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發現:塑料面罩對鎖住氣溶膠無效

2020-09-23 參考消息

英國《衛報》網站9月22日刊載題為《日本超級計算機說,面罩對鎖住氣溶膠無效》的報導,作者系記者賈斯汀·麥柯裡,報導指出,超級計算機計算得出,塑料面罩對鎖住呼吸道氣溶膠幾乎無效。報導摘編如下:

據日本的模型顯示,塑料面罩對鎖住呼吸道氣溶膠幾乎完全無效。這讓人們對面罩在阻止新冠病毒傳播方面的有效性產生懷疑。

利用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富嶽」進行的一項模擬發現,直徑不到5微米(一微米等於一米的百萬分之一)的氣溶膠幾乎100%通過服務行業工作人員常用的那種塑料面罩逃逸。

此外,位於日本西部城市神戶的政府支持研究機構理化學研究所說,直徑50微米的較大氣溶膠有半數逃逸到空氣中。

隨著一些國家試圖重啟經濟,面罩在商店、美容院等需要與公眾接觸的行業變得司空見慣。

理化學研究所計算科學中心研究小組負責人坪倉誠說,這次模擬將氣流與數以萬計不同大小——從不到1微米到數百微米——的氣溶膠複製結合在一起。

他提醒人們,不要用戴面罩來代替戴口罩。

坪倉誠對《衛報》記者說:「從模擬結果來看,令人遺憾的是,與口罩相比,面罩對於防止氣溶膠從已感染患者口腔擴散效果有限。」

他說:「這對於直徑不到20微米的小氣溶膠來說尤其如此」。他補充說,據發現,所有較小的氣溶膠顆粒都從面部與面罩之間的縫隙中逃逸。與此同時,面罩對直徑超過50微米的氣溶膠還是有一定作用的。

坪倉誠說,不建議戴口罩的人比如患有基礎呼吸道疾病的人和幼童可以改為戴面罩,但只限於室外或通風良好的室內環境。

「富嶽」最近發現,無紡布口罩在阻止新冠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方面比用棉布和聚酯材料製造的口罩更有效。(編譯/馬丹)

6月5日,在日本櫪木縣日光市一所小學,學生們戴著防護面罩上課。新華社/法新

來源:參考消息網

相關焦點

  • 塑料面罩有用嗎?研究來了
    《衛報》網站9月22日刊載題為《日本超級計算機說,面罩對鎖住氣溶膠無效》的報導,報導指出,超級計算機計算得出,塑料面罩對鎖住呼吸道氣溶膠幾乎無效。這讓人們對面罩在阻止新冠病毒傳播方面的有效性產生懷疑。(參考消息)
  • 日本研究:防護面罩不敵無紡布口罩 很難阻擋飛沫傳播
    圖為研究戴面罩情況下飛沫傳播的模擬實驗。紅色以外的飛沫是沒有阻擋住的部分。(圖片來源:《朝日新聞》網站)人民網東京9月30日電 據《朝日新聞》報導,在日本,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開始戴面罩的人也在逐漸增加。
  • 海洋上空的氣溶膠樣本揭示了靠風傳播的微塑料
    最新的研究表明,當塑料汙染物被分解成微小的碎片時其傳播的距離能有多遠。這些微塑料(尺寸小於 5 毫米的微小碎片)出現在從北極到南極的所有地方,甚至出現在全球各地人類的糞便中。這項研究主要弄清傳輸鏈條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微塑料如何被風吹過海面,將它們向上帶入大氣層,並遠至海洋的偏遠地區。
  • 日本的一項研究表明,僅戴面罩並不能阻止COVID-19傳播
    COVID-19大流行已經迫使我們都留在室內被隔離,只有在絕對有需要出門時,才用面罩防護面罩無論多麼令人討厭,現在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由於鼻子或呼吸系統問題,有些人不能戴口罩,只能佩戴面罩。 這些人戴上面罩試圖防止病毒擴散。但是,現在日本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僅戴面罩並不那麼有效。這項研究是在Fugaku上進行的。Fugaku是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之一,可以在一秒鐘內執行415次以上的四方運算。
  • 研究:風將微塑料帶到遙遠海洋的乾淨區域
    外媒報導,微塑料即從大件物品中分離出來的塑料微粒正在向更偏遠、更乾淨的海洋區域移動。根據一項新研究,這些塑料顆粒被卷到空中然後飄往偏遠地區並最終回到水裡和食物供應中。微塑料是一種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其中很多比它小得多,包括肉眼不可見的小塑料纖維。
  • 氣溶膠光學特性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安徽光機所研究員張為俊課題組在大氣氣溶膠光學特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大氣化學和物理學》
  • 日本發現一種酵母可分解塑料
    新華網東京3月17日電(記者錢錚)日本農業環境技術研究所近日宣布,其研究人員在水稻葉子中發現一種酵母,可有效分解微生物降解塑料。  微生物降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環境下可被微生物作用而發生降解的塑料。
  • 日本最新研究:細菌竟然可以「吃掉」塑料
    塑料是當今社會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在經濟和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不過,廢舊塑料的處理卻是令全世界十分頭疼的難題,一旦被丟棄,就會變成大自然中難以被降解的頑固垃圾,威脅著整個地球的環境。最近,日本科學家通過分析發現,一種可以「吃掉」塑料的細菌有望成為塑料垃圾的「終結者」。
  • 微塑料已進入人體!這是一個可怕的發現,生態圈已被塑料侵襲
    近日,來自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OIST)的科研人員,針對目前塑料垃圾中對生態系統危害最大的微塑料垃圾,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梳理工作,通過微塑料的「地球環遊記」,為人們一步步揭曉它們究竟是如何進入人體的。什麼是微塑料垃圾?
  • 日本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細菌 可清除地球垃圾
    新發現的這種奇特細菌,能夠在30攝氏度溫度條件下經過6個星期完全降解PET薄膜,其核心能力源自一種特殊的酶日本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吃塑料的細菌
  • 防護眼鏡和面罩有何作用
    防護眼鏡和防護面罩主要防護眼睛和面部免受紫外線、紅外線和微波等電磁波的輻射,粉塵、煙塵、金屬和砂石碎屑以及化學溶液濺射的損傷。 (1)防護眼鏡常用柔韌的塑料和橡膠製成,框寬大、足以覆蓋使用者的眼睛。 防固體碎屑的防護眼鏡,主要用於防禦金屬或砂石碎屑等對眼睛的機械損傷。
  • 新型冠狀病毒和SARS一樣,可能通過空氣中的氣溶膠傳播
    2020年4月2日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初步研究,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可以在空氣中以氣溶膠的形式存活數小時。然而,這種病毒不太可能以這種方式在衛生保健設施之外傳播。研究人員發現,冠狀病毒可導致呼吸道感染,可在氣溶膠化後3小時內檢測到,並可在這段時間內感染細胞。
  • 地球最深處也沒逃過「塑料災難」 英國海底鯊魚內臟發現塑料微粒
    埃克塞特大學的科學家研究了4種生活在英國沿海海床附近的海底鯊魚後發現這種情況對鯊魚健康有沒有不良影響,目前還不清楚,但研究人員說,這顯示出了「塑料汙染的普遍性」 讓研究人員驚訝的是,除了塑料微粒之外,鯊魚內臟中還有合成纖維素等顆粒物,這種物質最常見於紡織品(包括一次性衛生用品,如面罩)和衣物中。 關於其來源,他們認為各種類型的塑料微粒主要來源應該是釣魚線或漁網。
  • 新冠病毒能在塑料表面存活72小時?最新NEJM研究評估病毒體外穩定性
    兩種病毒都分別在5種環境條件下進行了實驗,包括氣溶膠、塑料、不鏽鋼、銅和紙板,並通過貝葉斯回歸模型估算兩種病毒的衰減速度。所有實驗結果均為三次重複測量的平均值。所接種病毒的擴增循環值在20-22之間,與從人體呼吸道樣本中觀察到的病毒載量相似。
  • 研究發現海洋性光合菌可產高分子量生物塑料
    研究發現海洋性光合菌可產高分子量生物塑料 原標題:   科技日報東京8月23日電 (記者陳超)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環境資源科學研究中心的沼田圭司領導的研究小組日前發現,海洋性光合成細菌(簡稱光合菌)可生產高分子量羥基酸(PHA)。
  • 【塑料百科】研究發現蠟蟲能分解塑料
    塑料通常很難分解,而人們每年能消費數萬億個聚乙烯塑膠袋。不過,研究人員4月24日在《當代生物學》期刊上報告稱,他們可能找到了解決塑料汙染的方法,而主角就是一種被稱為蠟蟲的毛蟲。        「我們發現這些蠟螟的幼蟲能生物降解一種最難分解和最常使用的塑料:聚乙烯。」
  • 研究發現全球50%人口體內含有塑料殘留,塑料危機已經到來
    微塑料顆粒根據奧地利維也納醫藥大學和奧地利聯邦環境局的數據,參與研究的8位實驗對象糞便中都發現了塑料微粒為了保證數據的普遍性,研究人員找到了8位互不認識且來自於不同大洲的參與實驗人員,他們分別來自於英國、奧地利、日本、芬蘭、義大利、荷蘭、波蘭和俄羅斯,他們的年齡均在33~65歲之間。研究人員對這8位參與者的大便成分進行檢測,發現不僅這8人的糞便中都含有塑料微粒,並且塑料類型多達9種,平均每10克糞便中就含有約20個微塑料顆粒。
  • 日本科學家發現超級酶,能把塑料快速分解成渣渣
    早在2018年,來自日本京都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就發現了一種對PET塑料有天然「食慾」的細菌--大坂堺菌(Ideonella sakaiensis),從而為那些常見的塑料汙染形式提出了低成本解決方案。在對大坂堺菌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主要是通過名為「PETase」的酶起作用的。於是,樸茨茅斯大學和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的研究人員就在實驗室裡設計出了新酶,塑料分解速度比原來快20%左右。
  • 一項研究發現,每一個海鮮樣本中都含有塑料
    每年有數百萬公噸的塑料流入海洋。其中一些在太平洋垃圾漩渦中非常明顯,也被稱為大太平洋垃圾帶,位於北美和日本之間。然而,在我們的海洋中發現的最常見的碎片——塑料微粒——卻不那麼明顯。微塑料是長度小於5毫米的微小塑料碎片,大約芝麻籽大小。小於100納米的納米塑料也存在於海洋環境中。
  • 研究人員發現可吃塑料的新種類細菌
    曾經有人將塑料稱為是「人類自工業革命以來最失敗的發明」。即便如此,塑料仍然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它所帶來的問題也的確顯著,通常被稱為「白色汙染」。由於塑料過于堅韌的特性,使其很難在自然界中被自然的分解掉。而當塑料大量存在於自然界當中時,就會對生態平衡產生巨大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