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號」升空 | 如何體面回答:爸,我想去太空旅行,可以嗎?

2020-08-10 育兒難乎哉



「天問一號」成功發射,不知道激起了多少孩子的太空夢。

你的孩子可能會說:

爸,我長大了想去太空旅行,太空真的太美、太神秘了。

那麼恭喜你,

孩子應該對浩瀚宇宙有了非常的好奇心,如果你回答的好,這個「好奇心」或許會在他小小的心靈裡埋下種子,最終長成參天大樹。

也許有一天,

他在國家航天中心功成名就,從火星回到地球,接受採訪時有人問他:

您是如何走上太空旅行之路的?

他回答:

這就要從我小時候,「天問一號」升空,我問我爸的一個問題開始。

當時我問:

爸,我想去太空旅行,太空真的太美、太神秘了。

我現在該做哪些準備?

我爸是這樣回答的:

嗯,這是個好問題。

根據目前的技術水平,作為一名專業的太空旅行者,出門之前,有兩件事特別重要:

一個是帶好必要的行李;

另一個就是調整好你的身心狀態。

我們一個個來說。



先來說說你應該帶什麼樣的行李

首先,所有的行李都必須考慮到一個至關重要的條件,那就是漫長的星際航行中的環境和地球上很不一樣。

其中,最大的區別就是失重。

在失去或者減弱了地球重力的環境中,物體的存放方式會發生根本變化:

在地面上,我們只需要把東西平穩放置就好,但是在太空旅行中,所有的物品都會在空中飄蕩,一根羽毛和一個背包沒有什麼太大區別。

這個時候,為了避免一天之內跑遍太空船追50次你寫作業的鉛筆,你必須攜帶各種規格的尼龍粘扣和掛繩,你要養成一個好習慣,所有的物品使用之後立即用尼龍粘扣固定。



然後,你必須考慮攜帶一條舒服的個人毛巾,以及一整套內衣、睡衣、運動服和外套。

在太空中,你會長時間處在失重的環境裡,流動的水,不會像地球上那樣匯聚到最低洼的地方,而是始終飄蕩在空中。

如果水漂浮得到處都是,會嚴重影響到你的呼吸和飛船上的儀器設備。

所以,旅行的過程中,洗澡、洗頭甚至洗手都是非常奢侈和危險的事。為了避免頭髮和面部出油,讓你的度假旅行更舒服一點,最好的方式是穿著抗菌和舒服的衣服,以及用毛巾擦臉和頭髮。毛巾還有一個重要功能,一旦你發現有水滴飛濺出來,可以迅速用毛巾抓住這些飄在空中的小水球。

最後,我的建議是減少行李的重量。

平均來說,現在把1千克重的東西送到距離地面400公裡的國際空間站上,花費的成本超過2萬多美元。

行李問題會有專人對你進行檢查,大部分裝備也會有統一的配給,所以這還不是你最需要擔心的事。相比行李,你更需要擔心的是自己的身體。



你需要鍛鍊好身體,且把免疫力提高到異於常人

在火箭上升和著陸某個行星的過程中,你會感受到極強的加速度,可是到了太空中,重量又會完全喪失,這會導致血液在沒有重量的情況下湧入頭頂,你的心臟和血壓都必須時時刻刻承受這樣的挑戰。

你可能有過暈車或暈船的體會,在太空旅行中這樣的眩暈感就是家常便飯。所以太空旅客必須通過適應暈眩狀態的訓練,每天反覆乘坐類似遊樂場裡海盜船的設備,鍛鍊自己的抗嘔吐能力。

有時候飛船必須迫降在水中,所以遊泳和潛水的技能,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但如此,如果你真的嚮往太陽系度假旅行,我強烈建議你從現在開始採取各種辦法增強自身的免疫力。這麼說可不是一句空話,可能和你之前的想像不太一樣,太空飛船和空間站,很有可能是最髒的地方,最容易感染疾病。



我們在地球上的房間裡,打掃衛生最常用的方法一般是掃地和擦地。

為什麼掃地和擦地有用呢?

因為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灰塵、汙染物、飛沫等等髒東西都會慢慢飄落到地面上。但是在失重的太空旅行中,這些髒東西永遠在空中飄蕩,特別容易被吸入體內。出汗、說話和呼吸產生的飛沫,在太空中都會成為令人頭疼的汙染物。

這還不算最嚴重的情況。更糟糕的是,漫長的旅行過程中,無論是專業太空人還是太空遊客都必須上廁所,而大小便溺,要通過專門的真空設備吸收之後妥善保存。

但是,這些系統過於複雜,時間一長難免出現機械故障。比如:

2019年2月1日,國際空間站衛生間就發生了一次洩漏故障,太空人只能和從衛生間流出來的10升液體艱苦奮戰。

這樣的情況在過去幾年裡反覆出現,太空人都已經練就了一身用毛巾圍堵衛生間的絕技。

還有,太空的失重環境會造成汙染物的長期懸浮,再加上大量的機器設備和電路網,以及靜電的作用,使得空間站牆壁吸附了大量的人類產生的微生物。



所以說,你未來的太空旅行要搭乘的飛船,並不是一個乾淨的場所。我們這些沒有經過艱苦訓練的普通人,在那樣的環境裡特別容易發生腹瀉、感染等一系列的問題。

所以,想要到太陽系其他地方去度假,提高我們身體的免疫力,掌握一套健康衛生的太空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面對這些挑戰,強壯的體魄至關重要。



更重要的是,你還需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

以目前的技術水平,從地球出發去太陽系的各個行星,需要幾個月,甚至是幾年的時間,這一定會是一段漫長而孤獨的旅程。

你只能困在狹小的太空船裡哪也不能去,窗外只有一片漆黑和晃來晃去的星空。在這樣的密閉幽暗的環境裡,一點點機械噪音可能都會讓你神經緊繃,甚至有極度缺乏安全感的體驗。

一個最常見的結果,就是直接影響到你的睡眠。太陽系度假,不再有規律的白天和黑夜的交替,睡覺時間全靠鐘錶的提醒,再加上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失眠的情況並不少見。

總的來說,太空旅行,要做好充分的身體上和心理上的準備。強健的體魄、健康衛生的生活習慣,以及強大的心理素質,缺一不可。



這時,我爸問:

你有信心通過以上的考驗嗎?你有毅力堅持到最最後嗎?

我說:

能!

我爸接著說:

如果你能通過以上的考驗,那恭喜你,你將看到地球上永遠看不到的美景。



太陽系第一個景點是月球,最貴的可能是「地景房」

月球離我們很近,3天就可以抵達。

月球上沒有空氣,不會形成氣流,也就不會颳風。沒有氣流和水蒸氣,當然就不會出現雲霧和雷雨,也就不會有天氣系統。

所以,在月球上遊覽,我們完全不用擔心天氣和季節問題。

但是,沒有天氣變化,這並不意味著不用擔心氣溫的高低。恰恰是因為沒有空氣的調節,所以有太陽光照射的白天會特別熱,而到了晚上,溫度下降又特別快。白天一百多攝氏度,夜晚直接降到零下一百多攝氏度,晝夜溫差達到兩百多度。你可以腦補一下,這將會是怎樣的體驗。

假如月球上有酒店房間可以選擇,窗口面對地球的房間一定是比較昂貴的「地景房」。

在月球的酒店裡欣賞地球,將會是旅途中最難忘的感受之一:

你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要比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大上3倍,而且更明亮,就像一個藍色的大玻璃珠。如果你看的時間足夠長,你甚至可以發現藍色玻璃珠上變化的雲層。



太陽系第二個景點是火星,最好的景點是「水手大峽谷」

逛完了月球,真正的太陽系旅行才剛剛開始。離開月球前往火星,才算是真正離開了地球的懷抱,進入了太陽系行星之間的太空。

按照今天我們掌握的技術,去火星必須等待時機,在火星每兩年一次最靠近地球的時候出發,比較節約能源和時間,「天問一號」就選擇了這個時間點。

去火星的旅途大約需要200天,一旦你登上火星的陸地,一定會覺得自己正處於地球上最乾燥的荒漠。

這裡的季節變化和地球很像,偶爾還能在天空中看到雲。唯一的問題是火星上巨大的沙塵暴。每次沙塵暴都可能會席捲半個火星,漫天的風沙,會遮擋住太陽光和無線電通訊。

不過你不用過於擔心,這只是看起來可怕,火星的空氣很稀薄,所以置身在巨大的沙塵暴當中,感覺到的不是狂風,而更像地球上夏天的微風。

對了,不要忘記在沙塵暴的時候欣賞天空。你會見到太陽系裡最神奇的黃色天空和淡藍色太陽。因為沙塵把陽光中的紅黃色光散射掉了,只允許藍紫色光穿透。

在火星上最值得一去的景點是著名水手大峽谷。地球上所有的峽谷都不能和火星上的水手峽谷相比。水手峽谷200公裡寬,7公裡深,綿延幾千公裡,相當於橫跨整個美國的距離。

在水手峽谷裡,風停之後,空氣中幾乎沒有任何沙塵和霧霾,天空看起來格外的透亮乾淨。所以這裡也是看星星的好地方。但火星上看到的星座和地球上完全一樣。只是北極星的位置改變了一些。



太陽系第三個景點是木星,最好的風景是「極光」

遊覽完了火星,下一站是木星,去看一看這顆太陽系裡最大的行星。

還沒有接近木星之前,你就能清晰地感受到木星的巨大風暴和電閃雷鳴。這裡的風速比地球上記錄的最大的暴風還要快很多。而且木星風暴會持續很多年。現在木星上最醒目的大紅色斑點,就是一個至少存在了400年的巨大風暴,尺寸有一個地球那麼大。

木星的直徑是地球的10倍,所以當你接近木星的時候,會感覺到龐然大物撲面而來,那種壓抑感可能會讓你透不過氣,到時要做好心理準備。

在你接近木星的過程中,一定不要錯過木星北極區域出現的強烈極光。在地球上看極光全憑運氣。你需要前往北極附近的冰天雪地,在寒冬的深夜裡默默等待,有時候一夜就有收穫,有時候等上一個星期什麼也看不見。就算看見了,還有可能會是微弱飄渺的光束。

但是在木星上看極光太簡單了。這裡長年累月有極光爆發,而且亮度比地球極光強大1000倍。

但是,我們可不能在木星附近停留太長時間,這裡的放射性太強,時間長了對人體有害。更遺憾的是:

我們也沒有機會登陸木星,只能圍著它看看。因為木星完全是氣態的風暴球,根本找不到堅實的陸地。

所以,欣賞完木星的風暴和極光之後,我們將繼續飛往土星。



太陽系第四個景點是土星,最好的風景是「大光環」

前往土星的旅途會更長,需要飛行3年,你在這裡發的自拍照,地球需要一個多小時之後才能收到。

和木星類似,土星也是氣態行星。

到了土星附近,你會發現,眼前的這顆黃色行星有著比木星更猛烈的風暴。就像一滴黃色顏料滴入了旋轉的水窪,整個星球都被攪動成黃褐色。對於來自地球的遊客來說,最新奇的景象是土星的大光環。

在逐漸接近土星的旅途中,你會看到土星周圍的黃色寬邊大簷帽形態的光環。

可是靠近之後,你才會看到它的真實面貌:

這裡有數不清的小冰塊,相互聯結在一起,共同形成了黃色的光環。再仔細看,光環從內到外,有7個主要的圈層。每一圈又可以細分成數十萬個更小的環形。

欣賞光環的最佳角度是正面面對光環,也就是從土星的北極或南極俯視土星。

如果側面看光環,你幾乎完全發現不了光環的存在,因為組成光環的所有小冰塊,都嚴謹地分布在同一個薄薄的平面上。

探索遊覽太陽系的旅途還沒有結束:

從距離上來說,逛完了土星也才僅僅走了三分之一;

從時間上來說,還有90年的旅程才能到達最遠端的冥王星。

對於生命有限的我們來說,拿出100年的假期完成全部太陽系的旅行實在是有點奢侈了。我們還來不及講述比土星更遠的幾顆行星,目前人類的探索程度,也還不能夠詳細介紹旅途中會遭遇的小行星和彗星。

但我相信隨著航天技術的進步,也許不久的未來,我們就可以真的體驗到太陽系旅行的樂趣,也會感受到更多不同星球的風貌。



此時,我問:

已經這麼遠了,我想回地球了,回來後我會有什麼不同嗎?

我爸接著說:

回來的路上也一個充滿危險的過程,即便你安全地進入地球的大氣層,平穩回到地面,你的挑戰也還沒有結束。

因為在太空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你的身體和心理都會發生改變。你需要經過訓練,才能重新適應地球上的生活。



有很多你可能已經忘記的細節,需要被回憶和重新習慣

比如,你可能習慣了在太空中把喝完的水壺隨手放在空間站的牆上,這樣的習慣帶回地球,你要準備好犧牲掉好幾個馬克杯,才能扭轉失重生活帶來的改變。

僅僅碎幾個馬克杯也許還沒有什麼,但你必須要知道:

你的骨骼和肌肉,也會因為之前的長時間太空旅行的失重環境而改變。長時間在失重狀態下生活,會導致你的骨骼虛弱、肌肉無力。

你回到地面上最開始的一個月,甚至會覺得走路非常吃力。

尤其是脂肪厚重的臀部,肌纖維還有可能會在壓力下斷裂。此外,你還必須忘記輕輕一跳就能穿過房間的太空動作。

說完了身體上的變化,你的心理問題也不能忽視。當你從太空返回擁擠的地球城市,面對擁擠的地鐵、喧囂的街道,甚至家庭聚會,你都可能會覺得頭暈眼花。你需要花很長時間重新適應密集的人群和他們的聲音。

你看,挑戰無處不在,你的身體回家了,但實際上你的記憶、精神和你對時空的理解,很有可能都還在九霄雲外的太空飛船上。



直到有一天,你重新適應了地球上的一切環境,開始了往常的生活。

一天夜晚,你看到頭頂上的點點繁星,你在心裡對自己說,我曾經去過那裡。這個時候的你,才終於回家了。

「這,就是我太空夢開始的整個過程」

他說完,眼含熱淚的看著你。



本文內容來自《太陽系度假指南》;

作者:奧維利亞·科斯基。

相關焦點

  • 「太空時代」
    我想用這種「強制性計劃」來約束自己,在寫作中保持思考與感性,用規律性行為實現理性與克制。如果說衛西諦老師的計劃是以生活和電影為對象的實驗,我的計劃就是對人性與樂趣的折磨。當然,你可以把它理解為由我自己運營的「一個」,或者是借公眾號平臺更新的個人日記。
  • 去太空,約嗎?"太空旅行票"開始發放!
    去看看小王子和他的玫瑰花雖然漸漸長大在成人世界裡翻滾但那些浪漫憧憬也依然放著心底珍藏著沒想到我真的等到了這一天高科技太空室內主題公園☀ 北京奧運開幕式技術團隊和好萊塢視覺團隊,共同呈現室內高科技太空主題公園。☀ 打造8大遊戲體驗項目:星際穿越、冰雪奇境、太空戰士、月球漫步、火箭升空、太空照相館、迷你太空特訓營等。
  • 從壓縮餅乾到「魚子醬」,太空旅行餐是如何變化的?
    艱苦奮鬥太空人:香的脆的好吃的,都與我無關▲ 圖片來自 Tested如果有同事鬥膽在辦公室裡吃螺螄粉或榴槤,我們在向他投去怨恨的目光後至少可以開窗開門通風換氣,吹走那可怕的氣味。但在太空可不行。雖然種菜很好,但從產量看,它們最多只能成為「零食」。在 MIT Media Lab 旗下「太空探索計劃」中負責美食研究的 Maggie Coblentz 想設計出日常都能為太空旅行者帶來營養和快樂的食物。在她看來,要實現這目標,不僅食物得做好吃,關於吃的一切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
  • 第一套商業航天服來了,太空旅行也要穿「時裝」
    如果你去太空旅行了,你想做些什麼。我不是一個愛發朋友圈的人,但我必須承認,我要是有太空旅行的機會,一定會帶照相機、手機、vlog 神器上去拍個夠,回來好好曬圖。▲ 圖片來自:The Futurus Satoshi不過維珍的創始人 Richard Branson 顯然不這麼想。他不想帶攝像機,只想帶家人的照片,把家人的照片放到他們新出航天服的口袋內側珍藏。「我肯定不會帶相機或手機,好好看著窗外。」
  • 「太空時代·完結篇」我用連續365天更新公眾號,探索了自己內心的宇宙
    我將這件事稱為「太空時代」。因為《大佛普拉斯》裡有一句話:「我想雖然現在是太空時代,人類早就可以坐太空船去月球,但永遠無法探索別人心裡的宇宙。」 我用365天和自己的公眾號,邀請所有人探索我內心的宇宙。
  • 嚮往太空的馬斯克,為什麼沒去造「更先進」的火箭?
    知乎上有個帖子主題是「如何評價 SpaceX 的 2020 年?」,一條回答似乎答非所問,但也道出了 SpaceX 收穫頗豐的原因——「火箭做好了,做什麼都順利。」不管是星鏈計劃,載人龍飛船,或是移民火星的各種項目,SpaceX 給一眾「追隨者」的最好啟示是,想要在太空做些很酷的事情,就必須降低火箭發射成本,讓航空航天成為一門真正的「商業」。
  • 人類也可以「冬眠」嗎?是的
    人類能冬眠嗎?先別著急回答,也先不要鄙視我問出這種連小學生都能回答的問題。1900 年,《英國醫學雜誌》就曾經發表論文,稱找到了能夠冬眠的人類。根據論文,俄羅斯普斯科夫州有這麼一群農民,每到冬天,就需要面對食物短缺的困境。於是每到冬天,他們就會退回到室內,進入他們稱為「lotska」的深度睡眠。
  • 「火星探測」天問一號升空 火箭殘骸都去了哪裡?
    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遙四火箭,周四(23日)中午12時41分在海南文昌發射升空。國家航天局指,經過2167秒飛行,火箭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展開超過半年的長途旅行,預計會在明年2月抵達火星。
  • 前往火星太空要多久?要去外星旅行 人工冬眠技術是必要條件?
    即使像現在看得到的火星發射火箭,火箭到達時火星的位置也會出現變化,所以要以能使抵達時的太空船和火星的位置重合在一起的方式來讓太空船升空。 另外,要載人的太空船還得攜帶糧食等物資,因此飛行時必須儘量節省燃料。
  • 我想去太空旅行
    我想去太空旅行沈湛傑,27歲,個性潮鞋店老闆沈湛傑有1米8的個兒。很配合他的外型,他從小就喜歡前衛、自由。他的鞋店「super sneaker」(超級帆布鞋)裡,潮流湧溢得要撲出來。
  • 白巖松:體育憑什麼排在「四育之首」?
    體育,仍然是第一位。」 他說,「以體育人」是指通過體育鍛鍊在孩子們心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用體育鍛鍊的方式去引導教育。 而當我們回溯百年前的北大校園,不要只記住「兼容並包,思想自由」,更應該記住的,是蔡元培先生將「以體育人」引入大學教育的關鍵所在。
  • 如何體面的告別前任情人:有緣江湖再見,再愛一次
    後來,我開始學習如何走出愧疚感 我也是用了很久才學會如何體面「告別」,安撫好自己別離且動蕩的情緒,開始新的生活。 第一次失戀的時候,一個人躺在床上,想著從今以後,他就跟我徹底沒了瓜葛,再也不是我的「男朋友」了;想到從此連關心他的藉口都沒有,那個一口一個「親愛的」的男生就此消失在我的世界裡;聽著田馥甄的那首《寂寞寂寞就好》,我的眼淚一直往下掉,還在心裡難過地想著「失戀太難受了,如果不分手,我們現在肯定還是很好很好的」。年少時的愛情,看起來不較真卻也是最較真的。
  • 「太空時代」的設計
    不過在這個富裕、有閒的搖擺時代,我們已經不再需要將「住宅定義為機器」。與此同時,在「這個乘坐噴氣式客機旅行,富裕程度和消費熱情都在增長的時代」,相似、冷漠、同質化的面貌也早已不能滿足趣味與欲求日益多樣化的消費者。
  • 「白色強人」收官,郭晉安終於有假放:想獨自去非洲看動物大遷徙
    郭晉安主演劇集《白色強人》舉行慶功宴,《白色強人》拍攝有一段時間,安仔表示終於舒一口氣,可以休息一下。這一段時間都系暑假期間,安仔終於有時間可以陪伴家人,自己又可以放鬆一下。問到安仔放假有什麼計劃?安仔回答:「都會在東南亞,陽光與海灘,都是要遷就小朋友,如果我自己一個人可能會選擇去非洲看動物大遷徙,又會想去北極看北極光,想一點環保性質的旅行, 這是我想接觸的。」安仔都解釋到是因為這些都和年紀有關,現在的他熱愛大自然, 他都希望家中小孩快長大陪他去這些地方。郭晉安主演劇集《白色強人》今日晚上舉行慶功宴。
  • 「電影」「太空救援」
    太空救援其實最早知道這部片子的時候,是有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看到了這個海報,因為對太空類題材一直比較感興趣,就稍微留意了一下今晚想著去看部電影吧,一看這部片子的票房居然不是很好,但作為太空迷,還是選擇了這部片子。 Салют-7這其實才是電影的片面,一部俄羅斯電影,直譯的話就是「禮炮7號」,片子講述的事冷戰時期,美蘇爭霸,從地球到太空的爭奪大戰。
  • Michael Najjar:我要去太空旅行
    這件作品就完美捕捉到了火箭離開發射臺,助推器升空天然前那個珍貴而獨特的瞬間。在納賈爾看來,成為藝術家便意味著要不斷發現、偵測創造的極限,並嘗試推動它,使之向前邁進哪怕看似小小的一步。在這個層面上,藝術家和科學家,未來主義與烏託邦主義的邊界似乎變得不再清晰。十年前,納賈爾關心的是信息流如何重塑都市面貌。
  • 孔子是「無神論者」還是「有神論者」?
    客觀來說,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沒有太濃厚的宗教氣息,它不回答人從何處來、又會往何處去這類問題,它沒有人格神、沒有天堂或來世,不談靈魂與神跡,它關注的是人如何在這個唯一可見的塵世過著愉快而有意義的人生。但既然有人將孔子奉為宗教家,我們不妨就從這個角度來探討孔子的教誨(以《論語》為準)跟宗教的異同。
  • 我拎著一個「智能行李箱」坐飛機,卻差點被當成恐怖分子
    出門前別忘了給行李箱充電踏上旅行前,我們先聊聊這款行李箱。這款行李箱由 Bluesmart 設計,擁有眾多的「智能」功能。你可以通過智慧型手機鎖上箱子,箱子本身可以用作一個稱,用來稱行李的重量。此外,這款行李箱還內置了一塊電池,可以給 USB 設備充電,它甚至還內置了 GPS,可以定位箱子位置以防止丟失。
  • 機器人也是「相由心生」嗎?
    你相信人是「相由心生」的嗎?那機器人呢?你也許覺得,機器人明明就是由人設計製造的,樣貌怎會隨著「心」來改變?但從歷年來科幻影視作品看來,人類想像中的機器人似乎也符合「相由心生」的原則。機器人「面相學」:越「人性」,越危險?幻想家和創作者,近乎無一例外地,都會為他們認為最高級的機器人賦予像人一樣的外觀。
  • 艾瑪·克萊恩:「我們被迫去考慮男人在想什麼。」
    「社會上並沒有存在著,這是一個男性視角的意識,但我發現了在這個社會中約定俗成的一件事,就是你要被迫從男性的視角想問題。」「我想了一下我經歷過的這些暴力,精神上的或者其他方面的,如果你想要從中看到一點道德的影子,那麼你會從中看到更重大的意義,是某種遵循邏輯的東西,如果說我對人類有什麼理解的話,那就是,他們不遵從邏輯。」相反,她說,人們的行為方式是由「攻擊性或恐懼」驅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