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電可以有多大?成像技術發展正不斷帶來新發現

2020-11-27 cnBeta

據國外媒體報導,2017年10月22日,積聚在美國中部上空的風暴雲釋放出一道巨大的閃電,照亮了德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堪薩斯州的天空。這次震動橫貫這三個州超過500公裡,規模之大前所未有。一組研究人員寫了一份關於這次閃電的研究報告,將其形容為「巨閃」(megaflash)。這是有史以來最長的閃電之一。

一般來說,正常的閃電長度在1到20公裡之間,但隨著測繪技術越來越先進,一些真正巨大的閃電逐漸進入我們的視線。最近的一些發現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閃電的規模究竟能達到多大?我們應該擔心這些大氣中的「重量級選手」嗎?

當強正電荷在雷暴雲的一個區域發展,而強負電荷在另一個區域發展時,它們之間就會產生電流,進而產生閃電。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物理學家和高級研究員唐·麥克戈曼(Don MacGorman)參與了2017年「巨閃」研究報告的撰寫,他說:「閃電是在一個電力非常強的地方產生的。它們變得足夠強大,以至於空氣再也承受不住電的力量,進而被分解。」

這意味著,隨著電壓的增長,局部空氣的絕緣能力被破壞。研究人員認為,這是由於過量的電磁力開始加速空氣中的自由電子(沒有附著在原子或分子上的電子),使其他電子從原子和分子中脫離出來。麥克戈曼說:「科學家稱這個過程為電子雪崩,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空氣分解。」

這一過程最終會在空氣中形成一個非常熱的通道,就像一根電線,其兩端向外延伸,通往導致「電子雪崩」的正電荷和負電荷。最終,這條通道將正電荷和負電荷連接起來,此時就會觸發巨大的電流,我們稱之為閃電。

麥克戈曼說:「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巨大的火花,從雲裡冒出來。」有時,通常包含正電荷的雲層較低區域,其自身沒有足夠的電荷來阻止通道。於是,閃電持續增長,向下延伸到地面。當發生這種情況的時候,會觸發一道擁有巨大電流的閃電,將雷暴雲的一部分電荷傳輸到地面。當我們想到閃電時,大多數人通常會想到這些雲地之間的通道,叉狀的閃電猛烈地擊向地表。

但是,是什麼因素限制了這些巨型閃電的規模呢?

幾十年來,研究人員一直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在垂直方向上,閃電的範圍受到風暴雲高度的限制,也就是從地面到雲層頂點的距離——最高約為20公裡。但是在水平方向上,一個更廣闊的雲系統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早在1956年,一位名為邁倫·利達(Myron Ligda)的氣象學家就證明了這一點,他用雷達探測到當時有記錄以來最長的閃電——跨度長達100公裡。

然後,在2007年,研究人員打破了記錄,在俄克拉荷馬州發現了一道長達321公裡的閃電。麥克戈曼和同事們最近的研究又超越了這一數字。據研究人員計算,他們發現的這道「巨閃」發出了異常強烈的閃光,照亮了67845平方公裡的地面。然而,即使是這樣的閃電也被後來的發現超越了。在近期發表於《地球物理研究期刊:大氣》(JGR atmosphere)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描述了一次跨越673公裡的閃電。

這樣的巨型閃電十分罕見,但現在我們有了探測它們的技術,可以更頻繁地發現它們。科學家已經不僅僅依靠使用天線和雷達的地基系統,而是開始從更加有利的位置——人造衛星——來觀察閃電。最近兩次破紀錄的閃電都是通過名為「地球同步閃電成像儀」(Geostationary Lightning Mapper)的技術進行測量的。在環繞地球的兩顆衛星上都安裝了這種傳感器,能提供其下方地球風暴系統的大範圍圖像。

麥克戈曼說:「這個系統可以對雲層頂部發出的光做出反應,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閃電發出的光,然後繪製它的地圖,幾乎可以覆蓋整個半球。」

高解析度的衛星圖像結合地面「閃電成像陣列」(Lightning Mapping Array)的數據,為我們顯示了2017年10月那次閃電的巨大範圍。

然而,我們仍然不知道這些巨大的電子光源是如何增長到如此之長的。研究人員認為,雲的大小是一個因素,因為雲系統越大,就越有可能發生閃電。麥克戈曼補充道,巨型閃電的形成還需要一定的「中尺度過程,即大規模的氣流,使該系統能夠結合在一起,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那麼,在這些巨型雲所搭建的舞臺上,閃電內部到底發生了什麼呢?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研究雷暴起電現象的克裡斯多夫·埃莫西奇(Christopher Emersic)說:「這些超級大雷暴看起來就像是連續不斷的放電。」

他假設,如果一個雲系統在一大片區域內高度帶電,那麼一系列的放電就會像一排倒下的多米諾骨牌一樣穿過這一區域。「如果多米諾骨牌之間都沒有太大的間隙,一個觸發另一個,形成一連串的骨牌倒塌。另一方面,如果觸發『失敗』,在這種情況下,你只能看到一次更小型的空間閃電事件,而不是一次巨閃。」

母雲越大,放電繼續傳播的機會就越多。埃莫西奇說:「因此在原理上,如果電荷結構有利,巨閃雲可以和母雲一樣大。」

這也意味著可能存在比目前已觀察到的更大的閃電。麥克戈曼說:「風暴可以比我們所測量的那些更大。」換句話說,我們仍然不知道最大的閃電到底有多大。

儘管超級閃電很切合世界末日的景象,但它們並不一定比普通閃電更危險,「空間上跨度很廣的閃電並不一定意味著攜帶更多的能量,」埃莫西奇解釋道。此外,由於產生巨型閃電的雲系統是如此龐大,因此很難預測它們。

「這樣的事件經常會導致遠離對流中心閃電活躍區域的地方受到地面雷擊,」埃莫西奇說,「地面上的人可能以為風暴已經過去,但卻被一場似乎不知從何而來、在空間上非常廣闊的放電給嚇了一跳。」

埃莫西奇表示,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引發超級閃電的風暴類型也有可能增加,「因此,間接地,合適的條件更有可能形成,從而使它們發生的頻率增加。」

不過,就目前而言,超級閃電並不常見。麥克戈曼估計,它們只佔閃電總量的1%。不過,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像他這樣的研究人員就可能會發現更加驚人的巨型閃電,讓人們對大自然的造化驚嘆不已。

相關焦點

  • 閃電能有多大 探測技術捕捉最長閃電
    閃電是夏季最具代表性的天氣之一,同時也是人類社會的一部分,無論是作為狂暴、毀滅、力量的代表,存在於各地的神話傳說和幻想作品中,還是因其轉瞬即逝的美麗成為攝影師追逐的對象。人類對閃電已經有了非常深入地了解,包括閃電產生的原理、閃電的類型等,但閃電仍然有著很多的未知等待人類去探索,例如閃電的極限能有多大。
  • 高速發展的醫學成像技術 帶來強烈視覺衝擊(三)
    舉報 醫學成像技術在近幾年發展非常迅猛
  • 最大的閃電到底有多大?科學家得出的結論讓人詫異
    橫跨這三個州的水平距離超過310英裡(500公裡),這種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以至於一群研究人員對此進行了研究,並將其描述為「巨型閃光」:這是有記錄以來最長的閃電之一。通常,常規閃電的長度僅為1到20公裡,但是,隨著越來越複雜的製圖技術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雷電實際上能發射多大?我們應該擔心這些大氣重量級「人物」嗎?
  • 技術不斷迭代:短短半年裡,「熱成像儀」已發展成熟
    對進入學校的學生進行人臉記錄和面部識別,並通過熱成像儀測量體溫。雖然最初的精確度沒有達到標準,但在之後的一年裡,景陽集團不斷改進技術,開始拓展市場,後來有越來越多的學校成為他們的客戶。在2018年,景陽集團拿到了與蘭州市安寧區所有學校合作的合同。迄今為止,他們稱已經檢測了686萬名學生的體溫。
  • 閃電三維成像陣列落戶廣州
    中國氣象報記者楊群娜 通訊員陳紹東報導 近日,國內首次引進的閃電三維成像陣列(Lightning Mapping Array)在廣東省廣州市落戶。截至目前,三維成像陣列已建成10個站,布設在雷電野外試驗基地50千米範圍內,分布於從化、花都和增城。該陣列站網內水平方向定位精度約10米,高度精度約為20-30米,技術水平國際領先。該陣列是一種長基線時差法雷電高頻(VHF)輻射源定位系統,LMA系統能夠識別和分析不同類型雷暴中複雜的電荷分布和閃電演化,有助於描述雷暴的發展特徵。
  • 紅外熱成像技術的應用發展情況分析
    紅外熱成像技術的應用發展情況分析 佚名 發表於 2020-03-16 10:11:24 上帝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人類說要把物體的溫度圖像化,於是就有了紅外熱成像技術
  • 高速發展的醫學成像技術 帶來強烈視覺衝擊(二)
    舉報 醫學成像技術在近幾年發展非常迅猛
  • 島津質譜成像技術發展歷史與沿革
    質譜成像是一種前沿質譜技術,由於其技術的新穎性與應用的廣泛性,近期受到了很高關注。該技術應用潛力巨大,它是將質譜檢測與影像技術相結合的新型分子影像研究手段。特點是無需標記、所需時間短、耗費低、不局限於單分子,同時還可以提供組織切片中多化合物空間分布和分子結構信息。
  • 【技術】熱成像技術創新應用:無人機&智能化
    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現如今,熱成像技術也正在不斷朝著新應用、新領域發展,今天我們來聊聊熱成像技術與無人機和智能化的結合所迸發出的火花。   19世紀初英國物理學家就從水銀溫度計中發現紅外輻射,直到二十世紀,紅外探測技術不斷得到提升,縱觀紅外熱成像技術百年發展歷史,完成了由光子丹元探測到致冷型紅外焦平面陣列成像到非致冷紅外成像的發展歷程。而其應用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熱成像技術就已經應用於軍事,利用熱輻射來探測敵方的行蹤。後來隨著熱成像儀的出現及普及,逐漸應用於醫療、工業生產、日常生活等領域。
  • 最長閃電破紀錄!一道閃電究竟有多少度電?
    閃電能量並不如想像的巨大,但它帶給人們的不止是臭氧、氮肥和道友渡劫的傳說,還有氣象學和高能物理領域的一個個驚喜和未解之謎。作者 | 龍浩(電子科學與技術博士) 李紀爾6月25日,世界氣象組織(WMO)公布了迄今為止探測到的跨度最長的閃電。它有多長呢?
  • 近紅外成像技術促進機器視覺的新發展
    解決此問題的一種方法是,使用深槽隔離(DTI)技術,在像素間建立阻擋層。雖然標準DTI已經被證實可以改善MTF,但它也可產生破壞圖像暗區的缺陷。這便給致力於為機器視覺應用提高NIR照明的公司帶來了難題。技術突破近期已有了一些技術突破,解決了只能使用厚矽來增加光子吸收的問題。
  • 為什麼閃電經常兩次擊中
    現在,格羅寧根大學的研究小組利用洛法射電望遠鏡對閃電的發展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詳細研究。他們的工作揭示了雷雨雲內部的負電荷並不是在一瞬間全部釋放出來的,而是在中斷時部分存儲在主通道旁邊。這發生在研究人員稱之為針的結構內部。通過這些針,負電荷可能會導致反覆放電到地面。
  • 成像光譜偏振技術
    光信息 ( 成像、光譜和偏振 ) 是人類獲知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佔總信息量的70% 以上。人們利用光子作為信息載體,獲取目標 ( 物體 ) 信息時有三種手段,分別為成像技術、光譜技術和偏振技術。成像技術可以獲取目標的物理形狀信息,是最直觀、最簡捷、應用領域最廣泛、效果最明顯的信息獲取手段。特徵光譜信息可以認知目標的物質結構和化學組成,光譜識別和光譜分析已在軍事和民用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偏振信息與目標的外形輪廓、表面粗糙度及邊角特性相關,相同材質製作的不同形狀的目標具有不同的偏振特性。
  • 海康威視:安防熱成像技術產品市場的發展現狀與趨勢淺析
    一些做監控產品的龍頭廠商對熱成像也高度重視,已經相繼推出基於非晶矽和氧化釩的探測器,效果上面已經可以媲美國際領先企業,這些探測器一旦實現量產,將打破核心部件長期被國外廠家壟斷的局面,使得熱成像整機價格快速下探,加上其強大的研發團隊,在產品整機結構上,首創推出單IP、單主控的雙光譜雲臺、球機、筒機設備,真正實現了雙通道的深度融合,並嘗試將智能分析算法植入熱成像攝像機,定能催生新的應用和需求。
  • 一道閃電究竟有多少度電?
    閃電能量並不如想像的巨大,但它帶給人們的不止是臭氧、氮肥和道友渡劫的傳說,還有氣象學和高能物理領域的一個個驚喜和未解之謎。作者 | 龍浩(電子科學與技術博士) 李紀爾6月25日,世界氣象組織(WMO)公布了迄今為止探測到的跨度最長的閃電。它有多長呢?橫向跨度709公裡!相當於從武漢直接閃到了上海。
  • 拉曼、質譜、AFM三種成像技術結合用於生物成像
    最近這些年,將振動光譜、質譜和原子力顯微鏡(AFM)成像技術方面的研究逐漸興起,並且發展迅速。這幾種技術在成像應用方面的確非常有潛力,尤其是在生物醫藥領域。來自德國耶拿大學的Thomas Bocklitz博士就致力於將這三項成像技術結合以更好的發揮他們的作用。
  • CCS Chemistry | Editorial of Issue 6科學不斷地探索和發現帶來...
    2020年將在全球大流行病的陰霾中結束,全球數百萬人的生活受到影響,但伴隨這段艱難時期不斷湧現的創新、發現和學習也給我們帶來了對更美好未來的希望。科學家對每一種科學難題探索和發現——無論是應對COVID這樣嚴峻的挑戰,還是推動一項新技術的不斷發展——都是在嘗試並且不斷改善和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今年十月,國際純粹和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正式公布2020年度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Top Ten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Chemistry)的評選結果。
  • 洛洛歷險記中閃電和風雪實力差距有多大?網友:風雪強於閃電3倍
    大家可能會認為閃電和風雪之間的實力差距並不大,但其實不是這樣的,今天小編通過幾個片段和大家分析一下,到底閃電和風雪兩個人的實力差距又多大。當然,閃電打不過風雪是必然的,因為風雪這種強力型的實在是太佔優勢了,下面小編就來分析下為什麼風雪和閃電比起來,風雪要佔很大的優勢。
  • 紅外成像技術發展迅速 紅外熱像儀前景大
    相對於2003年的非典時期紅外熱像儀的核心元件還要靠進口,在此次疫情中,國內已經基本實現自給自足,應用紅外測溫技術,為篩查人流、疫情防控做出了巨大貢獻。  2020開始,一場新冠肺炎席捲全球。
  • AI時代需要怎樣的成像技術?安科迪與陣列成像何以變革數碼時代
    相機的第一要務是要「拍得清」,只有拍攝到足夠多、足夠清晰的畫面,其他功能才能有發展的舞臺。但現在,討論「如何識別」的話題很多,討論「如何讓成像變得更好」的話題卻很少。11月23日,2018技術創新及應用國際研討會在蘇州崑山舉行,這是一場行業內罕見地圍繞智能相機成像技術展開的專業研討會,來自麻省理工學院、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學者,以及來自中興、安科迪等產業界的代表人士紛紛參與到大會中,探討成像技術的變革方向,以及新一代成像技術帶來的交互式視頻播放的商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