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通訊員陳海濱、記者劉軼琳5月18日報導:網際網路+智慧醫院不僅使上海市民受惠,也正使上海與外地醫療機構的醫教研扶貧與交流全面升級。今天,同濟醫院發展管理論壇暨同濟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大師論壇在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學術報告廳舉行。記者了解到,上海同濟醫院醫療集團成立一周年,包括全國33家醫療機構,以醫療集團為依託,同濟品牌的上海遠程醫療的發展不僅使外地患者異地問診疑難雜症的需求得到了實現,利用網際網路+「授人以漁」,也使得醫療集團內的學科聯盟建設和學科規範化發展得到了全面升級。
醫教研「一個都不能少」
「1900年,德國醫生埃裡希·寶隆來到上海,創立了當時的同濟醫院,1907年創立德文醫學堂,是為同濟大學前身。作為同濟大學的附屬醫院,我們始終不忘『同舟共濟,博醫精誠』的理念,一方面作為普陀東部醫聯體牽頭單位發揮區域引領作用,帶動醫療實力整體提升,服務上海百姓;同時,去年成立的上海同濟醫療集團建設,同樣也是秉承這一初心和理念,既解決外地患者遠程異地問診上海專家的需求,同時更加注重幫助外地醫療機構尤其是醫療能力相對薄弱的醫療機構全面提升其醫教研的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院長程黎明教授說。
據悉,「上海同濟醫院醫療集團」成立於去年5月18日,成立之初就有全國33家醫療機構加盟。「事實上,一年間,不斷有新的醫療機構申請加入,但是我們認為醫療集團不是『圈地運動』,重在實效和集團內所有成員單位真正地實現同舟共濟,攜手合作,著力打通了5個環節,實現了醫教研的全面對接。」程黎明院長說。他介紹,目前上海同濟醫療集團內已經建立了8大學科聯盟、遠程專家會診、精準合作、雙向轉診和學術交流等。據統計,以雙向轉診的綠色通道和疑難病例院際會診制度為基礎,實現了轉診1017人次,檢驗病例影響檢查855人次。
「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推進遠程醫療覆蓋
根據《關於印發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重點提出醫院要建立遠程醫療等五項制度,要求推進遠程醫療覆蓋全國所有醫聯體和縣級醫院。「但是傳統遠程醫療平臺存在跨省多點卡頓、患者數據不完整、專網專業設備不易用、缺少有效技術服務以及中心式會診籌備會診時間長等問題。這些實際的問題導致了時間的浪費,因而上級醫院參與積極性不高。」程黎明院長說,「而同時傳統的遠程醫療平臺對於下級醫院來說,也存在及時性不高,有效性不足,醫療和教學分離等問題,因此下級醫療單位也不熱衷參與」。
針對傳統的遠程醫療模式存在的問題,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探索在醫聯體單位和醫療集團成員單位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圍繞醫、教、病、管,基於移動化協作網絡和專業化數據網絡,建立同濟醫院「醫教一體、即時響應、可持續發展的遠程醫療高效創新平臺」,創新性地推出了醫教互動系統服務,通過手機就可以進行醫療互動;通過掌上遠程會診服務,使會診準備效率提升90%以上;通過綠色轉診服務實現了雙向轉診的規範和高效;同時高清實時的手術協作系統和「微信化」+「全景化」病例研討服務也讓異地患者真正享受到了上海品質醫療服務。
同濟醫院「吳孟超獎學金」啟動
「勇闖禁區、勇於創新、永不滿足、永遠爭先」,我國知名醫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孟超是同濟校友。吳老十分關心同濟醫學的發展與振興。吳孟超院士也是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的名譽院長。在今天論壇上,同濟醫院「吳孟超獎學金」正式啟動與頒獎。弘揚吳孟超院士「勇闖禁區、勇於創新、永不滿足、永遠爭先」的「四勇(永)精神」,服務上海和全國,也成為同濟醫學在新時代的新使命。
醫院文化推動著醫教研的發展。兩年來,同濟醫院在醫、教、研、精神文明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較快發展,新獲批兩個上海市重中之重重點學科,四個上海市重點薄弱學科,形成了五大優勢學科群,並建立起創傷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三個國家級診治預防中心,成為滬西北地區急危重症綜合診治中心。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重大專項」、「973計劃」、「86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等國家級重點項目20餘項,成果發表在《Science》、《Nature》、《Cell》等高質量的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