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鞭草,別名紫頂龍芽草、野荊芥、龍芽草、鳳頸草、蜻蜓草等。時珍曰∶龍牙、鳳頸,皆因穗取名。蘇頌《圖經》外類重出龍牙,今並為一。又今方士 謬立諸草為各色龍牙之名,甚為淆亂,不足憑信。多年生草本,高30-120釐米。
馬鞭草莖四方形,近基部可為圓形,節和稜上有硬毛。
馬鞭草葉片卵圓形至倒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8釐米,寬1-5釐米,基生葉的邊緣通常有粗鋸齒和缺刻,莖生葉多數3深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鋸齒,兩面均有硬毛,背面脈上尤多。
馬鞭草穗狀花序頂生和腋生,細弱, 結果時長達25釐米花小,無柄,最初密集,結果時疏離;苞片稍短於花萼,具硬毛;花萼長約2毫米,有硬毛,有5脈,脈間凹穴處質薄而色淡;花冠淡紫至藍色,長4-8毫米,外面有微毛,裂片5;雄蕊4,著生於花冠管的中部,花絲短;子房無毛。
馬鞭草果長圓形,長約2毫米,外果皮薄,成熟時4瓣裂。
馬鞭草喜乾燥、陽光充足的環境。對土壤要求不嚴。喜肥, 喜溼潤,怕澇,不耐乾旱,一般的土壤均可生長,但以土層深厚、肥沃的壤土及沙壤土長勢健壯,低洼易澇地不宜種植。
馬鞭草為馬鞭草科植物馬鞭草的乾燥地上部分。6~8月花開時採割,除去雜質,曬乾。有活血散瘀,截瘧,解毒,利水消腫之功效。
馬鞭草藥形態,本品莖呈方柱形,多分枝,四面有縱溝,長0.5~1m;表面綠褐色,粗糙;質硬而脆,斷面有髓或中空。葉對生,皺縮,多破碎,綠褐色,完整者展平後葉片3深裂,邊緣有鋸齒。穗狀花序細長,有小花朵。無臭,味苦。
弘景曰∶村墟陌甚多。莖似細辛,花紫色,葉微似蓬蒿也。
馬鞭草常生長在低至高海拔的路邊、山坡、溪邊或林旁。主產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
看更多新奇動植物,關注奇文導航,我願為你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