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個精神病人的治療帳本
精神病患者面臨醫保報銷低的困境。 記者廖雪明攝
近日,湖北孝感24歲少女琪琪因患精神病被家人囚禁在小黑屋內5年,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記者隨後走訪部分精神病醫院和患者家屬了解到,精神病醫保報銷比例仍比較低,最終能報銷的費用只佔全部治療費用的四至五成,且很多副作用小的進口藥品都不能報銷,精神病一個治療周期一個月不到就要花費1萬~2萬元。
對多數家庭來說,家中有一個精神病人,整個家庭都會被拖垮,尤其是那些獨生子女家庭,唯一的孩子患上精神病,更是讓整個家庭失去希望。
由於治療成本偏高,加上社會偏見,僅四成精神病人接受治療,大量精神病人散落在民間,成為「定時炸彈」。
專家也呼籲,應該提高精神病的醫保報銷比例,重度精神病人應由政府免費治療。
「沒有希望,你知道嗎?花一萬元治好他,出院一個多月又恢復原樣,想死的心都不能有?」今年58歲的王利民滿臉疲憊。作為一名精神病患者的父母,他們多次被兒子趕到樓下和醫院的長椅上過夜,到處給兒子善後。但漫長的求醫過程,讓親情越來越遠,朋友越來越少,連鄰居都搬走好幾撥,如今只剩下這個精神病患兒。
身邊就像住著一頭野獸
2000年春,王利民發現上初一的兒子王喆有些異常,經常一個人自言自語,目光呆滯。老師反映王喆在學校課堂上經常大喊大叫,也很少和同學說話。這一年3月20日,王喆的班主任怒氣衝衝地給王利民打電話,說王喆用椅子把一名同學打成骨折,讓王利民來學校把兒子領走。最終,16歲的王喆不用負刑事責任,但王利民卻賠償了對方5000元醫療費。他和妻子把兒子送到3家醫院檢查,有醫院說是雙向人格障礙,有醫院說是重度精神分裂。兩口子不得不面對他們最不願意接受的事實,唯一的兒子得了精神病。
說起兒子的病,王利民對全國各醫院精神科如數家珍,能報出各家精神科主治醫生的名字,甚至連哪家醫院療效比較好都一清二楚。
從2005年開始,王喆病情加重,每次病發就像一頭失控的野獸,把自己關在房間,瘋狂打砸。彩電、洗衣機等家當不知被砸爛多少,每次精神病發就把父母趕出家門。有時,老兩口半夜被兒子趕出家門,只好在樓下長椅上躺一晚。
「你能想像被兒子拿著菜刀追趕是什麼感覺嗎?你只能拿一塊砧板擋著,還不能跑太遠,不能拋棄他。跑太遠的話怕他會自殘,比如,拿菜刀割自己的手,最終受害的還是老兩口。」母親陳小麗邊說邊指著自己額頭上一條約5釐米長的傷疤,那是兒子春節期間向她要錢她沒給,被兒子拿菸灰缸砸的。
這個三口之家,同居一室的夜晚,需要把剪刀、菜刀全都藏起來。即便如此,也不敢睡太死。王利民最怕接到陌生電話,基本上每次接到電話,都是兒子在外面又闖禍了,不是把人家的水果攤掀了,就是把人家的飯館砸了。
「有時我真想放棄了」
王利民想把兒子送去精神病院,但王喆很排斥。2006年7月,王利民把兒子騙去廣州市腦科醫院,在醫院治療了一個多月,花了兩萬多元,出院後,王喆跟王利民「算總帳」,操起一把椅子把他打得頭破血流。
現在,王利民平均每個月要打三四次110,因為兒子發起病來他控制不了。「他小時候,我和他媽倆人摁著還行,現在我越來越老,他越來越壯,個頭比我高,發起病來按都按不住。」
有一次,王喆發病,在家打砸東西,還拿著一把菜刀,只有陳小麗一個人在家,陳小麗叫鄰居幫打110。事後,王利民夫婦帶著水果去致謝,對方客氣地說,都是鄰居,應該的。沒想到才過了一個星期,這家人就搬走了。「這幾年鄰居換了好幾撥,我們也過意不去。」
控制病情必須靠吃藥,一天都不能停。國產精神病類藥物,一片18元,進口的一片30元,一天要吃3片,一天光吃藥就要90元。全廣州的藥店王利民都跑過,就為能省一點。
陳小麗說,15年的折磨,兩口子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精神極度脆弱。「有時我真想放棄了。」
欠債30萬何時才到頭
家裡5000元買回的電腦,王喆發起病來100元賣了,有時直接把裝著剩菜的盤子放在液化氣上加熱,甚至放火把家裡的窗簾點著,遇到這種情況,夫妻倆只好合力把他綁在沙發上。有一次,王利民剛向親戚借了5000元放在沙發上,自己起身上了個廁所,出來時,這些錢已經被王喆撕成碎片,看著遍地殘屑,王利民欲哭無淚。
這些年,王利民把親戚們能借錢的都借遍了,如今仍欠30多萬元。親戚也怕他借錢,都躲著他。「這病基本治不好。」王利民漸漸發現,除了兒子、病友,他們的生活裡已一無所有。
「你知道嗎,有時我走在路上,看到兩個大人牽著一個孩子的手喜笑顏開地走著,我就特別羨慕他們,我怎麼就沒有一個這樣的孩子呢。有了對比,真是痛心得想大哭一場。難道他(兒子)是上天派來懲罰我們夫妻倆的?」
精神疾病報銷比例低
無奈要選擇較差藥物
根據此前公布的廣州精神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廣州在冊管理的重症精神疾病患者有4.6萬人。
據廣州市腦科醫院院長寧玉萍博士介紹,精神科的發病率達到17%,來接受治療的卻很少,光重度精神病,接受治療的只有40%。其餘均為沒有治療的患者,他們可能仍被關在家中,或者被收容。這可能與治療費用未納入醫保報銷有關。重症精神疾病治療費用極高,廣州的精神疾病中目前只有精神分裂症、抑鬱症和老年痴呆症納入了醫保慢性病門診報銷,若住院治療,報銷額度僅為每人每天180元/天,也就是說,一個月不超過5400元。
對於嚴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要採取電擊等治療手段,一次花費2000多元,但醫保報銷額度卻很小。報銷受限使得醫生在選藥物時只好選擇副作用較大的老藥,相比之下,新藥療效較好而副作用較輕,治療後有利於患者回歸社會,周圍的人甚至看不出他們患過病。但這些進口藥多數不能報銷。
目前,在醫院看精神病,最後能報銷的比例大約四至五成。通常情況下,住院一周就要花1~2萬元。
寧玉萍表示,當前政府對精神病的關注度遠遠不夠。
「哪個地方有人砍人了,跳樓了,才想到精神科的重要性了。」她表示,精神病是所有專科醫院病種中經濟負擔最高的,但在整個醫保蛋糕中,精神病所佔用的資金比例連5%都不到。「病人住院治療,每天的報銷頂多180元,連住賓館都不夠,還要吃藥、護理,我們也一直在跟醫保部門呼籲,錢太少,根本不夠用。我們醫院名氣大,在全國排第7名,包括很多廣東省外的人來就醫,起碼有50%是外地病人,都是自費的,這彌補了我們醫院醫療費用不足的問題,如果全部是醫保病人,我們醫院早就關門了。」
陳小麗說,她不知道自己能撐多久。「我最擔心的是將來我們不在了他怎麼辦。我們只有這麼一個孩子,一點希望都沒有,未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治療帳本:每年要花20萬元
2013年之前
◆每年住院10個月、每月6000元,共計6萬元(全部自費)
2013年
◆全年住院:各項檢查費用一共花費26.47萬元,其中報銷8.4萬元,淨支出18萬元
患病15年預計累計花費200萬元
精神病患者一周花費7000元
在廣州市腦科醫院,像王利民這樣因為家中有精神病人而全家被拖垮的家庭不在少數。據廣州市腦科醫院院長寧玉萍博士介紹,精神病在醫院治療一個星期花費7000元很正常。有些病人發病幾十年了,社會功能受損了,必須到醫院接受藥物治療,加心理治療,否則就有暴力行為或自殺傾向。這類病人到醫院首先要做MECT(無抽搐電休克治療),一次800元,5個療程就是4000元。一些藥,如奧氮平,一粒20多元。「前期檢查都不能報銷,加上心理治療,7000元還不一定夠。」
據一位醫生介紹,當前治療精神病的藥物,國產藥和進口藥差距很大。比如常見藥物氯氮平的副作用就包括白細胞減少、心率快、影響心臟功能、影響血糖、便秘、流口水、嗜睡、肥胖等,這些副作用發生率均較高,要求經常查白細胞。一般人連續吃上3個月,就會看起來目光呆滯。
另一種藥奧氮平也有副作用:睏倦、肥胖、肝功高,個別女性患者也會影響月經。這種藥10毫克進口的大約55元多,國產的只要15元。而進口藥基本上都不在基藥範圍內,不能報銷。
廣東三九腦科醫院心理行為科主任王德民也說,住院病人有很多是來自農村甚至是偏遠農村,經濟困難。家中有精神病人,如果病情持續幾年,很多家庭就放棄治療了。因為病人喪失勞動能力,本身就沒有經濟來源,家裡還要給他安排一個人專門看護,所以,家裡有一個精神病人,基本上就會導致這個家庭因病致貧,拖垮這個家庭。
廣州試點單次收費1.3萬元
盼望重症患者實現免費治療
寧玉萍表示,要緩解精神病患者家庭的負擔,最關鍵是提高住院報銷額度。額度不提高,就算納入更多藥物也沒用。目前,廣州精神病報銷比例比很多城市低,深圳250多元/天,廣州180元每天。據他估算,這個標準應該提高到300~400元/天,才能讓精神病患者家庭負擔有所降低。從3月1日起,廣州開始試點按次收費,單次1.3萬元。
除報銷金額提高之外,列入醫保報銷的精神病種類也應該擴容。目前,廣州市醫保對於精神病住院報銷有金額限制,一個月限制在5000多元,但重度精神病患者一個治療周期下來,花費遠遠不止,多餘部分需要自付。再加上當前使用的不少療效好的藥物都是進口的,不能報銷。所以,精神病患者每年花費相當大。
寧玉萍舉例說,再普樂是治療精神分裂症的藥,而且是目前比較常用的藥物。一片是5毫克,將近30元,通常治療期,一般是3~4片/天,也就是120元。國產的一片10毫克,才十七八元。但國產藥副作用較大,不少患者被迫選擇進口藥。
寧玉萍表示,一個治療周期5000多元遠遠不夠。如果病人病情重,短時間內不能出院,那超出醫保費用就由醫院承擔,每年超支費用也成為醫院負擔。讓醫院進退兩難:要麼就是讓病人早點出院回家,要麼由醫院承擔費用。寧玉萍表示,重度精神病人最好能由政府兜底,醫保全額報銷。
近年來,不少專家呼籲,重度精神病人由國家免費治療。早在2012年,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分組審議精神衛生法草案時,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就提出,反覆肇事肇禍的重型精神病人首要原因是缺乏治療,特別是貧困患者,為此,要加強對於貧困的重型精神病患者的醫療救護,應對貧困重型精神病患者終身免費治療。(記者 肖歡歡 實習生 彭麗娜)
(應患者家屬要求,文中精神病患者及家屬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