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也是在當天,參與嫦娥五號探測器研製的王曙群作為新一屆全國勞模代表,站在了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上,成為全國矚目的職工「明星」。
從普通的技術工人,到航天最年輕的特級技師,乃至全國勞模,31年來,王曙群的成長,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航天事業的騰飛,也再一次印證了一個樸素道理:普通工人也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燦爛星空。
他們總裝的對接機構讓航天員放心
1989年,當王曙群從技校畢業走進當時的新中華機器廠,航天事業才剛剛起步,一度,廠裡因為缺少訂單任務,轉而生產冰箱。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任務少、收入低,不少同事選擇跳槽,到外企拿高工資,幾經猶豫,王曙群選擇留下來,他的收入,還沒有當小學老師的愛人高。
前景迷茫,對於王曙群來說,當時能做到的只有一個——踏踏實實做好手裡的活兒,擰緊每一個螺釘。他的堅守,迎來了航天發展的春天。
如今說到王曙群,大家自然而然地給他貼上了對接機構的「標籤」。從神舟八號至神舟十一號、天宮、天舟,對接機構經歷了7次飛行試驗考核,圓滿完成了13次交會對接試驗任務。對於王曙群總裝的對接機構,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給出了「能夠讓航天員放心地去執行任務」的高度評價。
這個評價,凝聚了王曙群和團隊十多年的心血。
王曙群告訴記者,1997年這個年份對他來說很重要,「這一年,我兒子出生,也是在同一年,我加入到對接機構總裝組,參與航天載人交會對接研製。」一個是親兒子,一個是航天的未來,手心手背都是肉,先顧誰?老王選擇了後者,把兒子交給了家人。
朝思暮想攻克「珠穆朗瑪峰」
對接機構中的每一套單機必須經過各項試驗,合格後才能進行總裝,其中有10大類31套單機還需經過熱循環試驗的考核,一次熱循環就需37個小時的連續試驗。為了保證試驗的連續性和測試數據的準確性,王曙群總是帶領他的團隊每次都堅持連續工作37小時,每到半夜瞌睡襲來時,他們就用冷水擦一把臉;餓了,就啃幾塊餅乾。就這樣,31套單機他們連續做了31次37個小時的試驗。
而12把對接鎖堪稱對接機構研製中的「珠穆朗瑪峰」,在太空環境中確保12把鎖的鎖鉤必須同步鎖緊、同步分離,對接、分離時不但相關各艙室的氣體不能洩漏,艙與艙之間要「天衣無縫」,難度之高可以想像。他們試了成千上萬次都無法滿足要求,王曙群就和這個問題較上了勁。為了早日攻克這一難題,他走路時想、睡覺時想……不停地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甚至忘記了去接正在補課的兒子。
那段時間,長期的疲勞和壓力下,不到40歲的王曙群開始掉頭髮,視力日益下降。
通過近一年的反覆試驗、摸索,他終於發現鋼索在大載荷傳動下會變長,其張力也就下降,這就導致了鎖鉤無法實現同步解鎖。找到了問題的癥結,他馬上提出改變鋼索旋向以及對鋼索進行預拉伸處理的工藝方案,同時調整工藝方法,一舉解決長時間困擾班組的對接鎖無法同步解鎖的難題。
老王是我們的「主心骨」
1970年出生的王曙群今年已年滿50歲。隨著航天研製任務逐年增加,王曙群清醒地認識到,為航天帶出一支高素質、高技能的年輕隊伍迫在眉睫。
2004年,中國啟動了探月計劃,並命名為「嫦娥工程」,中國人開始邁出月球探測的第一步。2005年,對接機構研製進入關鍵時期。王曙群所在的班組接到了新的「指示」——迎接新的型號任務,開展月面巡視器的研製工作,也就是「玉兔」號月球車。如何做到對接機構和月球車研製「兩同步」、「兩不誤」,王曙群想到的是給年輕人壓擔子。
2010年,從第二工業大學畢業後,夏巧偉應聘149廠,一進廠,他就被分到了王曙群的班組。剛進班組時,夏巧偉有點「怕」老王,「王師傅平時看上去挺嚴肅的,做事特別認真,無論是勞動紀律,還是言談舉止,對我們要求都挺高。」隨著時間的推移,夏巧偉漸漸發現,嚴肅的外表下,這個老王還有一顆細膩的心。
在月球車試驗階段,需要對其進行環境模擬試驗,籃球館般大小的實驗室地面由火山灰堆積而成,堆積起來足足有一棟三層小樓之多,地面上還人為的設置了許多大小不一的沙坑、巖石等;月球車需要模擬「月面」移動、爬坡、越礙、拍照、土樣分析等多項試驗內容。由於火山灰模擬的「月球表面」土質較輕且很鬆散,人一踩上去就會使得周圍「塵土飛揚」,試驗人員必須「全副武裝」——佩戴防塵的「豬鼻子」口罩、護目鏡、橡膠手套,同時穿著防靜電服等。
對這樣「惡劣」的試驗環境,王曙群說了句「我先試試」。一天下來,他脫下「裝備」,笑稱自己像剛剛作業歸來的煤礦工人,頭髮是灰的,臉上流淌著「泥漿水」,手掌因長時間帶著橡膠手套而發白,身上散發著汗臭味……師傅的一言一行,夏巧偉和同事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多年來,王曙群始終保留著記筆記的習慣。採訪中,他搬出了一部分他做的筆記,十多年前的工作筆記已經發黃,上面記滿了他在工作中的心得和構想。這些「操作寶典」,老王從不吝嗇與徒弟們分享,如今,他的團隊裡,已有相當一部分職工考出了技師、高級技師證書,成為獨當一面的骨幹。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隨著長徵五號刺破夜空,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在海南文昌發射,這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任務的收官之戰,將實現我國首次月球無人採樣返回。
打開手機看到這個好消息時,參與嫦娥五號對接機構研製的王曙群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他穿上航天人特有的國旗裝,與全國勞模代表一起,大步登上領獎臺。他告訴記者,「雖然嫦娥五號已經發射,不過,後續任務還在等待我們,前面的路可能更難走,但我們有信心,為中國航天的每一步保駕護航!」
來源:勞動報 作者:王楓 【來源:勞動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