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花明柳媚、鶯歌燕舞之時,在柔嫩的垂柳間、長滿紫色二月蘭的草叢邊,人們——尤其是細心的女子,就會驚喜地發現一道亮麗的風景:對對彩蝶,在半空中暢意飛舞。它們翅膀上炫麗的色彩,是春夏兩季最耀目的光輝,宛如雨霽天晴時空中的彩虹;它們在花間翩翩飛過,那婉轉的舞姿,連帶著清晨的露珠的白蓮、宛若隨風微笑的紅牡丹,都顯得遜色、無法用來比擬它們。這些彩蝶沐浴著溫暖的陽光,在生機勃勃的春天裡互相追逐,時而湊近對方,時而故作意態,遠離對方,像極了那些情竇初開的嬌羞的少女和英俊的少年。
於是,古人們自然而然地就將蝴蝶視為戀人、恩愛夫妻的象徵,並創造出一個成語「彩蝶雙飛」,用以祝福新婚的青年男女,希望他們能白頭偕老、琴瑟和鳴。而且,由於「蝴」諧音「福」,「蝶」諧音「耋」,故而蝴蝶又被古人看作是福壽的象徵。往往,每逢家中高齡長輩慶壽,晚輩們便送上繡有貓和蝴蝶的物件,以示孝順,祝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總之,作為一種美麗、可愛的昆蟲,蝴蝶總是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的。它們可以引發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喚起我們對生活的信心。
不過,事實上,蝴蝶可不總是那麼快樂,自由自在的。蝴蝶的生命,是極為短暫的。每當肅殺的秋風襲來時,我們便能看到,以花蜜為食的它們,面對著的是朵朵凋零的殘花,忍受著的是砂石的擊打。它們饑寒交迫、瑟瑟發抖,曾經溫和慈善的太陽也不再理會它們的哀號,曾經向它們張開懷抱的藍天,也向它們發出了無情的詛咒。殘酷的秋風對它們毫無憐惜之意,要把一些要把它們變成齏粉,讓它們化為塵土,歸於大地。
曾經令它們引以為傲的一雙彩翼,如今卻也背叛了它們,成了它們的累贅,使得秋風這個劊子手能更容易地抓住它們,讓它們被摔得更重,直至粉身碎骨。在它們失去生命前的最後一刻,它們想起了昔日的無限風光,明白了它們只不過是裝點繁華的微不足道的一物罷了,而它們還誤以為永遠都會是春光明媚。
但是,在它們香消玉殞之後,我們還是能記住這些蝴蝶們昔時的美麗。它們就像某些人,雖然已化為塵土,但還是令我們高山仰止。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青陵粉蝶」這個典故,來了解一下兩個這樣的人吧。原文如下:「
《太平寰宇記》卷十四引晉幹寶《搜神記》:「大夫韓憑取妻美,宋康王奪之,憑怨王,自殺,妻腐其衣,與王登臺,自投臺下,左右攬之,著手化為蝶。」
相傳,宋國的大夫韓憑娶了一個年輕貌美、性情賢淑的才女何貞為妻。婚後,二人舉案齊眉、相敬如賓,生活得非常幸福。不料,好景不長,宋康王碰巧看見了韓憑的妻子。於是,好色的康王就派手下強行搶走了何貞,將之據為己有,並且罰韓憑去做苦役,為他修建青陵臺。韓憑也無計可施。而且,由於工役繁重,韓憑不堪其苦,自知必死無疑,加之他自愧無力保衛愛妻,於是,他便含恨自縊,以表達自己的不滿。
可是,康王卻無動於衷,繼續尋歡作樂。而韓平的妻子也非無情無義之人。既然夫君已死,她也不肯獨享榮華,苟且偷生、虛與委蛇,於是,她便用藥物來腐蝕了自己的衣服,使它容易被損壞。一天,宋康王帶著她登臨高臺,何貞的妻子趁機從臺上躍下,宋康王讓手下去拉何貞,但只拉斷了她的衣袖。最後,韓憑的妻子化為一隻彩蝶,飛離了這個讓她痛恨的宋康王。
「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當心。」——韓憑
「王利其生,妾利其死。願以屍骨,賜憑合葬!」——何貞
兩人矢志不渝的愛情,就蘊藏這兩首絕命詩中。而且,何貞在入宮後,還寫了《青陵臺歌》與《烏鵲歌》,來表達對服苦役夫君生活的掛念與擔憂,可見,她也不是喜新厭舊、貪圖享樂之人。她的這種品質,在那個混亂的社會中,是極為稀缺的。所以,許多文人墨客,如李白、李商隱等,紛紛來吟詠青陵粉蝶,歌頌她與韓憑之間的矢志不渝的愛情,也藉以表達對某些不良社會現象的不滿與批判。
暴君誠可憎,但我覺得,在我們批判以宋康王為代表的邪惡勢力的同時,我們更該學習韓憑夫妻身上的不畏強暴的品質。人之所以為人,便是因為我們是有信念的,而不是和其他生物一樣,隨波逐流,得過且過。我們能夠勇敢地面對困難,頂住壓力,化悲痛為力量,與邪惡勢力作鬥爭,而不是任由他人宰割,做邪惡勢力的奴隸,或是驕橫跋扈、無視禮法,肆意作惡,為所欲為。正是人的這道底線,釐清了人與禽獸,使我們能自信地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
所以,讓我們向韓憑夫妻學習,做個能堅守底線、重情重義、敢於同邪惡勢力作鬥爭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