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蛋白質、上帝粒子和宇宙中的樂曲,竟然還很動聽?

2021-01-14 騰訊網

作者:圓的方塊

編輯:範可鑫 麥芽楊

來源 |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01

新冠病毒聽起來什麼樣?

作者:Markus J. Buehler。音頻全長約1小時50分鐘,但微信音頻最長只能放1個小時。想聽原版的可以戳:https://soundcloud.com/user-275864738/viral-counterpoint-of-the-coronavirus-spike-protein-2019-ncov

上面這段音樂,全長1小時50分鐘,描述的是新冠病毒。

這首曲子的作者是馬庫斯·布勒(Markus Buehler)教授,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業是研究蛋白質的結構設計。

病毒的本質很簡單,由遺傳物質和蛋白質外殼組成。不同的病毒,蛋白質外殼的樣子也不同。新冠病毒之所以得名如此,就是因為其外殼如同一頂中世紀的皇冠。

這些皇冠狀「尖刺」名為刺突糖蛋白(Spike Glycoprotein),是病毒與人體細胞結合的關鍵。如果可以明晰這些蛋白質的結構與特徵,就可以為藥物設計幫上大忙。

新冠病毒示意圖,表面分布著大量的刺突糖蛋白(紅色部分) | phil.cdc.gov,Public domain

然而,蛋白質結構的研究,卻是難題。

作為生命的基礎物質之一,蛋白質的本質是一長串胺基酸鏈,這些胺基酸的種類與排序被稱為蛋白質的一級結構。胺基酸的種類高達20種,如同用20種積木來拼合生命的多彩。

然而,故事還遠沒有結束。由這20種胺基酸組成的長鏈,通過氫鍵之類的吸引力,會形成一些螺旋或者摺疊的二級結構。多個二級結構又可以在三維空間構造出更為複雜的構型,即為蛋白質的三級結構。

蛋白質的各級結構 | Wikimedia Commons, Shakiestone / Public domain

20種胺基酸、一級、二級、三級,如若理清這眼花繚亂的排列與層次,就能揭示蛋白質的功能與特性,從而讓我們更接近生命的本源

如何拆解蘊藏無窮可能的蛋白質結構之謎?馬庫斯認為:音樂也許是答案

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元數量有限,而構成音樂的音符數量也有限。一首曲子的音高、音域與節奏,類似於蛋白質的螺旋、摺疊和三維構象。

於是,馬庫斯開發了一種技術將蛋白質轉化與之對應的旋律。

將蛋白質轉化為音樂示意圖 | 參考文獻[1]

蛋白質音樂化的好處是:我們的大腦更善於處理聲音。只要聆聽一次,耳朵就能識別出聲音的音色、音量與和弦。

通過音樂,研究者可以更容易地發現蛋白質結構中的特定模式,就如同在一曲古典樂中尋找某一個特殊的和弦

將這種技術逆向化,人們甚至可以先譜寫一首曲子,將其反推回蛋白質,從而創造一種自然界不曾有過的全新結構。

如今,馬庫斯應用這種轉化方法來模擬新冠病毒的刺突糖蛋白,將這一蛋白質的多級層次轉變為交織的旋律,也就是文首聽到的曲子。

這項研究能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病毒的致病機理,或許還能找到具有相似旋律的蛋白質,以作為有效的抗體。

對於自己的技術,馬庫斯評價道「通過聲音獲取蛋白質中的信息,這非常優雅」。

02

如何讓科學被聽到?

人類具有五感,僅僅只用視覺來處理數據,未免有些遺憾與浪費。將數據或者信息轉化為聲音,這種技術統稱為「聲化」(Sonification)。

最為著名的「聲化」技術成果,就是蓋革計數器。

蓋革計數器 | Wikimedia Commons, Boffy b / CC BY-SA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這項發明於1908年的儀器,可以用來測試輻射水平。它的內部有一個低壓氣體管,當輻射使其中的氣體電離時,會產生電流脈衝,從而發出連續不斷的咔嗒聲。

蓋革計數器急促的聲音如同警報,告誡人們這裡輻射水平超標,務必遠離。

通過聲音,我們甚至能發現眼睛容易忽視的特徵

萬達·迪亞茲·默塞德(Wanda Diaz Merced),一位來自南非的天體物理學家,因為疾病而失明。但是,她仍然嚮往星空。

為此,她與程式設計師合作開發了一種算法,能夠將繁雜的天體數據變為特定的聲音模式。藉助這項技術,她繼續著自己的研究,甚至還「聽」出了星體爆炸過程中產生的特殊電磁信號。而此前,這些信號被「明眼」的天文學者忽視了。

除了從數據中發掘出新的特徵,人們也希望藉由聲音的途徑,讓研究結果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2012年,歐洲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發現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為此,高能物理學家彼得·特雷奇克(Piotr Traczyk)感到十分激動,他想通過自己的方式,來紀念這一重要成就。特雷奇克恰好還是個吉他手——他決定將希格斯玻色子的實驗數據變成一首重金屬搖滾樂

彼得·特雷奇克既是物理學也是樂隊吉他手 | fuw.edu.pl

他選取了希格斯玻色子搜索過程中的兩張主要數據圖,將其中直方圖的數據轉化為音符,再加入鼓和貝斯的部分。於是,一首希格斯玻色子的重金屬搖滾樂,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禮堂中奏響——這也是宣布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的地方。

希格斯玻色子重金屬音樂的演奏現場 | youtube,Traq

除了這場略顯學術的搖滾演出,CERN一直致力於用聲化技術來宣傳自己

2014年,CERN成立60周年。組織者就將CERN所管理的LHC四個大型檢測器的數據進行了「聲化」,並邀請了工作於此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進行演奏。

在這場「生日獻禮」演奏中,小提琴、單簧管、鋼琴、長笛,在LHC——這座人類最為宏大的科學裝置中——相得益彰。

在激昂的搖滾與悠揚的四重奏中,科學,被更多人所「聽到」。

03

宇宙是一首樂曲?

可以聲化的,又何止是科研成果?

從海洋生物的分布密度、到某一家公司的股票漲跌,只要存在數據或者信息,我們都可以將其轉變為音樂。

簡言之,萬物自有其樂章

美國宇航局(NASA)曾出過一張唱片。沒錯,NASA出過一張唱片。

這張名為《行星交響樂》(Symphonies of the planets 1-5)的唱片,是使用了漫遊寰宇的旅行者號探測器,錄製了一系列宇宙間的聲音。

《行星交響樂》唱片封面 | Amazon.com

雖然宇宙是真空的,無法傳播聲音,但旅行者號上有一種特殊的設備,可以將電子振動轉換成人類聽覺範圍內的聲音

於是,在這張唱片中,我們能聽到太陽風與行星磁場產生的帶電粒子,無線電波在大氣層中的反彈,太空本身的電磁噪音。

行星交響曲,宇宙空間的電磁場噪聲 | NASA

打開這段音樂,如果不知道它從何而來,你會以為這是無意義的噪音——

其實,你,正在聆聽宇宙本身。

參考文獻:

[1] Buehler et al., "A Self-Consistent Sonification Method to Translate Amino Acid Sequences into Musical Compositions and Application in Protein Design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S Nano, 2019, DOI: 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9b02180

[2] https://news.mit.edu/2020/qa-markus-buehler-setting-coronavirus-and-ai-inspired-proteins-to-music-0402

[3] https://www.ted.com/speakers/wanda_diaz_merced

[4] http://cylindricalonion.web.cern.ch/blog/201504/what-would-higgs-discovery-sound-heavy-metal-song

[5] http://cylindricalonion.web.cern.ch/blog/201410/lhc-data-brought-life-through-music

原標題:你想聽什麼曲子?新冠病毒、上帝粒子,還是宇宙?

本文作者 圓的方塊,首發於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歡迎關注。

編輯:Kun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1.為什麼不倒翁小姐姐能搖一晚上不倒?

2.如果在家考,作弊就很容易嗎?

3. 「我給你 37 美元,求求你把這桶油搬走吧」

4. 老師隔離後用射擊遊戲上網課,真不怕學生看完更想玩遊戲?

5. 被五步蛇咬,走幾步才最安全?

6. 我們從不騙你,除非……你不懂物理

7. 為什麼菜油倒海上能救命?這道題美國學霸國父也不會做

8. 為什麼有 32 個關卡的超級馬裡奧兄弟只要 64KB?

9. 十大物理效應,一次看個夠!

10. 方程 E = mc² 中,m 的能量從何而來?

 點此查看以往全部熱門文章 

相關焦點

  • 掌握宇宙生死的粒子,被稱為「上帝粒子」,比原子小卻能毀掉一切
    引言:在現實的宏觀世界中,所有的物質都由微觀世界的粒子組成。而在很多人看來,微觀世界裡最微小的粒子應該就是原子了。其實不然,還有一種粒子比原子還小。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它是一種能夠主宰宇宙命運的粒子,因此被稱為「上帝粒子」。
  • 新冠病毒、上帝粒子,還是宇宙?
    然而,故事還遠沒有結束。由這20種胺基酸組成的長鏈,通過氫鍵之類的吸引力,會形成一些螺旋或者摺疊的二級結構。多個二級結構又可以在三維空間構造出更為複雜的構型,即為蛋白質的三級結構。藉助這項技術,她繼續著自己的研究,甚至還「聽」出了星體爆炸過程中產生的特殊電磁信號。而此前,這些信號被「明眼」的天文學者忽視了。除了從數據中發掘出新的特徵,人們也希望藉由聲音的途徑,讓研究結果吸引更多人的關注。2012年,歐洲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發現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 ...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
    3年前,他押下100美元的賭注,打賭人類永遠也不可能發現希格斯粒子——這種有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之源。  2011年12月1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召開研討會宣布,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顯微鏡」——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希格斯粒子時出現「重要進展」。
  • ...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
    3年前,他押下100美元的賭注,打賭人類永遠也不可能發現希格斯粒子——這種有著「上帝粒子」之稱的神秘粒子,被認為是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質量之源。  2011年12月1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召開研討會宣布,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超級顯微鏡」——大型強子對撞機尋找希格斯粒子時出現「重要進展」。
  • 上帝粒子或暗示宇宙末日?
    北京時間2月20日消息,國外媒體報導,路透社消息,科學家仍在試圖理清去年發現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各方面細節。然而基本粒子數量的增加對宇宙的未來可能並不是件有利的事。
  • 它被稱作「上帝粒子」,無比渺小卻掌控宇宙命運,宇宙發展全靠它
    引言:你認為什麼是最小粒子?原子?質子?夸克?其實都不是,最小的它於1964年被發現,比質子、中子、夸克等小得多,科研人員為它起名「上帝粒子」,它一直努力維持宇宙秩序,努力維持著宇宙內多種物質的數量平衡。它雖不起眼,但手握宇宙命脈。
  • 上帝粒子被發現,破解物體質量和宇宙大爆炸之謎指日可待
    上帝粒子被被證實存在,鼓舞了眾多科學家。對於描述物體質量和研究宇宙大爆炸的具體情況,上帝粒子都會起到指引作用。於是科學家們試圖建立一種新的科學體系,來幫助我們認識微觀世界,微觀世界的地位也提高到了和宏觀世界一樣。從微觀角度出發,我們這個世界是由無數個微小的粒子構成的。很多人都認為原子就是粒子中最小的一級,其實不然,「上帝粒子」才是。為什麼要叫上帝粒子?
  • 沒有上帝粒子就沒有人類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比利時的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的彼得·希格斯,表彰他們在預測希格斯粒子(即「上帝粒子」)所做出的貢獻。上帝粒子對物質和生命形成有深遠影響,沒有上帝粒子就沒有人類。然而作為物理學一個晦澀的概念,上帝粒子一些事件也許並不為人所知。
  • 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是一種沒有質量的粒子,是所有的粒子中最為著名的一個,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並且這個粒子是所有的62個粒子中唯一一個沒有質量的粒子,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中自旋為零的玻色子。  在粒子物理高能粒子物理的微觀粒子中『玻色子是可以與費米子對稱耦合』形成可測量的『實粒子』,希格斯粒子是希格斯玻色子的『反粒子』希格斯場的場量子化激發產生希格斯實粒子,它通過自相互作用的介質而獲得質量。  希格斯玻色子是因物理學者彼得•希格斯命名,物理學家利昂•萊德曼無意中為希格斯玻色子起了「上帝粒子」這麼一個名字。
  • 尋找「上帝粒子」 答案有望改變對宇宙的理解
    陳國明說,在物理學標準模型的62種基本粒子中,其他61種都已被實驗證實存在,只有希格斯玻色子這關鍵一環仍然懸而未決。假使它存在,將彌補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描述整個宇宙如何運行的不足。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所描述的所有物理現象和現有實驗結果幾乎全部吻合,只是希格斯玻色子一直沒有現身。而理論模型再完美也只能是假設,並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釋現實世界。
  • 「上帝粒子」找到了!
    據悉,研究中心今年上半年獲取的數據是去年的兩倍,這些數據使科學家們可以做出更細緻精確的分析和判斷。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新聞發言人表示,這一重大發現具有重要意義,是一個裡程碑,為未來的研究指明了方向。該發言人介紹說下一步的任務就是確定這種粒子的特性,以及它對於人類認識宇宙的重要意義,進一步研究成果預計7月底公布。
  • 「上帝粒子」研究顯示「宇宙是不存在的」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澳大利亞《先鋒太陽報》6月27日報導,在歐洲原子能研究中心工作的科學家們在對「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屬性進行研究,並將其與最近關於宇宙大爆炸後的另一理論相結合,最後得出「宇宙是不存在的」這一震驚世界的理論。只是還有許多新的物理學現象無法用這一理論進行解答,目前科學家們對宇宙的探索仍在繼續進行中。
  • 上帝粒子的發現 上帝粒子對人類意味著什麼?
    &nbsp&nbsp&nbsp&nbsp2016年5月1日,上帝粒子的發現,上帝粒子對人類意味著什麼?上帝粒子是在宇宙誕生的時候發現的,有研究所正在對上帝粒子進行研究,那上帝粒子對於人類而言到底意味著什麼呢?下面科技訊小編帶你看下上帝粒子的發現。
  • 盤點改變世界發現:上帝粒子或解釋宇宙形成
    發現疑似「上帝粒子」 或改變人類對宇宙理解追尋將近半個世紀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於2012年7月4日宣稱,找到一種新亞原子粒子,這種粒子與構成質量的「上帝粒子」的特徵「一致」。由此,萬物質量來源之謎或可解開,粒子物理學中缺失的重要一環或可填補。
  • 盤點改變世界物理發現:上帝粒子或解釋宇宙形成
    發現疑似「上帝粒子」 或改變人類對宇宙理解  追尋將近半個世紀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於2012年7月4日宣稱,找到一種新亞原子粒子,這種粒子與構成質量的「上帝粒子」的特徵「一致」。由此,萬物質量來源之謎或可解開,粒子物理學中缺失的重要一環或可填補。
  • 歐洲證明「上帝粒子」存在 或解釋宇宙初創之謎
    歐洲核子中心(CERN)昨日公布來自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重要數據,顯示有「上帝粒子」之稱的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強有力證據。  中國社科院專家上午接受法晚記者採訪時稱,這一數據就好似我們用收音機收到了「上帝粒子」的信號,未來一年之內,將很有可能發現這一粒子,解釋宇宙初創之謎。
  • 囊泡和上帝粒子--中國數字科技館
    如果關注每年諾貝爾獎的人,就會知道,囊泡和上帝粒子,可是今年諾獎的關鍵詞。如果你還不清楚囊泡和上帝粒子是怎麼回事,就跟著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在融合過程中,囊泡和目標膜上的蛋白以拉鏈的方式相結合。科學家們此前便已經知道鈣離子參與了這一過程,後來蘇德霍夫在神經細胞中找到對鈣離子敏感的蛋白質。他還揭示了這種蛋白質的作用原理:它會對注入的鈣離子做出反應,並控制鄰近的蛋白質迅速讓囊泡與神經細胞的外部細胞膜相結合,然後迅速釋放信號物質。
  • 上帝粒子是什麼?
    是那個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智商極高而情商極低,常常令身邊的朋友感到哭笑不得的物理天才「謝耳朵「 Sheldon?還是歐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近年來最令粒子物理界興奮的事件莫過於2012年LHC上的實驗發現了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而其中兩位「上帝粒子」的提出者也因此獲得了20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 「上帝粒子」能讓宇宙毀滅?
    物理學家發現,一種賦予宇宙中所有物質質量的基本粒子有朝一日也可能導致宇宙的毀滅,這種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即所謂的「上帝粒子」。該粒子所創造的「負能量泡沫」一旦與宇宙相撞,宇宙便會在瞬間灰飛煙滅,就像最初的大爆炸一樣突然。
  • 「上帝粒子」原本叫「該死的粒子」
    ,全人類對宇宙終極規律的探索——上帝粒子,就這樣被推遲了二十年。宇宙的一切性質,都可以從這個普遍的規律中推導出來。這個規律是如此簡單、明晰、優美,以至可以印在一件T恤衫上。為了追求一個終極規律,人們必須把自然界中發現的各種基本粒子都歸類到一個模型中去。迄今為止,在除引力之外的領域裡,最成功的模型就是所謂的標準模型。根據這個模型,我們可以預言,宇宙中共存在著六十一種基本粒子,既不多,也不少,而每一種粒子,都有它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