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恆星會以爆炸形式結束生命:氖元素髮揮重要作用

2020-12-04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圖為蟹狀星雲。它的最終命運也許會如同文章所述。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項天體物理學研究指出,有些恆星會以一場爆炸的形式結束生命,而氖元素也許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天文學家很喜歡研究恆星的生命周期,包括不同恆星的死亡方式。像太陽這樣質量較小的恆星會不斷膨脹,最終拋卻外層物質、轉變為矮星;大型恆星則會以超新星爆發的形式發生劇烈爆炸,內核會變成黑洞或中子星。但對於質量介於太陽7到11倍之間的中等質量恆星,仍有許多疑問沒有解決。它們是會拋離外層、還是會爆炸呢?如果它們最終會發生超新星爆發,那麼最終產物又是什麼?要想弄清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將取決於我們對氖的理解程度有多深。

在死亡過程中,中等質量的恆星會逐漸耗盡氫和氦。計算機模擬顯示,它們會形成由氧、氖和鎂幾種元素構成的內核。這些恆星可能會失去部分氫外層,變成黯淡的白矮星;但如果內核變得足夠大的話,也可能會坍縮成為中子星。

但這些恆星內核非常古怪,因為向內擠壓的引力產生的壓力可以與支配電子行為的量子力學規則相抵消。兩個電子的量子性質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限制了它們之間能達到的最小距離,從而對內核施加一種「簡併壓力」( degeneracy pressure)。而氖原子捕獲電子的速率對該進程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過程會釋放出能量,「點燃」恆星中的氧,導致爆炸。但能量釋放的時間、以及後續爆炸發生的時間不同,恆星的命運也會有所不同。

由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的奧利弗·科爾斯伯姆(Oliver Kirsebom)近期主導編寫的一篇論文研究了氖捕獲電子的逆向過程,即氟原子失去一個電子、變成氖的過程。為此,他們在芬蘭的JYFL加速器實驗室中,用一束氟原子束轟擊了一張碳膜。通過分析氟衰變成氖的概率,研究人員反向推算出了在由氧、氖和鎂元素構成的內核中、氖原子捕獲一個電子的頻率。而他們的計算結果比此前的觀測結果高得多,因此能夠點燃氧氣時所需的內核密度更低,最終會導致一場熱核爆炸,使恆星變為一顆白矮星、而非中子星。

「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核躍遷,經常被人忽視。」科爾斯伯姆指出,「在特定條件下,它會對恆星的演變產生重大影響。」

北加州大學物理系的卡拉·弗羅裡希(Carla Frohlich)評論道,該團隊的測算結果是「精密核天體物理領域的一座裡程碑」。她指出,數十年來,科學家一直想對這種「禁戒躍遷」進行測量。禁戒躍遷現象在地球上非常罕見,但在恆星內核的極端環境中也許要常見得多。

在由斯德哥爾摩大學博士後研究員Shuai Zha帶領、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的另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建立了一顆質量為太陽8.4倍的恆星的死亡過程模型。電子捕獲過程釋放的能量點燃了氧氣,進而燒盡了內核中的其它金屬、並產生了一道爆炸波。該論文發現,恆星的最終命運取決於電子的數量和臨界密度。密度一旦超過該臨界值,恆星內核就會坍縮成中子星;而如果在臨界值以下,內核則會發生熱核爆炸、分崩離析。

據研究人員推測,該恆星內核的密度高於臨界值,因此他們認為,是氖元素促成了內核坍縮為中子星。不過該團隊的研究要早於科爾斯伯姆。他們計劃在即將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對兩支團隊的研究結果進行比較。

科爾斯伯姆解釋道,關於這些恆星,仍有許多疑點尚待討論,比如恆星內核中的對流、以及物質傳輸熱量的方式等等。在這些過程中,其它複雜艱深的核變化過程也許也發揮了一定作用。

「關於這些恆星的最終命運,目前的確有很多互相矛盾的觀點。對恆星中的對流等問題……我們也的確需要展開進一步了解。」科爾斯伯姆指出。他希望,更先進的加速器實驗室可以幫助科學家研究更不穩定的罕見粒子和同位素。此外,天文學研究也許會發現含有更多重元素的白矮星,它們可能是由氧、氖、鎂構成的內核爆炸後的殘餘物。(葉子)

相關焦點

  • 能結束一顆恆星的生命
    一項天體物理學研究指出,有些恆星會以一場爆炸的形式結束生命,而氖元素也許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天文學家很喜歡研究恆星的生命周期,包括不同恆星的死亡方式。像太陽這樣質量較小的恆星會不斷膨脹,最終拋卻外層物質、轉變為矮星;大型恆星則會以超新星爆發的形式發生劇烈爆炸,內核會變成黑洞或中子星。
  • 為什麼鐵元素會殺死恆星?
    可以說,多虧了恆星,尤其是大質量恆星,才有了後來的地球生命。宇宙大爆炸製造出了大量的氫和氦氣體雲,在宇宙足夠冷卻之後,它們會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縮形成恆星。在重力不斷擠壓下,核心區域的溫度變得很高,氫原子核獲得了足夠高的動能,它們之間能夠克服電磁力的排斥作用,發生碰撞,結合成氦原子核。氫核聚變是所有恆星的第一階段,我們的太陽目前正處於這樣的階段。當恆星核心中的氫元素耗盡之後,積累在核心的氦元素會通過3氦過程,互相碰撞形成碳元素。接下來,碳又會與氦結合成氧,氧還會進一步與氦結合成氖。
  • 天文上的腦洞:太陽會爆炸嗎?
    所有的恆星都會死亡,有些恆星的死亡會比其他的更加劇烈。一旦我們的太陽耗盡了其核心的所有氫燃料,它也將走到生命的盡頭。天文學家估計從現在起,需要70億年左右。在幾百萬年的時間裡,它會膨脹成一顆紅巨星,吞噬掉外層物質。然後它會坍縮成一顆白矮星,慢慢冷卻到和宇宙的背景溫度一致。你一定知道有些恆星死亡的時候會爆炸。
  • 恆星核聚變的終點是鐵元素,但是我們太陽的聚變過程到達不了鐵!
    氦燃燒當恆星內部溫度上升到1億度時,氦元素將發生聚變,生成更重的元素,聚變過程也更加複雜,產物主要以碳和氧為主,還有一些氖元素等等。碳、氖、氧燃燒當恆星內部溫度達到8億度後,碳開始燃燒;達到15億度後,氖開始燃燒,達到18億度後,氧開始燃燒;其產物主要是矽元素,其他還有鈣、硫等等元素。
  • 恆星史詩般的生命中,製造出了所有常見的的元素
    在星球史詩般的生命循環中,星雲是恆星孕育場,許多新星在這裡浴火重生,這些恆星會燃燒幾十億年,貪婪的吸收能量,直到發生爆炸形成巨星,它的能量超過太陽數百倍,繼而當它們死亡時這兩種元素對生命極其重要,這解釋了宇宙中的碳是從何而來的。
  • 氖把電子「吃」了,導致恆星坍塌死亡,千裡之堤,潰於蟻穴啊!
    文章來自:博科園官網(www.bokeyuan.net)天文學家發現大質量恆星內部的氖,可以「吃掉」消耗核心中的電子,這一過程被稱為電子俘獲,這一過程會導致恆星坍縮成中子星並產生超新星。科學家感興趣的是:研究質量範圍在8到10個太陽質量範圍內的恆星最終命運。
  • 恆星演化:為什麼進入宇宙時代,金子依然會是貴重金屬?
    我們首先要知道,宇宙中,大質量恆星的壽命很短暫,十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往往其體內的氫元素一千萬年就會被耗盡。最終大質量恆星會在成為紅巨星後,最後以超新星爆發的形式結束他照亮宇宙的光輝時刻,進入死亡階段。大質量恆星死亡後超新星爆發時所逸散的氣體將會擴散到宇宙中,成為新恆星誕生的溫床。所以在若干年後,宇宙中很難再誕生大質量恆星了。
  • 為什麼鐵元素會引發超新星爆發?地球上那麼多鐵會很危險嗎?
    恆星和行星中鐵元素的形成機制有差別,鐵是恆星生命向終點進發的臨界點,而對於行星來說是物質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生命的形成和發展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鐵能觸發超新星產生爆炸,但不會對行星運行產生任何影響。
  • 為什麼鐵元素會引起超新星爆發?地球上那麼多鐵會不會很危險?
    在大質量恆星演化到生命的末期,當低原子序數的元素燃燒完時就會發生超新星爆發。那麼地球上有那麼多的鐵,地球會不會很危險?其實大可不必擔心,地球上的鐵是不會引起超新星爆發的,至於為什麼?我們得先從恆星演化說起。
  • 恆星存在演化周期,如果恆星都熄滅了,宇宙會是什麼樣子?
    恆星的確存在生命周期,如果時間足夠長,或許會有所有恆星都熄滅的一天吧!根據恆星演化理論,一顆恆星由星雲塌縮而來,恆星經歷主序星和紅巨星時期後,有可能演化為行星狀星雲,或者超新星爆炸後形成星雲,也會有部分質量轉變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
  • 恆星核聚變到鐵就停止了,那比鐵重的元素都是怎麼來的?
    因此,恆星一般都是由氫元素和氦元素構成的,尤其主要的是氫元素。在引力的作用下,恆星的溫度會飆升到非常高的程度,就拿太陽來說,可以達到1500萬度。那些特大質量的恆星在演化的末期,內核溫度可以飆高到幾十億的水平。
  • 宇宙94種自然元素中,有三種元素非常罕見,生命離不開它們
    我們不討論那些人工合成的元素,這些人工合成的元素也是在自然元素存在的基礎上才實現合成的。如果沒有自然元素,也就不會有人工元素的出現。豐富的元素對於一個生態星球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們是誕生生命的關鍵。只有豐富的元素才能夠演化出早期的原始生命,人類是地球上的智慧生命,我們人體包含的元素是非常多的,達到了60多種,佔到了94種自然元素的一多半。
  • 我們都是恆星的兒子,宇宙的加工廠:鐵元素並不是終結
    我們能看到的一切宏觀物質,都是不同元素以不同排列組合方式的匯集。對地球上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碳基生命而言,其能量來源都是恆星。而構造碳基生命的元素,也都是經過了恆星億萬年的鍛造而產生的。化學元素有哪些?從我們朗朗上口的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矽磷,硫氯氬鉀鈣,這些基本元素的構成基礎都是質子,中子和電子。
  • 當太陽變成超新星,地球上的生命將經歷什麼?
    如果太陽爆炸變成超新星,地球上的生命會經歷怎樣的變化?美國天文物理學家西格爾(Ethan Siegel)在《富比士》(forbes)雜誌天文專欄上發表的博文介紹了這樣的過程:毫無疑問,地球上的生命,不僅是人類,小到微生物都將在幾秒鐘之內無一倖存。那是被炸死、高溫烤死還是被宇宙射線輻射致死?
  • 當太陽變成超新星地球上的生命將經歷什麼?
    最近,天文學家注意到距離地球僅600多光年獵戶座的參宿四(Betelgeuse)有快要爆炸的跡象,這可能是距離地球最近的一個即將發生的超新星事件。人們難免想像,近距離超新星事件對地球有什麼影響?如果太陽爆炸變成超新星,地球上的生命會經歷怎樣的變化?
  • 鐵元素是坍縮恆星中產生的最後一種元素,為什麼?
    因為鐵並不是坍縮恆星產生的最後一種元素,而鎳才是。因此在這方面,鎳才是特殊的元素,而不是鐵。隨著恆星年齡的增長,這些元素會融合成更重的元素等等,直到它們產生鐵和鎳(如果恆星足夠大的話)。當輕元素熔合成更重的元素時,恆星會經歷一系列可預測的聚變反應,這些元素在恆星核心聚集,直到達到足以融合成更重元素的密度,以此類推,直至鐵或恆星質量所能支持的任何輕元素。這是所有這些元素產生的主要方法,也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元素包括氦、氧、氮和碳的原因,這些元素都是恆星聚變的早期副產品。
  • 宇宙中氧元素豐度為何排第三位?
    而在超過1.3倍太陽質量的恆星內部,碳氮氧循環才會佔據主導作用。上面提到的這些偶數原子序數的元素也叫作「α元素」!這條線路在鎳56這裡走到了頭,但鎳56並不穩定,發生電子俘獲會衰變成鐵56。一般認為鐵56是最穩定的同位素,其實不然,鎳62才是比結合能最高的同位素。但一方面鎳62不在這條反應路線上,另一方面由於「光致蛻變」作用,高能伽馬射線會切斷原子核,所以宇宙中鎳的豐度遠遠少於鐵。
  • 孤獨而燦爛的元素——氖
    氖(neon),化學符號是Ne,它的原子序數是10,是一種無色的稀有氣體,空氣中含有少量氖。
  • 為什麼第26號元素會引爆恆星?
    在元素周期表中,第26號元素鐵在一些恆星的演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種元素能夠成為恆星的終結者。每當這種元素在恆星內部出現時,就會宣告著恆星走向毀滅。那麼,鐵元素究竟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鐵元素可以毀滅恆星呢?在地球上,通過自然界中的元素衰變以及人工合成元素可以得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