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圓的方塊
編輯:範可鑫 麥芽楊
來源 |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01
新冠病毒聽起來什麼樣?
作者:Markus J. Buehler。音頻全長約1小時50分鐘,但微信音頻最長只能放1個小時。想聽原版的可以戳:https://soundcloud.com/user-275864738/viral-counterpoint-of-the-coronavirus-spike-protein-2019-ncov
上面這段音樂,全長1小時50分鐘,描述的是新冠病毒。
這首曲子的作者是馬庫斯·布勒(Markus Buehler)教授,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主業是研究蛋白質的結構設計。
病毒的本質很簡單,由遺傳物質和蛋白質外殼組成。不同的病毒,蛋白質外殼的樣子也不同。新冠病毒之所以得名如此,就是因為其外殼如同一頂中世紀的皇冠。
這些皇冠狀「尖刺」名為刺突糖蛋白(Spike Glycoprotein),是病毒與人體細胞結合的關鍵。如果可以明晰這些蛋白質的結構與特徵,就可以為藥物設計幫上大忙。
新冠病毒示意圖,表面分布著大量的刺突糖蛋白(紅色部分) | phil.cdc.gov,Public domain
然而,蛋白質結構的研究,卻是難題。
作為生命的基礎物質之一,蛋白質的本質是一長串胺基酸鏈,這些胺基酸的種類與排序被稱為蛋白質的一級結構。胺基酸的種類高達20種,如同用20種積木來拼合生命的多彩。
然而,故事還遠沒有結束。由這20種胺基酸組成的長鏈,通過氫鍵之類的吸引力,會形成一些螺旋或者摺疊的二級結構。多個二級結構又可以在三維空間構造出更為複雜的構型,即為蛋白質的三級結構。
蛋白質的各級結構 | Wikimedia Commons, Shakiestone / Public domain
20種胺基酸、一級、二級、三級,如若理清這眼花繚亂的排列與層次,就能揭示蛋白質的功能與特性,從而讓我們更接近生命的本源。
如何拆解蘊藏無窮可能的蛋白質結構之謎?馬庫斯認為:音樂也許是答案。
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元數量有限,而構成音樂的音符數量也有限。一首曲子的音高、音域與節奏,類似於蛋白質的螺旋、摺疊和三維構象。
於是,馬庫斯開發了一種技術將蛋白質轉化與之對應的旋律。
將蛋白質轉化為音樂示意圖 | 參考文獻[1]
蛋白質音樂化的好處是:我們的大腦更善於處理聲音。只要聆聽一次,耳朵就能識別出聲音的音色、音量與和弦。
通過音樂,研究者可以更容易地發現蛋白質結構中的特定模式,就如同在一曲古典樂中尋找某一個特殊的和弦。
將這種技術逆向化,人們甚至可以先譜寫一首曲子,將其反推回蛋白質,從而創造一種自然界不曾有過的全新結構。
如今,馬庫斯應用這種轉化方法來模擬新冠病毒的刺突糖蛋白,將這一蛋白質的多級層次轉變為交織的旋律,也就是文首聽到的曲子。
這項研究能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病毒的致病機理,或許還能找到具有相似旋律的蛋白質,以作為有效的抗體。
對於自己的技術,馬庫斯評價道「通過聲音獲取蛋白質中的信息,這非常優雅」。
02
如何讓科學被聽到?
人類具有五感,僅僅只用視覺來處理數據,未免有些遺憾與浪費。將數據或者信息轉化為聲音,這種技術統稱為「聲化」(Sonification)。
最為著名的「聲化」技術成果,就是蓋革計數器。
蓋革計數器 | Wikimedia Commons, Boffy b / CC BY-SA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這項發明於1908年的儀器,可以用來測試輻射水平。它的內部有一個低壓氣體管,當輻射使其中的氣體電離時,會產生電流脈衝,從而發出連續不斷的咔嗒聲。
蓋革計數器急促的聲音如同警報,告誡人們這裡輻射水平超標,務必遠離。
通過聲音,我們甚至能發現眼睛容易忽視的特徵。
萬達·迪亞茲·默塞德(Wanda Diaz Merced),一位來自南非的天體物理學家,因為疾病而失明。但是,她仍然嚮往星空。
為此,她與程式設計師合作開發了一種算法,能夠將繁雜的天體數據變為特定的聲音模式。藉助這項技術,她繼續著自己的研究,甚至還「聽」出了星體爆炸過程中產生的特殊電磁信號。而此前,這些信號被「明眼」的天文學者忽視了。
除了從數據中發掘出新的特徵,人們也希望藉由聲音的途徑,讓研究結果吸引更多人的關注。
2012年,歐洲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發現了「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為此,高能物理學家彼得·特雷奇克(Piotr Traczyk)感到十分激動,他想通過自己的方式,來紀念這一重要成就。特雷奇克恰好還是個吉他手——他決定將希格斯玻色子的實驗數據變成一首重金屬搖滾樂。
彼得·特雷奇克既是物理學也是樂隊吉他手 | fuw.edu.pl
他選取了希格斯玻色子搜索過程中的兩張主要數據圖,將其中直方圖的數據轉化為音符,再加入鼓和貝斯的部分。於是,一首希格斯玻色子的重金屬搖滾樂,在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禮堂中奏響——這也是宣布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的地方。
希格斯玻色子重金屬音樂的演奏現場 | youtube,Traq
除了這場略顯學術的搖滾演出,CERN一直致力於用聲化技術來宣傳自己。
2014年,CERN成立60周年。組織者就將CERN所管理的LHC四個大型檢測器的數據進行了「聲化」,並邀請了工作於此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進行演奏。
在這場「生日獻禮」演奏中,小提琴、單簧管、鋼琴、長笛,在LHC——這座人類最為宏大的科學裝置中——相得益彰。
在激昂的搖滾與悠揚的四重奏中,科學,被更多人所「聽到」。
03
宇宙是一首樂曲?
可以聲化的,又何止是科研成果?
從海洋生物的分布密度、到某一家公司的股票漲跌,只要存在數據或者信息,我們都可以將其轉變為音樂。
簡言之,萬物自有其樂章。
美國宇航局(NASA)曾出過一張唱片。沒錯,NASA出過一張唱片。
這張名為《行星交響樂》(Symphonies of the planets 1-5)的唱片,是使用了漫遊寰宇的旅行者號探測器,錄製了一系列宇宙間的聲音。
《行星交響樂》唱片封面 | Amazon.com
雖然宇宙是真空的,無法傳播聲音,但旅行者號上有一種特殊的設備,可以將電子振動轉換成人類聽覺範圍內的聲音。
於是,在這張唱片中,我們能聽到太陽風與行星磁場產生的帶電粒子,無線電波在大氣層中的反彈,太空本身的電磁噪音。
行星交響曲,宇宙空間的電磁場噪聲 | NASA
打開這段音樂,如果不知道它從何而來,你會以為這是無意義的噪音——
其實,你,正在聆聽宇宙本身。
參考文獻:
[1] Buehler et al., "A Self-Consistent Sonification Method to Translate Amino Acid Sequences into Musical Compositions and Application in Protein Design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S Nano, 2019, DOI: 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9b02180
[2] https://news.mit.edu/2020/qa-markus-buehler-setting-coronavirus-and-ai-inspired-proteins-to-music-0402
[3] https://www.ted.com/speakers/wanda_diaz_merced
[4] http://cylindricalonion.web.cern.ch/blog/201504/what-would-higgs-discovery-sound-heavy-metal-song
[5] http://cylindricalonion.web.cern.ch/blog/201410/lhc-data-brought-life-through-music
原標題:你想聽什麼曲子?新冠病毒、上帝粒子,還是宇宙?
本文作者 圓的方塊,首發於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歡迎關注。
編輯:Kun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1.為什麼不倒翁小姐姐能搖一晚上不倒?
2.如果在家考,作弊就很容易嗎?
3. 「我給你 37 美元,求求你把這桶油搬走吧」
4. 老師隔離後用射擊遊戲上網課,真不怕學生看完更想玩遊戲?
5. 被五步蛇咬,走幾步才最安全?
6. 我們從不騙你,除非……你不懂物理
7. 為什麼菜油倒海上能救命?這道題美國學霸國父也不會做
8. 為什麼有 32 個關卡的超級馬裡奧兄弟只要 64KB?
9. 十大物理效應,一次看個夠!
10. 方程 E = mc² 中,m 的能量從何而來?
點此查看以往全部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