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奈良的歷史遺蹟」是指奈良市地區的古蹟,包括6座寺院和原始森林等8處遺蹟。從古至今,奈良是日本文化的搖籃,特別是在工藝、文學和產業方面。由於奈良得到世代天皇的庇護,佛教首先在奈良繁盛起來。公元752年東大寺大佛塑成,使佛教的影響力達到了頂點。奈良的寺院,可以說是博物館,因為它們擁有許多自古遺留下來,可稱作無價之寶的佛像以及許多傑出的藝術作品。
奈良有"東方的羅馬"之譽,日本人稱奈良為"精神故鄉"和"絲綢之路的東方終點"。早在3~5世紀山明水秀的奈良就是日本"大和國"的中心;公元6~7世紀,日本幾代天皇在此建都。當奈良作為日本首都時,它的建築遺產獨特地反映了日本文化的繁榮。
天皇宮殿的布局和奈良倖存的建築構思是早期亞洲都城建築和設計的傑出典範。作為與中國和朝鮮文化交流的結晶,古都奈良充當著特殊證人的角色,它見證了日本建築和藝術的演變,並對未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奈良在公元710年至784年是日本的首都,在那個時期,日本國家政府的結構確定了下來,並且奈良到達了其鼎盛時期,成為了日本文化的發源地。古奈良的歷史遺蹟-佛教廟宇、神道教神殿以及挖掘出來的帝國宮殿遺蹟-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公元8世紀日本首都的生動畫面,深刻揭示了當時的政治和文化動蕩和變遷。
在公元710年-794年之間奈良是日本的首都,亦即平城京,是當時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此時期與中國唐朝的交流促使了日本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在遷都至平安京(今京都市)之後,也以宗教中心的角色而持續繁榮。這段期間在奈良建造的諸多神社、寺院以及皇宮等建築物見證了日本文化在奈良時期的發展。
「古都奈良的歷史遺蹟」遺產中最主要的遺蹟是「平城宮跡」,即奈良地區現存的王城遺蹟。公元710年,將都城遷到奈良平城京時,天皇的宮殿及政府機構就設在這裡。794年,遷都到平安京(現在的京都)之後,平城宮曾一度淪為農地,此後,隨著興福寺、東大寺等著名神社和寺院的興建,重新作為「寺院之都」而繁榮起來。1889年,奈良的宮殿遺蹟首次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