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科學世界,了解卵生動物神奇的繁殖方式

2021-01-09 用心感悟生活百態

1、產在水中的卵

青蛙是兩棲動物,能捕食大量田間害蟲,對人類有益。在繁殖期裡,青蛙會把卵產在池塘或者小河溝裡。

青蛙媽媽一般把卵產在水草中,它們一次產下幾千個卵,卵被厚厚的膠狀物保護起來,這樣既能保證卵所需的潮溼環境,又能為成長中的蝌蚪提供營養。

青蛙爸爸把精子也排在水中,與卵在水中結合形成受精卵,沒有受精的卵是不能發育成小蝌蚪的。小蝌蚪剛被孵化出來時,以卵的殘留物和藻類為食,用鰓呼吸。不久之後,它們會慢慢長出後腿。再過一段時間,幼蛙的前腿長出來了,它們的尾巴會慢慢變短,最終成為青蛙。

2、鞘中的鯊魚卵

鯊魚是海洋中較兇猛的魚類。它們的牙齒像一把鋒利的尖刀,能輕而易舉地咬斷像手指般粗的電纜。鯊魚的卵是什麼樣的呢?它跟我們常見的卵有什麼不同呢?

大型鯊魚一般是卵生,它們會產下帶有厚厚卵鞘的卵。大多數的卵鞘呈矩形,兩端有一些卷鬚,看起來像是一個個長著卷鬚的小口袋。產出的卵被固定於珊瑚礁、海底植物或石縫中。

鯊魚的卵很大,排出的卵被扁平的矩形鞘包住,而矩形鞘是卵在輸卵管時形成的,鞘的外皮進入水中後會變硬,鞘的每個角都有一個短而空的角,海水能由此進入,使卵獲得氧氣。

鯊魚的卵孵化期通常為4個月,也有的長達一年之久。孵出鯊魚後,鯊魚就會離開幼仔讓它們獨立生存。

3、好多好多的卵

鯡魚是世界上產量較多的魚類之一,它們常常成群遊動,場面十分壯觀。在繁殖季節裡,成群結隊的鯡魚會到海岸附近海藻叢生的淺水處繁殖,一條雌鯡魚能產下3~10萬顆卵。

鯡魚的卵具有黏性,不計其數的卵粘在沙子上、石頭上和海草上。雌鯡魚產卵後,雄鯡魚直接在卵子上面排精,精子和卵子結合後形成受精卵。並不是每顆受精卵都能成功孵出小鯡魚,很多受精卵會被其他的魚蝦吃掉。

大約兩個星期之後,能幸運存活的卵就會孵出小鯡魚。剛出來的小鯡魚肚子下面有一個泡泡狀的卵黃袋,小鯡魚還沒學會找東西吃之前,就靠卵黃袋的營養維持生命。

有些魚和蝦喜歡吃沒長大的小鯡魚,因此,小鯡魚一般躲在石頭和海藻叢中,避免自己被吃掉。

4、排列整齊的昆蟲卵

蚊子、甲蟲、螳螂等昆蟲也是從卵裡孵出來的,大部分昆蟲本身個頭不大,所以它們的卵也很小。

蚊子把卵產在水中,蚊子的卵像一個小木筏,漂在水面上。你有沒有被蚊子咬過的經歷?又紅又癢,難受極了。你知道嗎,只有雌性蚊子以血液為食,它們必須吸血促進其卵巢發育,繁衍後代。

瓢蟲媽媽生活,卵也產在葉子上。瓢蟲的卵跟大頭針的圓頭差不多大,卵能牢牢地粘住葉面,即便是風吹雨打,卵也不會掉下來。

蝗蟲的卵藏在地裡,雌蝗蟲把產卵管插入10釐米深的土中,再產下約50粒的卵。產卵時,雌蟲會分泌白色的物質形成圓筒形栓狀物,然後再產卵。產完卵後,雌蝗蟲會用土把卵埋好。

相關焦點

  • 兼具胎生和卵生的動物是什麼?專家:見證了進化
    這只是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自然界中有成千上萬種動物。它們具有不同的生活習慣與生活軌跡,這是區分動物的重要依據。動物品種千千萬,可以將其劃分為兩類——胎生和卵生。一般來說,一種動物只具備一種繁衍方式,比如說狗和貓為胎生、烏龜和蜥蜴為卵生,人類為胎生。那麼到底是否存在兼具胎生和卵生的動物呢,今天專家帶你揭開背後的真相,我們一起見證進化。
  • 科學好故事|卵生還是胎生?生殖方式的演化故事
    幾乎可以肯定,卵生出現在胎生之前,也就是現有「蛋」後有「雞」;5億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盾皮魚被認為是所有陸地脊椎動物的祖先,它們似乎已經會產卵了。但是,接下來的故事卻遠沒有這麼簡單。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大自然只給出了兩種讓新生動物來到這個世界的方式。要麼是母體產下一個卵,讓後代在孵出之前在卵內繼續生長;要麼新個體一直呆在母親體內,直到長成一個更完整的幼體。
  • 生育方式為何有胎生卵生?如果你是卵生會怎樣?
    我覺得都是事後做出的分析,根本是一個牽強的理論,當初人類及動物誕生時,根據科學研究,物種產生時都是由細胞有機體開始,有機細胞不斷分裂才慢慢演變出有機體,也就是最初的繁衍是通過細胞的分裂而成的,後來又形成細胞之間的互相結合,形成複合的有機體,慢慢演變成動物個體,這個時候根本沒有雌雄繁衍的過程。那麼雌雄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什麼時候形成雌雄繁衍的呢?
  • 金剛螺怎麼繁殖?考拉園藝網帶你了解金剛螺的繁殖方式
    金剛螺的繁殖方式是卵生繁殖,雌螺雄螺交尾受精後,卵子孵化可得到新的金剛螺。金剛螺以藻類和苔蘚等植物為食,適合養在魚缸中,用來清除藻類,保證缸內的水中和空氣的清新。金剛螺的吸附能力很強,在養殖期間,要注意不能用力拉扯。
  • 大自然中的5種動物獨特的繁殖方式
    動物繁殖的方式分為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一些動物實際的繁殖過程還相當奇特,甚至讓人們難以理解和相信。但它們均是可以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解釋的。在本文中,小編就要帶你了解,大自然中的5種動物獨特的繁殖方式。這種生物的繁殖方式也非常特別。在繁殖過程中,它們會刺進同類的體膜中,在一些特殊環境下,它們還會自我刺入自己的頭部,然後移動自己的腹部,並以這種方式來自我繁殖。這種特殊的繁殖方式被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科學家們所發現。在一次研究中,它們把一些渦蟲單獨培養。一些則以群體的方式培養,經過一段時間後,研究人員對兩組渦蟲進行採樣。
  • 大自然中的5種動物獨特的繁殖方式
    動物繁殖的方式分為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一些動物實際的繁殖過程還相當奇特,甚至讓人們難以理解和相信。但它們均是可以通過科學的方式進行解釋的。在本文中,小編就要帶你了解,大自然中的5種動物獨特的繁殖方式。2、能夠自我繁殖的渦蟲渦蟲是一種奇特的生物,是一種雌雄同體的無頸椎生物,長度只有一毫米,擁有透明的身體。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夠看到它們。這種生物的繁殖方式也非常特別。在繁殖過程中,它們會刺進同類的體膜中,在一些特殊環境下,它們還會自我刺入自己的頭部,然後移動自己的腹部,並以這種方式來自我繁殖。
  • 神奇的動物出生方式,海馬居然是雄性孕育後代
    大自然有許多奧秘,我們人類仍然無法解開,有時候極其平常的事情,比如不同物種的繁殖活動都包含許多秘密。不同動物的繁殖方式都不盡相同,卵生,哺乳等。下面介紹一些有趣的動物繁殖方式。變色龍寶寶出生的過程也非常有趣,非常像一隻小怪物,變色龍有卵生,也有卵胎生,孵化出變色龍寶寶的蛋是軟殼的,人們都會看到正在分娩的變色龍排出一顆球狀物,但沒多久競變成小變色龍。新生的變色龍只有5釐米長,但它和成年體一樣,都是行動緩慢,然而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它們必須學會照顧自己,因為變色龍媽媽沒有照顧後代的習慣。
  • 昆明動物所等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脊椎動物繁殖模式主要分為兩種:卵生(oviparity)和胎生(viviparity)。卵生繁殖模式是指母體產卵,隨後卵在外界環境中孵化至卵內胚胎完全發育而孵出幼體;而胎生繁殖模式則是母體將受精卵滯留在子宮或輸卵管內直至胚胎發育完全,由母體直接分娩產出。
  • 打破生物限制,既下蛋又能生崽的動物,這種生物太神奇了
    ,也就是說它們都是下蛋的,但是你知道有一種生物麼,它即可以胎生又可以卵生,真的是非常的神奇,這種生物就叫做三趾石龍子。    大家是不是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如果我們了解生物繁殖就應該知道,地球的動物主要就是兩種繁殖方式,一種是體內受精,另一種就是體外受精,體外受精比較典型的就是魚類,魚都是先產卵然後再進行受精,而一般的爬行類動物都是通過體內受精的方式繁殖
  • 胎生、卵生哪種方式更適應自然界的進化?
    這裡且不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老梗問題,有沒有發現,動物除了蛋生卵生以外還有胎生的方式,包括我們人類,絕大多數的哺乳動物都是胎生。  動物的受精卵在母體外獨立發育的過程叫卵生。一般的鳥類、爬蟲類、大部分的魚類和昆蟲幾乎都是卵生動物。  如:雞、鴨、魚、青蛙、烏龜、蝴蝶等都是卵生動物。
  • 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脊椎動物繁殖模式主要分為卵生和胎生兩種。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13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中外研究人員合作,成功揭示了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胎生繁殖模式具有優化胚胎發育環境和保護胚胎不受外在不利影響的作用,因而可以大大提高後代的存活率和適合度。包括蜥蜴、蛇和蚓蜥等的有鱗類爬行動物約有20%的胎生物種,其獨立起源次數可能達98至129次,超過整個脊椎動物的胎生起源次數的2/3。但胎生進化伴隨卵殼退化、胚胎附著、胎盤發育、受精卵延長滯留、免疫耐受等方面,遺傳機制研究尚屬空白。
  • 【科技日報】爬行動物卵生與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揭示
    卵生如何進化為胎生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生物學問題。13日來自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消息,中外研究人員合作,成功揭示了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遺傳機制。  胎生繁殖模式具有優化胚胎發育環境和保護胚胎不受外在不利影響的作用,因而可以大大提高後代的存活率和適合度。
  • 新疆首次對卵生鯊魚和水母進行人工繁殖
    新年伊始,水上樂園海洋館首次引進並繁殖了卵生鯊魚。此外,6個新品種水母也在進行人工繁殖,這也是新疆首次對卵生鯊魚和水母進行人工繁殖。   2月24日,記者在海洋館看到,正在繁殖中的卵生鯊魚被陳列在玻璃魚缸內,透過卵殼看到,鯊魚卵在卵殼內只有兩三釐米長。
  • 一個神奇物種,既能生仔又能生蛋,科學家:人類正見證物種進化
    但雪梨大學的科學家在今年4月份發現了一種介於卵生和胎生之間的物種,它既能卵生也能胎生,據研究雪梨大學的科學團隊認為,比如大型動物甚至需要將近20個月的懷孕周期,但也避免了長時間的孵卵過程,這讓哺乳動物的生存率以及繁殖效率更高。
  • 研究揭示爬行動物卵生和胎生繁殖模式進化的遺傳機制
    脊椎動物繁殖模式主要分為兩種:卵生(oviparity)和胎生(viviparity)。卵生繁殖模式是指母體產卵,隨後卵在外界環境中孵化至卵內胚胎完全發育而孵出幼體;而胎生繁殖模式則是母體將受精卵滯留在子宮或輸卵管內直至胚胎發育完全,由母體直接分娩產出。胎生繁殖模式具有優化胚胎發育環境和保護胚胎不受外在不利影響的作用,因而可以大大提高後代的存活率和適合度。
  • 從卵生到胎生:生育為何越進化越費勁?
    其實不光是卵生魚類,我們常見的鳥類、爬蟲類以及昆蟲幾乎都是卵生動物。卵生鯊魚產下的卵從魚類的這種方式不難發現,卵胎生除了有利於繁殖後代之外,它也不必像卵生方式那樣消耗大量的能量。涅槃重生後,動物的生殖方式也比之前更為高明一些。鳥類仍是卵生的方式,但產的卵具有堅硬的外殼,能夠更好保護胚胎,大大提高了存活率。類似地,卵生動物的產卵時也進化出了一定的保護機制。比如, 蟾蜍卵表面有膠性蛋白可防止水分丟失,以及產生了有轉化熱能的黑色素。
  • 海洋小課堂 | 鯊魚竟然是這樣繁殖的,大開眼界!
    魚類大多是卵生動物鯨、海豚是胎生動物那麼,鯊魚是卵生還是胎生呢?答案是卵生!胎生!卵胎生!三種方式!驚不驚喜,意不意外不愧是海洋霸主,連繁殖後代都與眾不同今天融仔就來帶大家扒一扒,到底鯊魚是怎麼繁殖後代的!大部分硬骨魚都是「廣種薄收」,生出成千上萬的卵,在體外受精孵化。而作為軟骨魚代表的鯊魚,屬於「精耕細作」型。它們的卵是體內受精的,且重質不重量。
  • 既可胎生,又可卵生的蜥蜴
    這似乎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常識告訴我們,人類是胎生動物。但是常識也告訴我們蜥蜴是卵生動物,但是2019年,科學家報告稱在安第斯山脈看到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一隻懷孕的母蜥蜴在巖石間爬行時,突然停下來,張開後腿。不一會,一個包裹著一層透明薄膜的小腦袋露了出來,母蜥蜴立刻將薄膜撕開。
  • 胎生還是卵生?它既能下蛋還能產仔,人類將見證進化過程!
    胎生還是卵生?它既能下蛋還能產仔,人類將見證進化過程!地球上生活著無數的物種,無數的生命在地球上孕育。雖然有這麼多的物種,但是孕育後代的方式幾乎都是固定的,哺乳動物,卵生動物,殼生動物等等。比較常見的卵生動物就是爬行類,比如青蛙,除此之外,鳥類和大部分的昆蟲都是卵生動物。哺乳動物又叫做胎生動物,陸地上大多數都是哺乳動物,在海洋裡,最出名的哺乳動物就是鯨魚,除此之外還有海豚等等。
  • 這種動物體形和魚一樣,卻是爬行動物,生殖方式既是卵生也是胎生
    不知道魚龍為何物的朋友,初次看到魚龍的照片,肯定會認為它是某一種魚,因為這種動物和魚實在太像了,先看圖片:然而魚龍其實是一種爬行動物,是由陸地上又重新回到海裡生活的動物,在漫長的時間進化中又變回了魚的樣子,其體型特徵既像鯊魚又像劍魚,也有點兒像海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