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Najjar:我要去太空旅行

2020-12-06 澎湃新聞

麥可·耐賈爾(Michael Najjar) 總是能將科學對未來的想像,以一種富有衝擊力和感知性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作為一名德國視覺藝術家,他的創作雖然主要以攝影和錄像為載體,卻致力於營造一種事實之上虛幻,而在這種虛幻中既包含當下的危機和困境,亦包含解決危機和突破困境的可能。

在今年的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上,他由BANK畫廊代理為『在場』版塊呈現了一幅名叫《點火》(iginition)新作。2019年4月5日,俄羅斯聯盟號宇宙飛船——人類使用最多的的空間發射器,從法屬蓋亞那的歐洲太空港起飛。這件作品就完美捕捉到了火箭離開發射臺,助推器升空天然前那個珍貴而獨特的瞬間。

在納賈爾看來,成為藝術家便意味著要不斷發現、偵測創造的極限,並嘗試推動它,使之向前邁進哪怕看似小小的一步。在這個層面上,藝術家和科學家,未來主義與烏託邦主義的邊界似乎變得不再清晰。十年前,納賈爾關心的是信息流如何重塑都市面貌。他在作品《網絡都市》(netropolis)中描繪了一個被社交媒體和信息網絡所籠罩的緻密世界。那個毫無空隙的空間不正是我們當下的生活嗎?

現在,納賈爾關心的是太空技術。2011年,他開啟了全新系列《外層空間》(outer space)的創作。在這一系列中,納賈爾將自己真正化身為一名太空人,並將其參與的,諸如軍事級別萬米高空跳傘、零重力俯衝試驗、離心機測試等常人難以忍受的身體訓練,以極具張力的影像呈現出來。而在不久的將來,納賈爾將會獲得一張來自維珍集團(Virgin Group) 的太空旅行「船票」,乘坐一枚由商業火箭發射的「太空船二號」(Space Ship Two) 飛船飛向太空。在這裡,我們有幸邀請藝術家,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為我們解讀這一系列的創作,及其背後的故事。

 麥可·耐賈爾:

我的攝影和錄像作品總是將科學與藝術融合在一起,以呈現在尖端科技的影響下的社會景觀和烏託邦想像。1988年-1993年,我在柏林的比爾多媒體藝術學院學習跨學科藝術的相關概念和實踐。在這段時間裡,我沉浸在諸如Vilém Flusser,Paul Virilio和Jean Baudrillard的哲學理論中。這些理論不僅富有遠見,並且至今對我意義重大。2011年,我開始創作《外層空間》(outer space)系列,內容涉及太空探索的最新進展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在地球,近軌道和其他行星上的未來生活。對我而言,實踐是藝術創作的重要途徑,因此表演已經成為我工作的基本組成部分,而當我真正進入太空時,這一表演便會達到高潮。我的目標是要成為第一位在太空旅行的藝術家。

 

時間:2011年

作品:《最終任務》(final mission)

2011年7月,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看到火箭發射器。這種經驗改變了我的生活,並激發了我開展太空探索的相關工作。作品《最終任務》展示了美國太空梭亞特蘭蒂斯號STS-135的最後一次發射。亞特蘭蒂斯STS-135是美國太空梭計劃的第135次,也是最後一次任務。該計劃是NASA管理的載人運載火箭計劃,從1981年持續到2011年。太空梭系統由一個軌道飛行器、兩個可重複使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和一個一次性的外部燃料箱組成,可將8名太空人和23,0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近地軌道。任務完成後,軌道飛行器會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像滑翔機一樣降落在甘迺迪航天中心。2011年7月8日的終極航行,標誌著NASA 30年太空飛行歷史的最後一章,同時也開啟了商業太空旅行的新時代。我在卡納維拉爾角拍攝了這一歷史事件。當我看到太空梭飛上天空時,我突然明白了:總有一天,我也想坐在這樣一架太空梭裡,飛向太空。

時間:2013年

作品:《液體重力》(liquid gravity)

作品《液體重力》探索了空間,重力和人體之間的聯繫。太空人在一個看起來像是工業環境的地方懸浮。實際上,這是位於俄羅斯星城尤裡加加林太空人培訓中心的全球最大水下實驗室。在1960年代初,Buzz Aldrin為Gemini項目開發了一種在大型水箱中模擬失重的訓練,即所謂的「中性浮力」。從那時起,水下實驗室就成為了所有太空人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2012年,我開始參與星城的太空人訓練計劃,《液體重力》的創作就借鑑了我的太空行走練習。其中,我穿著一件原始的EVA太空服在水下呆了兩個小時。這張照片是在12米水深的環境下拍攝的,隨後又數位化地添加了一個元素——地球。而這一透過舷窗所見地球景觀,將使觀看者的空間視角錯位,從而質疑現實世界與虛構現實之間的關係。對我而言,這次穿著太空服並被牢牢鎖在其中的體驗,亦是一次難忘的經歷。

時間:2014

作品:《火星之沙》(sands of mars)

這幅作品展示了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拍攝的一幅風景畫,其中矗立著三座圓形房屋。這片沙漠與火星表面驚人地相似,這些建築則讓人聯想起由Richard Buckminster Fuller所創造的,與自然景觀完美融合的穹頂建築,而這類處所的內外對比恰好構成了火星定居點的前提。借著這件作品,我其實想對人類宇宙遷移和外星擴張的能力提出質疑。2014年,我在阿塔卡馬沙漠進行了為期三周的旅行,拍攝了這幅景觀。它與火星上發現的景觀類型相似,經常被用作未來火星漫遊者的試驗場。我開著一輛4x4式吉普車在空曠的沙漠中行駛了很多天,終於找到了這個神奇的地方。就像Ridley Scott的電影《火星救援》(The Martian)一樣,我覺得自己是這個星球上唯一的個體。。

時間:2015

作品:《嚴重異常》(serious anomaly)

2014年10月31日,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的亞軌道太空飛機「太空船二號」(Space Ship Two)在加利福尼亞莫哈維沙漠的一次試飛中墜毀。該太空梭從莫哈韋沙漠航空航天港起飛,到達10,000米高空後與母艦分開,11秒後,轟鳴崩解。副駕駛員Michael Alsbury喪生,飛行員Peter Siebold受重傷。而有一天,我應該會成為這艘飛船的乘客。

作品《嚴重異常》是對失敗經歷的描述,失敗經歷是人類生存的基本組成部分。作品構圖是對1824年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標誌性畫作《冰海——希望的殘骸》(Das Eismeer – Die gescheiterte Hoffnung)的重新詮釋。這幅畫被認為是人類失敗經驗的終極化身,它強調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也強調了技術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在繪畫中那個被壓在冰塊之間的船是一艘遠徵船,其任務是發現新的貿易路線。而我創作中的數字構圖,則是以攝影記者在莫哈韋沙漠墜機現場拍攝的大量照片為基礎。在精心的組裝下,這些照片重現了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畫作,從而再次質疑了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並反向推動了技術邊界的發展。

時間:2017

作品:《f.a.s.t.》

這幅攝影作品描繪了當前全世界最大的天文射電望遠鏡。中國科學院在貴州省的偏遠山區建造了這座巨型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落成於2016年,這座望遠鏡坐落在群山環繞的平塘縣窪地。其直徑達到了驚人的500米,網格球頂狀的表面由4450塊三角形金屬板製成,通過電腦操控,這臺天文望遠鏡可通過轉換角度以對準宇宙的不同區域。射電望遠鏡使用大型拋物面盤收集來自比如脈衝星、黑洞和引力波等遠方的無線電波。但該儀器的主要目標之一其實是檢測來自外星文明的星際通訊信號。

這件攝影作品的構圖著重體現了這座尖端科技儀器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有了周圍群山的襯託,觀者更可驚嘆於這臺巨型望遠鏡之龐大,由此心生敬畏。而這種關係也從眼前的地面延伸至了遙遠的星際。尋找外星生命其實也是對生命起源的探求,這是人類共同面對的一個根本問題:我們從何而來?這臺儀器不可思議的體量同時也隱喻了,包括從人類到宇宙的誕生,那不可估量的時間和空間跨度。

關於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

PHOTOFAIRS | Shanghai

作為亞太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影像藝術平臺、中國大陸最為國際化的藝博會,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在過去幾年中,對亞洲藝術影像市場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亦建立起關於藝術影像媒介最為權威和活躍的交流平臺。影像上海保持開拓精神,聚焦國際前沿,以博物館品質提供諸多版塊的全新內容,為亞太藏家、觀眾和專業人士提供欣賞和發現影像藝術的最佳體驗。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的參展畫廊均通過嚴格甄選和精心策展,分布在核心 ( Main ) 和平臺 ( Platform ) 兩大版塊,前者匯集了專注於現當代攝影的國際頂尖畫廊,後者則是新興藝術家和國際畫廊的重要平臺 。從教科書級別的藝術大師,到活躍在國際攝影和移動影像前沿的藝術新星,逾百位各個年齡層次的優秀藝術家的力作將濟濟一堂。博覽會亦推出『在場』( Staged )、『洞見』( Insights )、『焦點』( Spotlight )、『對話』( Conversations )等精彩特展和公共內容版塊。

關注微信官方平臺:PHOTOFAIRS影像藝術博覽會

相關焦點

  • 我想去太空旅行
    我想去太空旅行沈湛傑,27歲,個性潮鞋店老闆沈湛傑有1米8的個兒。很配合他的外型,他從小就喜歡前衛、自由。他的鞋店「super sneaker」(超級帆布鞋)裡,潮流湧溢得要撲出來。
  • 去太空旅行到底要花多少錢?
    「我的夢想是在我死之前可以到太空中旅行,」美國商人丹尼斯·蒂託曾說過。在2001年,61歲的他完成了人生的終極目標,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太空遊客。他為這趟旅行支付了2000萬美元,在空間站待了僅7天零22個小時,按照當時的物價,他每呼吸一口,就差不多相當於燒掉了一輛桑塔納。
  • 「天問號」升空 | 如何體面回答:爸,我想去太空旅行,可以嗎?
    你的孩子可能會說:爸,我長大了想去太空旅行,太空真的太美、太神秘了。那麼恭喜你,孩子應該對浩瀚宇宙有了非常的好奇心,如果你回答的好,這個「好奇心」或許會在他小小的心靈裡埋下種子,最終長成參天大樹。也許有一天,他在國家航天中心功成名就,從火星回到地球,接受採訪時有人問他:您是如何走上太空旅行之路的?
  • 不是職業太空人,怎麼去太空旅行?
    如果不想以從事太空人為職業,可以自費成為太空旅客去太空旅行遊玩,開拓眼界。
  • 走,我們打個飛船去宇宙!太空旅行要來了,首先你需要攢夠1700000元……
    而其中,布蘭森表示,維珍銀河能在數周內就將進行首次太空飛行,太空旅行市場就此將打開嗎?CNBC財經評論員陳茜進行了分析↓↓↓△央視財經《國際財經報導》欄目視頻布蘭森對於太空旅行的雄心壯志,可謂是人盡皆知。一直以來,布蘭森與亞馬遜的執行長傑夫·貝索斯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雙方爭相要將第一批付費乘客送入太空。
  • 前往火星太空要多久?要去外星旅行 人工冬眠技術是必要條件?
    即使像現在看得到的火星發射火箭,火箭到達時火星的位置也會出現變化,所以要以能使抵達時的太空船和火星的位置重合在一起的方式來讓太空船升空。 另外,要載人的太空船還得攜帶糧食等物資,因此飛行時必須儘量節省燃料。
  • 想帶你去浪漫的黑洞?太空旅行雖遠,但天文旅行正在流行
    「最近一年來,國內天文旅行的黑馬是貴州黔南的中國天眼,攜程上相關的跟團遊、自由行、玩樂門票產品,銷量增長了50%以上。」攜程國內遊專家分析,這裡有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它是中國探索宇宙奧秘的一隻大眼睛。這裡已經成為旅遊新寵,是很多國人必須要去打卡的地方。
  • 私人太空旅行公司帶你去太空,你敢這麼上天嗎?
    根據《衛報》報導,私人太空旅行公司 Blue Origin 的創始人 Jeff Bezos 在一次公開會議上表示,Blue Origin 預計會在 2017 年開始發射公司的首架載人飛行器,開始測試載人到太空旅行。消息一經發出後,Blue Origin 已經收到數以千計的客戶表達了想要參與到這項載人航天的計劃,並表示願意為這趟「旅行」付費。
  • 第一套商業航天服來了,太空旅行也要穿「時裝」
    如果你去太空旅行了,你想做些什麼。我不是一個愛發朋友圈的人,但我必須承認,我要是有太空旅行的機會,一定會帶照相機、手機、vlog 神器上去拍個夠,回來好好曬圖。「我肯定不會帶相機或手機,好好看著窗外。」安德瑪和維珍銀河推出了第一套商用航天服,這套航天服的出現讓 Branson 覺得旅程即將開始。我喜歡太空服的樣子,我喜歡它的感覺。我還喜歡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下次我穿上它的時候,我已經踏上了太空之旅。
  • 一次太空旅行要多少錢?至少25萬美元
    一次太空旅行要多少錢?至少25萬美元   有史以來航天飛行往往是政府主導的活動,而且代價高昂。但隨著SpaceX等私人太空企業的崛起,把人和有效載荷送入太空的高昂成本終於開始有所下降。
  • 你為什麼要去旅行?
    有人問了我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去旅行?其實對很多人來說,旅行並沒有普遍的意義,這個問題就如同你在問,你為什麼活著一樣。好像需要一個答案,又好像不必有答案,因為每個人的答案必然都不相同。因為人生沒有普遍意義,所以很慶幸,我們能賦予它一個自己的意義。也很慶幸旅行沒有普遍意義,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想一個出來。
  • 去太空旅行一下怎麼樣?
    3D列印技術的日益成熟,讓太空漫步的夢想有了更多實現的可能性。這是中國首次開展軌道3D列印試驗,也是全球首次實現連續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的太空3D列印。以上成果的取得,的確令人振奮。而早在幾年前,3D列印在航空領域就已經邁上了應用落地之路。其實,航空航天領域對複雜精密構件快速製造的需求,對昂貴材料降本增效的需求,對重型材料輕量化的要求,以及對材料強度的需求等,都在呼喚新的製造技術和理念。
  • 中國為何要去火星?美媒:躋身太空旅行精英俱樂部
    首先,對中國來說,前往火星是任何太空大國都要達到的全球太空基準之一。成功探測能令其躋身太空旅行精英俱樂部。登陸火星是令人垂涎的獎品。若干國家夢寐以求,但成功者寥寥。其次,火星是太陽系內最類似地球的行星。
  • 中國為何要去火星?美媒:躋身太空旅行精英俱樂部
    那中國為何對此投資,這與其長期太空戰略和目標又有何關係?首先,對中國來說,前往火星是任何太空大國都要達到的全球太空基準之一。成功探測能令其躋身太空旅行精英俱樂部。登陸火星是令人垂涎的獎品。若干國家夢寐以求,但成功者寥寥。其次,火星是太陽系內最類似地球的行星。
  • 2020太空旅行指南
    也正是這種從未知到逐漸清晰,不斷勾起了我們對外太空的好奇,更讓人類萌發了開展「太空旅行」的想法。一直以來,人類都在不斷的探索和研究如何讓私人太空旅行得以實現。當我們還在為了去過哪個國家打卡而得意時,「高級玩家」已經開著私人飛機滿世界跑了,而「骨灰級玩家」則已經衝出地球馳騁太空了。
  • 未來人類太空旅行遇到「霸座」,是要速度還是要風度呢?
    未來人類太空旅行遇到「霸座」是要速度還是要風度呢?兩者都要,可不能逞一時之快把人家丟在太空哦!穿越太空需要的是速度,這種速度難道必須依照我們現今的飛行器設置好的速度飛行嗎?我覺得吧人類真的發明了可以穿越宇宙太空的飛行器,那麼這個飛行器的速度通俗點兒講就是2變4,4變16,16變256,256變--------,這樣的速度才是人類真正的玩轉太空。這樣的速度人的身體怎麼受得了呢?還有就是遇到障礙物了怎麼躲過去呢?
  • 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旅行的遊客歸來,真正意義上獨一無二的旅行
    太空環境不同於地球環境,航天員在進入太空之前需要進行航天員學校接受培訓。如果是去太空旅行也要接受三個月的培訓。飛天之前的理論課的學習。曾經幻想在浩瀚宇宙遨遊,俯察品類之盛,仰觀宇宙之大。而如今科技的進步已經能實現這個旅遊太空的目標了。要想去太空旅遊,要先了解如何在太空進行生活。
  • kangkang maria michael Jane的互相暗戀
    我一直在想到底誰和誰是一對?直到他們最後分別時…… Maria說:「 Michael我知道你不喜歡寫信,但是你要保證經常給我們發郵件。
  • 紀錄片《旅行到宇宙邊緣》,浩瀚的太空誰都想要去看一看
    紀錄片《旅行到宇宙邊緣》,浩瀚的太空誰都想要去看一看這部紀錄片是在我看過的紀錄片中,cg效果最好的一部,它不僅僅是畫面的表現張力,能達到極其優秀的程度,甚至令人有些毛骨悚然,並且製片人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時間感的空間概念,我在英仙座,他大概去一百光年左右,因此我們在哪可以聽到100年前的廣播,而我們走出銀河系之後,整個空間的概念卻被重新規劃成了時間的概念,愛因斯坦在移居美國的時候,選擇去普林斯頓大學讀書,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神學是全美最好的,霍金認為如果要選擇外星人是不適宜的,因為在一片叢林中大聲喧譁是不對的,很容易招惹人的人
  • 想不想「乘坐」小彗星去太空旅行?
    用故事情境串聯起小彗星哈伊在旅行前、旅行中、旅行後的所見、所聞、所感,用擬人、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將抽象的天文知識具象化。面對這樣一本特別的繪本書,兩位老師會怎樣帶大家遨遊書中的宇宙呢?兩位老師可謂別出心裁,帶著小夥伴們來了一次有趣的闖關大冒險,和小彗星一起玩轉暑假嘉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