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典私家園林的建築布局,不同於國外園林中軸線對稱理念,採用的是自然法,其亭臺樓榭不規則地散落分布於或人造或依地貌而成的山水之間,取天人合一之意境,為世界園林之奇葩。何芷舠建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的揚州何園,不僅深諳中國園林的山水境界,其開放性布局和由各種兩層迴廊組成的網絡狀結構,觀念創新更堪稱獨一無二。
個性特徵,宅、園空間互滲
在古典私家園林中,由於園主居家功能的需求,在如何處理環境景觀與居住場所的關係上,傳統的布局格式是,前面住宅庭院後面附建花園俗稱後花園,或者前為園林後面安排住宅。但無論孰前孰後,兩者在空間布局上有著明顯的區分,尤其體現在各自的通道互不相干,一般沒有借鑑貫通的可能。而作為晚清時期建造的何園,不僅建築形制上汲取西方的經驗,如中西合璧的玉繡樓,更為可貴的是在建築布局上,具有開放式的理念,徹底打破了景區與住宅前後分區的傳統布局觀念。園主在購得片石山房雙槐園舊址的基礎上,又在北面地界上建造以水心亭為核心的大花園,而將兩層環形四合迴廊的住宅玉繡樓建造在南北兩個景區的中間位置,某些具有居住功能的建築如讀書樓、藏書樓、宴會客廳等還直接建造在大花園內,這種園主居住區處於全園中心位置的園林布局,在中國古典園林建築中是具有創新觀念、獨一無二的。
江南孤例,各式兩層迴廊作為園林主通道
正是這種獨創的園林布局,給設計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難題,既要考慮居室與景觀的緊密結合、建築風格的協調、兩者如何互為借景,又要照顧通道處理上實用、便捷等需求。以玉繡樓住宅為中心,北隅有藏書樓(即蝴蝶廳)、讀書樓,東域有可品茗撫琴賞花的船廳,毗鄰有奉養老母的獨立小院賞月樓,東部有客居區、生活服務區所在的東二樓、東三樓和騎馬樓,乃至東南有片石山房和祠堂等各處。嶄新的建築布局格式考驗著設計者對通道設計的智慧,在建築空間點與線的處理上,如何恰當地處理通道,便成為關乎布局成敗的首要問題。
設計者最終採用各種兩層迴廊作為全園主要通道的做法。全園上下兩層的迴廊通道總長1000餘米,有單面空廊、雙面空廊、復廊、曲廊、雙層廊、玉繡樓本身的四合迴廊,加之復道迴廊的鏤空花窗,也使玉繡樓住宅與大花園景區相互呼應、相襯成景。設計者這一環狀網絡以兩層迴廊作為主要通道分布全園的創舉,不僅是「江南孤例」,也奠定了何園在中國古典園林建築史上「晚清第一園」的地位。
觀念創新,早期建築空間網絡設計的實踐
近數十年,理論界提出空間網絡概念。所謂網絡,是一組給定的點,以及一組連接這些點的線所組成的空間總體。網絡有集中式、分布式和環式三種,而何園各個分散的建築體就是分散的點,連接這些分散建築點的各種迴廊通道就是線,在兩個樓層上各種迴廊的線,或呈閉式環狀或呈開放式環狀,加上建築節點樓梯恰到好處的運用,恰恰符合環式網絡設計的概念,使整個何園各樓點在上下兩個平面上組成四通八達的一個可控的立體環式網絡。應該說,何園分布於全園的兩層各式迴廊通道整體設計,正是建築空間網絡設計概念在園林建築領域早期運用的實例。
何園有幾個重要的環狀分布:
第一是荷花池南的長廊,底層不僅可以觀賞西園,並可由西折經白皮松景點再向南進入賞月樓小院,並可由玉繡樓西側進入住宅區,而且在單面空廊的隔牆上,開著兩排什錦花窗,使大花園內古建築樓房與西洋式住宅樓的景色相通,音韻透漫,兩類樓房的景色融為一個整體,這在古園林建築中是罕見的處理手法。
第二是荷花池西園與東園船廳間的雙面廊,中間也是隔牆,隔牆東面作為寄嘯山莊後門進出園區的通道,東側與貼壁假山逶迤的石階登山通道相通,西側又可通向蝴蝶廳、桂花廳。
第三是環狀四合迴廊的住宅樓,其廊道東北進出口處與牡丹廳緊鄰,出入東園;西北進出口處與賞月樓小院相通;西南進出口處直達清楠木廳;東南進出口處與騎馬樓相連,通片石山房、祠堂與花園巷南大門。其本身是小環形四合通道,又處於全園大環形網絡的中心位置。
二層迴廊通道的華彩,在於它可以從大花園二層任意的角度全方位立體式的欣賞園景,並且絲毫不受雨雪天氣的紛擾。何園二層迴廊貫通的總長度堪為中國園林第一。
大花園二層的復道迴廊上,用一片牆將讀書樓與蝴蝶廳及西園景區分開,取得安靜的讀書環境,同時使一條迴廊通往三個方向,西北通藏書樓,西南通賞月樓乃至玉繡樓,東北通讀書樓與貼壁假山,這種復道迴廊是十九世紀的首創,被譽為建築史上立交橋的雛形。
因此說,觀察何園建築布局的特色,不能只從一個平面上來認識它的點與線,必須從兩個平面及其立體式連接上,既要看到單個樓、堂、廳、亭、山、水、廊、苑建築的點的布局,更要看到利用各式迴廊作為主要連接通道的線,還要看到建築節點上樓梯或明或暗的恰當安排,以立體化的三維視角,認識它是一個可控的環式網絡,設計者的設計理念符合於現代空間網絡概念的早期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