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Peer網站創始人曝光—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Brandon Stell 圖片來源:FEDERICO TRIGO

在身處幕後3年後,一家頗受爭議的著名網站的創始人近日走到臺前。這個名為PubPeer的網站允許用戶揭發已出版論文存在的問題。「我有一點緊張,我不是一個愛冒險的人。」網站創始人、現年41歲的美國神經學家Brandon Stell說。

雖然該網站允許匿名發帖,但一位癌症研究人員對其提出訴訟,認為PubPeer的評論仍讓一些人有利可圖。

目前就職於巴黎笛卡爾大學腦生理學實驗室的Stell,並沒有想到PubPeer能在短時間裡吸引如此多的關注。2012年,他和朋友決定開設PubPeer,但他們決定保持神秘身份。直到近日,在張貼於該網站的一份聲明中,他們走到了臺前,希望藉此尋求慈善基金,以改進和擴大PubPeer。

其他兩位創建者是一對兄弟Richard Smith和George Smith,但Stell表示,他們只願意公開自己的名字,不願透露其他信息。Stell表示,Richard Smith曾作為一名畢業生在他的實驗室工作過幾個月。而George Smith是一位網頁開發者,負責PubPeer的技術工作。另外,Stell的兩個朋友也非正式地加入了該團隊:神經學家Boris Barbour和專利律師Gabor Brasnjo。

該團隊之所以選擇曝光,是希望能為PubPeer基金籌募經費。Stell表示,該基金將鼓勵和支持張貼出版物的同行評議以及提高PubPeer的透明度等。他表示,如果不附上姓名就無法註冊一個非營利組織,於是Stell團隊必須作出選擇。他還表示,一些資金將被用於法律援助,這樣PubPeer將不再完全依靠公益表現。此外,Stell相信,PubPeer基金董事會將讓人們「難以向我們施壓」。

PubPeer因鼓勵研究人員匿名發表對出版論文的評論而一直糾紛不斷。去年,美國密西根州韋恩州立大學的Fazlul Sarkar就狀告在PubPeer上對其論文進行批評的用戶。他表示,這些不端行為建議使得該校撤回了已經授予他的終身職位。但PubPeer遞交了一位科學圖像分析專家的宣誓書,指出Sarkar的若干數據確實存在不當,並要求撤銷傳票。(張章)

《中國科學報》 (2015-09-02 第3版 國際)
 

更多閱讀
 

相關焦點

  • PubPeer網站對她4篇研究論文的質疑
    近日,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的4篇論文出現在了PubPeer網站,這四篇論文被質疑存在
  • PubPeer網站對於耿美玉課題組若干研究論文的質疑
    近日,上海藥物所耿美玉研究員的4篇論文出現在了PubPeer網站,這四篇論文被質疑存在圖片不當裁剪、一圖多用等問題 本文以下內容是翻譯自pubpeer網站(pubpeer.com)上網友Actinopolyspora Biskrensis等關於通訊作者為耿美玉等人的若干研究論文的質疑。限於譯者英文水平,如有翻譯不當的地方,歡迎指正,譯者將第一時間回應和修改。
  • 中科院院士裴鋼論文在國外網站被質疑 期刊:已收到舉報 正調查
    荔枝特報專稿 記者/周詩婕繼首醫校長饒毅實名舉報中科院院士裴鋼論文涉嫌造假後,裴鋼參與署名的兩篇論文再度在國外網站pubpeer上被美國學者Elisabeth Bik博士質疑圖像異常。質疑南開大學校長論文美國學者再出手 期刊回應:已收到舉報 將調查荔枝新聞了解到,此次質疑裴鋼論文的美國學者Elisabeth Bik博士,也是此前在pubpeer上質疑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的學者。Elisabeth Bik博士曾經在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工作。從2016年開始,辭去本職,開始學術打假。那麼,圖像存在異常意味著什麼呢?
  • 潘卓華:一定拿諾獎的光遺傳學 被遺忘的創始人—新聞—科學網
    而華人科學家潘卓華(中國科大774校友)可能是光遺傳學的創始人卻被遺忘了。     光遺傳學(optogenetics,註:有人認為應翻譯成光控基因技術)被認為是數十年來神經科學的最大突破,為治癒帕金森、盲人和慢性病提供了可能。《知識分子》也曾於2016年5月7日撰文《光遺傳學:一項註定要得諾貝爾獎的技術》。然而,它的創始人又是誰呢?
  • 同卵雙胞胎基因組不一定相同—新聞—科學網
    冰島雷克雅未克deCODE基因/安進公司的CEO兼創始人Kari Stefansson說。 同卵雙胞胎來自一個單合子,這個合子是一個精子讓一個卵子受精後形成的。胚胎發育過程中的細胞分裂會導致變異,但同卵雙胞胎的這種遺傳學差異來源此前從未被測量過。 Stefansson和同事對387對同卵雙胞胎和他們的父母、配偶、子女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從而追蹤變異的趨異性。
  • —新聞—科學網
    35年前的6月12日下午4時,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正在東京大學數理學部講演廳向日本數學界作主題為
  •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舉辦創新創業年會—新聞—科學網
    波浪滑翔器、氣溼敏傳感器晶片、水下裝備微缺陷智能檢測儀、可燃冰高效開採技術……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第五屆團隊歷經8年技術攻關,累計研發出60餘種具有多重優勢的氣溼敏傳感器晶片,達到與國外龍頭企業同等性能。」新能源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2017級本科生孟維琦是青芯科技的聯合創始人,他向觀眾介紹團隊的成果,「產品在生物醫療、工業檢測、運動監測三大領域進行了應用測試,達到節約企業成本、減少環境汙染的效果。」
  • 中國計算機學會舉行2019頒獎大會—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左寧和龍芯中科技術有限公司研究員黃令儀獲得2019年 CCF夏培肅獎。陳左寧長期從事國產高性能計算機系統的研究,在並行計算機體系結構和系統軟體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黃令儀參與了從分立器件、大規模集成電路到通用龍芯CPU晶片的研發過程,為我國計算機核心器件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CCF傑出教育獎授予在計算機教育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等方面有突出貢獻的人士。
  • 顯微技術迎來新跨越—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技術,通過兩次曝光分別測量光相位的大小變化,然後將它們無縫連接起來,製造出詳細的最終圖像。他們將這種方法命名為自適應動態範圍偏移定量相位成像(ADRIFT-QPI)。相關論文近日發表於《光:科學與應用》。 一直以來,定量相位成像是觀察單個細胞的有力工具,它允許研究人員進行詳細的測量,比如根據光波的位移跟蹤細胞的生長速度。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0JF00562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2020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來自國內外的3000多名石墨烯材料專家、企業家、展商單位等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齊聚一堂, 大會邀請到石墨烯諾貝爾獎獲得者、歐盟旗艦計劃戰略委員會主任Andre Geim(線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主任幹勇,中國科學院院士錢逸泰,歐洲科學院院士、歐盟石墨烯旗艦計劃項目負責人Xinliang Feng,歐盟石墨烯旗艦計劃科技官兼管理部主席、劍橋石墨烯研究中心創始人兼主任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0-0584-z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發達國家或最浪費食物—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2836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
  • 青蛙是怎麼變綠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00677111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競技智慧機器人 感受科技魅力—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0906/1026-2296-2020-27-6-348-35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植物愛吃太陽能電池的鉛—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13910-y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東莞植物區系與植被》出版—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