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PET/CT幾乎和高端體檢完全畫上了等號,兒女們為了表達孝順之意,會斥巨資讓健康的父母去做這項檢查,企業高管們每年的鑽石級體檢套餐裡從來都不會缺少它的身影,更有些三十出頭的小富貴為了保持自己追求財富的資本而定期做一次PET/CT。
在中國,PET/CT在體檢中有增長趨勢,它的適用範圍似乎被擴展到了普通人群,它的查癌功效被吹得神乎其神,甚至有人認為每年的體檢多此一舉,不如每年做一次PET/CT更讓人安心。
PET/CT的走紅與國內的某些不當宣傳不無關係,其早期診斷的效果也成為受到普通人追捧的核心理由。對於健康人使用PET/ CT體檢,真正的專家——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學核醫學科主任兼上海市質子重離子醫院核醫學科主任章英劍從不支持健康人盲目地去做,「把PET/CT純粹作為體檢工具肯定是不正確的,因為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作為腫瘤篩查項目還是要配合其他檢查,同時它也只適合特殊人群。」
「21世紀最高端的防癌體檢項目」也會漏診PET/CT,中文全稱叫做「正電子發射-X線計算機斷層顯像」。它結合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PET)和X射線斷層掃描(CT)兩種診斷技術,既能提供疾病的分子生物學信息,又能提供疾病的解剖學信息。以前的PET沒結合上CT時, 醫生通過PET早期發現異常後,並不能完全準確地判斷異常的部位和/或與周邊正常組織的關係。
PET/CT之所以被描述為「21世紀最高端的防癌體檢項目」,據章英劍介紹,那是因為PET能靈敏地探測腫瘤的分子水平改變。通常腫瘤的葡萄糖代謝會增強,將18F-脫氧葡萄糖(FDG)這种放射性藥物注入受檢人體後,葡萄糖代謝增高的腫瘤就會把FDG當作普通的葡萄糖分子去利用,但因為FDG的分子結構不同於普通的葡萄糖、不能進一步分解轉化為腫瘤需要的能量,因此FDG就在腫瘤內集聚。醫生看到哪裡有放射性異常集聚,就診斷那裡有異常,有可能存在腫瘤。但事實是,有一部分腫瘤的葡萄糖代謝並不旺盛,或者雖然旺盛但分解能力也強,此時PET/CT是無用武之地的,也就是說「PET/CT會漏診一部分低代謝腫瘤,這類葡萄糖代謝比較低的腫瘤有腎透明細胞癌、黏液性腫瘤、肺泡細胞癌,這些腫瘤的細胞成分常常比較少。還會漏掉一些有著特殊代謝的腫瘤如肝細胞性癌。」
此外,PET/CT的空間解析度也是有限的,臨床上4-5毫米以下的腫瘤,代謝即使高有時也很難探測出來。據章英劍介紹,在歐美國家PET/CT,70%用於腫瘤患者檢查,20%~30%用於心腦血管疾病的檢查,而很少用於體檢,而日、韓和中國有較高的比例用於體檢,甚至高達30%,「這是一個反常現象。」經常會有一部分經濟比較寬裕的年輕女性要求到腫瘤醫院做個PET/CT,但章英劍的態度是堅決拒絕的,「乳腺癌篩查首選超聲、鉬鈀檢查,即使是鉬靶檢查,35歲以上的女性一年也只能做一次,而PET/CT的輻射量遠遠大於鉬靶檢查。」
現在,國際上已形成共識,PET/CT檢查首先適用於已經明確診斷為惡性腫瘤的患者的分期、復發後的再分期,診斷轉移,鑑別是治療後改變還是存在復發,腫瘤治療療效評價,輔助指定治療方案(包括制定生物調強放療方案),腫瘤預後的評估,血腫瘤標誌物持續增高者或已發現腫瘤轉移要尋找惡性腫瘤的原發部位,腦神經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的診療評估等,而對性質不明腫塊的定性或診斷有無惡性腫瘤並不是主要的適應證。
因此,PET/CT有著嚴格的適應證,即使在許多癌症臨床指南中,也不是個個都要求做PET/CT的。「這主要是由於PET/CT的腫瘤檢出率其實非常低。」章英劍說實際操作中,國內外各醫療機構通過PET/CT篩查出癌症的比例也就1%~2%,而作為體檢工具檢查總的陽性率1%都不到。這就意味著多達98%的健康人不但花費近萬元,還將承受不必要的射線影響。
早在2011年底,國家有關部門就在一份文件中提出要規範使用PET/CT,保護患者合法權益,要求其檢查陽性率不低於70%。這一表態意味著PET/CT必須對症使用。
輻射風險不容忽視 年輕人不要貿然做來自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官網上名為《重新認識PET/CT檢查的輻射安全》的科普文章對PET/CT輻射問題做了詳細的分析。該文由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核醫學科主任程木華執筆,文章提及,PET/CT的輻射劑量來源於放射性核素和CT兩部分。放射性核素的輻射為4.6-6.2毫西弗,由於技術進步,最新的設備可使藥物需求量下降(從10多毫居裡降到5毫居裡左右),從而使輻射劑量下降到約3.8毫西弗。
實際上,PET/CT檢查對人體的輻射主要來源於CT掃描,後者約佔2/3,雖然其中的CT比放射科所用CT劑量要低(約是常規CT的1/2)。
然而必須面對的現狀是,國內已有的PET/CT並非都如該文所提及的那樣屬於更新換代以後的設備,如果將放射性核素和CT兩部分輻射量相加,目前做一次全身PET/CT所受的輻射量,至少在10毫西弗以上。按照中國輻射防護規範,一名在醫院放射科工作的醫務人員,每年放射的接受劑量不能超過20毫西弗,而對於普通公眾,一年的接受量不應超過1毫西弗,特殊情況下,單一年份內最大有效劑量為5毫西弗。
章英劍進一步分析道,射線對人體產生影響主要取決於射線種類和劑量問題,有些射線電離作用比較大,對人體危害也會大些,核醫學檢查主要使用能發出合適能量伽馬射線的核素,其伽馬射線特點是穿透力強,可在體外被測出來,但體內電離作用比較小,從這個角度來講核醫學檢查是非常安全的。但帶上CT後,就要有所控制,CT採用的是X射線,電離作用較大,容易發生致畸致癌。
PET/CT這種僅用於疾病檢查的設備一旦被用於健康人常規體檢,其風險是不容忽視的。2009年4月《放射醫學》雜誌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對中國香港和美國進行的放射劑量研究表明,目前全身PET/CT掃描伴隨著大量的輻射劑量和致癌風險,且年齡越低,風險越大。因此,研究者建議,應該在有充分的臨床理由後再做PET/CT檢查,並應採取措施,以減少劑量。
章英劍並不主張年輕人貿然去做PET/CT檢查,他強調,畢竟PET/CT檢查有一定輻射劑量,與其他醫療檢查和治療一樣,如吃藥,雖可治療疾病,但也會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PET/CT腫瘤的檢出率並非百分之百,有時還會加重受檢者精神上和經濟上不必要的負擔。「有時PET/CT檢查出的結果,核醫學專家也不是完全能夠解釋的,到底是惡性的,還是生理性的改變,還是其他技術偽影的表現。
其實有時發現一些很小的腫物並沒有很大意義(如甲狀腺腺瘤)。有時,這樣的檢查會造成一些『膽小人』的焦慮,引發一輪又一輪不必要的檢查甚至是不必要的手術,但最終可能僅僅是良性的腺瘤、結核等一些糖代謝也會增加的假陽性疾病。」章英劍給出的中肯建議是,任何醫療行為要以患者獲益為考量,即在代價和獲益中找到最佳的平衡。
診斷腫瘤須配合其他檢查以醫生的專業眼光看,PET/CT並不能取代CT、MRI、胃腸鏡甚至超聲等其他檢查。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健康保健中心主任範竹萍指出,PET/CT在發現空腔臟器(胃、腸等)病變方面存在盲區,因此並不能取代胃鏡、腸鏡等常規檢查。每項檢查都有其優勢。有時候在做PET/CT檢查時,醫生還會要求病人進一步進行CT、MRI甚至超聲檢查。
章英劍也表示確診腫瘤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並非一個PET/CT便可說明所有問題,往往需要配合其他查。如胃或者食道的情況內鏡檢查會更直觀,MRI也就是磁共振成像對於軟組織更敏感,因此婦科盆腔的病症更推薦做MRI,甲狀腺的超聲檢查可以看到結節的血流、包膜侵犯和微小的鈣化等情況,而在超聲下膽囊內的情況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所以甲狀腺和膽囊疾病通常超聲就可以解決。
對高危人群而言益大於弊當然,PET/CT在臨床醫療上確實有它不可替代的優勢。章英劍說,大部分腫瘤的葡萄糖代謝是增高的,所以PET/CT一次檢查可以排除全身多部位的腫瘤風險,因為不僅是PET,還加上了低劑量CT檢查,CT的解析度比較高,有些代謝雖然不高,但形態、密度有改變的腫瘤也是可以通過CT檢查及時發現的。
此外,在章英劍看來,對於腫瘤治療來說,PET/CT能更好地對臨床治療進行動態監測,從而大大節省治療費用。過去,對腫瘤放療、化療的療效評估,需要等幾個療程過後才能進行。如果到那時才發現治療方案是無效的,病人既白花了很多錢,又延誤了調整治療方案的時機。而PET/CT可以在放、化療開始後很短時間內就對療效做出判斷。因此,綜合來看,它使腫瘤病人獲得了更好的總收益。除了用於癌症分期和療效評估,PET/CT也可用於心臟疾病與老年痴呆症等一些神經性疾病的診斷。
因此章英劍更主張將PET/CT用於針對高危人群進行腫瘤篩查,這裡的高危人群指包括高齡人群,腫瘤標誌物持續動態增高,有明顯不適症狀、有腫瘤家族史以及有長期吸菸史、不良的生活習慣,在高汙染環境生活的人。對於那些高危人群而言說,PET/CT肯定是益大於弊,而且所用放射性核素是一種超短半衰期的同位素,衰變很快,在兩個有效半衰期差不多4個小時後,便可大部分消失。
不過,章英劍也特別提醒,PET/CT檢查後要多飲水、多排尿,以加快體內放射性排洩,不要近距離接觸尤其是汙染嬰幼兒。因為PET/CT所用放射性藥物為正電子核素標記,如不注意個人衛生、進入嬰幼兒體內,其正電子湮滅反應和隨之產生的伽馬射線,或受檢者本身透出的伽馬射線對生長發育期的孩子不能說沒有一點影響。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