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我們的太空入駐騰訊微視一周年,吸引粉絲110萬。昨天下午,《太空銳觀察》第六期線下活動「在太空微視看世界」主題研討交流,在北京航天城我們的太空創新實踐中心舉行。
騰訊微視團隊高志、馮軍、馬騰、孫寧澍與我們的太空創客團隊進行了一場精彩的研討交流。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研討會現場,感受眾多大咖帶來的精彩分享。
騰訊微視政務負責人、高級經理——高志
從短視頻運營的角度來看,我們的太空從科普新號到目前的行業翹楚,我們認為主要是實現了「權威、多維度、創新」三個方面的重要提升。
一、權威。「太空」具有眾多獨家的航天資源,在重大節點、重要活動可以快速生產、發布振奮國人航天資訊,在追逐航天熱點上,信息權威、及時,而且從未缺席。
二、多維度。「太空」以「紅藍融合:傳統+網際網路」理念為指導,積極打造傳播內容多樣、陣地特色鮮明、輻射範圍廣泛的媒體特點。「太空」除了發布重大太空發射活動相關信息外,還發布一些傳播社會正能量的精品內容,廣受網友的尊敬和好評。
三、重創新。「太空」運營團隊在打造輿論宣傳陣地的同時,也在積極探索各種內容創新的新形式,爭取內容傳播與用戶的深層需求相結合。在微視的運營中,「太空」與我們政務團隊在互動視頻、創意掛件、挑戰賽、直播等方面都有深入合作。我們聯手打造「微視太空年」主題活動,對這一年重大發射事件都做了深入報導,接下來還將進一步拓展在更多方面的合作。
期待後面與「太空」能在科普直播、探月、探火、載人航天等方面能達成更加深度的合作,一起講好中國航天故事,一起傳遞偉大的中國航天精神!
「太空」短視頻平臺負責人——張磊
我是做傳統媒體出身的,之前對於新媒體平臺並不看好,直到2016年的一次報導,我們做了一個視頻,僅用了22天,在網上閱讀播放量達到了2200萬,那時我意識到新媒體的傳播力與影響力之大。作為一名新聞行業的從業者,我們不能固步自封,讀者在哪裡、觀眾在哪裡,我們的新聞媒體就要延伸到哪裡!微視頻雖短,但微而不淺、微而不小,希望以後能與微視有更多的合作!共同將「太空」微視的品牌擦亮、打響!
「太空」微視平臺編輯——王琳
自2019年9月22日,「太空」微視上線以來,我們先後參加了抗疫正能量的宣傳報導、五四青年節「最美青年禮挑戰賽」、「曬出最潮國貨挑戰賽」等一系列微視舉辦的活動。許多活動影響廣、關注多、反響熱,在中國首次探火「天問一號」成功發射之際,「太空」與微視聯合發起「全民上火星」話題,帶動50+政務號參與;「太空」與微視共同發起「999朵玫瑰之約挑戰賽」,參與人數2w+,投票數1300w+,在微博話題閱讀量1.2億,登上熱搜要聞榜第5名。
正是有了這些活動的開展才使得我們的太空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裡粉絲暴漲50萬,在8月22日粉絲突破了100w,直到今天粉絲數達到110W。
感謝微視平臺和我們的太空創客團隊,正是你們的辛勤付出與支持幫助,使得廣大的航天工作者有了更好的平臺展示自己,有了更多粉絲朋友們對我們航天事業的認可和讚美。希望「太空」與微視之後可以展開更多的合作,做出更多好的作品,也真誠祝願微視平臺越辦越好!
《中國詩詞大會》冠軍選手——靳舒馨
我作為一個微視的用戶,我認為微視主要有兩個特點。首先,微視平臺在新媒體領域非常專業,通過視頻的方式提供給我們很多信息,「太空」與微視碰撞出許多有趣的火花。第二,微視帶給我很多新鮮感,包括與「太空」合作的一系列活動,很多讓我眼前一亮。但是我也有一些困惑,現在實時熱門裡很多是一些無釐頭、無營養的短視頻,「太空」作為「正能量」宣傳的代表,如何能夠又做到讓短視頻的受眾喜愛,同時堅持自己「正能量」的立場呢?我覺得這個問題是值得我們去深思與研究的。
「太空」創客團隊代表——姜莉
感謝「太空」平臺,給了我們很多展示自己的機會,也讓我結識到多個領域的人才,我們在互相交流學習中,激發出很多靈感,也做出了許多人們喜聞樂見的作品。
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的階段,短視頻填充了人們「碎片化」的時間,也能夠快速地將我們的航天事業宣傳出去,引導網民關注航天,從而熱愛航天,而且我們實時可以看到網上的反響,這和傳統媒體有很大不同,需要我們轉變思維,積極跟上時代潮流。
希望」太空」與微視攜手,讓「太空」品牌在微視叫得更響,航天文化傳播的更廣!
太空」創客團隊代表——徐昕誥
每一個航天人都能拍出一個小故事,航天事業裡,感人的事情有很多,但既想讓觀眾們感動落淚,又想讓觀眾們喜笑顏開,在他們樂於接受的情況下,不知不覺地就將航天知識學了,這是我們下一步要努力的地方。
每一次交流
都是一場思想的碰撞
每一個互動
都是一次觀點的交鋒
太空觀世界
微視有乾坤
祝願太空微視的明天會更好
來源 | 我們的太空
拍攝 | 李 鑫、趙 賽
編輯 | 何書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