,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大流行後的復甦。各方視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和昆明《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BD COP15)為重要契機,推動生物多樣性問題主流化,助力可持續發展。
  • 從昆明到西雙版納 媒體行探秘雲南生物多樣性
    掌上春城訊 12月3日,由雲南省委宣傳部、COP15雲南省籌備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的「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媒體行活動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啟動。在為期四天的活動中,中央駐滇、省、市媒體將到昆明、澄江和西雙版納,探秘雲南生物多樣性,為明年COP15大會的召開營造良好宣傳輿論氛圍。啟動儀式圓滿舉行後,媒體一行開啟了第一站的採訪——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資源庫裡2萬餘種質資源引發了媒體記者們的好奇心,不斷提出問題請專家進行解答。
  •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發布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
    該報告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定期發布的旗艦出版物,通過分析總結生物多樣性狀況和趨勢的最新數據,提出進一步實施公約的方向和方式。《全球生物多樣性展望》報告基於一系列指標、研究、評估報告和各國實施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國家報告,對全球實現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進展情況進行了總結,並基於國家報告,總結了《2010-2020年生物多樣性戰略計劃》實施取得的成功和面臨的挑戰。
  • 專家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中國智慧
    《戰略計劃》規劃的遠景是一個「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世界,即「到2050年,生物多樣性受到重視、得到保護、恢復及合理利用,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實現一個可持續的健康的地球,所有人都能共享重要惠益」。然而在範圍和程度上,國家目標通常與「愛知目標」不一致,僅23%的國家目標與「愛知目標」完全一致,表明各國在對「愛知目標」的承諾程度以及在實現這些承諾的行動上都存在差距。
  • ...秘書伊莉莎白·穆雷瑪為202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宣傳活動致辭
    我很榮幸受邀在中國舉辦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DB)活動中致辭。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讓我們有機會致敬地球上生命的多樣性,也是一個契機,讓我們感激大自然對我們日常生活不計其數的饋贈,並思考它是如何將我們聯繫在一起的。今年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也明確提醒我們,需要緊急、全面的國際合作來保護自然,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其可持續利用,從而保護人類和地球的健康,造福子孫後代。
  • 《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重新確定於明年5月17日至30日在昆明...
    來源: 昆明信息港截至2019年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中國共有14處自然遺產,其中就有6處具有「生物多樣性」特徵。自2016年起連續4年間,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湖北神農架、青海可可西裡、梵淨山、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4項自然遺產,其「突出普遍價值」均符合「生物多樣性」標準。中國是生物多樣性大國。
  • 外交部:中方願同各方一道,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大計
    趙立堅表示,1月11日,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一個星球」峰會並發表題為「攜手邁向昆明,共啟生物多樣性治理新進程」的講話。講話提出三點倡議,呼籲各方走合作共贏之路、雄心與務實兼備之路、共同提升之路,對推動《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進程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中國始終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在昆明啟動
    原標題: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在昆明啟動  明年5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簡稱:COP15)將在雲南昆明舉辦。為進一步展示東道主良好風貌,營造關愛自然、和諧發展的濃烈氛圍,11月30日,「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活動在昆明啟動。
  • 生物多樣性大會,對昆明房價有什麼影響?
    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會議地點定為雲南省昆明市。1992年6月5日,在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生物多樣性公約》開放籤署,然後可以預想,如此大規模、高級別的國際大會,會將昆明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推到一個比較高的高度,從而讓全球更多的人群注意到並關注昆明,提升城市的吸附力,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投資、居住、旅遊度假人群湧入,隨之而來的就是拉動住房需求的增長,從而將會導致房價的上漲。
  • 外交部:中方願同各方一道共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大計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李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12日表示,國務院副總理韓正11日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了「一個星球」峰會並發表講話,講話呼籲各方走合作共贏之路、雄心與務實兼備之路、共同提升之路,對推動《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進程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丨2021「COP15」將在昆明舉辦 生態文明成為大會主題(人民日報)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所有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包含了森林、灌叢、草甸、草原、荒漠、溼地等以及黃海、東海、南海等海洋生態系統。這也是雲南昆明成為此次COP15大會舉辦地的背景。生物多樣性成為社會主流目標任重道遠2010年9月,聯合國第65屆大會第161號決議宣布,從2011年至2020年為「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十年」,希望各成員國採取行動,推動實現2020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目標。
  • 「萬物生長 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在昆明啟動
    11月30日,「萬物生長萬物和諧——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周」在昆明啟動。
  • 第6屆昆明科博會開幕 生物多樣性展區引關注
    從第六屆昆明科博會組委會獲悉,本屆科博會由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共昆明市官渡區委、官渡區人民政府、昆明市科學技術協會等單位聯合承辦。本次展會全新升級,無論是參展單位數量,還是展會面積,都創歷屆新高;而且,為迎接明年在昆明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本次科博會特設了1200平米的生物多樣專題展區,尤其引人關注。
  • 這4種食物上的寄生蟲,高溫難以「消滅」,卻是餐桌上的「寵兒」
    對於美食來說,我們國家的美食算是很豐富了,而且現在可以吃的食物有很多,多得讓我們都吃不過來了,所以我們大多數都會喜歡吃最好吃的美食了,但是有些食物吃起來會危險,所以我們在吃的時候也要注意。有一些食物裡會存在有寄生蟲,雖然高溫可以殺蟲,但有的食物做法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是沒有辦法的。
  • 昆明盤龍區舉行迎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宣傳活動
    新華網昆明11月23日電(記者孫敏)昆明市盤龍區迎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以下簡稱「COP15」)宣傳活動22日下午在昆明同德廣場舉行,來自該區各行業的市民代表共同點燃COP15會徽彩燈,向八方遊客發出盛情邀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