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太空與您相伴的【第811期】
昨天下午,《太空銳觀察》第四期線下活動「太空知乎的進階之路」主題研討交流,在北京航天城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舉行。
知乎網創始人、CEO周源,知乎網黨委書記、總編輯秦亞洲,知乎網政務合作總監陳歆、知乎網副總編輯田悅、政府事務總監郭錦城、知乎網政務主編王淑敏,與我們的太空創客團隊進行了一場精彩的研討交流。太空知乎面世10個月,粉絲突破100萬,穩居知乎網科普類機構號第一名,這場交流圍繞太空知乎的建設發展展開,掀起一場思想碰撞的盛宴。
作為國內乃至國際最為知名的網絡問答社區,知乎網站始終以權威、專業、深度、思辨的知識分享和友善、高效、可信賴的社區氛圍,贏得了用戶和市場,「有問題、上知乎」這一流行語風靡全網。縱觀知乎近年來的發展,可以說是步步走高、年年上臺階,從最初的40萬註冊用戶到2018年11月的2.2億,知乎的建設運營呈現爆發式增長趨勢。知乎是精品內容的生產者,也是創新潮流的引領者,從「知識市場」到「知乎大學」,知識付費從小眾走向大眾,知乎連接內容生產者與消費者,不斷擴大知識的輻射維度,引領著整個行業的知識服務漸成體系和生態結構調整。
交流會上,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授予知乎網創始人、CEO周源「航天文化大使」榮譽稱號,表彰他領軍知乎團隊為科普航天知識、弘揚航天精神、傳播航天文化作出的重大貢獻。
太空不再高冷,知乎走進你我。下面,就讓我們走進研討會現場,感受眾多大咖帶來的精彩分享。
▲知乎CEO寄語太空
知乎網創始人、CEO——周源
「我們的太空」2019年9月入駐知乎後,28天關注人數破10萬,5個月超60萬,如今已經突破百萬大關,成為當之無愧的知乎「科普第一號」。我是這百萬粉絲中的一員。
航天知識專業、權威、高端,長期以來有強烈的神秘感,與普通民眾有一定距離。「我們的太空」用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式,大膽創新,勇敢探索,讓航天知識不再高冷,幫助大家了解航天、熱愛航天、支持航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航天科普是崇高的事業,我認為,「我們的太空」就是這一崇高事業的榜樣引領。
「我們的太空」最權威、最鮮活、最迅速的信息和解讀,贏得了知乎用戶的尊重和讚揚。北鬥發射的同步直播、內容精良的視頻發布、飽含深情的「親自答」等等,這些有料、有趣、有品的內容,「我們的太空」用廣大知友喜聞樂見的方法,快速傳播,有效觸達,為知乎科學這個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
中國夢牽引航天夢,航天夢助推中國夢。知乎期待與「我們的太空」進一步深化合作,為中國航天科普事業走向新高度,貢獻新力量。
知乎網政務合作總監——陳歆
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裡,「我們的太空」知乎從無到有、發展壯大,用太空加速度演繹出一段航天科普傳奇,形成了令人矚目的知乎「太空現象」。從內容運營的角度來看,我們覺得,太空知乎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實現了科普的「三級跳」。
第一級是普及科學知識。太空知乎火起來之後,我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是:這個帳號背後是一支怎樣的「神仙團隊」?為什麼從火箭發動機、到北鬥導航、再到空間站進展、航天員近況,他們統統都能拿到第一手資料,寫出專業權威的答案?
太空知乎的專家隊伍都是長期從事航天事業,並且現在仍奮戰在航天一線的大咖,講的是真材實料,報導的是真實進展,分析的是真憑實據,讓知友們信服。通過長期不懈的運營,太空知乎已經形成了專業權威普及航天知識的品牌效應,每當知友有航天相關的問題,就先到這裡找找答案。由「我們的太空」引領的「航天版十萬個為什麼」正在知乎悄然形成。
第二級是普及科學思維。知識只是一點,思維則是包含這一點的前因後果,是一套方法論。我記得有一個探討《在挪威地區不同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北鬥、全球定位系統、格洛納斯、伽利略)哪個表現更好?》的問題,「北鬥女神」盧鋆博士做出了專業詳實的解讀,不僅給出了結論,更給出了詳細的論證過程和思考邏輯。知乎網友高呼「國家隊出手果然不一樣!」甚至有網友問能否在論文裡引用。讀者從中得到的不僅僅是專業知識,更是思維的樂趣。太空知乎通過普及科學思維,引導年輕人崇尚科學精神、理性思考。
第三級是普及科學自信。在最近的一個1.5萬贊的回答《我國北鬥全球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發射成功,意味著什麼?北鬥導航系統有多強?》裡,從歷史和現實相結合的角度,解析偉大事業與偉大夢想、偉大人民、偉大精神的關係,獲得知友高度認可,紛紛表示「為祖國驕傲,為科學家和一線科技人員點讚!」太空知乎用普及科學的方式引領民族自信,這是它迅速被知乎網這個高知人士雲集、年輕人為主體的平臺所認可、所接納、所支持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們的太空」知乎成為知乎科普「國家隊」領軍者的根本原因。
太空知乎負責人、「太知四劍客」之一——尹銳
回首來時路,「灼、欣、痴、苦」,好在鬱郁滿芳華。
灼:一入知乎門,拔劍四顧心茫然,怎麼辦?學習!學規則,學竅門,整理出「文章要發,問答要理,想法要有,爭取曝光,提升閱讀,多方求贊,顏值為要」的理解。後來發現,沒啥竅門,只有一個字,「灼」!一點點燒灼,一點點深入,日積月累探索,終成明白透徹太空科普人,終於讓大家對太空有所了解而更加被太空「國家隊」吸引!
欣:知乎不錯,太空真好,太空一遇知乎,更好!《中庸》 有曰:「好學近乎知!」我想說,知乎近學好!人好,平臺好,站位高,權威性毋庸置疑,當傳道授業解惑者的感覺真好。
痴與苦:三更燈火五更雞,誰見過黎明4點的晨曦,我們常見。這十個月,每天5篇左右文章和想法,每天夜裡加班到一兩點左右的更新,每天凌晨五點又準時、及時回答粉絲問題,節假日、周末、疫情等各個時刻,從未中斷,總編,美編,專家,領導,人人如此,總是激情澎湃!這股子韌勁,這股子拼勁,這股子狠勁,這股子熱情,從哪裡來?從心裡的熱愛來,從對事業的感情來,從對航天的全新投入中來!我們航天人,不自覺的痴於事業,痴於情懷,自願的苦於任務,苦於實幹,在這,也是如此!
我們一直篤信「篤情航天意寥廓,風雲季華耕不停,任艱痴苦冷,必有,鴻飛星燦萬裡天!」
「太知四劍客」之一——盧鋆
加入太知團隊半年多,感觸頗多。
太知掌門苦心孤詣,為團隊樹立樣板。尹總作為知乎團隊的牽頭人,經常三更睡、五更起,夙興夜寐、夙夜在公,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精心策劃、主動引導、細心編輯,兢兢業業,給整個團隊樹立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
既當尖子,更當種子。團隊不斷發掘各類專家,參與的專家不僅要當尖子,更要當種子,不斷紮根、發芽、開花、結果,最終形成全領域、全專業覆蓋團結協作的團隊。這個過程中,不僅僅要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也要積極吸納外部力量,使得隊伍不斷發展壯大。
一個人時像一個團隊,一個團隊時像一個人。團隊中每個人,都要加強學習,不斷壯大自己,而且,每個人在努力時,都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身後有一支堅實強大的團隊做後盾;同時,一個團隊要分工協作,各顯其能,團隊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航天事業是我們知識最大的寶庫。經過60多年發展,中國航天事業日益強大,太空知乎之所以能有如此快的發展,其實跟整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是緊密相關的。大家探索未來的好奇心,與探索航天的好奇心都是相似的,我們要把航天事業作為我們與世界分享太空知識、經驗和見解的寶庫。
夢想不止於此,追求永無止境。功夫不負有心人,太空團隊階段性的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夢想不止於此,我們對「太空」的熱愛永無止境,追求永無止境。我們要將這種熱愛化作我們工作的熱情與激情,以及實實在在的行動,將「太空夢」轉化為中國夢、航天夢的一部分,通過努力將太知建設成助力我國發展成為航天強國的重要承載平臺。
「太知四劍客」之一——李海濤
做好頂層。我們針對每個月的航天發射任務和航天活動,提前謀劃、提前準備,確保了在知乎發文的數量和質量。根據今年重大任務情況,先後布置了長徵五號B首飛任務測控、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測控以及未來的嫦娥五號任務測控與回收方面的科普文章,計劃的總文章數在月均一篇左右。
擴大朋友圈。邀請我們工程系統內的專家,幫忙撰寫像火星探測軌道設計這類專業性科普文章,回答廣大網友關注的問題。後續,還要進一步擴大在中國科學院、航天科技集團的宣傳,邀請更多專家為我們的太空撰寫科普文章、回答專業性問題。
通過參與太空知乎的科普工作,對我們本身從事的技術工作也有促進作用,特別是與我們總體設計工作相關的技術細節,通過回答知友的問題,也加深了我們對任務細節的理解。
「太知四劍客」之一——郭浩然
去年10月底的時候,我欣喜地加入了這個激情燃燒的創作大家庭,太空各領域的大拿在此分享最新技術、行業動態,評議發展趨勢,展望高遠未來,可謂「滄海大橫流,太空大舞臺」,星辰大海的圖景在這裡描繪得栩栩如生又激動人心。太空從此不再高冷,相聚知乎,走向你我。在這樣熱烈氛圍中,我也開始分享自己的知識和看法。尹銳編輯經常和我交流,鼓勵我「發揮專業專長,在分享中歷練自己,促進思考總結。」我試著寫了《天通衛星:萬萬沒想到,我是這樣一款衛星》的科普小文,沒想到發表後獲得了很多精彩的回覆和探討,這讓我很受鼓舞;又寫了《天鏈二號中繼衛星:謝天謝地你來啦》,收穫了不少同事們的轉發和鼓勵。這個過程和結果讓我獲得了純粹簡單的快樂。
參與太知的過程中,最大的感觸就是太知和知乎在精神理念上是高度一致的。開放,包容,國際視野,科學精神。另一個感觸就是科普工作除了要讓科學有力量之外,還要讓科學有溫度,有趣味,這樣能提供最廣泛的科普土壤,讓各個年齡段,不同知識經歷和背景的人們廣泛參與科學話題,培養人民大眾的科學精神。賦予科學以溫度和靈魂,賦予具象化的表達,讓參與者榮耀。
我想把太知團隊的工作歸結為四個力的運用:借力,以情動人,凝聚共識;聚力,引人入勝,共同逐夢;合力,資源整合,蓄勢待發;發力,握指成拳,出拳到肉。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太知忙碌時
激情燃燒的知乎群
是太知生產精品內容的大本營
航天一線專家不眠不休、連續鏖戰
推動太知一路高歌猛進
成為廣大知友心目中
最具權威性、公信力和美譽度的科普號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科技是核心戰鬥力
不斷強化科技力、洞見力
認知力、運用力、創新力
站在新起點上的太空知乎
已經乘風波浪再出發
夢想並不遙遠,一切皆有可能
祝願太空知乎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