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
開梅山,開梅山,梅山萬仞摩星躔。
捫蘿鳥道十步九曲折,時有僵木橫崖巔。
肩摩直下視南嶽,回首蜀道猶平川。
人家迤邐見板屋,火耕磽确多畲田。
……
這是宋代開梅功臣章惇的詩句,描寫了一個山巒疊嶂、百姓安居、世外桃源的梅山形象。
何謂「梅山」? 梅山是一個古老地域稱謂,據元人脫脫主修的《宋史·梅山蠻傳》記載:「梅山峒蠻,舊不與中國通。其地東接潭,南接邵,其西則辰,其北則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其範圍是以古安化、新化兩縣為核心,包括今天的益陽、長沙、婁底、邵陽、湘潭、常德、懷化等部分市縣的地域,大概5萬多平方公裡。梅山文化是指梅山地區及之外號稱梅山人或梅山後裔從古至今產生的文化總和,至今仍集中保存於湖南中部、西南部,包含豐富的人類原始信息,記錄了人類心智發展並成型的過程,是一種古老的、原始的、神秘的地域文化。
《梅山百匠》原是安化縣梅山文化研究會設置的《梅山記憶》系列叢書之《梅山技藝》。筆者曾帶領助手在3個多月的地毯式田野調查中,幾乎保持不間斷的全天候作業,發現《梅山技藝》無法涵蓋海量的田野調查材料,也不如《梅山百匠》醒目。於是,筆者將材料進行了細分,分別歸屬到「梅山百師」「梅山百匠」和「梅山百工」3大塊。
梅山百師、百匠和百工是梅山文化的顯性基因庫,是梅山數千年來的結晶。他們有嚴格的師承關係,每一行業都有自己的祖師和固定神靈崇拜。「莫圖今生家富貴,只圖萬古永傳名。」這是梅山百匠在蓋筶或拋牌時,向徒弟交代的最後一句話,既是匠人的座右銘,也是梅山匠人畢生行事的總結。
(《梅山百匠》 李翔 著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