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研製團隊有位」最美職工「!王曙群:築夢浩瀚宇宙,榮光獻給祖國

2020-11-25 文匯網

上海唯一!中央宣傳部、全國總工會昨日聯合發布2020年「最美職工」先進事跡,來自上海的航天人王曙群光榮入選。

身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特級技師、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王曙群幾乎一夜未眠——嫦娥五號於昨日凌晨成功發射,凝聚了所有航天人的心血。值得一提的是,嫦娥五號將利用軌道器上的對接與樣品轉移機構,把中國自己採集的月壤從上升器中轉運到返回艙中。王曙群班組是參與研製生產嫦娥五號對接與樣品轉移機構的團隊之一。

此前,王曙群帶領團隊所提供的對接機構已是戰功赫赫:從神舟八號到神舟十一號、從天宮到天舟,先後參與了7次飛行試驗考核,圓滿完成了13次交會對接試驗任務。在大家心目中,他已是對接機構中國製造的「代言人」。

大國工匠,在困難中不斷圓夢

當我們一次次仰望火箭騰飛的壯麗,只有航天人自己知道,走過了怎樣的歷程。2011年11月3日,王曙群和團隊在浩瀚宇宙書寫了一個「中國傳奇」:神舟八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上演了一場完美的「太空之吻」。它標誌著,繼掌握天地往返、出艙活動技術後,我國突破了載人航天三大基礎性技術的最後一項——空間交會對接。從接受研製任務到交會對接成功,王曙群帶領團隊花了整整16年。

將兩個重達八噸、以高速飛行的金屬艙體在「悄無聲息」間「撮合」到一起,對接機構裝置可謂居功至偉。廠房裡排開一列對接機構,主體是直徑1.5米左右的圓環,環上有100多個測量動作、位置、溫度的傳感器,近300個傳遞力的齒輪,700多個軸承組合,11000 多個緊固件和數以萬計的導線、接插件、密封圈等材料。複雜是一方面,關鍵還要精準。對接裝置上有4個插頭,每個插頭有50多個芯,一共200多個插孔,交會對接需要將200多個插孔準確並同步插入插座。

王曙群和團隊反反覆覆地試驗、調整,再試驗、再調整。對接機構中的每一套單機經各項試驗合格後才能進行總裝,其中有十大類、31套單機需要經過37小時的連續熱循環試驗。為了保證試驗的連續性和測試數據的準確性,他們硬是不折不扣地連續做了31次37小時的試驗。

質量是航天人的生命。航天人用一次比一次嚴格的執行力度,將質量至上的標準深入人心。對接鎖系同步性裝調質量,決定了航天員能否在太空生存以及安全返回地面,是交會對接任務的重中之重。

12把對接鎖是對接機構中的關鍵部件,為保證對接、分離成功,不但相關各艙室的氣體不能洩漏,艙與艙之間也要「天衣無縫」,而且對接時必須保持平穩、牢固,不能劇烈晃動。因此,對接鎖的鎖鉤必須實現同步鎖緊、同步分離。

在裝配過程中,王曙群經多次試驗發現,分離姿態與設計要求產生了嚴重偏差,而且這種偏差毫無規律可尋。從那天起,他便和這個問題較上了勁,走路時想、睡覺時想,有時在飯桌上還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比劃。通過近一年的反覆試驗、摸索,他終於發現了癥結:鎖鉤採用鋼索傳動在大載荷下鋼索會變長、張力會下降,從而導致鎖鉤無法實現同步解鎖。他馬上提出了改變鋼索旋向以及對鋼索進行預拉伸處理的工藝方案,既能使柔性傳動的對接鎖系快速精準地調整到同步,也使同步穩定性從最初的3次提高至50次以上。

良師益友,敢把年輕職工「推」到最前線

航天,從一開始,就註定是這世界上「最高」的事業舞臺。因為高科技,航天人也因此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似乎總要比尋常人多一份高深莫測。

回想起19歲的那個夏天,王曙群慶幸當初的選擇,技校畢業後進了新中華機器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前身),每天跟著師傅在鉗工臺上學習鋸切、劃線、鏨削、銼削、鑽削……這些技能都是生產精密儀器設備必不可少的手藝活。1995年,他在全廠技能比武大賽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出色的表現,讓正在組建的對接機構產品的研製團隊向他敞開了大門。在王曙群身上,體現了一種跨度——從一名扭螺絲的小技術工,到「大國工匠」,最終還是源於一句熱愛。

隨之紛至沓來的,是一個又一個榮譽: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華技能大獎、全國技術能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者、十大工人發明家、上海工匠……這幾年,王曙群有了自己的技能大師工作室,但在他看來,不能把所謂的大師工作室當成「榮譽機構」,而是應該作為一個創新平臺,引領同事和徒弟們共同前進。

在我國啟動「嫦娥工程」探月計劃後,王曙群所在班組接到了新的「指示」——迎接新的型號任務,開展月面巡視器的研製工作,也就是「玉兔」號月球車。月球車的對接任務之繁重,光靠王曙群一個人的力量顯然不夠,他大膽選用3名「90後」作為主操作。

在月球車試驗階段,要進行長達2個月、24小時不間斷的模擬試驗。他們並肩奮戰,佩戴防塵口罩、護目鏡、橡膠手套,身穿防靜電服,在籃球館般大小的實驗室裡,在模擬火山灰堆積而成的沙坑、巖石等環境中,幫助月球車模擬了「月面」移動、爬坡、越礙、拍照、土樣分析等多項試驗內容。他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將航天精神發揚光大。2019年1月3日,王曙群團隊交付的月面巡視器「玉兔二號」順利抵達月球背面,實現了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

如今,再有新的型號任務,王曙群會習慣性地把徒弟們往臺前推,讓他們去直面問題、解決問題,自己則在背後默默指點迷津。在嫦娥五號相關產品研製任務中,149廠以「特級技師+青年技能人員」的模式合力參與總裝研製,讓新生代技師的迅速成長。這些年,他推動成立了「火箭總體裝配工高技能人才實訓基地」,3年累計培養了42名高級工、17名技師,力爭今年底實現班組高級技師比例突破50%。他告訴大家,隨著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面臨的挑戰會越來越多,一定要做到「提升永無止境,質量無懈可擊」,「以匠人之心,鑄航天重器」。

作者:史博臻

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

編輯:張懿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特級技師王曙群獲評2020年「最美職工」
    11月24日,中央宣傳部、全國總工會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20年「最美職工」先進事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特級技師王曙群入選。領獎的前一個晚上,身為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的王曙群幾乎一夜未眠。當天凌晨,舉世矚目的嫦娥五號成功發射,此次要完成月球取樣返回任務的重要部件——對接機構與樣品轉移機構的總裝,就由他的團隊完成。
  • 全國勞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特級技師王曙群的故事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也是在當天,參與嫦娥五號探測器研製的王曙群作為新一屆全國勞模代表,站在了北京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上,成為全國矚目的職工「明星」。
  • 完成月球「挖土」 嫦娥五號將跳躍式返回
    昨日,嫦娥五號探測器主任設計師姜水清、嫦娥五號探測器鑽取子系統負責人王國欣、嫦娥五號對接與樣品轉移機構團隊技術負責人王曙群等人對此次「挖土」任務進行了介紹。 姜水清表示,嫦娥五號所採用的表取、鑽取兩種方式互為備份,可以提高採樣的成功率和可靠性,同時也能夠獲得更為豐富的樣品種類,為後續科學家研究提供更多可靠的原始資料。此前,研製團隊想方設法做了幾百次試驗,數十種工況模擬和多次三位一體模式的採樣封裝演練,才得以全力以赴確保了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任務順利完成。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研製模擬月壤近10年的武漢教授揭秘背後故事
    通訊員王紫璇 攝)肖龍講座以《九天攬月•築夢蒼穹》為題,從為什麼要探測月球、嫦娥五號工程難點、為何要採月球土壤、如何採集月球土壤、模擬月壤的重要性、未來月球探測計劃六個方面,講述了中國探月工程的艱辛歷程。
  • 上海「特級技師+90後技師」合力,助嫦娥五號「投遞」月壤
    在38萬千米的高空中,嫦娥五號正在「打包」一份來自月球的「快遞」。12月2日22時,經過約19小時月面工作,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已按預定形式將樣品封裝保存在上升器攜帶的貯存裝置中。中國即將用自己「訂製」的月壤,開啟新的研究。
  • 「嫦娥五號」導航制導與控制團隊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02所「嫦娥五號」導航制導與控制團隊被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稱號。共青團中央 全國青聯關於授予「嫦娥五號」導航制導與控制團隊、「九章」光量子計算原型機研製團隊「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的決定(2020年12月30日)近日,我國科技創新接連取得重大進展。
  • 2019最美職工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
    本文原標題:《2019最美職工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深空探測太空飛行器系統總體設計團隊:奔月夢想 國家力量》作為我國深空探測領域的「排頭兵」航天技術創新的「引擎」之一航天總體設計人才的「搖籃」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深空探測太空飛行器系統總體設計團隊
  • 嫦娥五號使用第二宇宙速度「回家」,為何?NASA從未成功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安全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它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返回地球,回歸祖國的懷抱,中國航天不斷創造世界奇蹟。嫦娥五號此次在前去太空耗費23天,最終成功帶回月壤回歸,為中國嫦娥探月工程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 「太空之吻」締造者王曙群:看交會對接的心情,像孩子高考
    王曙群坦言。從接到對接機構研製任務,到順利完成交會對接試驗,王曙群和他的班組花了16年時間。年「最美職工」,成為今年上海唯一的當選者。榮譽面前,王曙群說:「國家給我頒獎,不只是表彰我個人,更多是對中國航天的認可,榮譽屬於全體航天人。」 「在失重的太空中閉著眼睛擰螺絲」 在149廠,王曙群胸前工號是「2989」,意思是第2989位入廠的職工。他是上海老閔行人,1989年技校畢業後就被分配到廠裡做技工,到今年已經是第31個年頭。
  • ...王曙群 腳踏實地 航天重器 加班 神舟八號 天宮 天舟-上海頻道...
    對接機構中的每一套單機必須經過各項試驗,合格後才能進行總裝,其中有10大類31套單機還需經過熱循環試驗的考核,一次熱循環就需37個小時的連續試驗。  「連軸轉」的工作極其考驗人的專注度和耐力。為了保證試驗的連續性和測試數據的準確性,王曙群總是帶領他的團隊每次都堅持連續工作37小時。每到半夜瞌睡襲來時,他們就用冷水擦一把臉;餓了,就啃幾塊餅乾。
  • 嫦娥五號挖土歸來 嫦娥5號在太空飛行多久、共幾天
    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圓滿收官  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按照預定方案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著陸場。這是人類探月歷史60年來由中國人書寫的又一壯舉,標誌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收官之戰取得圓滿勝利。
  • 張學習及其團隊:為嫦娥五號「挖土」助一「臂」之力_新聞中心_中國網
    新華社哈爾濱1月5日電 題:張學習及其團隊:為嫦娥五號「挖土」助一「臂」之力新華社記者楊思琪「嫦娥五號機械臂長3.7米,結構重量3100克,臂厚1.4毫米,相當於十幾張紙的厚度,可以說是太空裡的『白瘦美』。」
  • 把宇宙深空「拉近」再現,青島理工大學團隊服務「嫦娥五號」工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珍梅 通訊員 曹玉潔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值得注意的是,在「嫦娥五號」任務中,青島高校貢獻了不俗的力量。
  • 合工大團隊助力嫦娥五號「月球挖土」
    11月24日,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開啟了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但少有人知,此次「月球挖土」任務順利開展的背後,還有咱合肥力量的「助力」。來自合肥工業大學的科研團隊連續7年奮戰在科研一線,為此次探月工程取樣鑽具溫度分布提供有力的「數據支撐」。
  • 嫦娥五號完成月球採樣!——送她登月的「動力心臟」來自閔行!
    這場跨越了38萬公裡的落月之旅則有賴於嫦娥五號探測器推進分系統精準暖心的一路護航。嫦娥五號動力心臟就誕生在位於閔行區的上海空間推進研究所,他們承擔了三個器的推進系統研製工作,配置了77臺發動機和配套關鍵零部件,產品(含推進劑)佔嫦娥五號探測器四分之三的重量。
  • 事關嫦娥五號!忻一中的四位校友,牛!
    2021年1月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楊孟飛為忻州一中發來感謝信,感謝忻州一中為中國航天事業傾心培育輸送人才,並祝願我校在國之重器的工程中再譜華章、再創輝煌。 2020年12月17日01時59分,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壤在預定區域成功著陸,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任務圓滿完成。
  • 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帶著不少四川造 去月球...
    >(圖據央視新聞)九天攬月,築夢蒼穹!11月24日4時30分,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九天攬月,築夢蒼穹!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運送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一圖了解嫦娥五號「挖土」之旅11月24日4時30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成功,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嫦五」奔月,這次任務有多牛?「挖土」之旅要分幾步?
  • 他們,在奮鬥中築就「最美」(上)
    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講好中國工人故事,中央宣傳部、全國總工會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20年「最美職工」先進事跡。迎難而上,做仰望星空的「領軍者」2020年「最美職工」王曙群在發布儀式上(11月17日攝)。
  • 視點| 月球「挖土」的嫦娥五號,和你要了解的北大航天人
    《東方紅》樂曲在浩瀚宇宙中發出的聲響,是炎黃子孫仰望天空的同頻共振。「 (二)載人航天技術突破:神舟五號飛船升空」神舟五號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於北京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 聽青年科研工作者講述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
    我們邀請其中多位代表講述奮鬥故事,致敬青春力量。修建一架通往月球的天梯講述人: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系統軌道器總體副主任設計師 禹志能參與探月三期這一國家重大工程,我感到非常榮幸。從立項論證開始,我經歷了制定方案、研製初樣、生產正樣,一直到進入發射場後所有階段的研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