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上海成千上萬一線勞動者的光榮和驕傲。
11月24日,中央宣傳部、全國總工會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20年「最美職工」先進事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149廠特級技師王曙群入選。領獎的前一個晚上,身為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的王曙群幾乎一夜未眠。當天凌晨,舉世矚目的嫦娥五號成功發射,此次要完成月球取樣返回任務的重要部件——對接機構與樣品轉移機構的總裝,就由他的團隊完成。
對於這次任務,王曙群信心滿滿。而在大家心目中,他已是對接機構中國製造的「代言人」。
1989年,從技校畢業後參加工作的王曙群,沒有高學歷,有的只是踏踏實實地擰緊每一個螺釘,裝配完成好每一件工裝產品。然而,就是這份擰螺絲也要擰得最好的執著和熱愛,讓一次意外的機會垂青於他。1996年,149廠舉辦高級工對接機構總裝培訓班,規定工齡在10年以上的職工才能參加,當時王曙群才工作7年,得益於中級工考試全廠第二的成績,破格讓他參與了培訓班。
剛接觸對接機構裝調時,王曙群覺得沒啥難的,設計師都設計好了,照著圖紙做就行。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很多問題的出現讓人措手不及,都不知該從何入手。忙了許久,原理樣機做出來了,卻跟預期有很大偏差,力的性能、傳動的效率等等,都達不到要求。
那時,全世界只有俄羅斯掌握對接機構裝調技術,在巨大的技術鴻溝面前,王曙群沒有放棄。交會對接,是載人航天的關鍵技術,關鍵產品就是對接機構,它有100多個測量動作、位置、溫度的傳感器,近300個傳遞力的齒輪,750多個軸承組合,11000個緊固件,數以萬計的導線、接插件、密封圈和吸收撞擊能量的材料等,是個非常複雜的系統工程。複雜是一方面,關鍵還要精準,一旦對接的位置、姿態稍有偏離,插針就會被撞彎,造成信號消失。
那段時間,王曙群就像著了魔,每天想的都是公式、數據、算法,一天24小時三分之二的時間都泡在實驗現場。當時,企業效益不景氣,加上加班加點特別多,那時還不理解這項工作的家人,時不時也會抱怨,「錢沒掙多少,家又顧不了,圖啥。」而王曙群總是說,「這是國家交給我的任務,我必須完成。」
2011年11月3日凌晨,王曙群和團隊成員激動得一夜沒睡,大家聚在一起觀看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實況。王曙群坦言,「我看交會對接就像自己的孩子參加高考,我站在學校門口等孩子出考場的感覺,忐忑、期待、緊張,直到交會對接圓滿完成,心才放了下來。」
從接受研製任務到交會對接成功,王曙群團隊花了整整16年。王曙群坦言,這當中失敗過、氣餒過,但只要有了與困難作鬥爭的心,再多困難都會迎刃而解,「16年攻關路雖然漫長,但我們終究是勝利了。」從神舟八號至神舟十一號、天宮、天舟,對接機構經歷了7次飛行試驗考核,圓滿完成了13次交會對接試驗任務。對於王曙群總裝的對接機構,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給出了「能夠讓航天員放心地去執行任務」的高度評價。
「沒有對接機構就沒有我今天的成長,沒有團隊的一起努力也沒有我們今天的成就。」王曙群一直把他的榮譽歸功於他的團隊。
為了表彰王曙群的成績,社會上給了他很多榮譽,當記者問他哪個頭銜比較符合身份時,他不假思索地說,「我的身份,就是航天基層的一個班組長而已。」「腳踏實地、仰望星空」,這不僅僅是王曙群寫在工作室牆上的一句話,更是他作為一名航天一線工人的誓言。
【來源:解放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