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治蟲能手之間 還隔著實時數據採集的難題

2020-12-04 金臺資訊

四月正值春耕時節,病蟲害防治成為重中之重。

連降大雨、田間溼度大、加上雨後持續高溫,讓病蟲害有高發態勢。而科技日報記者在河南省濟源市王屋山上的一處蔬菜育種基地看到,面對病蟲害的高發態勢,基地人員卻不用特別擔心。原因就在于田間安置的智能病蟲害監測系統,這套系統不僅讓他們隨時隨地掌握田中病蟲害發生狀況,而且可以根據病蟲害種類和發生程度自動精準施藥。

近日,《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公布,並於今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條例》提出,國家鼓勵和支持開展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依法推廣應用,普及應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推進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的智能化。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吳孔明等專家認為,《條例》的實施必將催生病蟲害防治智能化熱潮。

AI成為「千裡眼」和「聽診器」

河南省農科院植保所所長魯傳濤研究員介紹,傳統植保工作依靠人和儀器進行監測,所有信息都需要人工收集後再進行分析,然後才能發布防治方案,無論是效率還是效果都受到影響。

而智能病蟲害監控系統,由蟲情信息自動採集分析系統、孢子信息自動捕捉培養系統、遠程小氣候信息採集系統、病蟲害遠程監控設備、害蟲性誘智能測報系統等設備組成,可自動完成蟲情信息、病菌孢子、農林氣象信息的圖像及數據採集,並自動上傳至雲伺服器,用戶通過網頁、手機即可聯合作物管理知識、作物圖庫、災害指標等模塊,對作物實時遠程監測與診斷,提供智能化、自動化管理決策,是農業技術人員管理農業生產的「千裡眼」和「聽診器」。

在王屋山上,記者看到的這個AI裝置,在連接套的上方安裝有太陽能接收板,將光能轉換為電能,在連接套之間安裝有滑竿,害蟲捕獲箱通過滑套安裝在滑竿上,方便害蟲捕獲箱移動,在滑套上還安裝有控制信號接收杆,控制信號接收杆與控制面板通過區域網連接,可以進行自動化控制,並通過害蟲捕獲箱對飛蟲進行捕獲,在害蟲捕獲箱的下方安裝有除蟲藥液儲存箱和噴灑器,對農作物上的爬蟲進行噴藥殺滅。

多種技術並進搭建智能化平臺

專家介紹,為了實現對病蟲害的遠程實時監測、數據反饋和有效控制,智能化管理系統利用了物聯網、模式識別、數據挖掘和專家系統等多種技術。系統平臺包括物聯網數據採集監測設備、智能化雲計算平臺、專家服務平臺、系統管理員和服務終端五大部分。

物聯網數據實時採集監測,作為最基礎的統計分析依據;智能化雲計算平臺,利用智能化算法處理信息,建立病蟲害預警模型庫、作物生長模型庫、告警信息指導模型庫等信息庫,實現對病蟲害的實時監控;專家服務平臺整合大量的專家資源,以實現專家與農戶隨時隨地的諮詢、互動;系統管理員為不同級別的用戶提供不同的使用權限,方便政府農業主管部門、農業專家和用戶等不同的使用角色登錄不同的界面,快捷地查看到最關注的問題;服務終端支持手機,用戶通過手機就可以掌握實時信息。

事實上,國內外對病蟲害治理的智能化已經做了多年探索,研製的智能化裝備也多種多樣,有的可以根據病蟲歷史發生情況,結合天氣變化趨勢、土壤溫度、特定的遙感圖像及其他影響因子,通過特定算法,模擬病蟲害發生情況。有的可以及時對特定區域害蟲入侵情況進行檢測和預警。有的智能設備使用高光譜遙感圖像、田間傳感器,根據歷史發病信息及天氣情況為用戶檢測、預測作物健康狀況。用戶可以通過移動客戶端方便地查看作物健康狀況,極大地降低了用戶上手的門檻。通過預測,每個生產季,農藥投入可以減少50%,同時因病蟲害引起的減產可以降低20%。

前期基礎工作是關鍵

「相對而言,在滅害方面相關應用流程已經成熟,只需把病蟲害查清,無人機接到指令,就可以發揮作用。目前前期的基礎工作是推進智能化的關鍵。」河南省農科院研究員張玉亭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國在防治病蟲害的智能化方面,雖然已經起步多年,但還面臨不少問題有待解決。如病蟲害的雷達監測系統還沒有成網;其次是針對性強的傳感器還需要研發。目前的傳感器對集群性的蟲害能捕捉到,但對個別性的蟲害感覺不靈敏,更做不到對病害(如花葉病等)的預警;更為重要的是,在病蟲害數據的及時採集、更新、預報、預防等方面,還面臨巨大的工作量。

張玉亭說,對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威脅的重大病蟲害,往往具有遷飛性、流行性和暴發性,如跨國界遷飛侵入的草地貪夜蛾、跨區域氣流傳播的小麥條銹病和遷移性暴發性蝗蟲災害等,這些數據都需要實時採集,而目前的傳感器和雷達系統還做不到。

對病蟲害進行分類,也需要科學確定指標依據。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周雪平說,在監測病蟲害發生種類、時間、範圍、程度方面,都需要海量的數據收集、分類工作。

近年來,隨著國際農業貿易的增長和人員往來不斷頻繁,國外多種農作物病蟲害入侵我國並造成危害。對這些遷飛性、流行性重大病蟲害的溯源分析、監測預警、防控技術研究等,也是AI技術面臨的問題。此外,AI技術的普及和推廣,還面臨一些農民耕作習慣和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對付茶葉病害:以菌治蟲以蟲治蟲
    在茶園中放養雞不僅可以控制雜草生長,還可以捕食部分土壤中的幼蟲;三是以菌治蟲。在茶園中噴施白僵菌製劑防控小綠葉蟬、茶毛蟲、尺蠖、捲葉蛾等害蟲,施用韋伯蟲座孢菌防控黑刺粉蝨,致死率可達80%以上;四是病毒治蟲。主要有防治尺蠖、毒蛾、刺蛾的核型多角體病毒和防治捲葉蛾的顆粒體病毒;五是以蟲治蟲。主要是通過釋放人工繁殖的天敵或將天敵通過人為助遷進入茶園,控制茶園害蟲;六是以菌治病。
  • 南京廣泛運用生物防治技術 「以蟲治蟲」顯神威
    減少農藥使用,我市廣泛運用生物防治技術搬來「生物兵」,「以蟲治蟲」顯神威昨天上午,浦口區西江社區,路邊一片茂密的楊樹林枝繁葉茂。美國白蛾是目前唯一一種農業和林業共同檢疫的外來有害生物,可在一夜之間吃光成片的綠色植物,最愛的食物是綠化帶的行道闊葉樹。浦口區有林地面積近48萬畝,林木覆蓋率達37.6%,是全省五大苗木基地之一,同時也是美國白蛾重點防禦區。「周氏齧小蜂是美國白蛾的天敵,素有『森林小衛士』的美譽。從2016年開始發現美國白蛾以來,我們就開始用『以蟲治蟲』的方法進行生物技術治理,但今年購買數量最多。」
  • @上海辰山植物園的「除蟲小能手」,你們吃飽了嗎?
    近年來,上海辰山植物園倡導生態除蟲的理念,使用修剪、燈誘、生物農藥進行治蟲。而除了人工除蟲,辰山植物園還常有「除蟲小能手」前來幫忙,來認識一下它們吧↓除蟲小能手夏季,辰山植物園的草坪上可看見成群的灰椋鳥、牛背鷺等鳥類悠閒地取食害蟲,尤其是在草坪修剪後,大量的灰椋鳥和牛背鷺在此聚集,十分壯觀,成為辰山植物園一道獨特的「除蟲風景線」。
  • 以蟲治蟲——害蟲,看你往哪裡逃
    快和糰子老師一起學習下《夢溪筆談》中的經典篇目《以蟲治蟲》,看看這場田野裡的蟲蟲大作戰吧:以蟲治蟲元豐中,慶州界生子方蟲,方為秋田之害。忽有一蟲生,如土中狗蠍(xiē),其喙(huì)有鉗,千萬蔽地;遇子方蟲,則以鉗搏之,悉為兩段。旬日子方皆盡,歲以大穰(ráng)。其蟲舊曾有之,土人謂之「傍(páng)不肯」。
  • 以蟲治蟲!6.5億「天敵」投入戰鬥
    「公園裡侵害樹木的害蟲可分蛀莖類、食葉類、刺吸類三類,我們對症下藥,分別有專門的天敵來對付;但以蟲治蟲並不能100%讓害蟲絕跡,因為讓一個物種(哪怕是害蟲)滅絕同樣會帶來災難;雖然我國是世界上以蟲治蟲防控技術的『鼻祖』,但產業化始終是邁不過去的大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國家天敵昆蟲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長鄭禮研究員表示。
  • 世博園展示以蟲治蟲 5000萬隻小蜂消滅毛毛蟲
    上傳照片贏佳能550D單反 | 免費發明信片贏大獎 | 訂製世博精彩資訊早報世博記者 陶寧寧 以蟲治蟲、以菌治蟲……這些奇妙新穎的方法正成為世博園蟲害的剋星。園林的植物遇到了蟲害怎麼辦?夏希納透露,這其中的最大原因是許多人已經習慣了一遇蟲害就打藥的治蟲模式。「從短期來看,化學藥水花費不多,還可能取得不錯的效果。但事實上,這卻並不是一種好的選擇。化學藥水不僅會對環境造成汙染,而且並不是一種長效的控制蟲患手段。」夏希納說,生物防治蟲害的方法則是一種長效的治理手段,可以形成一種天然的生物鏈,調整害蟲與天敵的比例,達到生態平衡。
  • 施秉:推廣生物防治「以蟲治蟲」
    本報訊 (通訊員 楊仁海)今年,施秉縣全面推廣蚜繭蜂生物防治技術,也就是「以蟲治蟲」,種植烤菸不用打農藥。據介紹,煙蚜繭蜂是菸葉蚜蟲的大敵,蚜繭蜂可把卵注入煙蚜腹部,通過吸食煙蚜腹中營養而繁殖,致煙蚜死亡,是防治煙蚜傳播的有效方法。
  • 以蟲治蟲,「生物兵」將上樹鬥天牛
    南京企業用新的代替寄主繁育,腫腿蜂戰鬥力倍增以蟲治蟲,「生物兵」將上樹鬥天牛以蟲治蟲,派遣腫腿蜂、花絨寄甲、蒲蟎等「生物兵」上樹鬥天牛,是我市綠化園林部門多年來廣泛使用的生物防治技術。今年,南京一家園林企業嘗試用新的代替寄主繁育腫腿蜂,使其戰鬥力倍增。今天(4月9日),記者走進南京登博生態科技公司實驗室,約3萬管腫腿蜂正在繁育。「與往年南京自主繁育的腫腿蜂相比,現在每一管腫腿蜂的數量增加了一倍,而且色澤更加黑亮。」
  • 探秘「天敵昆蟲工廠」以蟲治蟲 無汙染更環保
    原理  「以蟲治蟲」無汙染更環保  據了解,天牛作為一種蛀幹類害蟲,被園林界喻為「不冒煙的火災」,天牛的幼蟲隱藏在樹幹內,生長時會蛀蝕樹幹和樹枝,在悄無聲息中吞噬樹木,使樹木長勢衰弱,容易被風折斷。受害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整株樹木死亡。
  • 日本科學家用AI復活「手塚治虫」!時隔30年,漫畫之神再出新漫畫
    但是,若要說到整個日漫界的瑰寶和皇冠,那今天重點介紹的這位被稱為「漫畫之神」的手塚治虫就絕對是當之無愧的存在了。手塚治虫大師出生在上世紀20年代末期,其在未滿20周歲的時候就已經憑藉《新寶島》漫畫開創並奠定了日本漫畫往後1個世紀的劇情敘述方式。
  • 以蟲治蟲!瀘州請來10多萬救兵祛除天牛
    「我們的目的,就是以蟲治蟲。」瀘州市園林綠化科研中心工作人員曾貞說。 生物防治,植物園內施放蟲卵 10多萬頭治蟲「幫手」,裝在一個小小的保溫箱內
  • 這些治蟲方法生態又環保
    以菌治蟲  四川農業大學楊文鈺教授及其團隊經過18年的不懈努力,在傳統玉米—大豆套作基礎上,創新發展出「減量一體化施肥、化控抗倒、綠色防控」的配套技術。  「以菌抑菌、以菌治蟲」雙管齊下。
  • 寧波欲推廣無汙染的園林生物防治術 以蟲治蟲
    近期,鎮海區城管局與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共同研究出一項「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技術,不僅克服了噴灑農藥的弊端,還節省了成本。據介紹,這一技術今後有望在我市推廣。近日,鎮海區園林養護中心的一些試驗植物上,被人工放上了害蟲蚜蟲。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何月秋博士說,每年的5月至9月是蚜蟲的多發季節。此時,成蚜或若蚜會成群結隊地聚集在植物葉背面、嫩莖、生長點和花上,用針狀刺吸口器吸食植株的汁液。
  • 無錫:園林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 以蟲治蟲
    8月6日,記者從無錫市綠化管理站獲悉,無錫市正組織園林植物病蟲害生物防治活動,和以往使用化學農藥治蟲手段不同,生物防治手段指的是「以鳥治蟲」、「以蟲治蟲」、「以菌治蟲」,利用「一物降一物」的自然法則來對付市區綠化的害蟲。這項工作已於7月28日正式啟動。
  • 以蟲治蟲 10萬頭天敵昆蟲「出籠」
    近年來,我省大力推行「釋放天敵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措施,每年有計劃地繁育腫腿蜂、赤眼蜂、異色瓢蟲。今年,省林木良種培育中心成功繁育出異色瓢蟲、七星瓢蟲共30多萬頭。作為重要調控手段,這些天敵昆蟲被運用到我省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中,為廣泛實施綠色防控奠定了堅實基礎。
  • 700多萬隻蟲子「降落」鄭州 它們「以蟲治蟲」主力軍
    這些比米粒兒還小的蟲子,可是天牛的天敵。河南商報記者 鄧萬裡/攝河南商報記者 高鵬昨天,對於鄭州的天牛、蚜蟲、紅蜘蛛這些害蟲來說,有一個壞消息,它們迎來了數量龐大的天敵,700多萬隻益蟲正在趕來!從傳統的以農藥治害蟲的辦法,到現在的「以蟲治蟲」,這種生物防治園林害蟲的辦法到底好在哪裡呢?
  • 以蟲治蟲減少農藥使用 南京廣泛運用生物防治技術
    原標題:搬來「生物兵」,「以蟲治蟲」顯神威 昨天上午,浦口區西江社區,路邊一片茂密的楊樹林枝繁葉茂。在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裡,樹林裡正悄悄發生著一場「戰鬥」。身長僅1毫米的周氏嚙小蜂四處尋找美國白蛾的蛹,並將產卵器刺入,它們的卵會在蛹內發育成蟲,吸盡蛹體內的全部營養,從源頭消滅這種害蟲。
  • 手塚治虫《怪醫黑傑克》設定發售(圖)
    詳細介紹手塚治虫《怪醫黑傑克》作品魅力的資料集《怪醫黑傑克大解剖》已經由三榮書房正式發售。本書在手冢工作室的監修下,收錄了沒有公開的原畫以及相關人員採訪等珍貴的資料,一共140頁。  書中除了收錄原作者手塚治虫生前非常喜歡的《怪醫黑傑克》中的《夜鶯與少年》全篇之外,還收錄了沒有公開的20幅原畫。此外還有手塚治虫的兒子、視頻製作人手冢真,以及《哥普拉》作者寺澤武一和《天上的彩虹》作者裡中滿智子等名人的採訪,由他們向大家介紹《怪醫黑傑克》這部作品。
  • AI技術打通自主數據採集各環節
    車輛採集員、步行採集員等不同工種配合不同裝備,既能實現開放區域中道路、街景的採集,也能將封閉區域中景區、公園數據進行採集,甚至連高海拔地區和山川河流的數據採集也不在話下。百度地圖結合強大的AI地圖數據生產技術,以全景高精採集、全新的工藝架構為基礎,構建了全國高精度的基礎骨架路網,並輔以軌跡大數據挖掘、用戶上報分析能力,實時更新道路通行性信息。曾被認為是「慢功夫」的地圖數據採集,在百度地圖中已實現80%的採集環節AI化,相較傳統地圖生產方式效率提升了30倍以上。
  • 電動助力轉向系統(EPS)數據採集的實現 (1)
    只有精確實時的採集到車輛轉角數據,助力轉向系統才能根據這些數據採用各種先進的算法來控制助力電機的轉動。所以說,車輛轉角數據的採集是電動助力轉向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文章詳細的講述了電動助力轉向系統數據採集的硬體和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