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生活中有過這樣尷尬的經歷,在街上遇到多年未見的故人,他熱情的跟你打招呼,在你的腦海裡已經開始湧現出這個人記憶,想回應他。但是卻怎麼也想不起這個人的名字!毫無疑問,他的臉出現在你面前那一刻起,你是很確定是認識這個人的,可為什麼偏偏最簡單的名字卻記不起起來了呢?這個時候你肯定要怪自己,怎麼記憶力這麼差!但你不要過於懊惱,其實這種情況對人來說是很常見的,許多人跟你一樣都是偏向記住人臉,卻記不住名字。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
這裡我們拿人臉和名字這兩樣東西做比較,人臉與名字的區別在於,臉部信息給人的記憶是視覺的。這就包括了平時交流溝通時的面部表情、目光接觸、嘴部動作等。除此之外,人的面貌本身也是有很多的差異化的細節,比如單眼皮、臉上有痣、長有小虎牙等,這些都是可以作為識別依據。正因為如此,人類大腦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演化出了一套獨特的臉部識別和處理模式,並且已經融入到了人類的本能之中。我們會不自覺的在大腦中掃描每一張見過的臉,並且從記憶庫裡去比對是否見過。所以在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經歷,見到某個人時候大腦會告訴你:這個人好像在哪裡見過。而通常這種感覺是很準的,在你一番回憶之後往往就可以認定,確實是見過這個人或者是一張類似的臉,這就是大腦自動開啟的臉部識別系統。
與之相比,人的名字提供了什麼信息呢?一般說來它們只是幾個字、一串隨意的符號、一小段音節,讓你知道它們屬於某張特定的臉。最主要的是,名字的記憶一般是聽覺性的,而聽覺性的東西一般是用於短期性記憶。而我們生活中最常用於記一些無規律的事物,如電話號碼、單詞、一篇課文等,我們會採取多次重複朗讀的方式通過聲音讓我們記住這段內容。不過這種記憶形式有一個缺陷:記得快忘得也快!另外一點,名字與人臉的綁定,嚴格來說是沒有規律性和細節感的,叫張三的人臉上不會出現一個「3」字,所以這讓我們很難從人臉聯想到名字,或者是從名字匹配到人臉。但是也有特殊情況,比如我們一般記得一個人的「外號」,這是因為「外號」一般來說跟人的面貌特徵是有關聯的,所以我們可以很快從視覺記憶裡連結到這個名字。
與此相類似的,我們會發現一段文字歷史很難記得牢固,但是如果這段歷史被拍成了電影,我們只需花幾十分鐘時間觀看完電影就可以對這段歷史內容記得很牢固,並且在較長的一段時間裡仍然印象深刻。
這裡我們要了解一下,為什麼細節豐富,信息點多的事物更容易被記住?
我們大腦的神經就像一大團錯綜複雜的接頭和連線,組成長期記憶的就是這些接頭——也就是突觸。記憶從提取到我們可以使用這段過程,就是靠這些突觸的傳導。單獨一個神經元可以與其他神經元形成數萬個突觸,而大腦由數十億個神經元組成。所以要讓一段記憶能夠快速的抵達思考的腦區,就需要有足夠多的突觸來連接傳導。換句話說,關於某個東西的細節越豐富,記憶的相關聯繫越多,要提取這段記憶就容易。就像我們例子中的「人名」最後我們也是可以想起來,只不過相對於人臉的記憶,它的信息傳導要多繞很多路才能抵達。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我們能記得人臉卻想不起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