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蛟龍號、嫦娥四號、天問一號,全都與北京這所大學有關

2020-12-04 中國教育那些事

探險家可能是世界上最特殊的職業了,他們發現新大陸,完成環球旅行,走過奇山異水,掠過疾風怒濤,他們去往高山峽谷、火山島嶼,到沼澤溪地、荒野洞穴……這項職業充滿了未知的危險,卻又有著無比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他們探索未知,直面挑戰,他們擴大了人類的活動範圍,拓寬了人類的視野,他們的勇敢品質和執著精神歷來被人們所推崇。在中國,就有一位把"探險"做到極致的探險家——北京科技大學

青藏高原的"天路"

青藏高原有著"世界屋脊"和"第三極"的稱號,歷來是探險者們心目中的聖地,在這裡,北京科技大學也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2006年7月,世界海拔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全線通車。修建"天路",自有"天險",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高原病就成了15萬建設大軍最大的敵人。

在世界海拔最高的風火山隧道施工過程中,高海拔變壓吸附制氧供氧技術被成功研製並應用,中國鐵路建設的工程技術人員創造了無一人死亡、無一等級事故、高原發病率最低的世界紀錄。這一奇蹟是由北京科技大學與中鐵二十局的工程技術人員共同創造的,技術帶頭人便是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劉應書教授

風火山隧道位於崑崙山至唐古拉山之間,有著"生命禁區"之稱,這裡海拔5010米,氧氣稀薄,空氣含氧量僅為內陸平原的50%,天氣變化無常,溫差常達50餘度。"六月雪,七月冰,一年四季分不清"是風火山的真實寫照。

風火山隧道全長1338米,是青藏鐵路建設的重點和控制工程。但由於缺氧,工程進度十分緩慢。"在5000米高原上行車都困難,就像正常人擔了上百斤的擔子在平路上走動",在這裡施工的工人們體驗最深,正常生存都面臨著巨大威脅,就別說施工了。平日工人們幹活需要背著十幾斤重的氧氣瓶,幾十人在隧道內施工每天進度只有2-3米。

北京科技大學的劉應書教授一直潛心研究氣體製備和人工氣氛環境技術,在風火山隧道施工過程中結合隧道施工所需氧氣的實際情況,提出採用有壓吸附,高原低氣壓直接解吸的變壓吸附制氧工藝,並創造了"隧道掌子面彌散供氧和氧吧車供氧"的新方法,從而填補了世界高海拔制氧技術的空白。使用這種方法產生的氧氣,其氧氣濃度達到92%以上,符合醫用需氧的標準,施工人員擺脫了自負重的氧氣鋼瓶,工程進度比以前快了三倍。

蛟龍入海,必風起雲湧

北京科技大學的探險,不僅有和青藏高原一樣高的"高度",還有與大海一樣深邃的"深度":2012年,"蛟龍號"在馬裡亞納海溝,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世界紀錄。而在"蛟龍號"大顯身手的背後,是項目負責人——北京科技大學1979級校友劉峰的不懈奔波與探索。

深海是人類在地球上為數不多的未知區域之一,隨著對大洋工作的不斷深入,科學界越來越覺得深潛裝備是必備工具。蛟龍號立項之初,我國研製過的載人潛水器最深下潛只有600米。600米到7000米麵臨許多難題。"在7000米深海,每平方米要承受的壓強達到700個大氣壓,堪比高壓水刀內部的壓強,艙體一旦出現裂紋,幾秒鐘之內船艙就會灌滿水。而且高壓之下的水像刀一樣,非常危險。"劉峰這樣形容深潛面臨的技術難題。

深潛器的研發是世界級的科技難題,在很多深海設備、加工工藝國內處於空白的情況下,上百個科研院所聯合展開了攻關。2009年,我國首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研製成功,並成功在南海進行第一次1000米海試。蛟龍號的試驗策略是由淺入深,一步一個腳印。2012年6月24日,蛟龍號在馬裡亞納海溝試驗海區首次突破7000米下潛深度,隨後還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同時也創造了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這標誌著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

"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

"看那星星多麼美麗,摘下一顆親手送給你",如果以科學的視角來看這句充滿想像的歌詞,會讓人覺得漏洞百出、貽笑大方。但是,想像力往往是行動力的能量來源,北京科技大學就將探索的雙腳邁向了外太空。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這是人類第一個將在月球背面實現軟著陸的人造天體。北京科技大學韓靜濤團隊研製的大型展開系統隨嫦娥四號飛赴月球,開啟人類的首次月背之旅。

嫦娥四號上的捲筒式彈性伸杆全部由韓靜濤團隊研製。衛星入軌後,伸杆機構將把端質量,如低頻射電探測儀、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月球小型光學成像探測儀和中性原子探測儀等伸向遠離本體的外端,進行月球背面參量的探測。為嫦娥四號、嫦娥四號中繼星以及地球之間的信號通訊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在國內空白、國外技術壟斷並且無製備工藝等相關文獻公開的背景下,韓靜濤教授團隊2013年年中接到研製任務,和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科學家們一起努力,嘗試各種工藝方法, 2017年2月產品就完全定型。一般的軍工項目從規劃、設計、材料、工藝、製造、檢測、上型號等,通常需要熬十多年,但他們團隊僅僅用了不到4年就圓滿地完成了任務,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執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開啟火星探測之旅,此次火星探測任務是為了實現我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推動深空探測活動可持續發展,邁出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而擔任火星探測器總指揮的,是北京科技大學校友赫榮偉,北科力量助力中國航天再次"走向勝利之路!"

赫榮偉是北京科技大學礦機(車輛)專業1993級校友,1997年畢業後放棄回遼寧工作的計劃,進入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前身)五院529廠工作。從普通的技術員到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再到火星探測器總指揮,赫榮偉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

2019年1月17日,赫榮偉獲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2018年度航天功勳獎。赫榮偉曾表示,"實現了一個夢想,後邊還有更多夢想,深空探測是我們這支隊伍永遠不懈的追求。"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相信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航天夢,必將激勵廣大科研工作者走得更遠!

跨過青藏高原,下潛馬裡亞納海溝,去過月球,現在還要去火星,北京科技大學在探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從陸地走到了海洋,從地球走到了外太空。"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這句話說的不是別人,正是北京科技大學。讓我們一起期待,北京科技大學這位"大探險家"今後取得更大的成就!

來源:北京科技大學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嫦娥四號探測器總指揮,都來自北京這所大學!
    從普通的技術員到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再到火星探測器總指揮,赫榮偉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529廠歷經技術、質量管理等崗位12年,赫榮偉對接了多個型號研製項目,空間探源、通信等領域他都有接觸,熟稔型號研製流程,這都為他日後轉任型號總指揮、組織協調嫦娥四號探測器系統甚至更多重大型號任務奠定了紮實基礎。
  • 天問一號飛行超過1億千米,嫦娥四號在破紀錄,天宮蓄勢待發
    天問一號於2020年7月23日搭乘我國與此同時,早在前年已經成功登陸月球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仍然在不知疲倦地工作著,她們在月面的工作時長已經突破了600天,其中玉兔二號累計行駛裡程達到519.29米,再次刷新了「由自己保持的紀錄」,在她們完成第21月晝工作後將進入月夜休眠,包括中繼星在內,目前一切正常。
  • 「天問一號」「嫦娥四號」有了新幫手 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
    近日,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啟用,並已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等深空探測任務中。  為確保該系統能夠儘快投入到「天問一號」測控任務中,今年年初以來,該站積極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著力強化任務組織指揮和質量管理,加強技術風險排查、質量隱患管控,確保深空天線組陣系統能夠順利完成交付、如期投入使用。
  • 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啟用,直接投入天問一號、嫦娥四號任務
    嫦娥四號」任務中。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為確保該系統能夠儘快投入到「天問一號」測控任務中,今年年初以來,該站積極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著力強化任務組織指揮和質量管理,加強技術風險排查、質量隱患管控,確保深空天線組陣系統能夠順利完成交付、如期投入使用。
  • 中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啟用 直接投入天問一號、嫦娥四號任務
    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啟用記者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經過歷時近兩年的建設,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已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正式建成並完成各項調試測試工作,於近日正式啟用,直接投入到「天問一號」、「嫦娥四號」任務中。
  • 天問一號明天出發,嫦娥二號正在深空等著它!
    看到這個標題,也許有小夥伴就會發出疑問,天問一號是火星任務,怎麼扯上嫦娥二號了?毫無疑問,如果按這個說法天問一號是不是就跟嫦娥二號有那麼點關係了。原本在大家以為嫦娥二號任務即將可以收官的時候,專家發現衛星狀態良好,燃料也充足,於是給嫦娥二號發布了擴展任務的指令——小行星飛掠。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但這僅僅是中國深空探測的開始!
    澳大利亞和西班牙的深空天線也可能將在「天問1號」的歷程中進行一些關鍵操作,比如軌跡改變機動和抵達火星。1、到達和著陸就像美國宇航局的「毅力號」火星車和阿聯今年夏天發射的「希望號」軌道飛行器一樣,「天問一號」將在明年2月初抵達火星。然而,重約240公斤、由太陽能驅動的「天問一號」在何時著陸仍是一個謎。
  • 天問一號升空!我國火星探測,西安2所「神仙」高校,居功至偉
    7月23日12時41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胖五」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開啟了我國火星探測之旅 ,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與印度的曼加裡安號火星探測器僅環繞火星飛行不同,我國「天問一號」將一口氣完成環繞火星、著陸火星、巡視火星三大任務,如果成功,這將是繼美國之後世界第二。
  • 今日科技話題:「天問一號」、圓柱齒鼠類化石、嫦娥四號、星「探」珊瑚、「變色龍」巧克力、偵察衛星
    7月14日從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獲悉,近期,由該院抓總研製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經運抵文昌航天發射場,備受全球矚目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即將開展。中國行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Tianwen)系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行星任務依次編號。
  • 「嫦娥五號」「天問一號」兩個團隊,你們發現他們的共同點了嗎?
    「嫦娥五號」「天問一號」兩個團隊,你們發現他們的共同點了嗎?「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除天問一號外,嫦娥七號、小行星探測都安排了,嫦娥十五載人登月
    近一段時間,我國航天發展進入黃金期,「天問一號」行星探測器搭乘「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升空,正在飛往火星的途中。而在10月底,「嫦娥五號」探測器也將從海南文昌出發,前往月球「挖土」,並攜帶樣品返回。「嫦娥六號」的發射大約在2023年到2024年之間,同樣會在月球上鑽探取樣並返回地球。
  • 除天問一號外,嫦娥七號、小行星探測都安排了,嫦娥十五載人登月
    近一段時間,我國航天發展進入黃金期,「天問一號」行星探測器搭乘「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升空,正在飛往火星的途中。而在10月底,「嫦娥五號」探測器也將從海南文昌出發,前往月球「挖土」,並攜帶樣品返回。「嫦娥六號」的發射大約在2023年到2024年之間,同樣會在月球上鑽探取樣並返回地球。
  • 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啟用 已投入天問一號和嫦娥四號測控...
    原標題:上一篇 下一篇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正式啟用已投入天問一號和嫦娥四號測控任務   記者18日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獲悉,經過近兩年建設,我國首個深空天線組陣系統在喀什深空站建成並完成各項調試
  • 天問一號奔向火星要飛多遠?比嫦娥五號任務更難,為何探索火星?
    天問一號與嫦娥五號 經常有讀者朋友問到天問一號與嫦娥五號的區別,那還是老規矩,對比一下。 天問一號重5噸,相比於嫦娥五號的8噸多要瘦小一些,但畢竟嫦五要帶月壤返回,理所當然胖一些。它分為環繞器、著陸器和巡視器,而嫦五則由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和上升器四部分組成。
  •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突破1000萬公裡,嫦娥四號「玉兔二號」工作滿600天
    在茫茫宇宙中,正在奔火途中的天問一號,於8月25日22時45分, 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面工作時長突破600天,月球車累積行駛裡程突破500米,達到519.29米,再次刷新「自己的紀錄」。兩器分別於20時35分和10時46分完成第21月晝工作,進入月夜休眠。「鵲橋」中繼星工作正常。
  • 天問一號距離地球突破1000萬公裡,嫦娥四號「玉兔二號」工作滿600天
    在茫茫宇宙中,正在奔火途中的天問一號,於8月25日22時45分,距離地球突破1000萬公裡,飛行裡程約9300萬公裡,探測器飛行正常。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面工作時長突破600天,月球車累積行駛裡程突破500米,達到519.29米,再次刷新「自己的紀錄」。兩器分別於20時35分和10時46分完成第21月晝工作,進入月夜休眠。「鵲橋」中繼星工作正常。
  • 天問一號飛出近1億公裡 嫦娥四號工作時長滿600天
    最新數據顯示,8月25日22時45分,「天問一號而在月球背面,「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在月面工作的時長也突破了600天,其中玉兔二號累積行駛裡程突破500米,達到519.29米,再次刷新「自己的紀錄」。
  • 「嫦娥」「玉兔」再入夢鄉,「天問一號」正在徵途
    今天,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完成第二十月晝工作,分別於10時20分和0時34分,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第二十月夜。第二十月晝期間,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按計劃開展常規探測,科學載荷工作正常,獲取第一手科學探測數據。「玉兔二號」月球車繼續向西北方向行進,累積行駛裡程290.9米。
  • 「天問一號」發射升空,這一刻,我們更加懷念他
    7月23日12點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167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行星探測第一步。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類的共同夢想。
  • 天問一號飛出近1億公裡 嫦娥四號工作時長滿600天
    最新數據顯示,8月25日22時45分,「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與地球的距離突破了1000萬公裡,飛行裡程則達到約9300萬公裡,目前一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