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勞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特級技師王曙群的故事

2020-12-04 瀟湘晨報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也是在當天,參與嫦娥五號探測器研製的王曙群作為新一屆全國勞模代表,站在了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上,成為全國矚目的職工「明星」。

從普通的技術工人,到航天最年輕的特級技師,乃至全國勞模,31年來,王曙群的成長,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航天事業的騰飛,也再一次印證了一個樸素道理:普通工人也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燦爛星空。

他們總裝的對接機構讓航天員放心

1989年,當王曙群從技校畢業走進當時的新中華機器廠,航天事業才剛剛起步,一度,廠裡因為缺少訂單任務,轉而生產冰箱。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任務少、收入低,不少同事選擇跳槽,到外企拿高工資,幾經猶豫,王曙群選擇留下來,他的收入,還沒有當小學老師的愛人高。

前景迷茫,對於王曙群來說,當時能做到的只有一個——踏踏實實做好手裡的活兒,擰緊每一個螺釘。他的堅守,迎來了航天發展的春天。

如今說到王曙群,大家自然而然地給他貼上了對接機構的「標籤」。從神舟八號至神舟十一號、天宮、天舟,對接機構經歷了7次飛行試驗考核,圓滿完成了13次交會對接試驗任務。對於王曙群總裝的對接機構,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給出了「能夠讓航天員放心地去執行任務」的高度評價。

這個評價,凝聚了王曙群和團隊十多年的心血。

王曙群告訴記者,1997年這個年份對他來說很重要,「這一年,我兒子出生,也是在同一年,我加入到對接機構總裝組,參與航天載人交會對接研製。」一個是親兒子,一個是航天的未來,手心手背都是肉,先顧誰?老王選擇了後者,把兒子交給了家人。

朝思暮想攻克「珠穆朗瑪峰」

對接機構中的每一套單機必須經過各項試驗,合格後才能進行總裝,其中有10大類31套單機還需經過熱循環試驗的考核,一次熱循環就需37個小時的連續試驗。為了保證試驗的連續性和測試數據的準確性,王曙群總是帶領他的團隊每次都堅持連續工作37小時,每到半夜瞌睡襲來時,他們就用冷水擦一把臉;餓了,就啃幾塊餅乾。就這樣,31套單機他們連續做了31次37個小時的試驗。

而12把對接鎖堪稱對接機構研製中的「珠穆朗瑪峰」,在太空環境中確保12把鎖的鎖鉤必須同步鎖緊、同步分離,對接、分離時不但相關各艙室的氣體不能洩漏,艙與艙之間要「天衣無縫」,難度之高可以想像。他們試了成千上萬次都無法滿足要求,王曙群就和這個問題較上了勁。為了早日攻克這一難題,他走路時想、睡覺時想……不停地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甚至忘記了去接正在補課的兒子。

那段時間,長期的疲勞和壓力下,不到40歲的王曙群開始掉頭髮,視力日益下降。

通過近一年的反覆試驗、摸索,他終於發現鋼索在大載荷傳動下會變長,其張力也就下降,這就導致了鎖鉤無法實現同步解鎖。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他馬上提出改變鋼索旋向以及對鋼索進行預拉伸處理的工藝方案,同時調整工藝方法,一舉解決長時間困擾班組的對接鎖無法同步解鎖的難題。

老王是我們的「主心骨」

1970年出生的王曙群今年已年滿50歲。隨著航天研製任務逐年增加,王曙群清醒地認識到,為航天帶出一支高素質、高技能的年輕隊伍迫在眉睫。

2004年,中國啟動了探月計劃,並命名為「嫦娥工程」,中國人開始邁出月球探測的第一步。2005年,對接機構研製進入關鍵時期。王曙群所在的班組接到了新的「指示」——迎接新的型號任務,開展月面巡視器的研製工作,也就是「玉兔」號月球車。如何做到對接機構和月球車研製「兩同步」、「兩不誤」,王曙群想到的是給年輕人壓擔子。

2010年,從第二工業大學畢業後,夏巧偉應聘149廠,一進廠,他就被分到了王曙群的班組。剛進班組時,夏巧偉有點「怕」老王,「王師傅平時看上去挺嚴肅的,做事特別認真,無論是勞動紀律,還是言談舉止,對我們要求都挺高。」隨著時間的推移,夏巧偉漸漸發現,嚴肅的外表下,這個老王還有一顆細膩的心。

在月球車試驗階段,需要對其進行環境模擬試驗,籃球館般大小的實驗室地面由火山灰堆積而成,堆積起來足足有一棟三層小樓之多,地面上還人為的設置了許多大小不一的沙坑、巖石等;月球車需要模擬「月面」移動、爬坡、越礙、拍照、土樣分析等多項試驗內容。由於火山灰模擬的「月球表面」土質較輕且很鬆散,人一踩上去就會使得周圍「塵土飛揚」,試驗人員必須「全副武裝」——佩戴防塵的「豬鼻子」口罩、護目鏡、橡膠手套,同時穿著防靜電服等。

對這樣「惡劣」的試驗環境,王曙群說了句「我先試試」。一天下來,他脫下「裝備」,笑稱自己像剛剛作業歸來的煤礦工人,頭髮是灰的,臉上流淌著「泥漿水」,手掌因長時間帶著橡膠手套而發白,身上散發著汗臭味……師傅的一言一行,夏巧偉和同事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多年來,王曙群始終保留著記筆記的習慣。採訪中,他搬出了一部分他做的筆記,十多年前的工作筆記已經發黃,上面記滿了他在工作中的心得和構想。這些「操作寶典」,老王從不吝嗇與徒弟們分享,如今,他的團隊裡,已有相當一部分職工考出了技師、高級技師證書,成為獨當一面的骨幹。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隨著長徵五號刺破夜空,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在海南文昌發射,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任務的收官之戰,將實現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

打開手機看到這個好消息時,參與嫦娥五號對接機構研製的王曙群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穿上航天人特有的國旗裝,與全國勞模代表一起,大步登上領獎臺。他告訴記者,「雖然嫦娥五號已經發射,不過,後續任務還在等待我們,前面的路可能更難走,但我們有信心,為中國航天的每一步保駕護航!」

來源:勞動報 作者:王楓 【來源:勞動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特級技師王曙群獲評2020年「最美職工」
    11月24日,中央宣傳部、全國總工會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20年「最美職工」先進事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特級技師王曙群入選。領獎的前一個晚上,身為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的王曙群幾乎一夜未眠。當天凌晨,舉世矚目的嫦娥五號成功發射,此次要完成月球取樣返回任務的重要部件——對接機構與樣品轉移機構的總裝,就由他的團隊完成。
  • 王曙群:築夢浩瀚宇宙,榮光獻給祖國
    中央宣傳部、全國總工會昨日聯合發布2020年「最美職工」先進事跡,來自上海的航天人王曙群光榮入選。身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特級技師、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王曙群幾乎一夜未眠——嫦娥五號於昨日凌晨成功發射,凝聚了所有航天人的心血。
  • 「太空之吻」締造者王曙群:看交會對接的心情,像孩子高考
    當天,神舟八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順利完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太空之吻」驚豔了全球;此後的2019年1月3日,月面巡視器「玉兔二號」順利抵達月球背面,實現了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 在這些載入史冊的中國航天裡程碑事件的背後,有一個閃光的名字,他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特級技師、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王曙群。
  • 上海「特級技師+90後技師」合力,助嫦娥五號「投遞」月壤
    12月2日22時,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中國即將用自己「訂製」的月壤,開啟新的研究。探測器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
  • ...王曙群 腳踏實地 航天重器 加班 神舟八號 天宮 天舟-上海頻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揭示的這一哲理,就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設備製造總廠王曙群的真實寫照。在總計7次「考核」後,王曙群圓滿完成13次交會對接試驗任務。天宮一號作為帶著對接機構首次上天的飛行器,承載了這位大國工匠太多的寄託。  從一名鉗工中級工,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設備製造總廠特級技師,王曙群20多年如一日,一步一個腳印出色完成各項任務,以其堅如磐石的信念和精益求精的態度,傳承了弘揚航天精神,弘揚了新時代奮鬥者的風範。
  • 航天科技集團「跨界」生產的口罩、護目鏡框什麼樣?
    4月初,在航天科技集團八院806所湖州航天精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潔淨的廠房內,機器聲此起彼伏一條全自動口罩機生產線正在高速緊張運行▲ 視頻:運行中的口罩機工人們正在有序地對口罩進行檢查、清點、打包開始安裝調試生產線設備零部件眾多口罩又是軟性材料調試過程決定了機器故障率和良品率等核心性能806所精細公司特級技師出馬逐一排查硬體軟體經過複雜地對接、校準、運行在很短的時間內讓設備達到了最佳狀態▲ 設備調試他們雖然生產的是民用口罩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袁潔調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董事長
    中共中央組織部有關負責同志宣布了中央關於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調整的決定:袁潔同志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免去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黨組副書記職務。免去高紅衛同志的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職務。
  • 多少瓶礦泉水才能裝滿「中國天眼」?
    2020年12月26日星期六  關注中國製造日直播  除了「中國天眼」「嫦娥五號」的故事  我們 請到了他們,為你講「中國製造」的故事  姜鵬  他是中國天眼(FAST)總工程師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 一批航天科技成果精彩亮相
    ……前不久,在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舉辦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二屆創新創意大賽上,一批前沿航天技術及其民用創新成果精彩亮相。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研究室主任趙凱介紹,此次獲得銀獎的智能化七軸聯動金屬粉末精密增材製造裝備及其工程化應用項目,實現了3D列印技術新突破,能夠實現鈦合金、高強鋼、高溫合金等高性能金屬材料零件的直接成形
  • 航天科技集團1集體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1人獲「全國向上...
    在五四青年節來臨之際,第24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和2020年「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評選結果揭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211廠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總裝測試團隊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六院7103廠何小虎被推選為「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之愛崗敬業好青年。
  • 「中國製造」創造中國榮耀
    在84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顧問餘夢倫身上,這件事真實地發生過。這位滿頭銀髮的航天飛行力學、火箭彈道設計專家,走上了第五屆「中國製造日」的講壇,回憶起往昔。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我國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全國之力集中於經濟發展,沒有很多經費分配給航天領域。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專場招聘會
    A12一院航天工程A13一院天津火箭A14一院中國火箭A15四院41所A16四院42所A17四院44所B1四院401所B2四院7416廠B3四院中天火箭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C5航天神舟智慧系統技術有限公司C6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衛星有限公司C7五院航天恆星C8六院十一所(京)C9六院7103廠C10六院101所C11六院801所 C12
  • 寶雞五位職工榮獲全國勞模和先進工作者
    11月24日,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來自我市的楊忠州、王君、彭永利、郭文生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白清利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並在會上接受表彰。
  • 中國青少年科普衛星工程「八一05星」授旗山東濟南長清中學
    9月19日,在福州市召開的第四屆中國航天科技教育暨產教融合論壇上,舉行了中國青少年科普衛星工程「八一05星」授旗儀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副書記方向明將大旗授予山東省濟南市長清中學,長清中學將開展系統性的航天科技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