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超級實驗室》| 西南交大:勾畫中國軌道...

2020-12-05 澎湃新聞

本文原標題:《CCTV《超級實驗室》| 西南交大:勾畫中國軌道交通精彩的未來》

中國在2003年首次開通第一條高速鐵路線,時至今日,中國高鐵已經擁有世界上最密集的線路網絡,最複雜的運行環境,最龐大的乘客人數,以及最好的高鐵技術,那麼未來它又將駛向何方呢?1月14日,CCTV特別節目《超級實驗室》聚焦交通未來,深度報導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

▲CCTV《超級實驗室》|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7年歲末,中國高鐵總裡程達到了2.5萬公裡,這個數據意味著,中國高鐵裡程佔據了世界高鐵總裡程的60%以上。不斷創造奇蹟和驚喜,是中國高鐵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

這是一段在社交媒體上熱議的視頻。京滬高鐵上,一位外國旅客將一枚硬幣豎在列車窗臺上,高鐵以時速300公裡的速度飛駛,而硬幣屹立不倒。八分鐘後,當列車進站變換軌道時,出現大範圍橫向移動,硬幣這才倒下。

高速列車上硬幣不倒的奧秘,在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能找到答案。

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專家張衛華:「實際上車在跑的過程當中,在這麼高速下,它受到很多外部的激擾,比如說軌道它不可能是平的,還有自然的,來自於自然的,比如說風啊,會車啊等等。它都會有這樣一個擾動。在這些擾動之下,它還要跑的很平穩,這就是有難度了。這是創記錄的,因為有人在日本去試過,沒成功,在歐洲不成功,只有在中國才能有這麼好的這樣一個平穩的一個運行品質,這個品質就來自於這個實驗。」

這個試驗臺,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最多,技術最先進,唯一可實現內外軌速差的機車車輛滾動振動試驗臺。正在進行的試驗,即將創造中國高速列車的最快時速。

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專家張衛華:「這個車,我們計劃做到600公裡(每小時),那麼它設計速度就500公裡(每小時),那麼這樣的話,它有100公裡的餘量在裡頭,那麼真正運行的時候,就有了更好的一個保障。」

這個試驗平臺,通過不同路況的模擬來測試車輛的平穩性和安全性的動力參數。

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專家張衛華:「每一個車的最多實驗,做的工況有161個,速度有16個速度檔。所以說這個整個把它交叉起來之後,那麼它的工作量也是巨大的。」

試驗控制室裡,樣車的試驗數據不斷變化。這些數據,將為列車的各項性能指標優化到理想狀態,提供準確依據。

「所有的高速列車,都是在這個試驗臺完成了它的性能的驗證、優化以及安全性的這樣一個驗證。」

巨大的實驗樓裡,每一個平臺都與高速列車息息相關。這兩塊看似普通的屏幕,是鐵路線上的千裡眼。這是高速列車長期服役性能跟蹤監控系統,它將跟蹤試驗數據,實時傳輸至伺服器資料庫,實現列車運行軌跡和關鍵部件測點數據的實時監控。

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數據分析員幹峰:「我們收集這個數據的目的,主要是用於來判斷車輛運行的一個安全性,有沒有超出規定標準規定的一個指標的一個範圍。然後跟蹤的車有一百多萬輛車,最長跟蹤的一列車,跟蹤了240萬公裡。」

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989年籌建,實驗室以軌道交通車輛為研究對象,開展以高速重載車為核心的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創新研究。這個實驗室參與和見證了中國高速列車的每一步發展。2008年6月24日,中國第一列高鐵——京津高鐵投入運營,國產和諧號動車組列車,創造了時速394.3公裡的記錄,宣告了中國高鐵時代的到來。在這之後,中國高速列車的研製迎來了井噴式的爆發。

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專家張衛華:「人家是從1964年開始有高鐵,到今天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還多,這就是這樣一個速度。我們不僅是運行的速度,而是發展的速度,創新的速度。」

在這個廠房結構的實驗樓裡,中國高鐵的每一個精彩細節都是在實驗臺上千錘百鍊的結果。

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開云:「列車的速度越來越高,輪子的承載的重量也是越來越大,列車對線路的破壞作用也是越來越強,然後線路的震動對車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影響也是越來越劇烈的。因此,我們就開展車輛和軌道一個相互作用的一個研究。」

這項基礎研究,通過列車與軌道動態相互作用特徵,實現輪軌安全性能指標,在設計上滿足行車要求。

「這個實驗室,它像一個龐大的工廠,所以我們的教授們穿著工作制服,滿身油膩站在下面工作。當時我們為了這個試驗能轉起來,我們可以整晚上不睡覺。」

就是在這樣實驗環境下,這裡誕生了沈氏算法、翟理論等,以科研人員姓氏命名的實驗方法,以及機車耦合動力學等重要理論。

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國政:「我們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中國鐵路和高速鐵路的發展過程當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

曾經的綠皮火車,已被這些具有現代感,更符合動力學原理的列車取代。在的人機環境設計研究所,從車廂空間設施設計,外觀及內飾設計,高鐵每一個細節的創意,都在這裡精心打造。中國高鐵追求更高速更安全更舒適的理念,在每一個研究環節都體現的淋漓盡致。

這個被液壓裝置不斷晃動的車廂,是世界首臺1:1綜合舒適度試驗臺,研究適合亞洲人舒適的乘車體驗,是這項試驗的目的。

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機電測控實驗中心主任陳春俊:「它可以完成我們的振動、噪聲、氣壓、溫度、溼度、燥度和運動場景的模擬。我們通過這個臺子,可以把六大物理量綜合起來,研究關聯考慮,得到我們更舒適的高鐵列車的舒適性標準,然後往全球推廣。」

車廂裡安放著各種測試儀器,隨著擴音器提醒,不同內容的測試開始了。志願者的調查問卷,將為新型高速列車的設計提供優化方案。中國高鐵建設,已經從滿足需求向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轉變。

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專家張衛華:「我們從跟跑到並跑,我現在下一步,我們做的是領跑。我們領跑,這個所謂的這個本就是說,我們要搞下一代高速列車這樣一個技術。」

在封閉環形軌道上奔馳的模型車是一種還不為常人所知的交通工具。這個名為真空管道高溫超導磁懸浮列車的試驗車,是中國下一代高鐵的雛形,被業內稱為超級高鐵。鄧自剛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這段時間,試驗正進入到關鍵階段。

磁懸浮列車不用通電,在靜止情況下,車體就能飄浮起來,上下左右都不能動,只能沿著磁軌方向向前行進。西南交大的高溫超導磁懸浮技術,使用液氮來保證超導材料性能,與目前應用的電磁懸浮和低溫液氦超導磁懸浮技術相比,性能更優越,同時造價更低。

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型軌道交通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鄧自剛 :「高溫超導磁懸浮,它是我們國家原創的技術。那我們突出的概念應該是,更高的速度,更加地環保,更加地節能。這個超導磁懸浮車的話,兩個目標,第一個是露天運行的話,我們希望是達到600公裡每小時的時速。然後第二個是加上真空管道,整個真空管道的環境裡面突破1000公裡每小時。」

列車在密閉的真空管道內行駛,不受空氣阻力、摩擦及天氣影響,是實現更高速度的關鍵。時速1000公裡的高鐵,這個科學夢想已經呼之欲出。

這是一個不走尋常路的列車。空鐵項目從2009年開始研發,如今已經走出實驗室,具備了1.4公裡的試驗軌道。新能源的應用和環保是它最大的特色。

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蔡成標 :「2015年開始吧,就是我們依託這個動力鋰電池的技術和空鐵的懸掛式軌道交通的這種技術,提出了一個就是新能源空鐵這麼一個概念。2016年開始我們覺得這個技術這個各方面都比較成熟了,就開始投資興建這個實驗線。國外的驅動方式他都是高壓供電的,但我們是採用了鋰電池供電,所以這個在國外也是沒有的。所以我們說這個是世界首列新能源空鐵。「

空鐵在狹窄的樓群中間穿行,凸顯出它的設計理念。這種定位於城際間、景區間的交通方式一經亮相,就引發國內外多方關注。

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專家張衛華:「有軌的、空軌的、虛軌的和磁軌的,這是為城市軌道交通發展來服務的。所以遷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不僅在支撐今天高鐵發展,理念上在引領其他軌道交通的發展。」

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強勁的研發實力和一系列創新成果,勾畫出中國軌道交通精彩的未來!

竢實揚華,交通天下!

為中國速度點讚!

文末留言說一說你對未來交通的暢想

截止1月20日20時點讚前6名

送上火車俠鑰匙扣一套

內容來源:中央電視臺

視頻與文案整理:劉中慧 曾蕙心

本期編輯:交大新媒體中心劉中慧曾蕙心張文欣

往期聚「交」:

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報名開始啦!

相關焦點

  • 西南交大牽引動力實驗室:超級高鐵有望在此誕生
    換句話說,中國的「超級高鐵」極有可能在這裡誕生。「超級高鐵」只是其最前沿研究之一。建成25年來,牽引動力實驗室完成了我國幾乎所有機車車輛的動力學研究以及動力學性能的臺架試驗,2004年以來,又對高速動車組、新制式軌道交通的安全性保障、可靠性控制、長壽命設計、廣域性複議等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研究,助推中國高鐵以及軌道交通產業不斷向前飛奔。
  • 成都與西南交大中車合作 共同推進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申建
    成都與西南交大中車合作 共同推進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申建 、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三方攜手將成都打造成為全球軌道交通產業發展高地。
  • 西南交通大學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自主創新 打造「中國速度」
    10月7日上午,中央電視臺特別節目《超級實驗室》走進西南交通大學,以題為《自主創新,打造「中國速度」》深度報導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的創新故事。據悉,該實驗室是我國西部地區高校唯一的國家實驗室,也是中國軌道交通領域唯一的國家實驗室,定位於圍繞高速鐵路、重載運輸、新型城市軌道交通(即「一高一重一新」)開展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引領軌道交通技術的發展。
  • 西南交大助推成都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加速發展
    近日,全球首個真空管超高速磁懸浮列車原型測試平臺在西南交通大學(以下簡稱為「西南交大」)超導實驗室建成,該列車理論時速最快可達2900公裡。儘管該列車相關技術尚處於試驗階段,西南交大在磁懸浮列車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最新進展仍意義重大。超高速磁懸浮列車是未來交通運輸的重要方向。
  • 中國標準動車組25日在西南交大牽引動力實驗室試驗
    中國標準動車組要開跑了。透露這一訊息的是位於成都的西南交大的停電通知。 2010年10月,隨著西南交大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的正式啟用,該試驗臺的運行模擬速度提升到了600km/h,創造了鐵路機車車輛臺架運行模擬試驗的世界最高速度。從最初時速幾十公裡,到創造出486.1公裡世界鐵路運營列車時速紀錄的CRH380A動車組,這些車輛要上前線「開工」前,都在這個實驗室裡進行試驗研製。
  • 「中國-拉共體軌道交通聯合實驗室」在西南交通大學揭牌
    5月25日,「中國-拉共體軌道交通聯合實驗室」在西南交通大學揭牌。該項目今年3月獲科技部批准,行業主管部門為國家鐵路局。實驗室由西南交通大學牽頭,聯合巴西、阿根廷等拉美知名高校以及國內軌道交通龍頭企業共建。
  • 探訪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比飛機還快的「超級高鐵...
    在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一條測試時速可達400公裡的真空管道高溫超導磁懸浮直道試驗線正在建設。採用該技術,列車時速甚至有望突破1000公裡。換句話說,中國的「超級高鐵」極有可能在這裡誕生。  「超級高鐵」只是其最前沿研究之一。
  • 與西南交大共建「國地實驗室」 成都新都區打造軌道交通產業生態體系
    西南交通大學與新都區就「國地實驗室」建設與合作辦法現場舉行籤約儀式。此次高峰論壇作為2018成都全球創交會的配套高端峰會,緊密圍繞「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主題,為軌道交通產業的資源匯聚、融合、對接提供交流合作的平臺。
  • 世界首條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試驗線在西南交大啟用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成都1月13日電西南交通大學今天宣布,應用原創技術的世界首條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在該校正式啟用。研究人員表示,這標誌著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從無到有的突破,具備了工程化試驗示範條件。
  • 西南交大研究團隊:磁浮二代3節編組工程車月底下線
    推行「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校級改革試驗成果兩年半,成立24家科技創業公司,智慧財產權評估作價入股1.3億元,吸引社會資本8億元——西南交大這個「科技領域的小崗村」,已碩果纍纍。2015年,第一代中低速磁懸浮列車在長沙磁懸浮線開跑,最高運行時速100公裡。這是中國首條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低速磁懸浮鐵路,核心技術就是來自西南交通大學磁懸浮實驗室研究團隊。
  • 西南交大、西南財大、西南大學,以「西南」開頭的211,哪個更強
    今天小編介紹的是以「西南」開頭的211院校,有西南交大,西南財大和西南大學這三所。目前以「西南」命名的院校大都在重慶,四川兩地,省屬院校也有以西南打頭的,如西南科技大學,西南林業大學,西南醫科大學等。西南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是赫赫有名的交通大學的一脈,西南交通大學從唐山搬遷到成都。機械工程和交通運輸工程是其一級國家重點學科,除了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交通大學還有一個國家實驗室:現代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籌),這個確實是其優勢。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入選A+,土木工程入選A-,7個學科入選B+。
  • 川大、電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財大、成都理工這五所大學
    四川省有兩所一流建設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有6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西南交通大學,西南財經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成都理工大學;我們來聊聊這其中的五所大學,看他們各有什麼特色,那些學校分數比較好,那些學校關注度比較高?
  • 中國版超級高鐵啟動工程化試驗
    世界首條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試驗線啟用中國版超級高鐵啟動工程化試驗西南交通大學今天(1月13日)宣布,應用原創技術的世界首條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在該校正式啟用。研究人員表示,這是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從無到有的突破,具備了工程化試驗示範條件。
  • 陳能寬院士與西南交大
    原標題:陳能寬院士與西南交大 噩耗傳到位於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學,全校師生萬分悲慟,紛紛以各種形式緬懷這位傑出校友。自1942年進入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現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學習以來,陳能寬已與西南交大結緣74年。   據不完全統計,西南交通大學在平越期間的人才培養迸發出巨大能量:姚桐斌、陳能寬2名「兩彈一星元勳」(全國23名),肖紀美、佘畯南等9名院士,勘察設計大師胡惠泉,社會活動家楊紀珂等上千名專家學者。
  • 「高鐵夢」的牽引者——西南交通大學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的...
    走入城市西北角的西南交大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機車車輛滾動振動實驗臺卻熱氣騰騰,輪軌摩擦聲氣勢磅礴。模擬高鐵真實運行環境,一項項測試數據由此完成。  該實驗室成立25年來,在中國鐵路的演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從理論分析、試驗驗證到跟蹤試驗,每一種奔馳在高鐵上的車型都要在這裡測試、定型,這裡也成為中國高鐵技術研發及人才培養基地。     「這些都是我們敢於突破、創新的結果!」
  • 我國首個交通大數據國家實驗室建成 西南交大參與其中
    3月29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從中國交通運輸部官網上了解到,日前西南交通大學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民航數據通信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共同建設了綜合交通大數據國家實驗室,將為推動綜合交通大數據應用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據悉,目前綜合交通大數據國家實驗室是全國唯一一所。這一實驗室的主要功能是什麼呢?
  • 中國時速500公裡動車組25日在西南交大牽引動力實驗室試驗
    南車更高速度試驗列車,時速將超過500公裡 據西南交通大學官網消息稱,我國將於25日進行時速500公裡中國動車組試驗,而目前國內最快動車時速為380公裡。通知稱,因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時速500公裡中國標準動車組試驗,經用戶超大負荷用電保障申請,學校批准,定於2015年3月25日23:55—26日04:00;3月26日23:55—27日04:00,九裡校區眷誠齋12幢、13幢,15幢、三食堂、遊泳池、中達A、齊達、工行、中行、等區域配合停電。
  • 時速1000公裡「超級高鐵」試驗車2年內或「上路」
    「正規軍」的西南交通大學,多年醞釀的「超級高鐵」近兩年內或迎來重大突破。採用「高溫超導磁懸浮+真空管道」技術的中國版超級高鐵今年以來頗受關注。此前的6月19日,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新型軌道交通技術研究所所長張衛華介紹,由西南交通大學承擔的「多態耦合軌道交通動模試驗平臺」,是在1500米可模擬不同低氣壓環境的真空管道裡,開展不同磁懸浮模式比例模型車運行測試,包括高溫超導磁懸浮模式在內,試驗速度超過音速,理論上有望達到時速1500公裡。而相關模型車試驗線正在成都搭建。
  • 西南交大和北京交大可能新晉「一流大學」嗎?網友:4交大齊聚?
    目前我國有5所高校被認為是原交通大學的繼承者,分別為上交、西交、臺灣交通大學(也稱新竹交通大學)、西南交大和北京交大。其中,前3所的整體實力足夠「一流大學A」類,這點毋庸置疑,而後面兩所高校在首輪「雙一流」建設中僅為「一流學科」高校,那麼在即將進行的第二輪建設中可能成功取得突破嗎?
  • 時速1500公裡的 「超級高鐵」試驗線在蓉搭建 蕭山企業提供軌道
    「超級高鐵」試驗線正在成都搭建  蕭山一家企業提供軌道所需的磁鋼  6月19日,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張衛華在2018年世界交通運輸大會上透露,世界上時速最快的「超級高鐵」試驗線正在成都搭建,預計今年年底前將建成,並投入試驗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