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薛寧薇4月8日報導:「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揭示的這一哲理,就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設備製造總廠王曙群的真實寫照。
神舟八號、九號、十號、十一號、天宮、天舟……每一次飛船發射,都是對王曙群一個階段工作成果的「考核」。在總計7次「考核」後,王曙群圓滿完成13次交會對接試驗任務。天宮一號作為帶著對接機構首次上天的飛行器,承載了這位大國工匠太多的寄託。
從一名鉗工中級工,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設備製造總廠特級技師,王曙群20多年如一日,一步一個腳印出色完成各項任務,以其堅如磐石的信念和精益求精的態度,傳承了弘揚航天精神,弘揚了新時代奮鬥者的風範。
31×37小時「魔鬼」加班,只為數據更精確
1998年,對接機構進入初樣產品研製階段,由於很多工作都是首次,王曙群所在的班組遇到了各種未曾想到的困難。上班解決不了的問題,就需要下班繼續。加班對於王曙群班組來說雖是家常便飯,但在那段時間,由於工作的特殊性,他們還必須進行超體量時長的加班。
對接機構中的每一套單機必須經過各項試驗,合格後才能進行總裝,其中有10大類31套單機還需經過熱循環試驗的考核,一次熱循環就需37個小時的連續試驗。
「連軸轉」的工作極其考驗人的專注度和耐力。為了保證試驗的連續性和測試數據的準確性,王曙群總是帶領他的團隊每次都堅持連續工作37小時。每到半夜瞌睡襲來時,他們就用冷水擦一把臉;餓了,就啃幾塊餅乾。就這樣,31套單機他們連續做了31次37個小時的試驗。
「我曾經也失敗過、氣餒過,但最終我還是選擇了堅持。」用王曙群的話講,辦法總是比困難多,唯有堅守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在對接機構研製過程中,王曙群牽頭研發了50多臺套專用裝備,完成論文15篇,獲得5項國家發明專利,是對接機構技術國家專利主要發明成員之一。
12把對接鎖精細裝調,確保航天員生命安全
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曾就王曙群總裝的對接機構給出「能夠讓航天員放心地去執行任務」的高度評價。提起王曙群,大家自然而然地會給他貼上對接機構的「標籤」,換言之,王曙群已然成為了對接機構中國製造的「代言人」。
不過當好這個「代言人」卻絕非易事。由於航天員在太空需要出入艙,這就要求相關各艙室的氣體不能洩漏,艙與艙之間也要「天衣無縫」。也就是說,對接鎖系同步性裝調質量的優劣將直接決定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是交會對接任務中的重中之重。
12把對接鎖是對接機構中的關鍵部件,鎖鉤必須實現同步鎖緊、同步分離,這就好比在太空中「擰螺絲」。可是,王曙群在多次試驗中發現,分離姿態與設計要求產生了嚴重偏差,更令人頭疼的是,這種偏差根本毫無規律可尋。
難題如鯁在喉,從那天起,王曙群與自己較起了勁——走路時想、睡覺時想,有時在飯桌上還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比劃。通過近一年的反覆試驗、摸索,王曙群終於找到問題的癥結——鎖鉤採用鋼索傳動在大載荷下鋼索會變長,張力會下降,這就導致了鎖鉤無法實現同步解鎖。
各項針對性的改良方案隨即跟進推出。最終,王曙群一舉解決了困擾對接機構團隊近兩年的對接鎖系同步性協調的難題,不僅能使柔性傳動的對接鎖系快速精準地調整到同步,也使同步穩定性從最初的3次提高至50次以上。
大膽選用年輕人,17人「黃金班組」初露鋒芒
2011年是王曙群職業生涯的一次高峰。是年,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載著由王曙群帶領的團隊親手裝調的對接機構,在太空上演了一場完美的「太空之吻」表演,使我國成為繼俄羅斯之後第二個掌握對接機構裝調技術的國家。
榮譽當前,王曙群的表現卻是出人意料地冷靜。「沒有對接機構就沒有我今天的成長,沒有團隊的一起努力也沒有我們今天的成就。」王曙群深知,要做到對接機構和研製生產的「兩不誤」,單靠他一人肯定不行。
事實上,王曙群培養年輕人的計劃早在此前數年就已啟動,不僅選擇班組裡基本功較好、幹活比較踏實的路愛忠作為負責人,輔助開展研製工作,同時還大膽選用年輕人,挑選了3個「90」後作為月球車的主操作。通過結合自身經驗的生動講解,王曙群以「傳、帶、幫」的形式,讓年輕組員在該型號裝配方面更快成長。
目前,王曙群的班組共有成員17人,平均年齡38歲,是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唯一一個技師比例突破80%、雙師比例達18%的技能型班組。在人才培養方面,王曙群堅持「人才複製」計劃,通過探索與實踐,他總結提煉出基於精準對接、築夢空間的「五零三化」的卓越質量管理模式,班組由此榮獲了2018年中國質量獎提名獎,成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唯一獲此殊榮的一線班組。
2022年前後,我國的空間站即將建成運營,那將是中國人在太空的美麗家園。目前,王曙群和他的組員們已經投入到了緊張的空間站研製生產當中。
「每當看到自己做的產品上天,當它離開地球的那一刻內心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王曙群如是說。星空美麗,浩瀚無垠,而較之更美麗的,是一代代探索者無私奉獻的航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