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1/PD-L1抑制劑作為免疫治療中的代表,因其可激活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腫瘤細胞,具有廣譜性、療效相對持久,以及比傳統化療毒副作用更小等優勢,自誕生以來就備受追捧。
免疫治療尤其適合非實體腫瘤,目前在實體瘤中如:肺癌、尿路上皮癌、腎癌中也顯示出了卓越的療效。然而,PD-1/PD-L1抑制劑的年治療費大部分仍在10萬元以上,因其昂貴的費用導致部分患者「望而卻步」,最終錯過使用免疫治療的最佳時機。
針對於目前腫瘤患者對於免疫治療需求日益趨增的現狀,免疫藥物可以說是此次醫保談判的「重中之重」。歷時三個多月的談判,國家醫保局召開新聞發布會,今天上午正式公布2020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談判結果!讓我們一起看看哪三種免疫藥物正式「出道」,進入醫保行列。
據公布的信息顯示,此次醫保談判中,共對162種藥品進行了談判,119種談判成功,其中包括96個獨家藥品,談判成功率為73.46%,平均降幅超50%!進入醫保目錄的抗癌藥物也有14種之多。
其中,三款國產PD-1,包括恆瑞醫藥的卡瑞利珠單抗、百濟神州的替雷利珠單抗、以及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均談判成功被納入醫保。
卡瑞利珠單抗談判成功納入醫保後,該藥的價格降幅可能超過80%,每支僅需3000元左右!卡瑞利珠單抗獲批的四個適應症(霍奇金淋巴瘤、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肝細胞癌、食管鱗癌)均進入醫保。
在了解PD-1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知道什麼是腫瘤免疫療法。
當人體自身免疫系統正常運作時,它會攻擊那些本不該存在於機體中的物質(例如癌細胞),同時避免攻擊正常細胞。而腫瘤免疫療法的任務,就是幫助人體自身免疫系統識別癌細胞,並最終將其殺滅。
然而,癌細胞是狡猾的,在優勝劣汰的生物進化過程中,它們研究出了一種策略來躲避免疫系統的「追殺」——在細胞表面產生一種叫做PD-L1的蛋白質。
PD-L1與T細胞膜上的PD-1受體結合,從而『關閉』T細胞,這導致免疫系統癱瘓。目前美國獲準的兩種肺癌免疫療法藥物中,一種作用於PD-L1,另一種作用於PD-1受體,通過抑制或阻斷PD-L1與PD-1受體結合來阻止癌細胞『關閉』T 細胞。治療後,T細胞再次活化,使免疫系統恢復運作,從而能重新對抗癌症。除此之外,在肺癌免疫療法的臨床試驗中還存在其他種類的藥物,通過其他途徑來達到治療目的。
如今,相關的PD-1藥物在臨床上已經有所應用,在治療癌症方面表現喜人,甚至可以在許多傳統療法作用有限的中晚期甚至是終末期癌症中都能顯著延長患者生命並減輕他們的痛苦。
作為一款我國自主原研的創新藥,卡瑞利珠單抗自問世起便備受行業關注,並多次登上國際舞臺,獲得國內外腫瘤領域廣泛認可。目前已經獲批四大適應症:
至少經過二線系統化療的復發或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治療;
既往接受過索拉非尼治療和/或含奧沙利鉑系統化療的晚期肝細胞癌患者的治療;
聯合培美曲塞和卡鉑適用於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基因突變陰性和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陰性的、不可手術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一線治療;
既往接受過一線化療後疾病進展或不可耐受的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食管鱗癌患者的治療。
卡瑞利珠單抗肺癌適應症的獲批基於CameL研究—卡瑞利珠單抗聯合卡鉑+培美曲塞用於晚期/轉移性 EGFR-/ALK-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一線治療的隨機、開放、多中心III 期臨床關鍵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卡瑞利珠單抗聯合培美曲塞/卡鉑的方案療效強悍。卡瑞利珠單抗組的ORR達60.0% ,大幅高於化療組的39.1%(p<0.0001);PFS方面,卡瑞利珠單抗組的中位PFS為11.3 個月,同樣高於化療組的8.3個月(HR,0.61[0.46‒0.80], p=0.0002)。
Camel研究
百澤安是百濟神州第二款獲得批准的自主研發藥物,也是首款在國內獲批上市的自主研發抗癌新藥。替雷利珠單抗獲批的適用症有:
除了上述已申報或已獲批的適應症外,該藥正在開展的3期臨床研究針對癌種還有:肝細胞癌、廣泛期小細胞肺癌、食管鱗狀細胞癌、胃癌及鼻咽癌等。因此,此次替雷利珠單抗注射液在CDE遞交第五項上市申請,適應症可能為上述這5種已進展至臨床後期的癌種之一。
既往研究表明,針對替雷利珠單抗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達到CR的患者比達到部分緩解(PR)的患者有望獲得更久的持續緩解時間和無進展生存時間,提示更深緩解可能為復發/難治性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帶來更好的長期預後和生存獲益。
研究表明,61例(87.1%)患者達客觀緩解,且絕大多數患者在首次療效評估的時候即達到緩解(圖1)。61例達客觀緩解的患者中,中位DOR及中位PFS尚未達到。值得注意的是替雷利珠單抗治療的緩解深度,大多數緩解的患者達到了完全緩解(44例,62.9%)。
接受替雷利珠單抗後療效達完全緩解和部分緩解患者的PFS曲線
特瑞普利單抗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個獲批上市的國產PD-1抑制劑,基於其良好的療效及安全性,該藥於2018年12月17日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用於既往接受標準治療失敗的局部進展或轉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療。
此外,特瑞普利單抗在鼻咽癌(NPC)、尿路上皮癌(UC)和非小細胞肺癌(NSCLC)等多種實體瘤中的臨床試驗也相繼被開展並取得喜人的療效。
在一項多評估特瑞普利單抗聯合化療在EGFR-TKI治療失敗後的晚期或復發伴EGFR敏感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中心、開放、單臂、II期研究中,患者接受特瑞普利單抗聯合培美曲塞/卡鉑治療4或6個周期(每3周一次),之後接受特瑞普利單抗聯合培美曲塞的維持治療,直至出現疾病進展或無臨床獲益。
研究結果顯示,整體ORR達50.0%,DCR為87.5%,20例部分緩解(PR)和15例疾病穩定(SD)(包括1例未確認PR),中位緩解持續時間(DOR)達7.0個月,中位PFS達7.0個月(95%CI,4.8個月~10.3個月)。
對於EGFR-TKI治療失敗的EGFR敏感突變的晚期或復發NSCLC患者,應用特瑞普利單抗聯合卡鉑和培美曲塞治療具有良好的抗腫瘤療效及可控的安全性,該治療方案有望成為EGFR突變陽性且EGFR-TKI治療失敗後NSCLC患者一項新的標準治療選擇。
說起國產藥,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還停留在化學仿製藥,但實際上,在更高端的生物藥領域,本土企業已經實現彎道超車。
現如今,國內PD-1已開始步入群雄逐鹿時代。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共有20餘家企業參與PD-1領域的研發,處於臨床不同階段,預計未來兩三年將會有更多PD-1單抗藥誕生。
此次醫保談判中,外資全軍覆沒,國產創新藥脫穎而出可以預料到的是,在明年國內的PD-(L)1市場競爭將更加白熱化,而國產與進口品種也可能會走出完全不同的路,多方將在醫保市場與自費市場展開廝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