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似乎成為了醫學界對於傳統藥物抗癌可能性研究大爆發的一年。從普通2型糖尿病的權威用藥:二甲雙胍在被證實可以抗衰老、抗霧霾後,先後被多個頂級試驗機構證明其有抗癌與抑制腫瘤轉移。接著就是一直被認為具有抗癌作用的阿司匹林,在美國預防服務工作隊推薦為一級防癌藥物,被發現在肝癌與胰腺癌上聯用其他藥物有效後,又一個爆炸性的新聞就是,在最近風靡一時的免疫治療(PD1)中,益生菌也跟著上榜,成為免疫治療的神助攻。並在腸癌的預防與治療中,有特別的作用。
而在癌症治療傳統藥物新功效的發現中,爭議性的事件則是關於一款用了60多年的戒酒藥:雙硫侖。它因偶然治好了一個無藥可用的長期酗酒的乳腺癌晚期患者,因使用戒酒藥雙硫侖而使自己活了下來。隨後發表於《自然》雜誌上的論文驚爆:來自丹麥、捷克和美國的跨國研究團隊發現,雙硫侖提升了多種腫瘤患者的生存率。他們還揭示了這種藥物起到抗癌作用的機理。這篇文章使人們驚嘆於這款普通藥物隱藏的抗癌功效,但其關於研究中出現的各種小樣本的不嚴謹,同樣引發了醫學界的質疑。
儘管如此,這些發現,使我們開始關注自己身邊藥箱裡那些普通的生活必備藥品,也許它們其中的某一款藥物,很可能正在成為潛在的癌症治療新藥。
二甲雙胍:卵巢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結腸癌潛在「神藥」?
2018年最後一個月,被譽為在醫學未來各種疾病治療上可能有著許多可能性的二甲雙胍在被證實可以降糖、抗衰老、抗霧霾後,這款神秘的普通2型糖尿病的長期權威用藥背後的分子機制,被加拿大的Stephen W Michnick教授團隊,發現至少能影響745種蛋白的活性,並系統解釋了它的細胞運作模型與機理。基本上證明了二甲雙胍兼具降糖、防癌抗癌和延緩衰老的原理。他們的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頂級期刊《細胞》雜誌上。
目前為止,據統計,僅在世界權威雜誌上已有近60多篇論文,包括美國排名第一的癌症專科腫瘤醫院安德森癌症中心在內的至少20多個試驗,均證明這款僅價值十幾元人民幣的普通藥物,在相關條件下,對腫瘤有抑制與防治作用。
二甲雙胍的「抗癌」機理對於科學家們來說,一直是一個謎。當然他們一直在尋找解開這個謎底的方法。2018年1月,一個由鄭州大學生物治療中心李莉教授(譯名)及伊利諾州芝加哥西北大學Feinberg醫學院等21位科學家組成的跨國研究小組,在Cancer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二甲雙胍抗卵巢癌的論文。該研究明確了二甲雙胍通過抑制「CD39/CD73依賴性MDSC免疫抑制」,從而提高抗腫瘤T細胞免疫力,產生臨床益處的運作機理。
更多的科學家們對這款普通藥物的興趣在於它為什麼可以抑制腫瘤的進展?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發現,二甲雙胍可通過阻止細胞呼吸和抑制天冬氨酸的產生而減緩腫瘤生長。其後,發表於《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的一篇文章證實:二甲雙胍通過阻止癌細胞代謝葡萄糖,實現抗癌目標。7月,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的施揚、石雨江教授團隊在《Nature》宣布,二甲雙胍可通過激活一種能夠感知細胞內能量狀態並調控新陳代謝的酶——AMP活化蛋白激酶實現對腫瘤生長的抑制。除了科學家們的證實,許多獲批臨床試驗的二甲雙胍抗癌試驗,已初步獲得療效。
兩年前,瑞士巴塞爾大學的科學家將二甲雙胍與高血壓藥昔洛舍平聯合使用。這一「雞尾酒療法」的抗癌機制:「阻斷」能源供給誘導癌細胞死亡,抑制腫瘤的增長。試驗結果發表在《Cell Reports》雜誌。這個試驗雖然只是一個小規模的試驗樣本,但極可能在以後大規模的臨床試驗後,得到更多的臨床抗腫瘤數據。
據在美國ClinicalTrials.gov(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提供的全球臨床試驗網站)搜索,全世界關於二甲雙胍的臨床試驗至少有339項。這當中至少有上百項與抗癌試驗有關。這其中最令人期待的是安德森癌症中心Mien-Chie Hung團隊的發現:二甲雙胍能夠導致癌細胞表達的PD-L1降解。這個團隊在乳腺癌、黑色素瘤、結腸癌三種癌症中,使用二甲雙胍和CTL-4抑制劑聯合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而在臨床試驗過程中,Hung的團隊還報告發現了二甲雙胍降低非小細胞肺癌、結腸癌中的pd-L1水平。證明二甲雙胍可以作為聯用藥物增強PD-1/PD-L1之外免疫治療的能效。
好消息還在不斷讓人對這款普通藥物的未來潛在能力,表現出更多的驚訝,在2018年未的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德拉瓦大學和伊利諾伊大學的科學家們還發表了用創新療法聯用二甲雙胍,殺死肝癌細胞並抑制腫瘤生長的新方法。
當然,這款藥物的療效也許遠不止此,除了發現可以抗癌的真實證據,阿拉巴馬大學的科學家們首次證實,二甲雙胍可以逆轉因癌症放療中引發的肺纖維化。對於國人來說,10月份《Cell Metabolism》期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證實,二甲雙胍可以降低因霧霾引發的心臟病的消息則是一個重要的禮物。基於二甲雙胍在抗衰老方面的潛力,紐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已開展了一項其在人類長壽中的作用的試驗。這項臨床試驗編號為:NCT02432287的研究認為。二甲雙胍可能影響與年齡相關疾病發展的代謝和細胞過程,如炎症,氧化損傷,自噬減少,細胞衰老和細胞凋亡。這個意思就是二甲雙胍可能會影響人衰老的過程。
二甲雙胍做為我們身邊一款普通的「神藥」,隨著更多的科學家們的進入以及研究,也許未來還會給我們更多的發現與驚喜,關於它的故事,也許現在才剛剛開始。
阿司匹林:百年廣譜抗癌神藥?
與跨界神藥:二甲雙胍在被發現具有特殊的的抗癌作用後,科學家們在對傳統經典藥物進行篩選抗癌藥物成份時,阿司匹林這款百年經典老藥,就成為了一個被關注的新星。
對於阿司匹林在癌症藥物作用的可能性的研究,英國的研究人員從1999年就開始了。他們研究的對象是一批由於基因問題而有較高的腸癌風險者。10年後的跟蹤調查顯示,服用阿司匹林患腸癌的比例只有對照組的一半。
這個重大的發現顯然鼓舞了更多的試驗機構與科學家們從這款百年老藥中尋找新的抗癌機制的可能性。牛津大學的研究在2012年證實了阿司匹林有抗胰腺癌的作用。試驗組讓參與試驗者每天服用阿司匹林≥75mg。經過三年左右的大數據研究,報告發現日常服用阿司匹林可減低胰腺癌發病率,且能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科學家從生化途徑角度解釋了阿司匹林的防癌機制,認為其可大幅減少血液及兩個結直腸癌細胞系中2-羥戊二酸(腫瘤的一種驅動因子)的含量有關。這份報告發表在該年度《Lancet》(柳葉刀)雜誌上。
其後,在《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上發表的美國麻薩諸塞綜合醫院與哈佛大學兩家機構研究人員的研究報告證明,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有助於降低患肝癌和卵巢癌的風險。這兩項研究都是基於超過十萬多人的大數據調查,來自麻薩諸塞綜合醫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80年代以來超過13萬人的數據。結果發現,每周服用325毫克標準劑量阿司匹林兩片或更多,患原發性肝細胞癌的風險降低49%。
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則分析了超過20萬名女性的數據,其中1000多人患有卵巢癌。研究發現,與未服用阿司匹林的女性相比,每天小劑量服用阿司匹林的女性,患卵巢癌的風險降低23%。但是,服用325毫克標準劑量阿司匹林則沒有這種效果。
更多的研究則證實了阿司匹林在腸癌和心血管疾病有明確的療效。2016年,美國預防服務工作隊(USPSTF)在《Ann Intern Med》上發表了阿司匹林作為心血管疾病和結直腸癌一級預防用藥的指南。這個由美國衛生和公眾服務部的醫療保健研究和質量管控機構資助,初級保健醫生和流行病學家組成的小組,他們的任務旨在對「初級保健和預防系統地提供有效性的證據和為臨床預防服務的建議」,這個機構每年發布的指南是醫生與藥界的重要參考。
這份指南認為:10年心血管風險≥10%且無出血風險增加的50~69歲人群,應考慮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來預防心血管病和結直腸癌。美國預防工作隊的建議使阿司匹林成為第一個被推薦用於癌症化學預防的藥物。但這個指南也遭到了科學家們非議。有科學家在第二年就進行了一個試驗,認為應當放在二級預防用藥指南上。雖然有爭議,但卻證明了這個指南使阿司匹林重新在抗癌藥物中尋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
據最新的英國《癌症研究》雜誌稱,一項專門針對中國人體質,由香港中文大學的蔡錦輝和沈祖堯博士發起,歷時10年,超60萬名中國人組成的20萬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與40多萬對照組的數據表明,日服80~100mg的阿司匹林,相比對照組,肝癌減少了51%,胃癌減少了58%,食道癌減少了41%。
隨著包括全世界近二十個左右的關於阿司匹林的試驗的進行,未來我們可能還會不斷聽到關於它的新發現。正如一位科學家所預測的那樣:「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阿司匹林仍將是我們醫藥箱中的寵兒。」
益生菌:對抗癌症的自然療法
美國排名第一的腫瘤專科醫院安德森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分析了112名使用PD-1抑制劑療法的黑色素瘤患者口腔及腸道中益生菌對免疫療法的功效。研究人員發現,腸道中有Ruminococcaceae這種益生菌的患者,免疫療法治癒率高。這個發表在2018年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的報告,證實了益生菌做為一種自然食品,在癌症免疫治療中的作用。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家癌症治療中心的華人學者王英紅博士主導的最新研究,報導了用菌群移植(FMT)(即正常人腸道糞便)成功治療了第一例癌症患者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相關的結腸炎病例。王在接受採訪時稱,「用菌群移植重建癌症病人腸道微生物成功治療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相關結腸炎的數據,提供了腸道微生物組的調節可能消除ICI相關結腸炎的證據,具有很大的臨床價值。」這個研究的結果出現在頂級期刊《Nature Medicine》上。這個報告提到了益生菌改善腸道菌群的可行性。
與此同時,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科學》在2018年分別刊載了世界上數個科學研究團隊對於腸道菌群影響癌症免疫療法功效的報導。
芝加哥大學的Thomas Gajewski團隊發現腸道細菌會影響PD-L1抑制劑抗腫瘤的效果。法國Laurence Zivogel博士的研究團隊,對曾經接受免疫療法治療的肺癌、腎癌等不同癌症的249位患者進行分析研究,其中有69名患者在治療期間,服用抗生素治療其他病痛。結果表明,這69名患者與沒有服用抗生素的癌症患者相比,總體生存時間(OS)縮短了45%。這個報告指出抗生素會引起腸道的菌群紊亂,造成存活率縮短。研究人員採樣接受PD-L1抑制劑治療癌症有效者的腸道益生菌,移植到無菌小鼠的腸道中,再引發小鼠癌症,接受免疫治療同樣有效。上述幾個試驗證明,在免疫治療中,使用抗生素將使PD1等免疫藥物失去應答能力,或使免疫藥物療效減半。這項研究表明,腸道益生菌可能會誘導一些樹突細胞釋放細胞因子,讓更多的免疫系統中的CD4及T細胞集中到腫瘤周遭,增加抗癌的功效。許多醫院基於上述研究,已在癌症病人中使用免疫治療試驗時,儘量杜絕使用抗生素。美國部分醫院在進行免疫治療時,已將益生菌做為重要的輔助藥物。據相關資料表明,已有數間公司正在測試利用腸道微生物來治療癌症。另外,腸道微生物也被用於治療其他疾病。據悉,Axial Biotherapeutics公司正在以標靶腸道微生物群來代替作用於血腦屏障,開發針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