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唯一!中央宣傳部、全國總工會昨日聯合發布2020年「最美職工」先進事跡,來自上海的航天人王曙群光榮入選。
身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特級技師、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王曙群幾乎一夜未眠——嫦娥五號於昨日凌晨成功發射,凝聚了所有航天人的心血。值得一提的是,嫦娥五號將利用軌道器上的對接與樣品轉移機構,把中國自己採集的月壤從上升器中轉運到返回艙中。王曙群班組是參與研製生產嫦娥五號對接與樣品轉移機構的團隊之一。
此前,王曙群帶領團隊所提供的對接機構已是戰功赫赫:從神舟八號到神舟十一號、從天宮到天舟,先後參與了7次飛行試驗考核,圓滿完成了13次交會對接試驗任務。在大家心目中,他已是對接機構中國製造的「代言人」。
大國工匠,在困難中不斷圓夢
當我們一次次仰望火箭騰飛的壯麗,只有航天人自己知道,走過了怎樣的歷程。2011年11月3日,王曙群和團隊在浩瀚宇宙書寫了一個「中國傳奇」:神舟八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上演了一場完美的「太空之吻」。它標誌著,繼掌握天地往返、出艙活動技術後,我國突破了載人航天三大基礎性技術的最後一項——空間交會對接。從接受研製任務到交會對接成功,王曙群帶領團隊花了整整16年。
將兩個重達八噸、以高速飛行的金屬艙體在「悄無聲息」間「撮合」到一起,對接機構裝置可謂居功至偉。廠房裡排開一列對接機構,主體是直徑1.5米左右的圓環,環上有100多個測量動作、位置、溫度的傳感器,近300個傳遞力的齒輪,700多個軸承組合,11000 多個緊固件和數以萬計的導線、接插件、密封圈等材料。複雜是一方面,關鍵還要精準。對接裝置上有4個插頭,每個插頭有50多個芯,一共200多個插孔,交會對接需要將200多個插孔準確並同步插入插座。
王曙群和團隊反反覆覆地試驗、調整,再試驗、再調整。對接機構中的每一套單機經各項試驗合格後才能進行總裝,其中有十大類、31套單機需要經過37小時的連續熱循環試驗。為了保證試驗的連續性和測試數據的準確性,他們硬是不折不扣地連續做了31次37小時的試驗。
質量是航天人的生命。航天人用一次比一次嚴格的執行力度,將質量至上的標準深入人心。對接鎖系同步性裝調質量,決定了航天員能否在太空生存以及安全返回地面,是交會對接任務的重中之重。
12把對接鎖是對接機構中的關鍵部件,為保證對接、分離成功,不但相關各艙室的氣體不能洩漏,艙與艙之間也要「天衣無縫」,而且對接時必須保持平穩、牢固,不能劇烈晃動。因此,對接鎖的鎖鉤必須實現同步鎖緊、同步分離。
在裝配過程中,王曙群經多次試驗發現,分離姿態與設計要求產生了嚴重偏差,而且這種偏差毫無規律可尋。從那天起,他便和這個問題較上了勁,走路時想、睡覺時想,有時在飯桌上還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比劃。通過近一年的反覆試驗、摸索,他終於發現了癥結:鎖鉤採用鋼索傳動在大載荷下鋼索會變長、張力會下降,從而導致鎖鉤無法實現同步解鎖。他馬上提出了改變鋼索旋向以及對鋼索進行預拉伸處理的工藝方案,既能使柔性傳動的對接鎖系快速精準地調整到同步,也使同步穩定性從最初的3次提高至50次以上。
良師益友,敢把年輕職工「推」到最前線
航天,從一開始,就註定是這世界上「最高」的事業舞臺。因為高科技,航天人也因此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似乎總要比尋常人多一份高深莫測。
回想起19歲的那個夏天,王曙群慶幸當初的選擇,技校畢業後進了新中華機器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前身),每天跟著師傅在鉗工臺上學習鋸切、劃線、鏨削、銼削、鑽削……這些技能都是生產精密儀器設備必不可少的手藝活。1995年,他在全廠技能比武大賽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出色的表現,讓正在組建的對接機構產品的研製團隊向他敞開了大門。在王曙群身上,體現了一種跨度——從一名扭螺絲的小技術工,到「大國工匠」,最終還是源於一句熱愛。
隨之紛至沓來的,是一個又一個榮譽: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十大工人發明家、上海工匠……這幾年,王曙群有了自己的技能大師工作室,但在他看來,不能把所謂的大師工作室當成「榮譽機構」,而是應該作為一個創新平臺,引領同事和徒弟們共同前進。
在我國啟動「嫦娥工程」探月計劃後,王曙群所在班組接到了新的「指示」——迎接新的型號任務,開展月面巡視器的研製工作,也就是「玉兔」號月球車。月球車的對接任務之繁重,光靠王曙群一個人的力量顯然不夠,他大膽選用3名「90後」作為主操作。
在月球車試驗階段,要進行長達2個月、24小時不間斷的模擬試驗。他們並肩奮戰,佩戴防塵口罩、護目鏡、橡膠手套,身穿防靜電服,在籃球館般大小的實驗室裡,在模擬火山灰堆積而成的沙坑、巖石等環境中,幫助月球車模擬了「月面」移動、爬坡、越礙、拍照、土樣分析等多項試驗內容。他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將航天精神發揚光大。2019年1月3日,王曙群團隊交付的月面巡視器「玉兔二號」順利抵達月球背面,實現了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
如今,再有新的型號任務,王曙群會習慣性地把徒弟們往臺前推,讓他們去直面問題、解決問題,自己則在背後默默指點迷津。在嫦娥五號相關產品研製任務中,149廠以「特級技師+青年技能人員」的模式合力參與總裝研製,讓新生代技師的迅速成長。這些年,他推動成立了「火箭總體裝配工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3年累計培養了42名高級工、17名技師,力爭今年底實現班組高級技師比例突破50%。他告訴大家,隨著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面臨的挑戰會越來越多,一定要做到「提升永無止境,質量無懈可擊」,「以匠人之心,鑄航天重器」。
作者:史博臻
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
編輯:張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