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曙群 腳踏實地 航天重器 加班 神舟八號 天宮 天舟-上海頻道...

2020-12-07 東方網

  東方網記者薛寧薇4月8日報導:「歷史只會眷顧堅定者、奮進者、搏擊者,而不會等待猶豫者、懈怠者、畏難者。」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揭示的這一哲理,就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設備製造總廠王曙群的真實寫照。

  神舟八號、九號、十號、十一號、天宮、天舟……每一次飛船發射,都是對王曙群一個階段工作成果的「考核」。在總計7次「考核」後,王曙群圓滿完成13次交會對接試驗任務。天宮一號作為帶著對接機構首次上天的飛行器,承載了這位大國工匠太多的寄託。

  從一名鉗工中級工,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設備製造總廠特級技師,王曙群20多年如一日,一步一個腳印出色完成各項任務,以其堅如磐石的信念和精益求精的態度,傳承了弘揚航天精神,弘揚了新時代奮鬥者的風範。

  31×37小時「魔鬼」加班,只為數據更精確

  1998年,對接機構進入初樣產品研製階段,由於很多工作都是首次,王曙群所在的班組遇到了各種未曾想到的困難。上班解決不了的問題,就需要下班繼續。加班對於王曙群班組來說雖是家常便飯,但在那段時間,由於工作的特殊性,他們還必須進行超體量時長的加班。

  對接機構中的每一套單機必須經過各項試驗,合格後才能進行總裝,其中有10大類31套單機還需經過熱循環試驗的考核,一次熱循環就需37個小時的連續試驗。

  「連軸轉」的工作極其考驗人的專注度和耐力。為了保證試驗的連續性和測試數據的準確性,王曙群總是帶領他的團隊每次都堅持連續工作37小時。每到半夜瞌睡襲來時,他們就用冷水擦一把臉;餓了,就啃幾塊餅乾。就這樣,31套單機他們連續做了31次37個小時的試驗。

  「我曾經也失敗過、氣餒過,但最終我還是選擇了堅持。」用王曙群的話講,辦法總是比困難多,唯有堅守才能獲得最終的成功。在對接機構研製過程中,王曙群牽頭研發了50多臺套專用裝備,完成論文15篇,獲得5項國家發明專利,是對接機構技術國家專利主要發明成員之一。

  12把對接鎖精細裝調,確保航天員生命安全

  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曾就王曙群總裝的對接機構給出「能夠讓航天員放心地去執行任務」的高度評價。提起王曙群,大家自然而然地會給他貼上對接機構的「標籤」,換言之,王曙群已然成為了對接機構中國製造的「代言人」。

  不過當好這個「代言人」卻絕非易事。由於航天員在太空需要出入艙,這就要求相關各艙室的氣體不能洩漏,艙與艙之間也要「天衣無縫」。也就是說,對接鎖系同步性裝調質量的優劣將直接決定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是交會對接任務中的重中之重。

  12把對接鎖是對接機構中的關鍵部件,鎖鉤必須實現同步鎖緊、同步分離,這就好比在太空中「擰螺絲」。可是,王曙群在多次試驗中發現,分離姿態與設計要求產生了嚴重偏差,更令人頭疼的是,這種偏差根本毫無規律可尋。

  難題如鯁在喉,從那天起,王曙群與自己較起了勁——走路時想、睡覺時想,有時在飯桌上還會情不自禁地用手比劃。通過近一年的反覆試驗、摸索,王曙群終於找到問題的癥結——鎖鉤採用鋼索傳動在大載荷下鋼索會變長,張力會下降,這就導致了鎖鉤無法實現同步解鎖。

  各項針對性的改良方案隨即跟進推出。最終,王曙群一舉解決了困擾對接機構團隊近兩年的對接鎖系同步性協調的難題,不僅能使柔性傳動的對接鎖系快速精準地調整到同步,也使同步穩定性從最初的3次提高至50次以上。

  大膽選用年輕人,17人「黃金班組」初露鋒芒

  2011年是王曙群職業生涯的一次高峰。是年,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載著由王曙群帶領的團隊親手裝調的對接機構,在太空上演了一場完美的「太空之吻」表演,使我國成為繼俄羅斯之後第二個掌握對接機構裝調技術的國家。

  榮譽當前,王曙群的表現卻是出人意料地冷靜。「沒有對接機構就沒有我今天的成長,沒有團隊的一起努力也沒有我們今天的成就。」王曙群深知,要做到對接機構和研製生產的「兩不誤」,單靠他一人肯定不行。

  事實上,王曙群培養年輕人的計劃早在此前數年就已啟動,不僅選擇班組裡基本功較好、幹活比較踏實的路愛忠作為負責人,輔助開展研製工作,同時還大膽選用年輕人,挑選了3個「90」後作為月球車的主操作。通過結合自身經驗的生動講解,王曙群以「傳、帶、幫」的形式,讓年輕組員在該型號裝配方面更快成長。

  目前,王曙群的班組共有成員17人,平均年齡38歲,是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唯一一個技師比例突破80%、雙師比例達18%的技能型班組。在人才培養方面,王曙群堅持「人才複製」計劃,通過探索與實踐,他總結提煉出基於精準對接、築夢空間的「五零三化」的卓越質量管理模式,班組由此榮獲了2018年中國質量獎提名獎,成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唯一獲此殊榮的一線班組。

  2022年前後,我國的空間站即將建成運營,那將是中國人在太空的美麗家園。目前,王曙群和他的組員們已經投入到了緊張的空間站研製生產當中。

  「每當看到自己做的產品上天,當它離開地球的那一刻內心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王曙群如是說。星空美麗,浩瀚無垠,而較之更美麗的,是一代代探索者無私奉獻的航天精神。

相關焦點

  • 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對接,他攻克了最大技術難題,楊利偉點讚:讓...
    王曙群最早走入公眾的視野是在「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完美對接之後。當時王曙群是總裝工人代表。31年前,立志做個好工人王曙群是老閔行人,1989年技校畢業後就被分配到廠裡做工人。剛來廠裡時效益平平,一撥人做型號任務,另一撥人造冰箱。當時廠裡靠著生產航天冰箱紅火了幾年,隨後又陷入沉寂。很多人選擇了離開,但王曙群選擇留下。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特級技師王曙群獲評2020年「最美職工」
    他是上海成千上萬一線勞動者的光榮和驕傲。11月24日,中央宣傳部、全國總工會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20年「最美職工」先進事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特級技師王曙群入選。領獎的前一個晚上,身為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的王曙群幾乎一夜未眠。
  •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中國航天飛船都在這裡
    神舟三號在軌運行7天,各系統工作正常,運行狀態良好,完成了預定的全部科學實驗和探測任務,取得了圓滿成功。這次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為把中國的航天員送上太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神舟八號神舟八號飛船於2011年11月1日5
  • 王曙群:築夢浩瀚宇宙,榮光獻給祖國
    上海唯一!中央宣傳部、全國總工會昨日聯合發布2020年「最美職工」先進事跡,來自上海的航天人王曙群光榮入選。此前,王曙群帶領團隊所提供的對接機構已是戰功赫赫:從神舟八號到神舟十一號、從天宮到天舟2011年11月3日,王曙群和團隊在浩瀚宇宙書寫了一個「中國傳奇」:神舟八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上演了一場完美的「太空之吻」。它標誌著,繼掌握天地往返、出艙活動技術後,我國突破了載人航天三大基礎性技術的最後一項——空間交會對接。從接受研製任務到交會對接成功,王曙群帶領團隊花了整整16年。將兩個重達八噸、以高速飛行的金屬艙體在「悄無聲息」間「撮合」到一起,對接機構裝置可謂居功至偉。
  • 「太空之吻」締造者王曙群:看交會對接的心情,像孩子高考
    當天,神舟八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順利完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太空之吻」驚豔了全球;此後的2019年1月3日,月面巡視器「玉兔二號」順利抵達月球背面,實現了世界首次在月球背面的軟著陸…… 在這些載入史冊的中國航天裡程碑事件的背後,有一個閃光的名字,他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特級技師、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王曙群。
  • 「神舟」「天舟」「天宮」的「最強大腦」由他們打造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乘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如期奔向太空,翌日準確著陸在預定區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飛任務圓滿成功。作為載人飛船系統乃至整個載人航天工程中最複雜、最關鍵、研製難度最高的分系統之一,飛船GNC系統通過了飛行實踐的檢驗,班組獲得國家級集體一等功。
  •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成功 將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對接
    我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在長徵二號FT2火箭的託舉下,直刺蒼穹,被送入預定軌道,這一過程大約需要585秒左右。在這短短不到十分鐘的時間裡,火箭各部段先後完成使命,依次分離,最終將天宮二號送入太空。  據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二號F火箭總設計師荊木春介紹,在起飛後第12秒,火箭不再垂直向上飛行,而是拐一個彎,「這個動作叫程序轉彎,即沿著地球的傾斜度來飛行,以節省火箭燃料。
  • 專家詳解「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分離細節
    相聚時難別亦難 且看太空「相別離」——專家詳解「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分離細節    新華社上海11月13日電(記者張建松)「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攜手遨遊太空已近兩周,14日它們將迎來第一次太空分離、第二次太空交會對接任務。
  • 「天舟一號」成功發射,與「天宮二號」完成對接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Tianzhou-1 CargoSpaceship)是一顆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的貨運飛船,於2017年4月20日19時41分35.361秒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七號遙二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 航天那些事|長徵、神舟、嫦娥、天宮……都有啥區別?
    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是由我國自行研製的航天運載工具,就是把「神舟」「天宮」「嫦娥」「天舟」「東方紅」等各種航空航天設備送到太空的一種運輸工具。衛星、飛船本身不能去太空,需要長徵系列火箭運輸。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高強密度發射的「主力」,也是我國目前高軌道任務發射次數最多、成功率最高的火箭系列。
  • 天宮二號:誰呀?天舟一號:送快遞的!親,記得給好評呦
    今天12:00 繼續鎖定CCTV-4 看「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上演太空牽手  4月20日19時41分,搭載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長徵七號遙二運載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發射,約596秒後,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 這位「擰螺絲釘」的一線工人,為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的「太空之吻...
    上海航天設備製造總廠有限公司的特級技師王曙群,是一位「擰螺絲釘」30年的一線工人。他帶領團隊在太空飛行器對接機構研發中,創新發明多項技術專利,獲得2018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成為上海今年唯一的工人獲獎者。
  • 天宮一號神舟八號發射已制訂200餘種故障預案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全過程28日,通往航天城的道路上已增設了多道檢查崗,保障發射安全 快報特派記者 趙傑 攝昨天下午,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總指揮部新聞發布會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介紹了任務的基本情況
  • 「飛向天宮之路」——神舟八號飛船發射全程實錄
    飛向天宮之路——神舟八號飛船發射全程實錄    新華社北京11月1日電  1日5時58分07秒,神舟八號飛船在長徵二號F遙八運載火箭的託舉下,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開始飛向天宮之旅。    1日零時,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已經進入發射前6小時準備程序,北京飛控中心和飛船試驗隊完成神舟八號發射窗口和發射諸元的計算與覆核。    2時,北京飛控中心全體參試人員進行任務前最後的狀態檢查和確認。經檢查,天宮一號飛行正常,測控通信系統全區工作正常,已具備執行神舟八號發射和後續交會對接任務的條件。
  • 天舟一號將三次對接天宮二號 我國載人航天史上第一次
    今晚,天舟一號成功發射之後,將與天宮二號實現三次交會對接,這是我國載人航天歷史上的第一次。   從2011年11月3日對接機構首次亮相後,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都與天宮一號實現了交會對接,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實現交會對接並首次實現30天中長期組合體運行。   此次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將實現三次交會對接,對接機構組合體保持時間將遠超此前的紀錄。首次對接分離後,飛船實行短時間調頭繞飛,進行再次對接。之後,飛船將保持較長時間的獨立飛行,而後進行第三次對接。
  • 天宮一號/神舟八號 交會對接_中國網
    「神舟八號」:實現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    神舟八號是神舟飛船的最新執行任務的飛船,沿用了神舟七號飛船的返回艙、推進艙和軌道艙三艙結構,增加了交會對接測量設備,以實現與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升空,於4月1日返回地面。
  • 長徵、神舟、嫦娥、天宮……都有啥區別?
    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是由我國自行研製的航天運載工具,就是把「神舟」「天宮」「嫦娥」「天舟」「東方紅」等各種航空航天設備送到太空的一種運輸工具。衛星、飛船本身不能去太空,需要長徵系列火箭運輸。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高強密度發射的「主力」,也是我國目前高軌道任務發射次數最多、成功率最高的火箭系列。
  • 神舟八號飛船
    神舟八號為改進型飛船,全長9米,最大直徑2.8米,起飛質量8082公斤。神舟八號飛船進行了較大的技術改進,它發射升空後,與天宮一號對接,成為一個小型空間站。     於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10秒由改進型「長徵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
  • 「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對接機構的研製故事
    7分鐘的完美對接,16年的拼搏奮鬥——「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對接機構的研製故事    新華社上海11月3日電(記者 張建松)浩瀚蒼穹,璀璨群星,共同見證了「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在太空的精彩對接。
  • 傾注神舟天宮相擁:對接機構研製團隊紀實
    從神舟十號進入天宮一號,從天宮一號回到神舟十號,來回自如,3位航天員如同魚兒一般,在對接機構構建的通道裡自由穿梭……每當在電視上看到這樣的直播畫面時,人們不禁要慨嘆「逍遙遊」的夢想終於變成現實。   唯美的畫面背後,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對接機構研製團隊十七年如一日默默無聞的堅持和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