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一項研究表明,僅戴面罩並不能阻止COVID-19傳播

2020-09-25 悶油瓶loser



COVID-19大流行已經迫使我們都留在室內被隔離,只有在絕對有需要出門時,才用面罩防護,在某些情況下還得佩戴手套。

面罩無論多麼令人討厭,現在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由於鼻子或呼吸系統問題,有些人不能戴口罩,只能佩戴面罩。

這些人戴上面罩試圖防止病毒擴散。但是,現在日本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僅戴面罩並不那麼有效。

這項研究是在Fugaku上進行的。Fugaku是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之一,可以在一秒鐘內執行415次以上的四方運算。1300億日元的超級計算機已經用於研究氣溶膠飛沫的運動軌跡。但是現在,他們對如何使用面罩行進進行了相關模擬。

在這項研究中,他們複製模擬了氣流的軌跡,並複製了成千上萬個大小不同的液滴,這些飛沫的大小從1微米以下到數百微米不等。

超級計算機發現,幾乎100%的小於5微米大小的空中飛沫都設法脫離了防護罩。此外,最大直徑為50微米的較大飛沫的一半也設法排出。

首席研究員誠倉誠(Makoto Tsubokura)在與《衛報》(Guardian)的一次對話中警告用戶不要只戴面罩,還要戴口罩。「從模擬結果來看,不幸的是,與感染者口中飛沫擴散相比,面具護臉的時效性有限。」 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說,換句話說,在阻止氣溶膠液滴擴散方面,口罩比面罩要好。

他補充說:「對於小於20微米的小飛沫尤其如此。同時,它以某種方式對大於50微米的飛沫起作用。」

相關焦點

  • 日本研究:防護面罩不敵無紡布口罩 很難阻擋飛沫傳播
    圖為研究戴面罩情況下飛沫傳播的模擬實驗。紅色以外的飛沫是沒有阻擋住的部分。(圖片來源:《朝日新聞》網站)人民網東京9月30日電 據《朝日新聞》報導,在日本,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開始戴面罩的人也在逐漸增加。
  • 多項研究表明神秘的血凝塊是COVID-19的最新致命驚喜
    可以肯定的是,由於各種原因,在重症監護患者中會發生所謂的「血栓形成事件(thrombotic event)」,但是COVID-19患者中的發生率遠遠高於預期。COVID-19患者中內皮細胞功能障礙的病理研究,圖片來自Lancet, 2020, doi:10.1016/S0140-6736(20)30937-5。
  • 美國COVID-19疫苗研究最新進展
    疫苗臨床試驗中期結果前景良好: 獨立的數據和安全監控委員會(DSMB)負責監督研究性COVID-19疫苗mRNA-1273的三期試驗,該委員會於2020年11月15日審查了試驗數據,並與試驗監督小組分享了其中期分析。
  • Scientific American|對COVID-19的免疫實際上意味著什麼?
    正如密西根大學首席衛生官員兼醫學教授Preeti Malani在接受JAMA主編Howard Bauchner的視頻採訪中所說,這段時期為「 COVID-19疫苗和治療方法的開發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時機」但是,即使抗體在體內持續存在,也無法確定它們能夠阻止感染發生。我們需要的是中和抗體,Bowdish說。
  • Science:利用基因組流行病學準確追蹤英國COVID-19傳播鏈
    2021年1月15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研究人員對英國第一波COVID-19大流行的5萬多個病毒序列的分析,SARS-CoV-2病毒在2020年初被引入英國的次數遠遠超過1000次。英國在2020年3月全國封鎖前引入的病毒譜系往往規模更大,地理分布更分散。
  • 新冠能否通過母乳傳播?研究表明不太可能 即使可能靠巴氏殺菌能...
    儘管迄今沒有嬰兒因食用受感染的母乳而感染COVID-19的記錄病例,但是否存在這種傳播形式的潛在可能性這一關鍵問題仍然存在。今年5月,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篇論文中,來自德國的一支研究團隊報告了母乳中檢測出新冠病毒,而此前多項小樣本研究中母乳檢測均為陰性,這一發現再次把母乳餵養傳播新冠病毒的潛在風險擺在檯面上。
  • 日本最新研究表明:室內溼度60%飛沫傳播少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 寧蔚夏冬天氣候寒冷、空氣乾燥,是呼吸道傳染病高發季節,尤其給喜冷怕熱的新冠病毒傳播創造了可乘之機。近期,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計算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小組,運用超級計算機進行的模擬實驗表明,預防新冠病毒,在室內加溼和換氣有較好效果。
  • Science:揭示紐約市首批確診的COVID-19病例主要來源於歐洲和美國...
    2020年6月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首次對SARS-CoV-2進行分子流行病學研究,發現美國紐約市首批確診的COVID-19病例主要來源於歐洲和美國其他地方。
  • 梅奧診所新研究:口罩在預防COVID-19傳播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梅奧診所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任何一種口罩對預防新冠病毒傳播都至關重要。研究人員用人體模型證明了口罩的有效性,並在不同距離進行了類似的實驗。研究發現,口罩與社交距離相結合,可以顯著降低一個人在接觸感染者時感染COVID-19的風險。
  • 梅奧診所新研究:口罩在預防COVID-19傳播方面發揮著 「關鍵」作用
    梅奧診所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任何一種口罩對預防新冠病毒傳播都至關重要。研究人員用人體模型證明了口罩的有效性,並在不同距離進行了類似的實驗。研究發現,口罩與社交距離相結合,可以顯著降低一個人在接觸感染者時感染COVID-19的風險。
  • PNAS:全球證據,紫外線可降低COVID-19的傳播
    今年5月份,國際照明委員會(CIE)發布了一項聲明,為了應對COVID-19的傳播,採用紫外線輻射,尤其是UV-C(波長100-280 nm)來可降低病毒的傳播。近日,來自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COVID-19的傳播與紫外線輻射之間存在聯繫。該研究發表在PNAS雜誌上。
  • 研究表明:高血壓合併COVID-19患者不應停止ACEI/ARB治療
    2020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上發布的BRACE CORONA研究結果表明,對於有ACEI/ARB適應證的COVID-19患者一般應繼續用藥1。>研究結論 BRACE CORONA研究表明,暫停使用ACEI/ARB治療不會影響COVID-19患者30天時生存及出院情況。
  • 新視頻說明了為何帶呼吸閥的口罩不能有效減緩COVID-19的傳播
    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的一項新的流量可視化研究證明了為什麼帶有呼氣閥的口罩不能有效減緩COVID-19的傳播。目前世界大部分地區仍在建議廣泛使用口罩,作為預防COVID-19感染和減緩病毒在社區中傳播的重要工具。當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什麼材料的口罩最具保護作用時,其他專家則建議我們需要避免使用某些特定種類的口罩。
  • 研究揭示韓國一家餐廳內空調氣流遠距離傳播COVID-19的證據
    據外媒BGR報導,一項新研究證明,即使兩個人遵循目前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制定的社交距離準則,空氣傳播的新冠病毒也有可能在兩個人之間傳播。這項特殊的研究來自韓國,強調了一個案例,其中一名青少年在與一名COVID-19患者在同一家餐廳中只呆了五分鐘就被感染了。
  • 新研究發現縮短隔離時間也能有效阻止COVID-19爆發
    信管部精度傳播如此迅速的原因之一則可以追溯到大流行疲勞,也就是說,許多人厭倦了遵守新冠病毒安全準則。當談到這個話題,《華爾街日報》曾在10月份評論道:「集體耗竭--即大流行疲勞--已成為各政府的一個強大對手,它們正指望通過最新一輪限制措施來實現高度的公眾合作以拉平感染曲線。
  • 殭屍鹿在美國蔓延,研究表明可傳播給靈長類動物
    準確的說,CWD不是一種病毒,也不能歸類為細菌感染,而是一種會導致蛋白質異變的朊病毒(一類不含核酸而僅由蛋白質構成的可自我複製並具感染性的因子)。這種朊蛋白可誘導身體本身的蛋白質發生異常,當有足夠的蛋白質受到感染時,大腦會開始變「空洞」,進而引發其他生理和行為的異常。
  • 蚊子吸血傳播新冠?醫學專家最新實驗完成,看結果!
    在蚊子的高發季,很多人開始擔心蚊子會不會傳播新冠病毒。醫學研究表明,即使在「極端情況下」,新冠病毒也無法在蚊子中複製。2020年8月10日,世界衛生組織根據世界各地不同群體的數據分析及研究結果,繼續排除了通過蚊子傳染SARS-CoV2 / COVID-19的可能性。
  • 巴勒斯坦:戴面罩上幼兒園
    新華社/法新     新華社照片,外代,2020年11月23日(外代一線)(2)巴勒斯坦:戴面罩上幼兒園11月23日,在加沙城一家幼兒園,一名孩子戴著面罩上課新華社/法新     新華社照片,外代,2020年11月23日(外代一線)(3)巴勒斯坦:戴面罩上幼兒園11月23日,在加沙城一家幼兒園,一名孩子戴著面罩上課
  • 國內外研究動態 | 全球地表覆蓋變化監測動態(COVID-19)
    NASA現有數據集也被用於幫助理解COVID-19的傳播。例如,美國航天局社會經濟數據和應用中心(SEDAC)發布了一種新的交互式地圖工具,將全球年齡和性別數據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冠狀病毒資源中心關於COVID-19傳播的最新數據進行可視化。這一免費工具對於那些無法獲得空間人口數據的國家可能大有作用。
  • NEJM:臨床試驗表明5天瑞德西韋療程對重症COVID-19患者有益
    2020年6月5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一項新的研究中,對於不需要機械通氣的重症 COVID-19 患者來說,5 天和 10 天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療程似乎沒有顯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