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到了夏天,是不是發現在公園裡、草地上有很多蟲子?其實,不光陸地上有蟲子,海洋裡也有蟲子。不信,你來瞧!
食骨蠕蟲
食骨蠕蟲是生活在深海裡的一種多毛綱動物。食骨蠕蟲以鯨魚遺體的骨頭為聚集地,並且從中獲取營養物質而生存繁衍,因此這種動物被認為是深海的殭屍蠕蟲。食骨蠕蟲是一種管狀的蟲子,體表為紅褐色,沒有面部和嘴巴,長著色彩鮮豔的柔軟纖毛,管狀身體頂部有能夠在水中漂動的紅色觸鬚,底部是綠色的根毛狀結構。食骨蠕蟲沒有內臟器官和消化系統,身上的彩色羽毛狀結構可以進行呼吸,顯著的根毛狀結構能夠用來吸收營養生物質和排洩廢物。
巨型管蟲
巨型管蟲又稱「深海管蟲」,生活在大洋底部火山口附近,體長最長可超過4米,形成了火山口附近的「森林」。巨型管蟲生理結構簡單,營養方式較為獨特,靠共生細菌提供能量。巨型管蟲身體呈管狀,直徑為5~8釐米,身長一般為2米左右,也有超過4米的較大管蟲。巨型管蟲生理結構簡單,既沒有嘴也沒有消化系統,完全靠生存在體內的共生菌來提供能量。它們管狀身體的頂部生有紅色的纖毛,那是它們的呼吸器官。當巨型管蟲群體生活在一起時,它們就像巨型的亮紅色羽毛。
龐貝蠕蟲
在海底的熱泉附近,水溫甚至會超過陸地上沸水的溫度。即使在這樣的高溫環境中,龐貝蠕蟲仍可自由生存。龐貝蠕蟲是目前人類已知的世界上最耐高溫的動物之一。龐貝蠕蟲主要生活在東太平洋海底,那裡有一條長長的地殼活動帶,分布著許多海底熱泉。有些熱泉在冒出地面時會在出口處形成煙囪似的石柱,從石頭煙囪裡冒出來的熱液溫度通常達到100℃左右。不僅如此,海底熱泉附近的海水有著巨大的海水壓力和大量的毒素。龐貝蠕蟲能夠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生存,可見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多麼強大。
大王具足蟲
大王具足蟲又稱「巨型深海大蝨」、「巨型等足蟲」,是世界上體積最大的漂水蝨科動物。它們早在1.6億年前就已經出現,一直生存繁衍至今,但外形幾乎沒有發生改變,因此人們將其稱為「深海中的活化石」。大王具足蟲與陸地常見的潮蟲體形相似,但要比潮蟲大很多,通常為19~37釐米。每個大王具足蟲的頭上長著兩對觸鬚,腹部有7對關節肢。大王具足蟲鱗片的鈣質外骨很特別,上方與頭部、下方與尾部都合為一體,就像淡紫色的盾牌一樣。大王具足蟲還各有一對特殊的複眼,它們由近4000個平面小眼組合而成,分別位於頭部兩側,迎著光會顯得亮晶晶的。
火體蟲
火體蟲是一種群居的濾食性浮遊生物,體形不等,小的僅有幾釐米,大的可以長達20米,甚至有人拍攝到30多米的。火體蟲並不是簡單的生物個體,而是由上千個單獨個體組成的。火體蟲身體半透明,外形呈空心的圓柱狀。小型的火體蟲就像裝填了許多泡泡的瓶子。大型的火體蟲則像巨大的管道,通常一端聚攏,另一端是寬大的開口,用於排出過濾出去的海水。火體蟲經常隨著洋流在海洋中漂遊,也可以自由遊動。
END
本期內容節選自青島出版社《海底探秘》。
點擊上方「《海底探秘》」購買這本書吧!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海洋探秘編輯部所有,若需轉載、修改原文,請後臺聯繫「探秘君」修改權限。