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成功發射,不知道激起了多少孩子的太空夢。
你的孩子可能會說:
爸,我長大了想去太空旅行,太空真的太美、太神秘了。
那麼恭喜你,
孩子應該對浩瀚宇宙有了非常的好奇心,如果你回答的好,這個「好奇心」或許會在他小小的心靈裡埋下種子,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也許有一天,
他在國家航天中心功成名就,從火星回到地球,接受採訪時有人問他:
您是如何走上太空旅行之路的?
他回答:
這就要從我小時候,「天問一號」升空,我問我爸的一個問題開始。
當時我問:
爸,我想去太空旅行,太空真的太美、太神秘了。
我現在該做哪些準備?
我爸是這樣回答的:
嗯,這是個好問題。
根據目前的技術水平,作為一名專業的太空旅行者,出門之前,有兩件事特別重要:
一個是帶好必要的行李;
另一個就是調整好你的身心狀態。
我們一個個來說。
首先,所有的行李都必須考慮到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那就是漫長的星際航行中的環境和地球上很不一樣。
其中,最大的區別就是失重。
在失去或者減弱了地球重力的環境中,物體的存放方式會發生根本變化:
在地面上,我們只需要把東西平穩放置就好,但是在太空旅行中,所有的物品都會在空中飄蕩,一根羽毛和一個背包沒有什麼太大區別。
這個時候,為了避免一天之內跑遍太空船追50次你寫作業的鉛筆,你必須攜帶各種規格的尼龍粘扣和掛繩,你要養成一個好習慣,所有的物品使用之後立即用尼龍粘扣固定。
然後,你必須考慮攜帶一條舒服的個人毛巾,以及一整套內衣、睡衣、運動服和外套。
在太空中,你會長時間處在失重的環境裡,流動的水,不會像地球上那樣匯聚到最低洼的地方,而是始終飄蕩在空中。
如果水漂浮得到處都是,會嚴重影響到你的呼吸和飛船上的儀器設備。
所以,旅行的過程中,洗澡、洗頭甚至洗手都是非常奢侈和危險的事。為了避免頭髮和面部出油,讓你的度假旅行更舒服一點,最好的方式是穿著抗菌和舒服的衣服,以及用毛巾擦臉和頭髮。毛巾還有一個重要功能,一旦你發現有水滴飛濺出來,可以迅速用毛巾抓住這些飄在空中的小水球。
最後,我的建議是減少行李的重量。
平均來說,現在把1千克重的東西送到距離地面400公裡的國際空間站上,花費的成本超過2萬多美元。
行李問題會有專人對你進行檢查,大部分裝備也會有統一的配給,所以這還不是你最需要擔心的事。相比行李,你更需要擔心的是自己的身體。
在火箭上升和著陸某個行星的過程中,你會感受到極強的加速度,可是到了太空中,重量又會完全喪失,這會導致血液在沒有重量的情況下湧入頭頂,你的心臟和血壓都必須時時刻刻承受這樣的挑戰。
你可能有過暈車或暈船的體會,在太空旅行中這樣的眩暈感就是家常便飯。所以太空旅客必須通過適應暈眩狀態的訓練,每天反覆乘坐類似遊樂場裡海盜船的設備,鍛鍊自己的抗嘔吐能力。
有時候飛船必須迫降在水中,所以遊泳和潛水的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但如此,如果你真的嚮往太陽系度假旅行,我強烈建議你從現在開始採取各種辦法增強自身的免疫力。這麼說可不是一句空話,可能和你之前的想像不太一樣,太空飛船和空間站,很有可能是最髒的地方,最容易感染疾病。
我們在地球上的房間裡,打掃衛生最常用的方法一般是掃地和擦地。
為什麼掃地和擦地有用呢?
因為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灰塵、汙染物、飛沫等等髒東西都會慢慢飄落到地面上。但是在失重的太空旅行中,這些髒東西永遠在空中飄蕩,特別容易被吸入體內。出汗、說話和呼吸產生的飛沫,在太空中都會成為令人頭疼的汙染物。
這還不算最嚴重的情況。更糟糕的是,漫長的旅行過程中,無論是專業太空人還是太空遊客都必須上廁所,而大小便溺,要通過專門的真空設備吸收之後妥善保存。
但是,這些系統過於複雜,時間一長難免出現機械故障。比如:
2019年2月1日,國際空間站衛生間就發生了一次洩漏故障,太空人只能和從衛生間流出來的10升液體艱苦奮戰。
這樣的情況在過去幾年裡反覆出現,太空人都已經練就了一身用毛巾圍堵衛生間的絕技。
還有,太空的失重環境會造成汙染物的長期懸浮,再加上大量的機器設備和電路網,以及靜電的作用,使得空間站牆壁吸附了大量的人類產生的微生物。
所以說,你未來的太空旅行要搭乘的飛船,並不是一個乾淨的場所。我們這些沒有經過艱苦訓練的普通人,在那樣的環境裡特別容易發生腹瀉、感染等一系列的問題。
所以,想要到太陽系其他地方去度假,提高我們身體的免疫力,掌握一套健康衛生的太空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面對這些挑戰,強壯的體魄至關重要。
以目前的技術水平,從地球出發去太陽系的各個行星,需要幾個月,甚至是幾年的時間,這一定會是一段漫長而孤獨的旅程。
你只能困在狹小的太空船裡哪也不能去,窗外只有一片漆黑和晃來晃去的星空。在這樣的密閉幽暗的環境裡,一點點機械噪音可能都會讓你神經緊繃,甚至有極度缺乏安全感的體驗。
一個最常見的結果,就是直接影響到你的睡眠。太陽系度假,不再有規律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睡覺時間全靠鐘錶的提醒,再加上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失眠的情況並不少見。
總的來說,太空旅行,要做好充分的身體上和心理上的準備。強健的體魄、健康衛生的生活習慣,以及強大的心理素質,缺一不可。
這時,我爸問:
你有信心通過以上的考驗嗎?你有毅力堅持到最最後嗎?
我說:
能!
我爸接著說:
如果你能通過以上的考驗,那恭喜你,你將看到地球上永遠看不到的美景。
月球離我們很近,3天就可以抵達。
月球上沒有空氣,不會形成氣流,也就不會颳風。沒有氣流和水蒸氣,當然就不會出現雲霧和雷雨,也就不會有天氣系統。
所以,在月球上遊覽,我們完全不用擔心天氣和季節問題。
但是,沒有天氣變化,這並不意味著不用擔心氣溫的高低。恰恰是因為沒有空氣的調節,所以有太陽光照射的白天會特別熱,而到了晚上,溫度下降又特別快。白天一百多攝氏度,夜晚直接降到零下一百多攝氏度,晝夜溫差達到兩百多度。你可以腦補一下,這將會是怎樣的體驗。
假如月球上有酒店房間可以選擇,窗口面對地球的房間一定是比較昂貴的「地景房」。
在月球的酒店裡欣賞地球,將會是旅途中最難忘的感受之一:
你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要比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大上3倍,而且更明亮,就像一個藍色的大玻璃珠。如果你看的時間足夠長,你甚至可以發現藍色玻璃珠上變化的雲層。
逛完了月球,真正的太陽系旅行才剛剛開始。離開月球前往火星,才算是真正離開了地球的懷抱,進入了太陽系行星之間的太空。
按照今天我們掌握的技術,去火星必須等待時機,在火星每兩年一次最靠近地球的時候出發,比較節約能源和時間,「天問一號」就選擇了這個時間點。
去火星的旅途大約需要200天,一旦你登上火星的陸地,一定會覺得自己正處於地球上最乾燥的荒漠。
這裡的季節變化和地球很像,偶爾還能在天空中看到雲。唯一的問題是火星上巨大的沙塵暴。每次沙塵暴都可能會席捲半個火星,漫天的風沙,會遮擋住太陽光和無線電通訊。
不過你不用過於擔心,這只是看起來可怕,火星的空氣很稀薄,所以置身在巨大的沙塵暴當中,感覺到的不是狂風,而更像地球上夏天的微風。
對了,不要忘記在沙塵暴的時候欣賞天空。你會見到太陽系裡最神奇的黃色天空和淡藍色太陽。因為沙塵把陽光中的紅黃色光散射掉了,只允許藍紫色光穿透。
在火星上最值得一去的景點是著名水手大峽谷。地球上所有的峽谷都不能和火星上的水手峽谷相比。水手峽谷200公裡寬,7公裡深,綿延幾千公裡,相當於橫跨整個美國的距離。
在水手峽谷裡,風停之後,空氣中幾乎沒有任何沙塵和霧霾,天空看起來格外的透亮乾淨。所以這裡也是看星星的好地方。但火星上看到的星座和地球上完全一樣。只是北極星的位置改變了一些。
遊覽完了火星,下一站是木星,去看一看這顆太陽系裡最大的行星。
還沒有接近木星之前,你就能清晰地感受到木星的巨大風暴和電閃雷鳴。這裡的風速比地球上記錄的最大的暴風還要快很多。而且木星風暴會持續很多年。現在木星上最醒目的大紅色斑點,就是一個至少存在了400年的巨大風暴,尺寸有一個地球那麼大。
木星的直徑是地球的10倍,所以當你接近木星的時候,會感覺到龐然大物撲面而來,那種壓抑感可能會讓你透不過氣,到時要做好心理準備。
在你接近木星的過程中,一定不要錯過木星北極區域出現的強烈極光。在地球上看極光全憑運氣。你需要前往北極附近的冰天雪地,在寒冬的深夜裡默默等待,有時候一夜就有收穫,有時候等上一個星期什麼也看不見。就算看見了,還有可能會是微弱飄渺的光束。
但是在木星上看極光太簡單了。這裡長年累月有極光爆發,而且亮度比地球極光強大1000倍。
但是,我們可不能在木星附近停留太長時間,這裡的放射性太強,時間長了對人體有害。更遺憾的是:
我們也沒有機會登陸木星,只能圍著它看看。因為木星完全是氣態的風暴球,根本找不到堅實的陸地。
所以,欣賞完木星的風暴和極光之後,我們將繼續飛往土星。
前往土星的旅途會更長,需要飛行3年,你在這裡發的自拍照,地球需要一個多小時之後才能收到。
和木星類似,土星也是氣態行星。
到了土星附近,你會發現,眼前的這顆黃色行星有著比木星更猛烈的風暴。就像一滴黃色顏料滴入了旋轉的水窪,整個星球都被攪動成黃褐色。對於來自地球的遊客來說,最新奇的景象是土星的大光環。
在逐漸接近土星的旅途中,你會看到土星周圍的黃色寬邊大簷帽形態的光環。
可是靠近之後,你才會看到它的真實面貌:
這裡有數不清的小冰塊,相互聯結在一起,共同形成了黃色的光環。再仔細看,光環從內到外,有7個主要的圈層。每一圈又可以細分成數十萬個更小的環形。
欣賞光環的最佳角度是正面面對光環,也就是從土星的北極或南極俯視土星。
如果側面看光環,你幾乎完全發現不了光環的存在,因為組成光環的所有小冰塊,都嚴謹地分布在同一個薄薄的平面上。
探索遊覽太陽系的旅途還沒有結束:
從距離上來說,逛完了土星也才僅僅走了三分之一;
從時間上來說,還有90年的旅程才能到達最遠端的冥王星。
對於生命有限的我們來說,拿出100年的假期完成全部太陽系的旅行實在是有點奢侈了。我們還來不及講述比土星更遠的幾顆行星,目前人類的探索程度,也還不能夠詳細介紹旅途中會遭遇的小行星和彗星。
但我相信隨著航天技術的進步,也許不久的未來,我們就可以真的體驗到太陽系旅行的樂趣,也會感受到更多不同星球的風貌。
此時,我問:
已經這麼遠了,我想回地球了,回來後我會有什麼不同嗎?
我爸接著說:
回來的路上也一個充滿危險的過程,即便你安全地進入地球的大氣層,平穩回到地面,你的挑戰也還沒有結束。
因為在太空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你的身體和心理都會發生改變。你需要經過訓練,才能重新適應地球上的生活。
比如,你可能習慣了在太空中把喝完的水壺隨手放在空間站的牆上,這樣的習慣帶回地球,你要準備好犧牲掉好幾個馬克杯,才能扭轉失重生活帶來的改變。
僅僅碎幾個馬克杯也許還沒有什麼,但你必須要知道:
你的骨骼和肌肉,也會因為之前的長時間太空旅行的失重環境而改變。長時間在失重狀態下生活,會導致你的骨骼虛弱、肌肉無力。
你回到地面上最開始的一個月,甚至會覺得走路非常吃力。
尤其是脂肪厚重的臀部,肌纖維還有可能會在壓力下斷裂。此外,你還必須忘記輕輕一跳就能穿過房間的太空動作。
說完了身體上的變化,你的心理問題也不能忽視。當你從太空返回擁擠的地球城市,面對擁擠的地鐵、喧囂的街道,甚至家庭聚會,你都可能會覺得頭暈眼花。你需要花很長時間重新適應密集的人群和他們的聲音。
你看,挑戰無處不在,你的身體回家了,但實際上你的記憶、精神和你對時空的理解,很有可能都還在九霄雲外的太空飛船上。
直到有一天,你重新適應了地球上的一切環境,開始了往常的生活。
一天夜晚,你看到頭頂上的點點繁星,你在心裡對自己說,我曾經去過那裡。這個時候的你,才終於回家了。
「這,就是我太空夢開始的整個過程」
他說完,眼含熱淚的看著你。
本文內容來自《太陽系度假指南》;
作者:奧維利亞·科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