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日本明星抗癌藥出現嚴重副作用」的新聞突然上了熱搜,引發了很多人的關注。不少人通過各種途徑問我,到底怎麼回事兒?用抗癌免疫藥真的這麼危險麼?
這次新聞中提到的免疫藥(O藥)在中國很有名,是因為它是第一個在中國上市的PD-1抗體類抗癌免疫藥。
這類藥物被一些人稱為「神藥」,一方面因為作用譜比較廣範,對多種癌症類型都可能起效,包括肺癌,霍奇金淋巴瘤,黑色素瘤,腎癌等。另一方面因為即使晚期的患者使用後都可能有較好療效,實現長期生存。比如,O藥將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期,從過去不到5%提高到了16%,提升了近4倍。這是個巨大的進步。
但這次的新聞似乎給很多人澆了一瓢冷水,免疫藥物的副作用真的這麼強麼?
我很理解大家焦慮的心情,但實話實說,這件事兒能上熱搜我還是很意外的,因為行業內人士其實根本沒有討論這事兒,因為免疫療法的這個副作用既不意外,也沒那麼嚴重。
說這件事兒不意外,是因為免疫療法有副作用完全不是新聞。包括這次提到的腦部疾病:腦垂體炎,也是一種已知的免疫療法副作用,不僅O藥有,別的同類免疫藥也可能出現。在O藥的說明書,包括中國的說明書上,都已經標明了這個潛在副作用。這次日本只是把它單獨增補進了「重要副作用」,提醒醫生和患者格外注意。
說這件事兒沒那麼嚴重,是因為這種副作用發生的比例很低,出現嚴重症狀的比例更低,據我了解,中國還沒有報導免疫治療帶來嚴重腦垂體炎的案例。雖然日本新聞裡說11人發病,可能還造成了1人死亡,但只要算一算有多少患者在用免疫藥,有多少人獲益,就知道這個收益風險比是可以接受的,沒必要驚慌。
如果說大家從這次事件能有所積極收穫,那應該是知道藥物即使上市後,副作用也應該繼續受到監管。
藥物修改說明書,尤其是副作用部分,是很常見的舉動。
藥物的副作用有些比較常見,有些則較為罕見。常見的副作用通常只需要較少的用藥人數就能發現,比如在臨床試驗中。相反,罕見副作用由於發生比例低,僅依靠臨床試驗還不夠,還需要等藥物上市後,隨著使用人群顯著擴大和用藥時間增加才能確認。這就是為什麼對上市後藥物的監管依然不能鬆懈,對於副作用尤其要密切追蹤。
當然,這次修改的腦垂體炎副作用,大家不能忽視。使用PD-1抑制劑的時候,無論進口藥,還是國產藥,大家都應該知道有各種副作用的可能,了解症狀特點,如果出現,好及時處理。
借著這次新聞,也想再給大家強調一下免疫藥物的副作用。
確實,相比化療,甚至很多靶向藥物而言,PD-1類免疫療法的嚴重副作用比例是很低的,大家不用恐慌。但是藥三分毒,和其他藥物一樣,免疫療法也是有副作用的,我們不推薦大家盲目亂試。
PD-1抑制劑之所以起效,是因為它能比較特異而且強烈地激活針對癌細胞的免疫反應,從而達到殺滅癌細胞的效果。但這個過程中,難免也會激活一些不針對癌細胞的免疫反應,對正常細胞造成一定傷害,這就產生了副作用。
免疫治療帶來的一系列副作用有個統一名稱,叫「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adverse events,縮寫為irAE)。
對PD-1抑制劑而言,這種由於免疫系統過於活躍造成的副作用可能出現在各種器官,尤其是皮膚,胃腸道,內分泌器官等。
這麼多副作用,看起來很嚇人,但其實絕大多數免疫治療的副作用都是比較輕的,屬於1到2級,臨床管理並不困難。更重要的是,數據顯示,出現這些副作用,並不會影響治療的效果。
更多免疫療法副作用的介紹請看這裡:免疫治療會有哪些副作用?如何正確處理?
簡單總結一下:
對上市藥品副作用的監測和評估很重要,保護患者安全永遠是第一位。
整體而言,PD-1類免疫藥嚴重副作用比例很低,比化療,甚至比不少靶向藥都要好,無需恐慌。對被批准上市的適應症而言,免疫療法的整體收益大於風險。
免疫治療並非萬能神藥,也並非絕對安全。它有自己獨特的副作用,需要密切監控,所以不推薦盲目使用免疫療法,而需要在有經驗的醫生指導下使用,方便及時識別和管理免疫副作用。
不同免疫療法副作用可能不同,所以大家應該遵循獲批上市的適應症,不要盲目超適應症使用。
借著這次新聞,希望大家能更好地了解免疫治療的真相,包括副作用和風險管理,合理用藥,取得最大的收益!致敬生命!
參考文獻:
1:Nivolumabversus Docetaxel in Advanced Nonsquamous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 Engl J Med 2015; 373:1627-1639
2:Immune-Related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N Engl J Med 2018;378:158-168
原標題:日本明星抗癌藥出現嚴重副作用?不要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