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們為它奮鬥。我只同意後半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
瑞典不僅是北歐第一大國,也是科技大國。你會發現瑞典的發明屬性也是源遠流長,從心臟起搏器到三點式汽車安全帶,從活動扳手到心電圖檢測,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說瑞典的科技發明事業,有一個裡程碑的話,那必定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沒錯,就是那個舉世聞名的諾貝爾獎的創始人。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
一旦了解阿爾弗雷德·諾貝爾,你會發現他才是史上最「諾貝爾」的選手。他同時是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和軍火商,擁有355個發明專利,會六國語言,擁有90多座工廠,跨國公司遍布全球21國。
諾比爾獎這樣一個世界性的最高學術獎項,為何會由瑞典的阿爾弗雷德·諾貝爾一人創立呢?今天,開始「諾貝爾」的挖寶之旅。
「命是弱者的藉口,運是強者的謙詞。」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爾曼·黑塞
1833年10月21日,Alfred Nobel出生在哥德斯爾摩,他是家裡的第四個兒子。他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Immanuel Nobel)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是工程師、發明家,武器製造和蒸汽動力先驅,曾破產兩次,但每次破產都帶來了新的機遇。
伊曼紐爾·諾貝爾
第一次破產,在Alfred Nobel出生的那一年,因海難損失了一整船的建築物資而破產,迫使他遠赴俄羅斯和尋找新工作。
後來,他為俄羅斯設計海軍的礦井,成功阻止了英國海軍進入聖彼得堡,並得到了俄國沙皇的賞識,移居俄羅斯,同時為四個兒子創造了在聖彼得堡接受一流的私人教育的機會。
左一是伊曼紐爾·諾貝爾,右一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中間是其他三個兒子
於是,17歲的Alfred Nobel精通了瑞典語、俄語、法語、英語和德語,尤其喜歡英國文學。但父親希望他能成為工程師,於是把他送到巴黎跟著名化學TJ Pelouze私人實驗室學習,更遇到了發明硝酸甘油的義大利化學家Ascanio Sobrero。
左:阿爾弗雷德·諾貝爾 右:化學家Ascanio Sobrero
這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硝酸甘油是一種易爆的液體,諾貝爾改良了它,從而發明出兼具高爆破能力和穩定性的炸藥。此前,各國依然沿用爆破能力較弱的中國黑火藥。
由於戰爭結束等原因,他的父親再度破產。1863年,父親帶著阿爾弗雷德和弟弟埃米爾回到瑞典,專注於硝酸甘油爆炸物研究。1864年一次工廠意外爆炸中,弟弟埃米爾和幾個工人被炸死了。
1867年,為了硝酸甘油變得更安全,阿爾弗雷德開始添加劑實驗,發現硝酸甘油和硅藻土混合後,會從液體變成糊狀,穩定性大大提高。
同時他也極富商業頭腦,憑著炸藥專利,在20多個國家的90多個不同地方建立了工廠和實驗室,被雨果稱為「歐洲最富有的流浪漢」。
他的六個主要實驗室據點,剛好是他熟練的六國語言所在地,分別是哥德斯爾摩、德國、蘇格蘭、法國、瑞典、義大利。他後來還發明了橡膠、皮革、人造絲等材料,一生擁有355項發明專利。
阿爾弗雷德·諾貝爾有過3個喜歡的女子,卻都無疾而終。初戀是一名俄羅斯的女子,但她拒絕了諾貝爾的求婚。第三個女子,是一名奧地利姑娘,他們通訊長達18年,最後卻嫁給了一個軍官。
第二段「戀愛」比較有意思,奧地利女子貝爾塔·馮·蘇特納應聘諾貝爾的管家,她是一個激進的和平主義者,短短一個星期裡諾貝爾對她萌生好感,但她隨即辭工回國嫁人了。
貝爾塔·馮·蘇特納
普遍認為,她直接影響了阿爾弗雷德·諾貝爾,並在遺囑中設立諾貝爾和平獎。在諾貝爾去世後,她憑著和平主義思想作品《放下武器》,於1905年獲得諾比爾和平獎。
1895年,阿爾弗雷德患上了心絞痛,剛好硝酸甘油也是治療心臟病的特效藥,他還打趣地寫道:「這聽起來像是命運的諷刺,我被命令服用硝酸甘油」。
設立諾貝爾獎的遺囑
1896年,阿爾弗雷德在義大利別墅中腦溢血身亡,按他的遺囑,將200萬瑞典克朗留給家人,餘下的3100萬瑞典克朗(相當於12.6億人民幣)成立諾比爾基金,運用其投資所得給化學、物理、生物、文學及和平等五大領域有傑出貢獻的人物。
諾貝爾義大利的別墅
據「諾貝爾基金會」秘書長的話,諾貝爾的初衷是「要獎勵那些三四十歲、有才華但缺錢的研究人員,向他們提供相當於一個大學教授15年的工資,讓他們能夠安穩地生活。」因此評選規定,去世的人無法獲得諾貝爾獎。
截至2017年,共有874位諾貝爾獲獎者,平均年齡59歲。雖然平均年齡早已遠離了原來的設定。而諾比爾不僅是一個「資助」研究人員的獎項,更是成為了世界性的科學、文學、和平貢獻的最高榮譽。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
諾比爾獎的五大獎項設置,其實與諾貝爾本人息息相關。他在化學、物理、生物領域,獲得巨大的成績和無數的發明專利。
在他獲得無數殊榮和財富的一生中,他亦是孤獨的,文學始終是他的慰藉。他對文學的熱愛持續了一輩子,他寫劇本、小說和詩歌。和平獎,則是源於一個他愛而不得的女子。
圍觀歷屆諾貝爾獎得主的數據,諾貝爾文學作品獲獎率最高的語言是英語,其次是法語。女性最容易獲得的是諾貝爾文學獎,性別佔比佔12.5%,其次是諾貝爾和平獎,佔比12.4%。
數據歸數據,而現實往往是反轉的:
2012年,莫言以鄉土特色方言寫就的作品諾貝爾文學獎。
2015年,屠呦呦女士發現治療瘧疾青蒿素獲得諾貝爾生物獎。
諾貝爾」真正的精神真諦的人,卻是那個拒絕了「諾貝爾」獎的男人,他是讓·保爾·薩特。
1964年,薩特以「我不接受一切官方給予的榮譽」為由拒絕諾貝爾文學獎。其實,他的一生拒絕了任何的官方獎項和榮譽。
讓·保爾·薩特
他認為:「一個對於政治、社會、文學表明其態度的作家,他只運用他的手段,即寫下來的文字來行動。他所能夠獲得的一切榮譽都會使其讀者產生一種壓力,我認為這種壓力是不可取的。」
或許,正是不以名譽和財富為目標的熱愛,造就真正的「諾貝爾」。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配圖/阿V
文字/阿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